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文献杂志》2013,(5):36-38
六、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注:此承上文,就气息以决人之生死,并示肺与别脏相关之诊断法也。吸气微而数急,因消化器官能障碍者,乃系实证也。下之则愈,然体虚者不可下,则为不治。因心脏衰弱而影响于肺者,其吸促;因肝肾衰弱而影响于肺者,其吸远,皆为难治。呼吸时全身筋脉振振然动摇者,虚脱之兆,故亦不治。  相似文献   

2.
《中医文献杂志》2013,(6):36-38
二〇、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日痘,为难治。 注:此示痉病坏证之脉证,发热而脉及沉细,正衰邪盛,故为难治也。 二一、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注:此示伤寒太阳病,因发汗失度,血液消耗太多,神经失其营养,而成痉病也。  相似文献   

3.
《中医文献杂志》2014,(3):36-38
<正>(接上期)五七、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赤小豆当归散方: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当归(三两)。上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注:尤在泾~①日:按此一条,注家有目为狐惑病者,有目为阴阳毒者,要之亦是湿热蕴毒之病。其不腐而为虫者,积而为痈;不发于身面者,则发于肠脏,亦病机自然之势也。仲景意谓与狐惑、阴阳毒  相似文献   

4.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一、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其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相似文献   

5.
祝味菊《伤寒质难》学术思想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味菊是民国时期沪上颇具影响的医学家,其学术思想主要反映在代表作《伤寒质难》中.从《伤寒质难》和祝氏医案可以总结出:祝氏将仲景六经证候重新组合,创造性地提出"五段八纲"学说,体现了其"治人为本"的学术主张;祝氏绍承仲景衣钵,治病首重阳气,敢于重用附子,并且擅长附子的配伍,从而发挥出不同的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黄甘草汤是《金匮要略》所载,适应“食已即吐者”,用于荡涤肠胃实热,缓急和胃,泻下而不伤正。笔者在临床上应用大黄甘草汤外治皮肤病,获得满意疗效。现选用此方对一些常见皮肤病或西药久治不愈的医案,汇报于下,以求指正。  相似文献   

7.
祝味菊重阳气,善用附子。对“阴平阳秘”有独到的见解,认为“阴不可盛,以平为度;阳不患多,其要在秘”。对疾病分类提出了“五段”学说。在治疗上提出了本体疗法和诱导疗法,并赋予四气五味以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金匮》中矾石为绿矾的几点看法,以纠正人们把矾石当白矾的错误  相似文献   

9.
程门雪《金匮篇解》学术特色在于研究《金匮要略》,汲取仲景之长,博采各类医学著作及医学名家之理论精华,并融入程氏学术思想,使该书内容丰富多彩;各类疾病及观点分析周详,见解独到;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阐述各类疾病一切从临床实际出发;首次提出中风是"经络间病",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风病中医辨证治疗,而且对中医其它疾病的辨证施治颇多启发。  相似文献   

10.
王明炯 《河南中医》2016,(6):939-941
由于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基本不涉及脏腑,且对于"短气"一症的解释较少,所以笔者从《脉经》对于"短气"的论述入手,对于《金匮要略》中"短气"一症做出了全面的考证,认为"短气"一症和五脏相关,且分虚实,原因分别有1心气不足,外邪侵袭。2肺气痿弱,水饮内停。3脾脏"虚寒"。4脾脏有"实",有"热"。5肝肾之气不足,阴寒乘袭。且王叔和对于短气症状本身的特点做出了重要的补充,王叔和认为:呼出障碍和吸入障碍都属于"短气"症状。总之,全面学习仲景对"短气"的病因病机的理解对于临床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随着列强入侵,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激烈碰撞,其结果是中国传统文化整体趋于衰落,而中西医学之间的碰撞和消长便是其中的一部分。西医学传人中国以后,从弱势而逐渐兴盛,乃至在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少阴病中的权变治法,少阴病本多禁汗、禁下,但疾病的发展过程无常、变化多端,然又有301、302条使用可汗法,320条使用可下法,及318条阳郁至厥证。对少阴病脉证并治篇中之麻黄细辛附子汤证、麻黄附子甘草汤证、大承气汤证、四逆散证等四大证之疾病发展过程、机理、方药组成进行详细的探讨少阴病常法中言其变之权变治法,亦在说明"辨证论治"为中医学最高之精神所在。  相似文献   

