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后正中入路显微治疗椎管内肿瘤的随访结果和手术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018年间采取后正中入路显微治疗椎管内肿瘤24例,包括颈椎4例,胸椎11例,腰椎7例,胸腰椎2例。其中髓外硬膜下肿瘤21例,髓内肿瘤3例。术前McCormick脊髓功能评分Ⅰ级7例,Ⅱ级12例,Ⅲ级3例,Ⅳ级2例,根据肿瘤生长特点采用11例半椎板入路和13例全椎板入路手术。术中借助电生理监测皮质脊髓束电位变化,所有肿瘤均在显微镜下切除。结果:术后全切除21例,其中髓外19例,髓内2例,次全切除3例,髓外2例,髓内1例。24例患者症状术后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1例髓外肿瘤随访1年余复发予以再次手术切除。结论:后正中入路切除椎管内肿瘤,正确的显微切除技巧,合适的椎板暴露,电生理监测,必要时椎弓根内固定等方法有助于提高术中脊髓和神经根功能的保护,维持术后脊柱稳定性,是保证手术疗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椎管内肿瘤诊断重点、评价手术疗效并解析相关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64例经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诊断重点、评析手术疗效及相关注意事项.结果:椎管内肿瘤临床症状迥异多变,主要表现为疼痛、感觉及运动障碍,且症状与肿瘤所处节段、部位、大小密切相关.MRI诊断肿瘤及定位准确率100%,其中122例术前MRI定性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相符合,占74.4%.肿瘤复发8例.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除10例患者无改变和4例患者加重外,余150例患者均有1-2级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2.617,P=0.000).行脊柱椎弓根螺钉内固定57例(颈椎11例,胸椎3例,腰椎43例),164例患者术后脊柱均稳定.4例并发脑脊液漏,2例并发术后血肿,经处理治愈.结论:椎管内肿瘤临床表现复杂多变,MRI有肿瘤定位、定性、判断脊髓神经受压、缺血状态、指导手术等意义.后路手术显露范围及脊柱稳定重建与否应据肿瘤所处节段、节段脊柱结构缺失程度、功能需要等综合决定.手术及神经功能风险预估应与患者良好沟通.  相似文献   

3.
椎管内脊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附70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与目的:脊膜瘤是椎管内的常见良性肿瘤,随着影像学、显微外科学、神经电生理学等的发展.手术治愈率逐年提高,本研究旨在总结脊膜瘤的临床特点,显微外科治疗手术技巧,以期对提高其临床疗效起到一些作用。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2000—2005年收治的70例经病理证实的脊膜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I、诱发电位检查,采取显微手术治疗,术中辅以电生理监测。肿瘤位于颈段21例(30%),胸段45例(64_3%),胸腰交界2例(2.9%),腰骶段2例(2.9%)。全切63例.近全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术后症状均缓解,神经功能明显改善,随访3-6个月.无影像学上复发。结论:脊膜瘤是椎管内的良性肿瘤,胸段好发,娴熟的显微神经外科操作及合理的手术入路.可尽量避免脊髓及神经损伤.提高治疗效果。如能全切除肿瘤及受累硬脊膜,可降低肿瘤复发率,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椎管内淋巴瘤的诊治——附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椎管内淋巴瘤十分罕见,本研究旨在总结原发椎管内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手段,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对北京天坛院神经外科三病房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收治的6例经病理证实为椎管内恶性淋巴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56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38.5岁。4例患者首发症状为疼痛,平均病程10.9个月。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I检查.肿瘤位于颈段4例,胸段1例,骶段1例。本组患者均采取显微手术治疗,术中辅以电生理监测,肉眼全切1例,近全切除4例,大部分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术后4例症状缓解,出院后全部患者均行放射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原发性椎管内淋巴瘤是椎管内的罕见肿瘤,缺乏特异性的影像学表现。椎板切除减压,肿瘤切除.术后辅以局部放疗和全身化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告1例胸椎管内黄色肉芽肿个案,探讨该病的诊断、治疗。方法1例成年男性患者,因背部疼痛、下肢无力就诊,MRI提示T8-T10椎管内软组织占位,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病情明显改善,病理证实为黄色肉芽肿。