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GIM)是一种癌前组织病理学改变,其临床意义在于对胃癌发生风险的提示,有着大面积肠上皮化生背景的胃黏膜具有较高的癌变风险;另外,不完全型GIM与肠型胃癌相关。因此,GIM的内镜下监测对及时发现和管理早期胃癌具有重要意义。可操作的GIM胃癌风险评估分级提供了较好地针对肠上皮化生的胃黏膜癌变风险评估,但每次评估需要标准的活检,增加了损伤风险,GIM内镜分级在此背景下被提出,但其应用受内镜诊断GIM的准确性和临床使用的便捷性所制约。笔者分析了各类内镜下诊断技术对GIM的诊断效果,结合人工智能辅助识别GIM面积,综述EGGIM评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共聚焦内镜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确定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共聚焦内镜下形态学特征,探讨其组织学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共聚焦内镜对78例患者进行常规胃镜检查,标准位置及有黏膜可疑病变部位用共聚焦内镜观察,制定共聚焦内镜下肠上皮化生的判定标准,与相应部位活检的病变组织的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患者的483个位置进行共聚焦扫描,获得12497幅图像,共聚焦内镜可以获得在体的胃小凹、上皮细胞、结缔组织和微血管网的高清晰的荧光图像,与病理一致。杯状细胞有特异的形态学特征,易于识别。43位患者的165块活检组织经病理确诊为肠上皮化生,其中普通内镜诊断50处,共聚焦内镜诊断163处,共聚焦内镜对肠上皮化生诊断明显优于普通内镜,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8.79%,98.43%和98.76%。结论共聚焦内镜是一种全新的诊断工具,可以在内镜检查同时进行活体的虚拟组织学诊断,是准确诊断肠上皮化生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共聚焦内镜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共聚焦内镜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诊断的可行性及准确度。方法对受检者胃底、胃体、胃窦行全面的普通内镜视野扫查后,对胃窦、胃体、贲门部位进行共聚焦图像采集,并在图像采集部位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然后将共聚焦图像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扫查部位共42个,其中贲门4个,胃体5个,胃窦33个。共聚焦内镜诊断的符合率为90.5%(38/42),敏感度为100.0%(15/15),特异度85.2%(23/27),阳性预测值为78.9%(15/19),阴性预测值为100.0%(23/23)。结论共聚焦内镜能够显示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主要形态,对于肠上皮化生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敏感性以及阴性预测值。  相似文献   

4.
胃癌是消化道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居恶性肿瘤的第2位和第3位。胃黏膜肠上皮化生(GIM)作为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参与慢性炎性反应状态所触发的慢性萎缩性胃炎、GIM、异型增生及胃癌发生的多步骤演化过程,与胃癌的发病存在密切联系。对于GIM是否具有可逆性,目前尚存在争议。根除幽门螺杆菌(Hp)联合其他化学药物或中药治疗,可能是一条新的治疗途径。对于已发生的GIM应加强随访和监测,积极干预,减缓其进展,以预防胃癌。此外,根除Hp以预防GIM的发生对胃癌的预防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确定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的形态学特征,并结合组织病理学探讨NBI诊断IM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 应用NBI对80例患者行常规内镜检查,对黏膜有可疑病变的区域行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NBI-ME)观察,分别在浅蓝色的嵴状结构(LBC)阳性和LBC阴性区域取活检标本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80例患者接受了NBI检查,经病理组织学诊断65例患者有IM.65例确诊IM的患者中,有61例患者的胃黏膜中观察到了LBC,LBC对IM的敏感度为85.15%,特异度为91.57%.从61例LBC阳性患者中获取94份活检标本,其中86份显示有组织学上的IM证据,诊断符合率为91.49%,即LBC对IM的阳性预测值为91.49%.在LBC阳性患者的非LBC区及LBC阴性患者中所取的94份活检标本中,79份(84.04%)无IM的证据,LBC对IM的阴性预测值为84.04%.NBI下在LBC阳性黏膜区活检可明显提高IM的检出率(P<0.05).