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孕激素受体(PR)、雌激素受体(ER)与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30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取30例健康体检妇女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2组子宫内膜标本中ER、PR、STAT3表达情况,并分析三者相关性。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STAT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中STAT3、ER表达均与肿瘤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而PR则与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有关(均P〈0.05)。经相关性分析可知,STAT3与ER激素呈正相关(γ=0.452,P=0.000),与PR激素无关(γ=0.1378,P=0.071)。结论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ER、PR、STAT3过度表达有关,而STAT3的表达与雌激素调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乳腺癌组织磷酸化STAT3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磷酸化STAT3(pSTAT3)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病变性质、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c-erbl3-2表达的关系。方法:选择乳腺浸润性导管癌45例和乳腺癌旁组织12例,应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对其进行pSTAT3蛋白的检测,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pSTAT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60.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16.7%),P〈0.01。pSTAT3在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77.8%)比没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48.10A)明显升高,P〈0.05。pSTAT3在PR阳性患者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72.3%)比PR阴性的阳性表达率(37.5%)明显升高,P〈0.05。pSTAT3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及ER和c-erbB-2的表达未见相关性,P〉0.05。结论:pSTAT3蛋白的表达增强可能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以及PR有关,提示STAT3基因可能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84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ER、PR的表达。结果 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ER、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3%、65.5%。ER、PR阳性表达率与手术病理分期无关(P〉0.05),而与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G1级者ER、PR阳性表达率(74.4%、83.7%)显著高于G2级(55.6%、59.3%)(P〈0.01)和G3级(14.3%、21.4%)者(P〈0.05)。子宫肌层浸润深度≤1/2者中ER、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8%、77.4%,〉1/2者阳性表达率为38.7%、45.2%,两者中ER、PR阳性表达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无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ER、PR阳性表达率(59.4%、71.6%)分别与有淋巴结转移组织中ER、PR阳性表达率(50.0%、20.0%)进行比较,2者比较PR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ER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ER、PR的异常表达可能在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分析子宫内膜腺癌的预后和指导临床内分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孕激素膜受体1(PGRMC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参数、预后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PGRMC1的表达,分析PGRMC1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参数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PGRMC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最高(98.61%),明显高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62.07%)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4.17%),P均<0.05。PGRMC1在Ⅰ型(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中的强阳性表达率(76.5%)明显高于Ⅱ型(非雌激素依赖型)(50.0%),P<0.05。PGRMC1的强阳性表达还与子宫内膜癌中ER、PR表达水平相关(P均<0.05)。PGRMC1的表达与FIGO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均未见明显相关性(P均>0.05)。PGRMC1表达虽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时间无明显相关,但在透明细胞癌中,PGRMC1强阳性表达的患者预后不良。Cox分析结果显示,FIGO分期晚、浸润深度≥1/2肌层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GRMC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最高,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相关。PGRMC1的强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病类型及ER、PR表达水平相关。PGRMC1强阳性表达的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患者的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激素受体PR、ER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159例子宫内膜组织中的PR、ER表达进行检测。结果:PR阴性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阳性率明显高于PR阳性者,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ER阳性和阴性的淋巴结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PR、ER阴性表达的淋巴结阳性率为51.5%,而PR、ER阳性者为10.7%,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PR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转移更具相关性,可将PR、ER表达结果作为评估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雌、孕激素受体与cerbB—2基因表达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乳腺癌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ER、PR)与cerbB-2基因表达及相互关系,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病理组织分型,临床分期与癌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210例原发性乳腺癌进行了ER、PR与cerbB-2检测。结果:ER的阳性表达率59.05%,PR的阳性表达率47.62%,cerbB-2的阳性表达率33.81%,cerbB-2的阳性表达与ER、PR的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分型有显相关性(P<0.01),与腋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结论:ER、PR与cerbB-2在乳腺癌组织中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其检测结果对于临床治疗,辅助判断患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转移抑制基因KAI1/CD82和雌孕激素受体(ER、PR)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SP法对7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KAI1、PR、ER的蛋白表达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KAI1和PR的阳性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呈负相关( P KA H=0.0089、0.0103、0.0356,PPR=0.0026、0.000、0.0053);伴有盆腔淋巴结转移、宫旁或附件受累及的组织KAI1、PR、ER的阳性表达均明显低于无转移的组织(PKAII=0.0091、0.0073,PR=0.0006、0.0074,P ER=0.0129、0.0073);ER的阳性表达与FIGO分期呈负相关(P=0.0226);不同的病理类型中,只有PR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6);而三者的表达与患者年龄及宫颈是否受累均无关。