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归芍药散对拟血管性痴呆小鼠脑海马5-HT及DA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当归芍药散对血管性痴呆小鼠脑海马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A)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脑缺血再灌注法复制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以脑复康为对照,通过水迷宫法分别观测术后14d各组小鼠行为学以及脑海马5-HT和DA含量的变化.结果 模型小鼠学习与记忆能力下降,表现为游全程时间延长,错误次数增加,脑海马5-HT和DA含量下降;当归芍药散可使模型小鼠游全程时间缩短,错误次数减少,脑海马5-HT和DA含量升高,优于对照药物.结论 当归芍药散通过调节脑海马神经递质5-HT和DA含量,改善血管性痴呆小鼠学习与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当归芍药散对血管性痴呆小鼠脑海马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A)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脑缺血再灌注法复制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以脑复康为对照,通过水迷宫法分别观测术后14d各组小鼠行为学以及脑海马5-HT和DA含量的变化。结果模型小鼠学习与记忆能力下降,表现为游全程时间延长,错误次数增加,脑海马5-HT和DA含量下降;当归芍药散可使模型小鼠游全程时间缩短,错误次数减少,脑海马5-HT和DA含量升高,优于对照药物。结论当归芍药散通过调节脑海马神经递质5-HT和DA含量,改善血管性痴呆小鼠学习与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3.
姬军风  关建军  吴世卫 《河北中医》2011,33(10):1554-1556
目的探讨针刺益气活血法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脑海马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0只。模型组及治疗组采用改良的Pulsinelklli-4血管阻断法建立VD大鼠模型;治疗组造模后选用百会、膈俞、气海、三阴交、膻中组成益气活血方针刺治疗;未造模大鼠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大鼠Morris水迷宫实验各项指标及脑海马组织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每日逃避潜伏期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大鼠逃避潜伏期较模型组明显缩短(P〈0.01),但仍长于对照组(P〈0.01)。3组大鼠在训练第5 d后通过原平台位置的次数,治疗组大鼠多于模型组(P〈0.01),但低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脑海马组织中的SOD活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而MDA含量明显增高(P〈0.01)。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能明显升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P〈0.01),并且治疗组升高的SOD活性、降低的MDA含量已接近正常组(P﹥0.05)。结论针刺益气活血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可能与其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显著提高脑海马组织中SOD活性及降低MDA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方、补肾方、活血方对血管性痴呆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海马病理组织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反复脑缺血再灌注法复制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以尼莫地平为阳性对照组,观察补肾活血方、补肾方、活血方3组小鼠水迷宫法行为学及脑海马病理组织学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学习与记忆能力下降,表现为游全程时间延长,错误次数增加(P〈0.01),脑海马明显缺血损伤改变;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学习成绩和记忆成绩均明显提高(P〈0.05或P〈0.01),脑海马病理组织学表现明显改善;各治疗组比较,补肾活血组的学习和记忆成绩以及在改善病理组织学方面优于其他治疗组(P〈0.05或P〈0.01),补肾组和活血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补肾活血方、补肾方、活血方均可通过减轻脑海马缺血性损伤,改善血管性痴呆小鼠学习与记忆能力,且补肾活血方优于补肾方与活血方。  相似文献   

5.