结论 NBI-ME有助于内镜直视下LBC区域的靶向活检,从而提高胃黏膜IM的检出率,对胃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是指胃黏膜上皮及腺上皮在病理情况下被类似肠黏膜上皮及腺上皮所替代,这是慢性胃炎到胃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胃镜结合病理检查仍是诊断胃黏膜IM的金标准,但普通内镜下常无特异表现,多呈灶性分布,随机活检易漏诊。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辅助普通内镜诊断的技术有色素染色、放大、窄带成像(NBI)等。本研究对比观察了醋酸染色联合NBI模式下以及普通NBI模式下胃黏膜IM的形态特征,并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旨在探讨醋酸染色联合NBI在胃镜诊断胃黏膜IM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内镜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目的探讨内镜下胃粘膜肠上皮化生诊断的可行性及准确度。方法应用放大或普通型内镜对受检者的胃底、胃体及胃窦进行仔细观察,详细描述肠上皮化生的表现特点并至少于胃窦小弯、大弯及胃体各取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一块,收集同期病理诊断肠上皮化生的病例并将内镜表现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同期病理组织学诊断肠上皮化生患者329例。根据内镜下的特异性肠上皮化生的表现淡黄色结节型、瓷白色小结节型、鱼鳞型和弥漫型,内镜诊断肠上皮化生134例,经活检病理证实128例,内镜诊断符合率95.5%。胃粘膜活检诊断而内镜未予诊断者201例,内镜检查诊断肠上皮化生的总符合率38.9%。轻、中、重度肠上皮化生内镜诊断率不同,分别为23.8%、48.5%和51.7%。而放大内镜对轻、中、重度肠上皮化生诊断准确率分别为47.5%、78.5%和75.4%,明显高于普通型内镜组的14.9%、28.6%和34.9%,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内镜表现除淡黄色结节型和弥漫型外,尚有鱼鳞型和瓷白色小结节型,这四种典型的肠上皮化生形态学特征,是内镜诊断肠上皮化生的特异型标志。这四种肉眼形态学特征与病理肠上皮化生程度无关,但肠上皮化生程度与内镜诊断呈平行关系。放大内镜对肠上皮化生诊断率明显高于普通型内镜。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与胃黏膜炎症和肠上皮化生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长期感染及根除与胃黏膜炎症和肠上皮化生(IM)的关系。方法随访71例5年前和78例10年前Hp感染者,分析对比其前后Hp感染情况、胃黏膜炎症和IM的变化。结果5年前Hp阳性71例中,现在52例(73.2%)Hp仍呈阳性,19例(26.8%)转阴;10年前Hp阳性的78例中,现在59例(75.6%)Hp仍呈阳性,19例(24.4%)转阴。Hp长期阳性者5年前和现在及10年前和现在慢性炎症严重程度积分分别为1.635±0.376与1.808±0.301(P>0.05)和1.661±0.398与2.232±0.335(P<0.01);IM的发生率分别为17.3%(9/52)与26.9%(14/52)(P>0.05)和11.9%(7/59)与39.0%(23/59)(P<0.01);IM严重程度积分分别为1.444±0.527与1.667±0.442(P>0.05)和1.571±0.534与2.286±0.488(P<0.05)。Hp转阴者5年前和现在及10年前和现在慢性炎症严重程度积分分别为1.684±0.369与1.369±0.426(P<0.05)和1.647±0.389与1.182±0.396(P<0.01);IM的发生率为31.6%(6/19)和52.6%(10/19);IN严重程度积分分别为1.333±0.516与1.167±0.775(P>0.05)和1.600±0.516与1.100±0.316(P<0.05)。结论Hp感染持续时间越长,胃黏膜炎症越严重,IM程度亦越严重且发生率高;根除Hp不仅能减轻胃黏膜的炎症程度和IM程度,而且能防止IM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放大内镜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萎缩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应用高清晰放大胃镜观察研究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小凹形态的特点,并与病理学黏液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对照,以提高胃镜下早癌的检出率。方法使用高清晰放大电子胃镜对因上消化道症状就诊的患者进行检查,观察胃黏膜微细形态,并予1%亚甲蓝喷洒,判断肠上皮化生部位,并于各不同形态处取活组织检查。结果人选患者共109例,共观察及活检115个部位,黏膜微细形态可分为6型,其中4型、5型是肠上皮化生的特征性形态,6型是萎缩的特征。结论高清晰放大胃镜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小凹由正常变为椭圆状甚至绒毛状。