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可能发生多种远期并发症,且需长期抗凝以预防血栓栓塞,加之妊娠本身处于高凝状态及抗凝剂对母婴均有影响,使换瓣术后妊娠和分娩存在很大的危险性[1]。本文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及分娩抗凝情况进行了分析,以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分娩期抗凝的有效方法。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妇产科自1965年至2002年共有换瓣术后妊娠78例,其中62例达到足月妊娠分娩,2例早产,14例因心功能不全或有并发症而流产、死产、终止妊娠。其中剖宫产54例(49例剖宫产+绝育术)…  相似文献   

2.
7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及分娩期抗凝方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航  胡电 《医学临床研究》2002,19(7):522-523
  相似文献   

3.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低强度抗凝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广东深圳地区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行低强度抗凝的可行性及安全强度。方法:对75例置换人工机械瓣膜的病人按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分为A、B、C3组。术后定时分别检测其凝血酶原时间(PT)及INR、D-二聚体浓度、抗凝血酶Ⅲ活度(AT-Ⅲ:C),并定时监测术后出血及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机械瓣置膜置换术后,INR控制于1.6~2.5范围,可保持D二聚体浓度,AT-Ⅲ: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55人次INR控制在1.6~2.5之间,有16人次轻微出血,3例未出现血栓形成。结论:广东局部地区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行低强度抗凝是可行的,术后IRN控制在1.6~2.5范围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11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妊娠期抗凝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小英  陈淑娟 《护理学报》2005,12(10):41-42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妊娠期抗凝治疗的监护,提高心脏手术后妇女的优生率.方法11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妇女从确定妊娠开始,由口服华法令抗凝改为妊娠确诊后前3个月和分娩前2周皮下注射肝素抗凝,其余时间口服华法令抗凝;调整抗凝剂用量,使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为50~55s,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1.5~1.8,凝血酶泵时间(PT)保持在正常对照的1.5~2.0倍.并加强产前检查,预防心力衰竭,了解胎儿发育情况,消除焦虑心理,指导合理饮食.结果1例胎儿脑积水、死胎引产,10例孕足月,其中1例孕妇发生右腹股沟血肿,1例孕妇出现糖耐量异常,均行择期剖宫产,新生儿均健康.结论安全有效的抗凝治疗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孕妇优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妊娠与分娩的产科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静  黄引平  张文淼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6):2528-2529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CVR)后妊娠及分娩的产科处理。方法:对我院2000-2006年间10例CVR后妊娠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CVR术后妊娠1例早产,9例择期剖宫产,均安全分娩。新生儿无出血及畸形,Apagar评分9~10分。结论:CVR术后2年、心功能明显改善者,孕期加强母婴监护,动态监测心功能,计划分娩,则母儿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我院2003-01~2006—12共施行82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术后予抗凝治疗,效果良好,护理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36例,女46例,年龄19~64岁,平均47岁,其中二尖瓣置换术36例。  相似文献   

7.
11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病人妊娠分娩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了11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病人妊娠分娩的护理经验。妊娠期做好产前检查,整个孕期中注重健康教育;根据凝血功能变化调整抗凝剂的用量;分娩方式采用剖宫产术;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预防心衰和产后出血。11例孕妇均顺利渡过围产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母婴均健康。  相似文献   

8.
育龄妇女妊娠期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治疗 ,仍是一个复杂和充满挑战的问题[1,2 ] ,由于妊娠期的高凝状态 ,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的危险性明显增加[3 ,4] ,更应强调足够抗凝的重要性 ,以确保抗凝治疗的有效性 ,同时又必须考虑到抗凝治疗对胎儿的影响 ,因此抗凝治疗的安全性亦同等重要。在选择任何一种抗凝药物和抗凝方案时均需兼顾这两方面[5,6] 。有时由于担心香豆素类对胎儿的致畸作用 ,而在妊娠早期停用或换用其他类型的抗凝药物 ,导致抗凝不足而引起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等威胁生命的并发症 ,将严重影响孕妇和胎儿的生命安全。1 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9.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护理干预,减少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不当并发症.方法 将14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患者,按入院先后时间将前60例设为对照组,后8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法,观察组由责任护士负责健康指导,强调患者家属参与,护理组长阶段性评估与补充,出院后随访等综合护理干预.结果 观察组抗凝治疗不当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抗凝知识掌握和治疗依从性、患者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系统科学的综合护理干预,能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药物治疗依从性及自我管理,减少抗凝不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监测及护理2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需终生抗凝治疗 ,但临床用药剂量不易掌握 ,致使抗凝治疗中出血、栓塞成为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1,2 ] ,本文通过检测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病人的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prothrombintimeratio ,PTR)的变化规律与出血的关系 ,探讨机械瓣膜术后抗凝治疗的监测和护理要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 2 2例 ,男 14例 ,女 8例 ,年龄16~ 4 4岁 ;因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变行二尖瓣置换术15例 ,双瓣置换术 2例 ,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化行主动脉瓣置换术 3例 ,细菌性心内膜炎合并主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计划行为理论促进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抗凝行为的效果。方法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框架调查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抗凝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制定个体化干预措施;将46例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的术后抗凝知识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个体化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抗凝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抗凝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的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可影响其抗凝行为,其中主观规范对行为意图的影响最大;干预组患者抗凝知识掌握得分高于对照组,干预后抗凝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划行为理论能有效地影响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抗凝行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能有效提高患者对抗凝知识的掌握、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死亡案例的法医病理学特点,探讨有关瓣膜置换术后死亡案例的法医病理学鉴定思路及原则.方法 从手术方式、术前心脏状况及术中所见、法医病理检验所见、死亡时间、死亡原因等方面,对2008年1月-2010年2月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死亡案例进行综合研究分析.结果 4例均患有风湿性心脏病,且术前心功能较差;...  相似文献   