通络益智散对拟血管性痴呆大鼠AchE,MDA和SOD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通络益智散对血管性痴呆自由基的影响.方法:选用改良的脑缺血再灌注方法制造血管性痴呆模型.并给予不同剂量的通络益智散,观察乙酰胆碱酯酶(AchE)、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结果:通络益智散能明显降低AchE活性及MDA含量(P<0.01);显著升高SOD活性(P<0.01).结论:通络益智散具有抑制AchE活性,增加MDA含量,升高SOD活性的作用,这可能是通络益智散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海马益智散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抗氧化应激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进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的方法建立血管性痴呆(VD)大鼠模型,并以海马益智散进行干预,观察其对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力行为(跳台实验和水迷宫实验)和大鼠海马组织血清MDA含量、SOD活性。结果 VD大鼠模型跳台实验和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比较,VD模型大鼠穿越平台错误次数和潜伏期及逃避潜伏期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V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药物干预后大鼠穿越平台错误次数和潜伏期及逃避潜伏期均显著减少,其中高、中剂量组差异显著(P0.05)。海马益智散能够降低VD大鼠模型血清和海马组织MDA含量、SOD活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马益智散能改善V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可能与提高抗氧化应激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抗炎的角度,研究当归芍药散抗阿尔茨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s,AD)的机制.方法:以双侧海马内注射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大鼠为AD大鼠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当归芍药散高、低剂量组,伪手术组大鼠双侧海马内注射等量溶剂,跳台实验和水迷宫实验观察当归芍药散对双侧海马内注射Aβ1-42的AD大鼠模型学习和记忆功能的影响,RT-PCR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IL-1β,IL-6,TNF-α mRNA,比色法检测NO水平,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水迷宫实验中,当归芍药散高、低剂量治疗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P<0.05),在目标象限内逗留时间显著延长(P<0.01,P<0.05);在跳台实验中,当归芍药散高、低剂量治疗组大鼠的反应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当归芍药散高剂量治疗组的错误次数显著减少(P<0.05).当归芍药散治疗组大鼠海马组织内IL-1β,IL-6和TNF-α mRNA的表达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较之模型组,当归芍药散高、低剂量治疗组大鼠海马组织NO的合成显著减少(P<0.01,P<0.05).当归芍药散治疗组显著减轻海马神经元的凋亡(P<0.01).结论:当归芍药散减轻脑内炎症反应,减少细胞凋亡是其改善AD大鼠的认知功能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脑通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海马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四血管法(4-VO)制备血管性痴呆(VD)模型,Morris水迷宫测定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SOD活力,电镜观察海马CA1区突触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脑通胶囊大、中剂量组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原平台次数增多,MDA含量降低,SOD活力增加,突触结构形态接近于正常。结论脑通胶囊可降低海马组织MDA含量,提高SOD活力,减轻海马突触超微结构损伤从而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这可能是其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灯盏花素对自然衰老小鼠学习记忆能力、脑组织生化指标及脑细胞形态的影响,探讨灯盏花素对老龄小鼠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选用雄性自然衰老KM小鼠,用跳台仪测试学习记忆能力;用生化法测定SOD、MDA和AchE;脑组织切片,观察海马神经元损伤状况.结果 灯盏花素能明显降低小鼠错误次数,延长错误潜伏期;显著提高脑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明显降低脑组织AchE活性;减少海马CA1区细胞的损伤.结论 灯盏花素能改善老龄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对自然衰老小鼠具有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SOD活性、降低脑组织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抑制AchE活性有关、保护海马CA1区神经元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补肾活血方、补肾方、活血方对血管性痴呆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组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脑缺血再灌注法复制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以尼莫地平为阳性对照组,观察补肾方、活血方、补肾活血方3组小鼠水迷宫法行为学、脑组织bFGF含量及bFGF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学习与记忆能力下降,表现为游全程时间延长,错误次数增加(P<0.01),脑组织bFGF含量和bFGF mRNA表达相对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学习成绩和记忆成绩均有明显提高(P<0.05或P<0.01),脑组织bFGF含量和bFGF mRNA表达相对含量明显升高(P<0.01);各治疗组比较,补肾活血组的学习成绩与记忆成绩优于其他治疗组(P<0.05),bFGF含量及脑组织bFGF mRNA表达相对含量均高于活血组(P<0.05),与补肾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补肾方、活血方、补肾活血方均可通过促进脑组织bFGF mRNA表达,提高脑组织bFGF含量,改善血管性痴呆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且补肾活血方在促进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方面显著优于补肾方和活血方,在调节bFGF含量及bFGFmRNA表达方面明显优于活血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珍珠母超微粉蛋白、寡肽对小鼠镇静安眠作用。方法利用PCPA制造小鼠失眠模型,观察小鼠的自主活动情况,ELISA法测小鼠血中ATCH含量并计算脑及脑系数。结果阳性对照组、寡肽组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显著降低,小鼠血中ACTH的含量增加,但脑干系数无影响。结论超微粉寡肽类成分(MCP)镇静安眠活性最强,为镇静安眠主要活性部位,调节ACTH可能是其镇静安眠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就诊的主观性耳鸣患者246例,排除其他中医证型,主要研究肾精亏损型耳鸣患者耳鸣的临床特征,变化规律及耳鸣产生的影响等.[方法]选择肾精亏损型耳鸣患者,记录临床症状及体征,采用电测听及耳鸣匹配、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等方法检查,并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年龄以51~60岁最多见,其次为61~70岁.耳鸣响度的自我评分与响度匹配值之间无关联.大多数病例的耳鸣病程在一年之内.大部分患者受耳鸣困扰的程度在中度以下.ABR测试结果听力正常者占25%,右侧和左侧听神经传导至脑干功能障碍患者分别占13%和19%,双侧听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占16%.[结论]临床耳鸣患者多数为肾精亏损型,年龄以51~60岁最多见,男女比例相当,大部分患者听神经传导障碍和脑干功能障碍,高音调耳鸣患者居多.  相似文献   

13.