结论椎管内单发的黄色肉芽肿十分罕见,目前仅见5例文献报道,其发病机制尚有争论。手术治疗是椎管内黄色肉芽肿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椎管内肿瘤全椎板减压术是椎管内肿瘤摘除的常规手术方式,术后易造成椎管内粘连导致椎管再次狭窄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造成2次手术困难,本文对这一术式进行改良,采用后路钛网椎管成形对所减压的椎管进行修复重建,恢复椎管内有效容积、减少粘连。方法2007年10月至2011年2月共收治9例胸椎椎管内肿瘤的患者,男6例,女3例,年龄25~64岁,平均37.8岁。硬膜外肿瘤5例,硬膜内肿瘤4例。全部给予后路全椎板减压,肿瘤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并钛网椎管成形术。术后病理学诊断:神经鞘瘤3例,脊膜瘤2例,脂肪瘤2例,囊肿2例。肿瘤复发1例,给予2次手术切除后未复发。结果手术时间90—185min,平均142min,失血量200-1200ml,平均521ml,全部9例患者术后得到定期随访12—45个月,平均21个月。采用Frankel评分标准对术后患者症状进行评价,A:0例,B:1例,C:3例,D:2例,E:3例。术后复发1例。术后CT显示椎管内未出现粘连。对术前术后肿瘤占位所在节段椎管横截面CT图片进行分析,每例患者随机取5个横截面进行椎管内矢状径测量,取平均值,术前矢状径为16.89±1.27mm,术后矢状径为27.11±2.52mm,进行配对,检验,t=-15.441,P〈0.01,术后椎管矢状径明显大于术前。结论后路钛网椎管成形手术难度相对较低,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术后对椎管起到较好的即刻保护作用,同时增加了术后椎管容积,减少了术后粘连,为肿瘤复发后的2次手术剥离减少风险。  相似文献   

7.
椎管内肿瘤显微外科治疗5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管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术式与方法选择,脊柱脊髓与神经功能的保护和重建,评价半椎板切除入路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7月经半椎板或全椎板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瘤及对沟通性肿瘤部分采用附加切121手术共56例。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8例;1例颈部与1例胸部沟通性肿瘤未切除椎板,余下均行椎板切除。结果手术后病理为:神经鞘瘤28例,脊膜瘤18例,神经节细胞瘤4例,星形细胞瘤4例,室管膜瘤2例;除星形细胞瘤2例外未能全切,其余均全切。半椎板切除入路者无手术并发症和脊柱畸形,术后下床早。结论经半椎板切除入路较全椎板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瘤,能够尽可能减少对椎体损伤,保留脊柱后柱结构,组织的完整性;增强脊柱稳定性及减少脊柱功能损伤;患者术后效果好,卧床时间短;对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人路方法,同样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脊髓     
改良椎板成形术在颈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脊髓栓系综合征的MRI分型及临床意义;椎管内肿瘤术中应用钛板行椎管重建;脊髋圆锥血吸虫病六例报告及文献复习;积极合理治疗椎管内肿瘤(专家述评);显微手术切除颈段脊髋侧前方和前方大型肿瘤(附48例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管内神经鞘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63例椎管内神经鞘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3例病程为1个月-4年,其中1年内确诊者38例,占60.3%。全部手术治疗,病理证实为椎管内神经鞘瘤。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全部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2年,痊愈43例;好转18例;无效2例。肿瘤复发4例。结论:神经根性疼痛和进行性脊髓受压症状是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主要临床表现,磁共振检查可帮助早期诊断,手术全切是治疗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总结成人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69例手术的成人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椎管内肿瘤的病理学特点、治疗方法的选择、治疗前后神经功能ASIA评分变化及预后影响主要因素。  结果  成人椎管内肿瘤主要分布于髓外硬膜内(约占总数的61.3%),肿瘤位于胸椎管内比例最高,病理类型以神经鞘瘤及脊膜瘤最多见(两者约占总数的53.5%),采取脊柱后路显露及神经显微外科技术,91%的肿瘤可经全切治愈。ASIA评分显示术后随访神经根性疼痛、肢体感觉运动及括约肌功能均较术前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后路椎板切除联合神经显微外科技术,是目前椎管内肿瘤安全有效的外科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胸腰椎神经鞘瘤应用后正中入路实施一期肿瘤切除手术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2001年至2010年我科收治胸腰椎椎管内神经鞘瘤患者39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4例;年龄14~72岁,平均年龄41.5岁;发病部位:胸段椎管17例,胸腰段椎管4例,腰段椎管15例,腰骶段椎管3例,均为单发。