14.
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48例术后监护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杨秀玲  郑霄  张维  薛卫斌  谭红梅 《护理研究》2003,17(12):697-698
老年心脏瓣膜病病人属高危人群 ,常因年龄大、病程长、病情重及合并其他疾病 ,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较一般病人为高 ,故做好术后监护是维系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1 临床资料1999年 10月— 2 0 0 2年 6月 ,我科对 60岁以上病人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 48例 ,男 9例 ,女 3 9例 ,年龄 60岁~ 69岁 ,主动脉瓣置换 13例 ,二尖瓣置换 2 6例 ,双瓣置换 9例 ,左房血栓清除术 2 0例 ,本组病人置换生物瓣膜 3 0例 ,机械瓣膜 18例 ,术前合并糖尿病 8例。2 结果48例病人中循环不稳定 11例 ,呼吸功能不全 9例 ,气管切开 1例 ,急性肾功能不全或肾衰竭 4例 ,2例…  相似文献   

15.
Infertility is most frequently caused by multiple factors within both the man and the woman.

The approach to treating infertility must include exhibiting a definite interest in the case and conducting a meticulous systematic workup.

In the husband, investigation includes history, examination and a sperm analysis; in the wife, it includes evaluation of the cervix, the endometrium, the uterus and tubes, and ovulation.

Most cases of infertility can be handled by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 In those requiring special technics, the help of a psychiatrist or other specialist may be required.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评估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首次抗凝依从性,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抗凝依从性问卷及抗凝知识问卷对165例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出院患者进行电话回访。结果 165例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首次的抗凝依从性平均得分为(36.44±3.70)分,33.6%的患者抗凝依从性差,抗凝知识平均得分为(13.52±5.86)分;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患者的抗凝知识、文化程度、月收入及年龄是抗凝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其中抗凝知识对患者抗凝依从性的影响最大。结论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首次抗凝依从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应通过更加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增加患者的抗凝知识,加强对较低文化程度和收入及年轻患者的干预指导以提高其抗凝依从性。  相似文献   

18.
Mehra et al. (PACE 1980; 3:526) observed that immediately after implantation of a pacing electrode in a dog heart, the anodal refractory period (RP) is shorter than the cathodal RP, but after several weeks the anodal RP becomes longer than the cathodal RP. We examine this experiment using numerical simulations based on the bidomain model of cardiac tissue and a Beeler-Reuter membrane. Our hypothesis is that accumulation of inexcitable tissue around the electrode following implantation causes the effective size of the electrode to increase and that this increase is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change in RP. We calculate that the anodal RP is shorter than the cathodal RP for both large and small electrodes. However, for large electrodes the threshold for anode "break" stimulation is greater than 8 mA. Mehra et al. defined RP experimentally as the interval at which the threshold stimulus strength becomes greater than 8 mA. If we restrict the stimulus current in our calculations to less than 8 mA, we exclude anode break stimulation from our calculation of the RP. In that case, our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Mehra et al. and suggest that their observation resulted from their definition of RP.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血性囊肿的超声特征。方法: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测6例心脏瓣膜血性囊肿患者,其中3例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超声心动图显示位于心脏瓣膜上的血性囊肿呈“灯泡状”,随瓣膜上下运动,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囊肿大小与手术结果非常接近。结论:TTE以及TEE可以准确地诊断心脏瓣膜血性囊肿。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