13.
解读《内经》之"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牛菲 《吉林中医药》2008,28(7):477-479
汗为人体"五液"之一,为心所主,是人体津液代谢的产物.通检<内经>中200处的论汗内容后不难发现,其对人体出汗之源、出汗的机理、汗与五脏、汗与津液、汗与血的关系有深刻揭示.<内经>从外感性和内伤性两方面论述了病理汗出,认为出汗是病理过程中的主要体征,可根据出汗辨疾病顺逆和病情发展.对<内经>汗法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和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三附子汤"作为仲景治疗风湿兼阳虚证的代表方剂,主要包括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或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3方。"三附子汤"均可治疗风湿相搏兼阳虚证,均有温阳止痛之效,但在主治病证上又略有不同,用桂枝附子汤时,因证属表阳虚,风邪偏盛,风湿之邪相搏在表,治宜速决,故用附子三枚,佐甘草二两以缓其烈性,重用桂枝达四两,以温经通阳,使风湿之邪得阳气蒸发而从外散发。用白术附子汤时,因表阳气虚,湿邪偏盛,故用附子一枚半,并减甘草之量为一两,去前方辛散之桂枝,加白术苦温燥湿,共逐皮间水气,此为因势利导之法。用甘草附子汤时,因表里阳气皆虚,风湿俱盛,但以风邪为主,故治宜标本兼顾,风湿同治,方中用附子二枚、炙甘草二两,此为缓兵之计,而用桂枝达四两,以祛在表之风邪,合白术以除在里之湿邪,使风湿之邪从内外分解。从《伤寒杂病论》中附子应用的研究可以看出,附子类方可治疗多种疾病,主要是用于治疗痹证、少阴病、霍乱、水气、痰饮等证。而究其根本病机不过虚实两端:虚,主要为阳气虚,可涉及肺、脾、心、肾;实,主要是寒湿痹阻,涉及脾及经络。因主治病证不同,"三附子汤"用药、配伍通变化裁十分讲究,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15.
治少阴水气为患,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其人或咳或呕,或小便利而下利者。用此加减。组成白术二两,茯苓二两,白芍二两,大附子一枚(炮),生姜二两(切),以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予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去附子加生姜,足成半砌。  相似文献   

16.
徐航 《国医论坛》2010,25(4):4-4
《伤寒论》第29条见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原文为:“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这一条是为素体阴阳俱虚之人复感外寒,误用汗法,以致变证而设。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和《素问·痹论》原文对照,发现《金匮》之奔豚气病与《内经》之心痹病除致病因素有所不同外,其病证、病机几乎如出一辙,从而认为《金匮》之奔豚气病即《内经》之心痹病。  相似文献   

18.
治少阴水气为患,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其人或咳或呕,或小便利而下利者,用此加减。组成白朮二两,茯苓二两,白芍二两,大附子一枚(炮),生姜二两(切),以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去芍药加干姜二两,  相似文献   

19.
羌活胜湿汤、甘草附子汤、六物附子汤三方原非湿痹用方,却常被后世医家用于治疗湿痹,归因于吴昆《医方考》对此三方的方解。通过对此三方方证源流进行探析,发现吴昆基于《黄帝内经》“六气淫胜”理论,用“外伤于湿,以风胜之”解释羌活胜湿汤之方证,用之于治疗外伤风湿,病位偏表之痹证;根据性味理论,从“阳虚湿胜,辛热治之”角度完善甘草附子汤方证,用之于治疗寒湿外袭、阳气内伤、表里同病之痹证;根据寒湿之邪“寒性收引,阴邪袭下”之特性分析六物附子汤方证,并将其用于治疗寒湿流于足胫,病邪偏里偏下之痹证。《医方考》为拓展羌活胜湿汤、甘草附子汤、六物附子汤三方之主治功效,奠定了理论基础,亦为当今临床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金匮玉函经》中大柴胡汤证和小柴胡汤证之间的关系为同属少阳病本证,以及大柴胡汤无通里攻下之用的学理。方法:列述并分析《金匮玉函经》中"三阳三阴"病形证治篇条文,计算大柴胡汤方每剂、每服含大黄的量,对其同时代同医书中同类药物进行量效比较,并分析其相关对立观点的出处、荒谬及可信度,确立大柴胡汤无通里攻下之用及大柴胡汤证的证候范畴。结果:大柴胡汤无通里攻下之用,大柴胡汤证为少阳病本证。结论:确立大柴胡汤无通里攻下之用、大柴胡汤证为少阳病本证的认知,必将为顺畅解释有关大柴胡汤、证原文上的掣肘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