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胺染色被用于检查痰中的结核菌,有实用意义,因而在麻风常规涂片查菌中试用萋尼氏染色和金胺染色作比较。于同一部位取材分别涂于两张玻片上,火焰固定。一片用萋尼氏染色,另一片用金胺荧光染色(方法见1975年Vestol及1978年Dharmendra等的报告),读片按Ridley和Jopling分级。结果84张涂片中,用金胺染色的75张抗酸菌阳性,用萋尼氏染色的只有57张阳性。在31张阳性涂片中,用萋尼氏染色的细菌指  相似文献   

2.
荧光显微镜已广用于检查结核杆菌,用于检查麻风杆菌的报告很少。本文目的在于观察组织切片的荧光显微镜检查的效果及敏感性,并与常规萋尼氏染色和 Fite 氏染色比较。皮肤涂片和活组织标本取自门诊病人。结果;15例(15.4%)瘤型和未定类麻风萋尼氏染色查麻风杆菌阳性,荧光染色阴性。结核样型麻风和疑似麻风者,其两种检查方法结果皆相同。15例病人荧光染色查不出麻风杆菌,婪尼氏染色只能察见颗粒型菌。这是由于麻风杆菌的颗粒型与其他荧光颗粒是难以鉴别。69份活体组织中,Fire 氏法染色查见麻风杆菌者有36份(52.1%),而荧光染色仅22份(31.8%)阳性。作者在讨论中称,关于荧光显微镜检查涂片和组织切片中麻风杆菌的效能已有不同看法的报告。有人认为其效能较 Fite 氏法好,也有人认为其效能比 Fite 氏染色差,盖因荧光染色法难于检出断裂菌  相似文献   

3.
作者应用4种皮肤试验试剂对3种可能作为预防麻风的疫苗进行测试和评价。4种皮试材料为:结核菌素、麻风菌素A、瘰疬分支杆菌菌素以及由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瘰疬分支杆菌、牛痘菌组成的混合菌苗。皮试方法:在每只前臂上分别皮内注射两种皮肤试剂,其间至少相隔10cm。72小时后测量反应硬结直径,平均大小为2mm 或2mm 以上者为阳性。8种疫苗为BCG(疫苗A),BCG+每ml 含10~8条牡牛分支杆菌(M·vaccae)盐水悬液(疫苗B)和BCG+每ml 含10~8条麻风杆菌盐水悬液(疫苗C)。对接种过BCG 未留瘢痕且结核菌素反应直径小于5mm 的292名贫民区儿童接种  相似文献   

4.
根据人麻风菌细胞壁的类脂质容易被吡啶(Pyridine)溶解的原理,可用在染色上鉴别人麻风菌和鼠麻风菌。方法:将人、鼠麻风菌涂片标本,置于60℃吡啶溶液浸泡20小时后,除去吡啶,用萋(?)尼氏染色。结果:麻风患者病变部位和人麻风菌接种于小鼠足垫部位的麻风菌,经吡啶处理后均丧失抗酸性,而鼠麻风菌的各种菌株则不丧失抗酸性。这个结果可以用于人、鼠麻风菌的鉴别。在人麻风菌动物接  相似文献   

5.
鉴于鼠麻风杆菌在鼠足垫(MFP)细胞中成功的传代已维持5年以上,作者企图用MFP细胞作人麻风杆菌的细胞培养。首先研究了MFP细胞的吞菌作用。将麻风杆菌混悬于含10%小牛血清的Eagle基础培养基中,浓度为2×10~7/毫升。将5毫升菌悬液标本接种于数个50毫升培养瓶的单层生长的MFP细胞上,各取一份培养于25、31、33和37℃,培养72和96小时后吸去培养基,并用温缓冲盐水充分冲洗细胞层以除去未被吞噬的菌。以后再将细胞用胰酶消化并  相似文献   

6.
前已报道将麻风菌悬液置于冰箱(4℃)8天,菌的生活力即明显下降。近又采用深低温保存麻风菌悬液,经不同时间后观察麻风菌冻存后的生活力。实验用菌株系从Shepard实验室引进的B2409P41人麻风菌,用缓冻三步法,将菌悬液先置4℃冰箱,2小时后转入-10℃左右冰盒内过夜,次日再将已冰冻的菌悬液置低温冰箱内保存,温度波动范围为-45℃~-58℃。复温时采用逆过程。用对人麻风菌  相似文献   