依据这些特征可指导活检,避免普通胃镜检查活检的盲目性,提高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富士能智能分光染色内镜(FICE)放大内镜联合乙酸染色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GIM)的诊断价值。方法疑似GIM患者480例随机分为普通内镜组、乙酸染色组、美蓝染色组、FICE放大内镜联合乙酸染色组各120例,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不同方法诊断肠上皮化生的差异。结果普通内镜组与乙酸染色组诊断GIM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美蓝染色组与乙酸染色组的灵敏度、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CE放大内镜联合乙酸染色组与美蓝染色组的特异度、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CE放大内镜联合乙酸染色组的阳性似然比、优势比、Kappa值均明显高于美蓝染色组,阴性似然比则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 FICE放大内镜联合乙酸染色可提高GIM定向活检准确率,显著降低漏诊率及误诊率,且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较好,具有更高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内镜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胃黏膜萎缩伴肠上皮化生的效果。方法 收集50例胃黏膜萎缩伴肠上皮化生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经射频消融术治疗,分析治疗前、治疗6个月和1年的病理、OLGA分期和OLGIM分期及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CDX-2)、黏蛋白家族成员(MUCI、MUC2、MUC13)、绒毛蛋白(VIL)、p53等典型肠上皮化生因子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射频消融术治疗6个月和1年,患者病理变化、OLGA分期和OLGIM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患者治疗前后的CDX-2、MUC1、MUC2、MUC13、VIL、p53等典型肠上皮化生因子均呈阳性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内镜下射频消融术治疗可延缓胃黏膜萎缩伴肠上皮化生进展,且不影响患者典型肠上皮化生因子的分子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确定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形态学特征,探讨放大内镜结合染色对上述病变诊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 应用Fujinon EG485 ZH型放大内镜对100例患者进行检查及0.5%美蓝染色,在确定A、B、C、D、E 5型基本胃小凹形态的基础上,制订放大内镜的诊断分型及放大内镜对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判定标准,与相应部位活检所获得的417个病变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胃黏膜萎缩主要表现为胃小凹粗大而分布稀疏,肠上皮化生表现为C、D、E型小凹形态伴美蓝着色阳性,异犁增生表现为轻度凹陷、隆起或平坦性病变伴细微结构消失、细微小凹或细微结构粗糙紊乱放大内镜对萎缩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5.85%和95.09%;对肠上皮化生分别为88.30%和90.83%;对异型增生分别为91.52%和94.41%,均明显高于普通内镜。结论 根据放大内镜下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形态学特征可以使内镜对上述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远期追踪幽门螺杆菌(Hp)相关胃炎及Hp阴性的胃炎胃黏膜炎症和肠上皮化生(IM)在病程演变中的关系.[方法]经胃镜检查确诊的Hp阳性胃炎86例(A组),Hp阴性的胃炎92例(B组),对照观察两组5年前后的逆转变化,胃黏膜炎症和IM的程度积分.[结果]5年后A组86例中Hp阳性者61例(70.9%)、转阴者25例(29.1%);5年后两组Hp阳性者、5年前后的炎症程度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Hp阴性者、A组Hp阳性者5年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年后B组中Hp仍阴性者与A组Hp仍阳性者,其胃黏膜炎症和IM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p在胃黏膜内存在的时间越长,其炎症和IM的程度越重,发生率也增加,而Hp阴性的胃炎和Hp阳性胃炎转阴后其炎症和IM的程度及发生率均有下降.  相似文献   

14.