KAI1、PR、ER表达阴性和阳性的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KA H=0.0043,PPR=0.0010,P ER=0.0124)。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提示:KAI1、PR、ER三个变量中只有KAI1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400,OR=0.24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KAI1、PR、ER表达均不是子宫内膜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KAI1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其可作为临床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评估预后的综合指标之一。KAI1在子宫内膜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可能与PR有关,KAI1、PR、ER的缺失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展、治疗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膜联蛋白(annexin A2,ANXA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 ANXA2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 SP 法检测76例子宫内膜癌、27例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及16例正常子宫内膜中 ANXA2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ANXA2在子宫内膜癌组(96.1%)和非典型增生组(96.3%)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62.5%)(P 均<0.05)。ANXA2表达随着 FIGO 分期增加、分化程度减低而逐渐增加(P <0.05),ER、PR 阴性组 ANXA2阳性率(均为100.0%)明显高于阳性组(分别为87.5%,88.0%)(P 均<0.05),而淋巴结转移阳性组 ANXA2高表达率(93.8%)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60.0%)(P <0.05)。ANXA2低表达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更佳(P <0.05)。结论:ANXA2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高,ANXA2可监测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ER、PR和EphA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EphA2基因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的关系及联合检测对乳腺癌术后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在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30例乳腺癌患者ER、PR和EphA2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乳腺癌组织中ER、PR和EphA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1%、58.4%和72.3%。(2)ER、PR的阳性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病理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无显著相关(P〉0.05);(3)EphA2阳性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病理组织学类型无显著相关(P〉0.05);而与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5)。(4)EphA2的阳性表达率在乳腺癌ER/PR阴性组明显高于乳腺癌ER/PR阳性组(P〈0.05)。结论ER、PR和EphA2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联合检测ER、PR和EphA2有助于客观评估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和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Survivin、ER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子宫内膜癌、34例癌旁组织和20例正常子宫内膜标本中Survivin、ER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Survivin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65.0%,显著高于正常内膜组织(5.0%)及癌旁组织(8.8%)(P<0.001).②ER在正常子宫内膜及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94.1%,均高于其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50.0%)(P<0.001).③Survivin随着晚临床分期、组织低分化、深肌层浸润及发生淋巴结转移表达增高(P<0.05),ER表达与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程度有关(P<0.05).④Survivin与ER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γ=﹣0.314,P=0.014).结论 Survivin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ER随细胞恶变发生改变.对Survivin、ER表达水平的联合检测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Flt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表达程度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手术切除后行石蜡包埋的乳腺癌标本60例,制作成4um厚的连续切片,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观察乳腺癌组织中VEGF—C、Flt4的表达情况。结果 (1)乳腺癌细胞VEGF—C与其受体Flt4表达呈正相关(P〈0.01);(2)VEGF—C与PCNA表达显著相关(P〈0.01);(3)Flt4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显著相关(P〈0.01);(4)淋巴结转移组乳腺癌细胞VEGF—C/Flt4阳性指数明显高于未转移组(P〈0.05);(5)VEGF—C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ER、PR及病理类型无统计学关系(均P〉0.05);(6)VEGF—C与预后无统计学关系。结论 VEGF—C/Flt4调控系统在乳腺癌细胞增殖中起一定的促进作用;VEGF—C/Flt4可能通过某种机制促进淋巴结转移;VEGF—C不能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研究C—erbB-2、p53、ER、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分期、转移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测定83例原发性乳腺癌C—erbB.2、p53、ER、PR的表达情况,进行对照比较。结果C—erbB-2、p53、ER、PR阳性表达者分别为30例(36.1%)、31例(37.3%)、45例(54.2%)、53例(63.9%)。C—erbB-2的表达与p53呈正相关(P〈0.05),与ER、PR呈负相关(P〈0.05)。C—erbB-2和p53的表达率随着临床分期增加和淋巴结转移而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ER、PR阳性表达率随着临床分期的递增和淋巴结转移的减少而降低,差异无显著性(P〉0.05)。ER、PR阳性表达率与C.erbB-2、p53表达呈负相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erbB-2、p53是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有效指标,ER、PR与临床分期及腋窝淋巴结转移有一定关系,联合检测C-erbB-2、p53、ER、PR可指导临床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MMP-3在乳腺导管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及与乳腺导管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48例乳腺导管癌患者MMP-3的表达,分析MMP-3与乳腺导管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及肿瘤ER、PR、E-cad、C—erbB-2的关系。结果:MMP-3在乳腺导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乳腺正常组织(P〈0.05)。