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烧山火”与“透天凉”两法,在临床上有分别温寒和清热的作用,前者能使患者产生热感,后者可以产生凉感。兹将临床运用的粗浅体会介绍如下:手法的沿革与操作方法针刺能产生寒、热的作用,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针解篇》云:“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虛乃寒也。”又说:“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内经》中虽没有“烧山火”与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 ,有关补泻效应方面的论述不多且散见于各处。为此笔者通过研读古医籍特别是《内经》的一些篇章 ,发现《内经》对针刺疗效的评价主要体现在 3个方面。1.针下感觉《素问·针解》云 :“刺虚则实之者 ,针下热也 ,气实乃热也 ;满而泻之者 ,针下寒也 ,气虚乃寒也。”指出通过针刺 ,正气充盛 (补 ) ,则针下产生热感 ;邪气祛除 (泻 ) ,则针下出现凉感。又说 :“刺实须其虚者 ,留针 ,阴气隆至 ,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 ,阳气隆至 ,针下热乃去针也。”提示针刺后 ,针下的凉热感可作为检验针刺补泻效应的客观指标 ,即针下热为补 ;针下寒为泻。…  相似文献   

3.
留针术,出于《内经》。在《灵枢》的81篇中竟有29篇论及留针问题。留针,即进针后将针留置于穴内一段时间后出针;留针过程可行针,可间歇行针,也可不行针。留针的意义在于候气,或调气。最终目的是维持阴阳平衡,使虚者实而实者虚;或补益扶正,培补阳气,以利驱邪;或协助补泻,祛邪扶正。“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贵宾,不知日暮”(《素问》):“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灵枢》):“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灵枢》):“久瘤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而  相似文献   

4.
大小周天针刺治病法是四川著名老中医蒋维明在祖国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理论指导下,通过针刺关元等特殊穴位,并施以独创的调气手法快速打通经络大小周天以调节人体阴阳治疗疑难疾病的独门绝世针法。 蒋维明老中医为了解开经络本质的千古之谜,埋头研究《内经》、《针灸大成》等中医医学圣典二十余年,并潜心体会领悟实践,对照《内经·素问 针解篇》中所说“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认为针刺时气血在人体经络中的运动即“气至病所”。为此他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5.
“烧山火”、“透天凉”的针刺手法 ,是在《素问·针解篇》:“刺虚则实之者 ,针下热也 ,气实乃热也。满则泻之者 ,针下寒也 ,气虚乃寒也”基础上 ,经过不断整理和挖掘 ,将针刺的徐疾、提插、捻转、迎随、开阖、呼吸等单式补泻手法综合在一起 ,而组成的“热补”、“凉泻”针刺手法。笔者在研究前人操作方法的基础上 ,对“烧山火”、“透天凉”针刺手法作了改进 ,实践证明其具有操作简便 ,易于掌握且同样能产生针下热或针下寒的感觉 ,从而达到热补、凉泻的目的。现介绍如下。1 热补法 不分天、人、地三部 ,将针一次插入所需深度 ,得气后 ,紧…  相似文献   

6.
“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是前人在《素问·针解篇》:“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则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基础上,经过不断整理和发展,将针刺的徐疾、提插、捻转、九六、开合、呼吸等单式补泻手法综合在一起,而组成的一种“热补”、“凉泻”针刺手法。其文献记载,始见于明代徐凤所著《针灸大全·金针赋》。赋曰:“一日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二日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寒至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此后,对“烧山火”、“透天凉”手法,  相似文献   

7.
《素问·针解篇》载:"刺虚则实之(作者注:补)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洩之(作者注:泻)者,针下塞也,气虚乃寒也."即指用了补法或泻法,能使病者产生热感或冷感而言.烧山火和透天凉,是徐疾、提插、九六、开阖等单式补泻手法组成的复式手法,前者属纯补,后者属纯泻,故也以术后产生热感或冶感为目的.近年来,很多同道对此作了研究,但因操作不统一,观察方法不同,所得结果也各有差别.我们于1963年开始,先从整理文献入手,对古人的操作  相似文献   

8.
人体的形气、水火、寒热、动静是中医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它和能量代谢及营养状况有密切关系。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静阳躁……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刺志论》说:“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中医所讲的气,主要属于阳的范畴,其作用是维持正常体温,“熏皮熏肉”,及供给生命活动和劳动所需的能量。古人把气视为“力”,又比喻为“炉中之火”,如汉代王充在《论衡·儒增篇》中说:“人之精乃气也,气乃力也”;  相似文献   

9.
恶寒[原文]伤寒恶寒,何以明之?恶寒者,风寒客于荣卫之中也,惟其风寒客于荣卫,则洒淅然恶寒也。惟其荣卫之受风寒,则啬啬然不欲舒也。其恶寒者,非寒热之寒也,又非恶风也。且恶风者,见风至则恶矣。得以居密室之内,帏帐之中,则坦然自舒也。至于恶寒者,则不待风而寒,虽身大热而不欲去衣者是也。寒热之热,谓寒热更作,热至则寒无矣。其恶寒虽发热而不欲  相似文献   

10.
针下热感是指针刺入一定穴位得气后,通过行针产生热感以治疗虚、寒病证的一种手法。针刺产生热感在古典医籍中早有记载,如《灵枢·终始》篇曰:“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素问·针解篇》云:“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金代《针经指南》始称“热补”法,明代《金针赋》演变为“烧山火”针法,《针灸大成》又进一步提出“进火法”。无论是烧山火或进火法,都是古人描述针下热感的一种夸张笔法,据临床观察,实际上是针刺通过一定的操作手法,使病人在针刺的局部、循经甚至全身出  相似文献   