色素内镜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分析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癌前病变之一,若能及早通过内镜下识别和治疗使其病变逆转.不失为防治胃癌的有效途径。探讨内镜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对识别胃黏膜癌前病变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献报道,放大内镜对诊断IM准确性达89.69%,但基层医院的内镜医师由于受放大内镜设备的限制。如何利用普通内镜提高对IM诊断率,是值得探讨的。我们采用普通染色内镜进行观察,以探讨其对IM病变诊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GIM)的严重程度进行即时诊断,探讨该内镜对GIM分级诊断的价值.方法 采用Pentax EC3870K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对已知GIM患者进行检查,即时判断有无GIM,根据肠化面积及杯状细胞数量,借鉴新悉尼标准,判断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度),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对轻、中、重度GIM进行分型诊断,判断是否合并异型增生,检测Ki67表达情况.结果 共扫描58例患者的GIM阳性部位151个,有92、34和25个部位分别被诊断为轻、中、重度GIM.经病理证实有146个部位存在GIM,总诊断阳性率96.7%.其中轻、中、重度GIM部位分别有82、36、28个.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对轻、中、重度GIM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90.2%和73.9%、69.4%和92.2%、71.4 0A和95.9%,与病理诊断一致性的κ值分别是0.65、0.63、0.70.GIM越严重,不完全型GIM的比例、伴异型增生的比例、Ki67的表达强度越高.结论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可在胃镜检查时对GIM的严重程度作出即时、准确的诊断.分级诊断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Hp)已被公认为是慢性胃炎一个重要的致病原因。目前,病理检验本病一般采用三张切片,分别染色,观察组织炎症、肠上皮化生和Hp感染情况。既耗材料试剂,又费时间,且不便于观察病变彼此间关系。我们将三种染色同时在一张切片上进行,建立了一种三重染色方法,供临床和相关科研单位应用。材料和方法一、材料我室1994~1998年胃镜活检600例中,确诊为Hp感染慢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22例,重新作4μm厚切片,供三重染色试验用。染料配制:苏木精伊红及爱先蓝8GX(pH=2.5)染液均按我室常规方法配制。银染色采用福建三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Barrett's食管(Barrett'sesophagus,BE)粘膜中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metaplasia,IM)发生的因素.方法应用胃镜下和组织学染色方法诊断IM,并比较36例存在IM的BE患者与11例不伴有IM的BE患者在年龄、胃镜下表现及食管运动功能方面的特点.结果BE患者的年龄、胃镜下BE粘膜的长度及形态,均与IM的发生率有关(P<0.05);但食管炎的程度及食管运动功能与IM的发生率无关(P>0.05).结论年龄在30岁以上、胃镜下舌型BE及长度3.5em以上与IM的发生率增加,可作为判断BE预后及筛选随访的临床参考指标;食管运动功能障碍在BE发生肠上皮化生的过程中可能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根除前后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的变化以及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和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的表达。方法 13例患者均为胃镜加病理确诊有萎缩并肠化生合并HP感染,且成功根除HP感染者。用免疫组化方法半定量检测HP除前后萎缩性胃炎并肠上皮化生COX-2蛋白和C-met蛋白的表达。结果根除前和根除后1个月萎缩程度积分分别为1.3±0.3,1.2±0.7,根除后1个月与根除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萎缩并肠化生胃黏膜C-met平均阳性细胞率从根除前53.2±12.4%下降至根除后48.8±7.7%,比较有显著差异(P=0.034)。胃黏膜COX-2平均阳性细胞率从根除前36.5±14.0%下降至根除后23.3±7.9%,有显著差异(P=0.023)。COX-2表达与C-met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r=0.310,P<0.05)。结论 HP根除短期内不能逆转胃黏膜萎缩,但可使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中COX-2和C-met癌基因表达下降。COX-2表达与C-met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9.
背景: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随访主要依赖随机活检,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可能有助于提高肠上皮化生随访的准确性。目的:探讨NBI-ME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1年6月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120例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肠上皮化生随访复查胃镜患者,随机分成NBI-ME组和普通白光内镜(WLE)组,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比较两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NBI-ME组内镜下观察浅蓝色嵴状结构(LBC),并与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NBI-ME组56例患者检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WLE组为48例,NBI-ME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显著高于WLE组(93.3%对80.0%,P〈0.05);LBC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4%、90.5%、93.3%和85.1%;NBI-ME下LBC阳性区域黏膜活检可明显提高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3%对14.9%,P〈0.05)。结论: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随访中,NBI-ME下LBC阳性区域黏膜活检有助于提高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黏蛋白2(MUC2)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并行内镜活检的152例患者,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其分为非萎缩性胃炎组(32例)、萎缩性胃炎组(31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24例)、高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