手术均取后正中切口,切除相应节段的小关节突和椎板,一期切除椎管内外的神经鞘瘤,部分患者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果 39例手术均完整切除肿瘤。随访时间为10~69个月,平均35个月。1例良性神经鞘瘤术后局部复发,1例恶性神经鞘瘤患者术后17个月因复发及肺转移死亡。22例存在感觉障碍的患者术后ASIA感觉评分平均提高1.6分。10例存在运动障碍的患者术后ASIA运动评分提高7例,平均提高2.5分。未行内固定的6例患者中术后有2例发生脊柱失稳。结论 胸腰椎神经鞘瘤切除术中需确保术野足够显露,必要时可切除一侧的横突和肋骨头,为勉强保留神经根而忽略肿瘤切除的彻底性可能带来较高的局部复发率和相应增高的再次手术率。除肿瘤位于中段胸椎管外,术中均应通过确切的内固定和植骨融合来维持远期的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大型听神经瘤显微手术切除中的作用,提高肿瘤切除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26例听神经瘤患者术中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面神经肌电图(EMG)连续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术中随时调整手术策略和方法,避免人为因素造成脑干和面神经功能障碍。术后2周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方法对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肿瘤全切除23例(88 %),次全切除3例(12 %),无死亡病例。面神经完整解剖保留25例(96 %)。术后2周面神经功能Ⅰ~Ⅱ级21例(80 %),Ⅲ~Ⅳ级3例(12 % ),Ⅴ级2例(8 %)。结论 大型听神经瘤术中实时电生理监测可提高肿瘤的全切率,降低手术的致残率,对提高听神经瘤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手术后肿瘤残余是影响胶质瘤患者生存的主要原因之一,应用术中磁共振影像(intraopemt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烁iMRI)导航手术,可达到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和保护神经功能的双重目的。本研究评估iMPd导航手术切除脑胶质瘤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至2008年6月,158例脑胶质瘤患者接受iMRI神经导航手术。结果:手术总耗时2.5。8.5h(平均5.2±1.5h)。图像质量优144例(91.1%),良9例(5.7%),差5例(3.2%)。iMRI扫描次数2.5次(平均2.5±0.7次),其中3次42例(26.6%),4次15例(9.5%),5次6例(3.2%)。39.9%的脑胶质瘤病例经iMRI发现肿瘤切除范围末达术前计划,仍需进一步切除。术后早期MRI证实肿瘤全切率达90.5%.术后严重致残率6.8%。无iMRI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论:iMRI实时影像导航手术治疗脑胶质瘤安全有效.可实时纠正术中脑移位误差.精确定位脑胶质瘤的影像学边界,定量评估手术切除范围,有效提高肿瘤切除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定位在胰岛细胞瘤外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0月至2010年8月行手术治疗结合术中超声定位的8例胰岛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0/8)。良性肿瘤患者7例,恶性患者1例,其中功能性6例,无功能性2例。术后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术前影像联合定位诊断准确率62.5%(5/8),术中超声定位诊断准确率100.0%(8/8)。结论:胰岛细胞瘤的术中超声定位诊断准确率高,不仅能快速精确定位,还能减少因盲目扩大切除造成不必要的创伤,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全切除听神经瘤并保留面神经功能的方法和术中鼻肌F波辅助监测技术的价值。方法 回顾总结了2004年2月至2008年12月用鼻肌F波、Triggered EMG和Online EMG三种技术联合监测的46例听神经瘤手术的治疗结果。对术中各监测指标与术后1 d和6个月面神经功能随访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对鼻肌F波与Online EMG监测的趋势性进行分析。结果 肿瘤全切45例(97.83 %),次全切除1例(2.17 %),术后死亡1例(2.17 %),2例发生脑脊液漏(4.35 %),保守治愈。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97.83 %,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随访:优良75.56 %,中等22.22 %,差2.22 %。术中鼻肌F 波与Online EMG监测对结果判定的完全一致率为52.17 %,基本相符率为45.65 %,完全不一致率为2.17 %(χ2趋势= 6.113,P<0.05)。