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缺血性脑卒中最初几小时确定病灶部位、范围、区分可逆与不可逆损害区域 ,以便及时进行治疗对预后非常重要。近年来随着螺旋CT扫描技术的发展 ,CT灌注成像技术可以超早期显示脑缺血的血流灌注情况 ,为其超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信息。资料和方法 :男性 2 2例 ,女性 9例 ,年龄 4 6~ 70岁。发病时间均在 2 4h以内。 3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肌力 0~Ⅳ级 )。应用Siemens公司生产的VolumeZoom四螺旋CT扫描机 ,首先行常规横断面扫描 ,然后选取临床定位病变所在层面及其相邻层面 ,进行CT脑灌注扫描。重建的 80幅动态图像使用CT…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薄多层螺旋CT和脑灌注成像在急性颅脑外伤(TBI)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2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200例急性颅脑外伤患者检查资料,均于伤后6 h内行超薄多层螺旋CT(MSCT)和CT脑灌注成像(CTP)检查,全部病例于伤后2~3 d动态复查MSCT明确诊断,将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评价。结果在MSCT与CTP这两种检测方法中,CTP在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的诊断中优于超薄MSCT(P0.05),并且病灶周围低灌注区域大于超薄MSCT。结论 CTP对于急性颅脑外伤早期和微小损伤的诊断优于超薄MSCT,同时可以反映脑组织的灌注情况,具有可靠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多层CT脑灌注成像在早期脑梗塞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梗塞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且致残率很高,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明显避免或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多层CT脑灌注成像是利用多层CT高时间分辨率及快速扫描特点,充分显示脑血管硬化程度及血流灌注情况,作出早期脑缺血诊断。本文综述了该方法的原理、多层CT特点及技术方法和早期脑梗塞的CT灌注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薄多层螺旋CT、颅骨三维图像重建和脑灌注成像在急性颅脑外伤动态变化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09年12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245例急性颅脑外伤(TBI)检查资料,均于伤后3-6h行常规多层螺旋CT(MSCT),超薄多层螺旋CT以及颅骨三维图像重建和脑CT灌注成像(CTP)检查,全部病例于伤后2-7d动态复查MSCT和超薄MSCT,将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评价.结果 超薄MSCT在脑挫裂伤、脑内血肿诊断中优于常规MSCT;CTP除弥漫性轴索损伤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明显优于常规MSCT;CTP在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优于超薄MS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骨三维图像重建在对颅骨骨折的检查优势明显.结论 联合应用超薄MSCT、颅骨三维图像重建和CTP对于急性颅脑外伤早期和微小损伤的诊断优于常规MSCT,可以降低误诊率,并为早期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和对比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与多层螺旋cT颅骨三维图像重建(Three 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在颅骨骨折中的影像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颅骨三维图像重建在颅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2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300例急性颅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检查资料,均于伤后6h内行多层螺旋CT及颅骨三维图像重建检查,检出颅骨骨折病例82例,将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差异。结果多层螺旋CT颅骨三维图像重建在颅顶骨折(P=0.026)、颅底骨折(P=0.004)的检出率高于常规多层螺旋CT,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结论螺旋CT颅骨三维图像重建在颅骨骨折的诊断中优于MSCT,具有可靠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临床上怀疑为脑血管病变患者39例,均行CTA检查,其中CTA示正常表现者15例,脑血管病变24例;扫描数据在工作站进行MPR、MIP、SSD、VR及VE等技术后处理。结果15例CTA表现正常者均能显示Willis’环及大脑前、中、后动脉主干及其4级以上分支的血管,24例脑血管病变显示清楚,诊断明确。结论多层螺旋CTA可作为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和筛选、制定手术方案、观察疗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P)参数对星形细胞肿瘤分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对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收治的53例脑肿瘤患者进行CTP检查,经手术和病理学证实为星形细胞肿瘤的30例患者纳入研究对象.CTP采用GE LightSpeed 64层螺旋CT机行灌注扫描,在AW4.2P后处理工作站对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测定肿瘤最大灌注区和对侧正常组织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手术获取脑肿瘤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星形细胞肿瘤高级别组CBF、CBV和PS值均明显高于低级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表明,CBF、CBV和PS值对鉴别高、低级别星形细胞肿瘤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4、0.876和0.914,而MTT无鉴别作用,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455.采用CBF=62.635 mL/(100 g·min),CBV=4.310 mL/100 g和PS=5.925 mL/(100 g·min)作为分界点鉴别高、低级别星形细胞肿瘤的敏感性均为84.2%,特异性分别是81.8%、81.8%和91.9%.结论 多层螺旋CTP参数CBF、CBV及PS值对鉴别高、低级别星形细胞肿瘤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在脑膜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3D-CTA)对脑膜瘤及其周围组织的显示能力,评价其在外科治疗中的价值。方法脑膜瘤患者32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图像送至AW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表面遮蔽法(SSD)后处理观察。结果重建图像显示瘤体充分强化,颅骨、血管、肿瘤三者立体关系显示清楚,主要的征象包括血管被肿瘤包绕,颅骨受侵犯,肿瘤周围组织移位等。结论3D-CTA可以充分显示脑膜瘤的影像特征,使血管充分强化,重建后可清楚显示肿瘤、血管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有助于脑膜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订,评估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9.
背景:许多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的显示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目的:通过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评价多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的准确性和局限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金标准对照观察的临床诊断实验,于2005-06/2006-03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科完成。 对象:选择2005-06/2006-0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个月内先后行64层螺旋CT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临床诊断或可疑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28例。 方法:采用国际上通用的目测直径法,对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或多层螺旋CT显示冠状动脉狭窄进行定量评价。分别对28例患者的280个节段进行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真阳性、真阴性、假阳性、假阴性以及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结果:纳入的28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依节段计算多层螺旋CT的准确性,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6.5%,97.6%,86.8%和84.3%。若去除其中31个冠状动脉节段由于严重钙化而影响诊断的因素,则多层螺旋CT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分别为66.7%,98.6%,90.3%和93.6%。 结论: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可靠、风险小的无创性检查,对诊断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尤其针对筛选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而言有较好的前景,但也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28层纳四维螺旋CT在颅底骨折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128层纳米四维螺旋CT扫描确诊76例颅底骨折的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8层纳米四维螺旋CT薄层扫描,多平面多种方式三维重建,可直观的提供深部的细微骨折、不典型及特殊骨折的详细信息。结论128层纳米四维螺旋CT薄层扫描及多平面多种方式三维重建是目前诊断颅底骨折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CT灌注成像在早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收集该院外伤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6例(观察组)以及同期轻型脑外伤60例(对照组),均于伤后24 h内进行头颅256排CT灌注成像检查,并比较两组的脑血流灌注率(CBF)、脑血容量(CBV)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及3个月后的预后情况等。结果观察组伤后24 h内脑基底节区、脑干、额叶、顶叶CBF低于对照组,MTT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节、脑干区、额叶、顶叶区CBF与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呈正相关(rs=0.902,rs=0.891,rs=0.859,rs=0.786)。基底节丘脑区CBV与GOS评分有关。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的CBF值下降,MTT值延长,且CBF值与预后呈正相关,全脑CT灌注成像对早期判断重型颅脑损伤预后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1, 48(2):149-153]  相似文献   