7.
作者报告:在脱蜡的组织切片中,麻风杆菌经过普通的萋尼氏法染色呈阴性或弱阳性者,改用不脱蜡组织切片进行染色,则可提高麻风杆菌着色的阳性率或增强其着色程度。方法:取萋尼氏法染色麻风杆菌很少或阴性的人麻风活检的结节,将组织固定于10%福尔马林液中24小时,然后脱水,石蜡包埋,切片为6微米厚。 1.将不脱蜡的切片置于石炭酸复红或石炭酸夜蓝(Carbol night blue)或石炭酸维多利亚蓝B(Carbol Victoria blue B)内,在室温中染60分钟。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麻风疫苗,著者将 BALB/c 小鼠分四组,前三组分别于足垫注射活麻风菌、60℃30分钟杀死的菌以及高压处理后的菌均为10~7;第四组为正常动物,未接种作对照。经上述免疫处理后28天,取各组动物的脾组织制成全淋巴细胞悬液,分别静脉内注射于另一部分小鼠(含细胞  相似文献   

9.
作者报告取手指、耳垂及淋巴结抽取液涂片用萋尼氏法染色检查了43例 LL 和 BL 病人。所有病人曾单一氨苯砜治疗了3—7年。无病人有临床氨苯砜耐药迹象。结果16名病人查到少量麻风菌。淋巴结抽取液阳性者5例,而耳垂及手指分别于12例和13例找到麻风菌。作者建议除耳垂常规部位外,考虑其他部位查菌也是必要的。为了方便建议采用手指法。在有条件的地方,也可试图淋巴结查菌。  相似文献   

10.
通常是采用石炭酸复红染色来检查分枝杆菌。鉴于事先经过长时问的过碘酸氧化能增强分枝杆菌(包括麻风杆菌)对石炭酸复红的亲和力,作者遂采用改良的异染方法(见后)使组织切片内的分枝杆菌比用萋尼氏染色法着色更强且数目更多。通过此种染色,瘤型麻风皮肤组织切片不仅在浸润内而且在表皮、真皮(包括神经、血管和立毛肌)甚至皮下脂肪内也可以查到杆菌。结核样型麻风损害,用石炭酸复红染色查不到菌或仅有极少的杆菌,而用这种改良的异染方法,可以在浸润内发现有许多大小不等  相似文献   

11.
目前显示麻风菌常用Wade——Fite(w.F.)染色法。我们用六种染色法,效果均佳。瘤型麻风的皮损标本,经10%福马林液固定,石蜡制片,厚度4μ,作如下六种染色: 一.WF—亮绿抗酸复染法: 1.切片用汽油松节油等量混合脱蜡约5~10分钟;2.用滤纸吸干;3.自来水稍洗;4.滴加  相似文献   

12.
材料与方法:67例未经治疗的麻风患者的鼠蹊或股淋巴结作穿刺,其中 LL 48例,BL 19例。穿刺吸取作二张涂片,用 May-Grunwald-Giemea法染细胞及用萋尼氏法(Fite 等改良法)染抗酸杆菌。67例中有48例(LL 40例,BL 8例)作了淋巴结组织学检查,11例作了 T 细胞计数(%)、PHA及麻风菌素刺激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测定细胞免疫状况,分级如下: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作者用加热灭活的麻风杆菌A(一种在犰狳中传代的麻风杆菌)免疫犰狳后所表现的效果。给6只狄狳肌注3.0×10~8加热灭活的麻风杆菌A(混悬在Freund不全佐剂中),46天后再皮内注射4.0×10~7加热灭活麻风杆菌A(混悬在0.2毫升生理盐水中)。6只犰狳的接种部位在48小时内都产生了强烈的Koch氏反应。在首次免疫后8个月,在犰狳生殖器部位用29微克麻风杆菌A蛋白和250单位的结核菌素作皮肤试验,结果在24~72小时内免疫犰狳对麻风菌蛋白有红斑反应,对结核菌素没有反应,而未经免疫的犰狳对麻风菌蛋白无反应。通过对培养的淋巴细胞对放射性胸腺嘧啶核苷摄入量的测定,可以看到免疫犰狳(除1只外)在麻风杆  相似文献   