术中鼻肌F波监测结果与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κ=0.429,P<0.001)。肿瘤切除后Triggered EMG监测面神经脑干端/内耳门端刺激电流阈值比和最大波幅比与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也有较好的一致性(κ=0.576,P<0.001;κ=0.595,P<0.001)。结论 术中鼻肌F波与Online EMG和Triggered EMG监测在术中判断和术后面神经功能预测上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应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开放性膀胱手术与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膀胱肿瘤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2013年6月到2013年6月收治的膀胱肿瘤患者133例,根据病理学和相关影像学检查结果对肿瘤进行分型和分期,分别采取开放性膀胱肿瘤切除术(71例)及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62例),观察两种不同手术术的疗效及预后。结果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均明显低于开放性膀胱肿瘤切除术患者(P<0.05)。开放性膀胱肿瘤切除术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P<0.05)。结论膀胱肿瘤手术方式应根据肿瘤分型及部位而定。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操作简单、方便,具有手术损伤小、治疗疗效好、预后好的特点,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与目的:目前对嗅沟脑膜瘤的治疗方法已较成熟,但对大型肿瘤患者的手术处理仍存在一定难度。本文拟探讨手术治疗大型嗅沟脑膜瘤的操作技术与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2000年1月至2009年1月间在本科经手术治疗的18例大型(肿瘤最大径〉5cm)嗅沟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行头颅X线平片、CT及MRI检查,有10例患者同时进行了肿瘤CT血管成像扫描检查,4例患者行DSA检查。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采用双额骨瓣开颅,矢状窦前部结扎经前纵裂入路,8例患者术中行腰池置管,术中使用双频射频器行肿瘤内分块切除,同时辅以神经导航系统帮助术者动态了解操作部位与肿瘤周边重要组织结构的位置关系。结果:18例患者中手术切除肿瘤达到SimpsonⅠ级10例,Ⅱ级8例。无死亡及新的神经功能缺损发生,1例术后发生脑脊液鼻漏,2例发生明显皮下积液,其中1例继发硬膜外感染,3例经处理后均治愈。14例得到1~8年随访,1例在随访期间MRI显示肿瘤有复发而行放射治疗,其余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双额骨瓣前纵裂入路仍是治疗大型嗅沟脑膜瘤理想的手术入路。术前行肿瘤CT血管成像检查以及术中辅以神经导航技术对重要的血管神经及脑组织的保护具有良好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Warthin瘤的临床特点,探讨Warthin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近20年来收治的146例经手术治疗的Warthin瘤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性143例,女性3例,发病高峰年龄为60-70岁,占65.75%。肿瘤位于后下极者101例,占69.18%。96.58%的患者有吸烟史,14.38%的患者有消长史。术前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82例,诊断准确率为93.90%。手术方式有腮腺区域性切除术、腮腺浅叶切除术和全腮腺切除术。12例失访,其余患者随访1-20年均未见复发。结论:腮腺Warthin瘤主要发生在50岁以上男性患者。在发病情况、临床表现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术前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应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的不同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肿瘤位于腮腺后下极者采用区域性切除术是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胸椎管内肿瘤的诊断并评价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施行手术治疗的188例胸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胸椎管内肿瘤的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胸椎管内肿瘤多位于髓外硬膜下,以神经鞘瘤和脊膜瘤最常见。经全切除或次全切除后,近期神经根性疼痛、感觉障碍、运动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明显改善。神经功能ASIA评分及分级均明显提高。结论在MRI影像的基础上,配合适当的显微外科技术,选择合适的手术径路和恰当的手术方式是治疗胸椎管内肿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