蔚晓慧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0):585-586
简要论述了《老老恒言》中有关老年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认为饮食以调理脾胃为要 ,应注意饮食有节、五味调和、清淡为补 ;起居以养静为要 ,应注意调顺四时、起居有常、静养与导引相结合 ;养性以安命为要 ,应注意清心寡欲、修心养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中石斛药材的演变。结果:1963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石斛来源为兰科石斛属Dendrobium植物的新鲜或干燥茎;1977—200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石斛来源为金钗石斛、环草石斛、马鞭石斛、黄草石斛或铁皮石斛;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石斛来源为金钗石斛、铁皮石斛或马鞭石斛;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石斛的来源为金钗石斛、鼓槌石斛或流苏石斛,铁皮石斛也从石斛项下都单列出来。讨论:石斛药材基源的变化、铁皮石斛的单列体现出石斛用药的科学性。但铁皮石斛与石斛的性味、功效一致,值得商榷;DNA条形码、分子标记技术等新方法可以应用到石斛药材的鉴别中。  相似文献   

15.
病性的变化和转化以及疾病的传变是中医病理学的2个核心问题。它们可分别从阴阳五行数学的公理1和公理2、3得到圆满的解释。病性变化,其症结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大小发生变化;病性转化,其症结则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正负号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姜黄根茎不同部位外在物理性状和内在化学成分的差异,为姜黄药材的等级划分提供数据基础。方法:在姜黄道地产区收集样品,每份样品按母姜、子姜一级、子姜二级进行分类,分别测定根茎的长度、宽度、厚度、质量、颜色值[明亮度(L*)、红绿度(a*)和黄蓝度(b*)]及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姜黄素、挥发油含量。结果:不同部位姜黄根茎的长度、宽度、厚度、质量、折干率差异较大,其中宽度、厚度、质量在鲜品和干品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子姜二级的折干率显著低于母姜与子姜一级。姜黄不同部位颜色值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姜黄鲜品断面颜色值a*的变异系数最大,颜色值b*次之,颜色值L*最小,姜黄干品粉末颜色值b*的变异系数最大,颜色值L*、a*变异系数较小。姜黄不同部位的姜黄素类成分含量存在差异,子姜一级的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姜黄素含量均高于母姜和子姜二级。结论:综合以上指标,姜黄子姜一级的理化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7.
探讨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泌免疫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进行了总结和研究,医药辨治乳腺增生病的新思路。对乳腺增生病的红外光扫描诊断、病理分类、内分以期能够使微观医学与宏观辨证相结合,以开拓中医药辨治乳腺增生病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陈斌  苗林 《西部中医药》2005,18(7):17-19
收集我院门诊自2000年10月至2003年9月接诊的往来寒热证患者58例,实验室检查排除疟疾(血涂片均未找见疟原虫),分别从少阳辨证论治33例,从膜原辨证论治25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了竞争力理论与战略理论,分析了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环境与条件,提出了提升中药产业竞争力的三大战略目标、三大总体战略、四条战略举措及三个实施阶段与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20.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即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惠于未然的预防学思想,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强调以“预防为主”。本文从治未病的渊源;治未病思想的实质内容;“治未病”理论的应用;“治未病”临床研究进展等几方面解释治未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