14.
目的:体外检测小檗碱对酵母相马尔尼菲篮状菌(TM)的抗菌活性。方法:TM标准株(ATCC22019)1株,临床分离株10株,野生竹鼠分离株10株。TM以(1~5)× 10 3菌落形成单位/ml菌悬液接种于用微量稀释法制备的小檗碱、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药敏板,在37 ℃下培养48 ...  相似文献   

15.
从皮肤感染部位取材的染色涂片中,测定麻风杆菌生活力的形态指数(MI)是快速评价麻风病化疗效果的标准之一,尤其在治疗早期是这样。用萋尼(ZN)氏法染色的涂片中菌体均匀一致,且整个菌体深染的麻风菌(完整菌)可认为是有生活力的,反之,不完整着色的麻风菌(非完整菌)则是没有生活力的。作者测定了利福平、B663和B1912对小鼠足垫中麻风杆菌完整菌比率(SR)的影响,并评  相似文献   

16.
作者研究了小鼠进行麻风杆菌疫苗和卡介苗接种的效果。疫苗经皮内注射于小鼠右腹部或左足垫皮下。每只小鼠的剂量麻风杆菌疫苗是3×10~6,卡介苗为1×10~7。在接种疫苗28天后,用麻风杆菌的小鼠传代株由右后足垫进行攻击。在187天达平顶期时,每组用8只小鼠的右后足垫进行麻风杆菌的菌计数,90天后重复一次。  相似文献   

17.
最近的一些报告认为吡啶试验不象过去首次报告那样特异。有人报告可培养的分枝杆菌亦能被吡啶提取而丧失其抗酸性。为澄清这些问题,作者作了如下试验。试验材料包括实验感染麻风的犰狳麻风杆菌、人麻风瘤中的麻风杆菌、18种可培养的分枝杆菌、HI-75株和从野生犰狳天然感染淋巴结中分离的可培养分枝杆菌以及由其组织直接制得的菌悬液。由感染组织制得的各菌悬液直接用白金耳蘸取涂片,加热固定。培养基培养的受试菌悬液则按同法在事先已涂一白金耳5%酚血清处涂片,亦加热固定。每株受试菌连同对照共制4张涂片。整个试验对照为人麻风杆菌和一株已知的抗酸染色菌做对照。每受试菌株的4张涂片分成2组,每组2张,按下面程序进行处理(其中一组不经吡啶提取步骤);①在Bouin氏液中固定1小时,②70%酒  相似文献   

18.
正常人周围血中的巨噬细胞(Mφ)吞噬麻风菌后,能释放一定量的反应性含氧中间介质(ROI),如超氧化物(O_2~-)和羟基(OH·)以杀死细菌。麻风病人的Mφ产生的ROI不足以杀死麻风菌。作者用脱脂后的麻风菌不溶成份(DCC,很可能是菌壁蛋白质)与患者周围血中的单核细胞共同孵育,其上清液加入同一患者的巨噬细胞培养液中能纠正巨噬细胞的这种缺陷。首先制备DCC刺激悬液。取犰狳组织的麻风菌,用生理盐水洗涤两次,调整细胞至10~(10)~10~(11)个/5ml,经超  相似文献   

19.
作者报告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分析技术研究动物实验化疗后及瘤型麻风病人疗后的皮肤活检标本中的麻风菌的结果。将1×10~7条麻风菌接种于含不同浓度药物的BACTEC培养基小瓶中,当观察到麻风菌代谢活性为0时,从各小瓶中取出1×10~5条麻风菌,经提纯、溶酶消化后,以氯仿-异戊醇提取DNA,进行PCR分析。实验化疗系用含菌10~9/足垫的裸鼠,经含利福平或氨苯砜或MDT的饲料喂食12个月时,  相似文献   

20.
高碘酸在抗酸染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显示抗酸菌的染色方法有Zienhl-Neelsen氏法、Wade-Fite氏法、碱性品红染色法1等方法,但由于这些方法对抗酸染色后的抗酸菌易退色,不能长时间保存,以致对病人治疗前后动态观察及科研带来一定影响。我科于2001年开始在Wade-Fite氏染色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在石碳酸碱性品红染色前加用10%高碘酸(Periodic Acid,分子式H5JO6)水溶液作氧化剂,所染出的切片经过4年保存,仍见数量较多的抗酸菌,而且颜色鲜艳、清晰。现将有关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标本复查2001~2004年30例诊断为麻风病的组织切片,其中6例麻风组织切片未用高碘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