MMP-3在无淋巴结转移和C—erb—B阳性的乳腺导管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而在不同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及肿瘤ER、PR、E—cad、C—erbB-2分组问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MMP-3在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导管癌组织高表达,和较早阶段乳腺导管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将有可能预测高危人群作出早期诊断;MMP-3在C—erbB-2阳性的乳腺导管癌组织显著高表达,联合检测这两个指标对判断乳腺导管癌的预后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C—erbB-2、ER、PR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NED)中的表达,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伴NED患者的预后。方法选取根据CgA和Sy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确诊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伴NED的病例35例(NED阳性组)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例100例(NED阴性组),分析比较2组C—erbB-2、ER、PR的表达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c—erbB-2、ER、PR的阳性表达率:NED阳性组分别为62.86%(22/35)、88.57%(31/35)、82.86%(29/35);NED阴性组分别为92.00%(92/100)、71.00%(71/100)、65.00%(65/100),2组C—erbB-2、ER、PR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淋巴结转移:NED阳性组和NED阴性组分别为16例(45.71%)和40例(4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伴NED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不伴NED相比,恶性程度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4E(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4E,eIF4E)在食管癌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食管癌组织及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eIF4E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eIF4E mRNA在食管癌及癌旁组织中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61±0.079,0.442±0.061(P〈0.05);不同分化的食管鳞癌eIF4E表达量不同(P=0.012),多重比较显示低分化鳞癌的表达量高于高分化鳞癌的表达(P〈0.05);不同浸润深度的eIF4E mRNA的表达量不同(P=0.003),多重比较显示在深肌层和纤维膜的表达量高于黏膜层的表达量(P〈0.05)。eIF4E蛋白在食管癌和正常食管黏膜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00%、30.80%(P=0.001);与病理学分级呈正相关(rs=0.228,P〈0.05);不同浸润深度的eIF4E蛋白表达量不同(P〈0.05)。而两者均与食管癌的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等临床病理学特征无关(P〉0.05)。eIF4E蛋白高表达组及低表达组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1.8%、53.3%(P〈0.05)。Cox模型分析得出eIF4E蛋白不能作为判断食管鳞癌预后的独立指标(P=0.211)。结论:eIF4E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其可能参与了肿瘤的浸润和发展,并可以和其他指标共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研究在乳腺癌中OPN的表达及其对乳腺癌复发转移的影响。探索OPN与ER、PR、C-erbB-2等多个乳腺癌相关因子及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选取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乳腺科1996年至2001年间手术、获随访的乳腺癌患者70例,分为5年内出现复发转移组40例(A组)和无瘤生存组30例(B组),另选取纤维瘤组织10例(C组)及正常乳腺组织15例(D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OPN的表达情况。结果:OPN在70例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72.86%,与C组、D组OPN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别(P〈0.001)。OPN与ER、PR、C-erbB-2及年龄、腋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等临床病理因素无相关性(P〉0.05);与p53关系不确定。A、B组间OPN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别。结论:OPN与乳腺癌的预后有关,高表达的患者易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C—erbB2、PCNA、ER、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6例乳腺癌组织CerbB2、PCNA、ER、PR蛋白的表达。结果:C—erbB2、pCNA、ER、PR在乳腺癌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5%,95.2%,65.1%,54%。C—erbB2、pCNA、ER、PR蛋白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pTNM分期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C—erbB2、PCNA与组织学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erbB2与ER、PR均呈负相关(r=-0.344,P=0.000;r=-0.226,P=0.011)。结论:C—erbB2,PCNA过表达者预后差,可以作为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乳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的分布,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复发之间的关系,评价MVD对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74例乳腺癌组织内微血管生成情况,并随访预后情况。结果:肿瘤越大,肿瘤分级越高,其MVD越高(P〈0.05)。有腋淋巴结转移的MVD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复发患者的MVD明显高于无复发者(P〈0.01)。VEGF C-erbB-2阳性组的MVD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未发现MVD与P53、ER有相关性(P〉0.05)。结论:肿瘤组织内微血管的生成程度与乳腺癌的复发转移密切相关,微血管密度可作为评估乳腺癌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P-钙粘蛋白(P-cadherin)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6例乳腺癌组织及30例癌旁组织中P-cadherin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HER-2、ER和PR的关系。结果 乳腺癌和癌旁组织中P-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5%(45/106)和13.3%(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adherin表达与乳腺癌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HER-2、ER和PR有关(P<0.05),而与年龄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 P-cadherin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并可能与乳腺癌的恶性程度及不良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13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病理分化程度、复发转移情况、激素受体状况、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表达、临床治疗及生存情况。结果:c—erbB-2表达在ER、PR阳性组低于ER、PR阴性组(P〈0.01),ER表达在PR阳性组高于PR阴性组(P〈0.01);中、低分化与高分化相比,在淋巴结的转移、肿瘤的转移或复发、临床分期、肿块的大小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激素受体状况、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病理分化程度、淋巴结状况、肿瘤转移或复发、临床分期、肿瘤大小、T分期、N分期、辅助化疗等11个因素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R状况、病理分化程度、淋巴结状况、临床分期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早期发现并针对病理分化程度及激素受体水平的适当治疗是提高生存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