12.
64层螺旋CT对头颈部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头颈部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34例疑头颈部血管病变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扫描数据在ADW 4.3工作站用不同的后处理技术进行血管后重建。结果34例患者的双侧颈内动脉(ICA)、椎动脉(V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及Willis环均能显示,共检出狭窄76段,闭塞2段,动脉瘤5例;血管异常起源3例,正常者14例。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以清晰显示头颈部血管病变,对临床诊疗起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CTA联合评价颈内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立即行CT灌注成像和CTA检查。通过CTA对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评估,通过灌注图像评估脑梗死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47例94支血管中,脑梗死侧颈动脉血管狭窄检出率为64.0%(32/50),非梗死侧颈动脉血管狭窄检出率29.5%(13/44),两侧颈动脉血管狭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47例脑梗死患者中大、中、小体积梗死分别为9例、20例及18例。94支血管中45支有不同程度狭窄,轻、中、重度狭窄分别为17例、16例及9例,3例血管完全闭塞。颈动脉完全闭塞与大体积梗死的符合率100%(3/3);重度狭窄与大体积梗死的符合率67%(6/9);中度狭窄与中体积梗死的符合率81%(13/16);轻度狭窄与小体积梗死的符合率为88%(1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联合CTA能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梗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在眩晕患者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乙撑双半胱氨酸二乙酯(^99mTc-ECD)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对眩晕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9列眩晕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结果突发性耳聋组和诊断未明确组的患者全部出现局部脑血流量下降,且多数分布在颞叶;梅尼埃病患者组则较少出现局部脑血流量下降(40%,2/5);正常对照组未发现局部脑血流量下降。结论^99mTc-ECD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有助于眩晕患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移动CT灌注扫描(CTP)在重型颅脑损伤(TBI)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5年4~9月我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收住重型TBI患者26例,受伤24 h之内同时进行头颅CT平扫(CT1)和移动CTP,并在5 d后复查头颅CT平扫(CT5)。CTP提供脑血流量(CBF)影像、脑血容量(CBV)影像及平均转运时间(MTT)影像;将CTP影像、CT1及CT5进行比较。结果 CTP平均在伤后(15.6±4)h进行。16例(61.5%)患者CTP影像显示灌注改变区域大于CT1显示的病灶区域,其中7例(27%)患者低灌注程度达到缺血水平。3例(11.5%)患者通过CTP扫描发现严重的脑灌注不足,尽管在CT5上并没有明显的缺血梗死表现,根据CTP结果,改变此3例患者的治疗方案,最终只有1例发生严重脑梗死,另外2例恢复良好。与CT1相比,CTP与CT5结果具有更好的一致性。结论 头颅移动CTP可以在创伤后早期对重型TBI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情况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为临床干预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6.
The eZIS allows computer-assiste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brain perfusion SPECT images. We evaluated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brain perfusion SPECT using eZIS in patients with various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at a very early stage, within one year from onset.

Methods

SPECT using eZIS was performed for patients with Alzheimer disease (AD), 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DLB),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FTD,), idiopathic Parkinson disease (PD) and vascular Parkinsonism (VP), multiple systemic atrophy of the cerebellar type (MSA-C), cortical cerebellar atrophy (CCA) and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

Results

Decreased rCBF was observed in the 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 precuneus and parietal cortex in AD; in the frontal gyrus and insula in FTD; in the occipital lobe, precuneus gyrus and 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 in DLB; in the striatum and the thalamus in VP; in the cerebellum in CCA; in the cerebellum and pons in MSA-C and in the frontal cortex including the central sulcus in ALS. Increased rCBF in the striatum, thalamus and cerebellar dentate nuclei were observed in PD.

Conclusions

A specific rCBF pattern was observed for each disease using eZIS analysis,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reports. Our results showed eZIS can be easily used as an adjunct to early-diagnosis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in any hospit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