11.
大黄附子汤     
正《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曰:"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由大黄、附子、细辛三味成方。传统认为本方是温下剂,因为张仲景原文就是"此寒也,以温药下之"。但如果是寒积,直接用巴豆温下可也,何必三味同用,寒热相制。对张仲景的原文往往要"从无字处着眼",温经汤、黄土汤等传统的温药方剂,实际上是寒热并用的,实质是这些方剂基本都是针对肿瘤寒热胶结的病机,很少纯寒纯热形成肿瘤者,纯寒纯热要  相似文献   

12.
“气虚发热”是甘温除热法及其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的主要适应症,系李东垣首先提出来的。但李氏对气虚发热的实质未做详细阐述,使后世医家理解不一,故笔者对此略陈管见。气虚能否引起发热,《内经》说:“气虚者,寒也”,“阳虚则外寒”,故阳气虚在病理上产生的是虚寒证而不是虚热证。《素问·刺志论》的“气虚身热”是作为一种反常的病理现象提出来的,谓“气虚身热,此谓反也”,是“得之伤暑”,即人体  相似文献   

13.
扬刺针法,出自内经《灵枢·官针篇》,经云:“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五日扬刺,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又云:“入一傍四处,治寒热深专者。”清代名医张志聪也对本法作了解释,如“扬刺者,从中而发扬于四傍也。”它是在病变正中刺一针,而后在病变周围下四针,进针较浅的一种刺法,以治疗寒气稽留面积较广而浅的病证。《素问·刺要论》的“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名至其理,无过其道。”《素问·刺齐论》的“……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以及《素问·长刺节论》的“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再结合“而浮之”三字,不难悟到进针之浅深当视具体病情而  相似文献   

14.
〈灵枢·刺节真邪〉篇说:"凡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经脉穴位除了为治疗外,首先可以帮助我们诊断疾病,司外以揣内,如何通过经脉、穴位的反应了解脏腑疾患,〈灵枢经〉对气口诊经脉之虚实,原穴段五脏之疾,络脉辨寒热虚实,六经诊痹症等方面均有论述.  相似文献   

15.
吴萍 《四川中医》1999,17(4):15-16
何谓谷气至,《灵枢·终始》篇回:“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放以知谷气至也。”针刺效果以针后谷气至为目的,而不是以得气为标准。二者之关系列简图示之:可见,得气是谷气至的前提,谷气至才是行针之目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影响谷气至的原因甚多,本文仅就《内经》所论概述如下:1体质体质与谷气至的关系十分密切。如《灵枢·行针》篇日:“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失外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壮气独行;或数刺乃知……”这也就是说人的气血盛…  相似文献   

16.
温胆汤小议     
温胆汤出自《千金方》,由半夏、竹茹、积实、杨皮、生姜、甘草组成。原书用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同胆寒者。考“胆寒”一证,《中藏经·论胆虚实寒热生死脉证之法》云:“胆者……虚则伤寒,寒则恐惧头眩,不能独卧。”又回:“胆冷则无限。”从失眠、恐惧来看,确同温胆场所治之症。但既为“胆冷”,又何来“虚烦”呢?后世医家对温胆汤温胆之寒的说法,亦多有异议。如《医方集解》云:“温胆汤治不眠,用二陈加机实、竹茹二味,皆凉药,乃以凉胃经之热,非以温胆经之寒也。其以温胆名汤者,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为解耳。”《医宗金鉴·名…  相似文献   

17.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各科一样十分注重辨证施治。故《素问·缨刺论篇》说:“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凋之。不调者,经利之,……”《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又说:“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灵枢·经脉》亦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这就是说针灸治病必须要诊其脉证,审其虚实,深究疾病的性质、部位,然后确定治疗法则(包括各种手法)。  相似文献   

18.
乌梅丸方证涵义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马廷刚 《吉林中医药》2009,29(3):247-253
乌梅丸寒热互济,辛甘酸苦并用,具有补泻兼施、温清并举、气血两调的特点。此方原为治疗蛔厥而设,其作用机制重在温脏补虚以安蛔,并非直接驱杀蛔虫。乌梅丸证症状上寒热并见,可表现为内热外寒或上热下寒,其病机总为本虚标实,以虚寒为本,邪实为标。厥阴提纲证非外感所致,乃肝家郁导致的上热下寒证。乌梅丸证,可得于“伤寒”,亦可得于“内伤杂病”。得于“内伤杂病”者,亦由肝家郁使然,其来也渐。  相似文献   

19.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攻之,虚者补之。这是常规的治法。但疾病是错综复杂的,有寒热错杂者,治宜寒热并用;有体虚病实,宜攻补兼施;有邪未退而正先伤,宜扶正以祛邪;亦有先补后攻,先攻后补,甚或先用攻法,病邪虽衰而未尽,正气已不复支,乃转攻为补,待正气恢复,实邪重现,再用攻法,攻后正虚,复调补其虚者。如何灵活运用这些法则,是治疗中的关键所在,倘不能正确掌握,则有诛伐无辜,或壅补留邪之弊。虽然疾病复杂多变,但在治疗上总有一定的原则,倘能正  相似文献   

20.
取热刺法是指通过获取针下热效应而达到治疗虚、寒性病证目的的毫针针刺操作手法。为对取热刺法进行深入地研究,笔者试用中医工程技术,对其进行了图形的表达与分析。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仪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