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管外引流预防胰瘘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预防或减少术后胰瘘的发生。许多学者对胰肠吻合的方式进行了许多研究和改进,但效果仍不十分理想。本人自1985年以来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8例,无一例发生胰瘘,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3.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预防胰瘘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5%~25%,病死率在50%以上[1],因此预防胰瘘极为重要。我院1996年1月~2005年12月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6例,现就预防胰瘘的经验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6例中,男33例,女23例;年龄42~78岁,平均57.8岁。经术后病理证实胰头癌34例,十二指肠乳头癌10例,十二指肠壶腹部癌4例,胆管下端癌6例,胃窦部癌累及胰头及胰头假瘤性慢性胰腺炎各1例。1.2方法本组按年代分为两组,两组手术方式均为Child术式,改进手术组在原有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1.2.1传统手术组:1996年1月~2000年12月行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管空肠输出襻内引流在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病例,采用Child方式重建消化道,行胰空肠端端吻合,其中31例采用胰管空肠输出襻内引流,42例采用胰管内置支架管引流。结果31例胰管空肠输出襻内引流患者无胰瘘发生,术后腹腔并发症发生率12.9%;而42例胰管支架管引流病例中2例(4.76%)发生胰瘘,术后腹腔并发症发生率21.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胰肠吻合时胰管空肠输出襻内引流能降低术后胰瘘及其它术后腹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胰瘘的防治进行分析。结果胰瘘发生率为11.1%(16/144),治愈15例,死亡1例。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的手术方式及术后持续腹腔冲洗引流对防治胰瘘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胰瘘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介绍2002年1月~2007年6月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胰瘘的护理疗效经验。结果6例患者采取充分引流、持续负压吸引、营养支持,其中5例无需手术治疗自愈,一例因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良好的护理是治疗胰瘘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魏红  吴永吉  刘艳华 《全科护理》2013,11(17):1569-1570
对90例病人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7例病人术后发生胰瘘,通过及时发现,配合医生积极治疗,有效充分引流,加强营养支持、心理护理等,17例胰瘘全部治愈。  相似文献   

8.
徐锋 《中国临床医生》2002,30(12):31-32
我院近 1 5年来共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 1 0 6例。采取有关预防胰瘘的一些措施后 ,使手术死亡率及胰瘘发生率有显著下降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 0 6例中男 79例 ,女 2 7例 ,年龄 45~ 79岁。其中胰头癌 75例 ;壶腹癌 1 9例 ;十二指肠癌 6例 ;总胆管下段癌 5例 ;胃窦癌 1  相似文献   

9.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不同定义间的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胰瘘的不同定义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的影响及采用统一定义的必要性。方法:采用Bassi等概括的4种胰瘘定义(D1~4)及国际胰瘘定义研究小组的胰瘘定义(ISGPF)分析134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胰瘘的发生率。结果:根据5种不同胰瘘定义,同一组患者术后胰瘘发生率为4.5%~14.9%,其中ISGPF定义的胰瘘发生率最高。统计分析结果表明,D1(13.4%)与D3(6.0%)、D4(4.5%)相比、ISGPF(14.9%)与D3(6.0%)、D4(4.5%)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取决于所采用的胰瘘定义。临床上,有必要采用一个统一的定义。ISGPF定义虽然范围相对较广,但其分级明确,而且简便、客观、易于操作,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0.
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胰瘘的经验与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空肠吻合口漏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2002年间连续施行的6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操作及围手术期处理,总结其经验与方法。结果:58例手术患者治愈(92.1%),5例围手术期内死亡(7.9%),2例术后5-7d发生胰空肠吻合口漏。结论:重视手术基本操作及围手术期的处理,采用放置胰腺内引流及T型管引流的方法是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关键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1.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可行性,手术难点及手术适应证.方法 对我院进行的12例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手术均成功,术中出血150~2 000 ml,平均770 ml,手术历时360~660 min,平均528 min.结论 在熟练的腔镜外科操作技术,配合默契的手术团队,先进的腔镜设备,严格的手术适应证条件下,进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了解早期肠内营养在胰 -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病人支持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 :3 1例胰 -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按随机表分别进入肠内 (EN)或肠外 (PN )营养组 ,术后分别接受肠内外营养 ,观察两种营养方式对病人基础营养状况、内脏合成蛋白能力、胃肠功能、氮平衡、细胞免疫功能和经济消耗等方面的影响。结果 :两种营养方式均能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肠内营养在恢复氮平衡 ,刺激肠道蠕动 ,减少经济消耗方面优于肠外营养 ,且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建议临床中对此类病人可选用肠内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3.
微创外科的概念自1984年诞生以来,取得了蓬勃发展,但以腹腔镜为代表的微创外科由于其自身瓶颈难以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复杂、大型手术。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科技的进步,机器人手术系统应运而生。目前机器人已逐渐应用到心胸外科、普通外科、妇科、骨科、神经外科等。本文就机器人外科的历史及其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做一综述,并对机器人外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类型和防治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6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治疗效果.结果 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9.4%(32/165),病死率为6.25%(2/32),分别死于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并发症主要包括:肺部感染13.9%(23/165),胸腔积液4.2%(7/165),肺不张3.6%(6/165),气胸1.8%(3/165),呼吸衰竭2.4%(4/165)和ARDS 1.2% (2/165).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肺部并发症并不少见,其中尤以肺部感染最为常见,大多为医院获得性肺炎.了解手术后呼吸系统病理生理学改变的规律和特殊性,对于患者安全渡过围手术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术中纤维胆道镜经胆囊管胆道探查取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术中纤维胆道镜经胆囊管行胆道探查及取石的技术要点及临床价值。方法在行胆囊切除手术中.将纤维胆道镜通过胆囊管开口插入胆道进行探查取石等操作。完成后结扎胆囊管,总结分析388例临床资料。结果确诊胆道结石271例,胆汁混浊或结石碎屑49例,探查正常68例,阴性率17.53%,与胆管切开T管引流术比较,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降低(x^2=4.16,P〈0.05),术后平均住院日缩短(t=23.21,P〈0.05)。结论术中纤胆镜经胆囊管行胆道探查及取石手术具有简便、微创、降低胆管盲目切开率,手术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术前减黄对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的影响.方法 回顾74例总胆红素(TBIL)>85 μmol/L行PD术的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术前减黄组及未减黄组,从围手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差异分析术前减黄对手术风险的影响.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黻症及病死率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前减黄40例,术前TBIL下降到(228.50±82.24)μmol/L,与减黄前的(338.10±88.38)μmol/L及未减黄组的(328.60±93.02)μmol/L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62、P=0.027,t=2.271、P=0.035).2组病死率、总并发症发生率及单个并发症的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胆红素>340μmol/L及术中出血量>600 ml是术后合并症的危险因素.结论 低位胆道恶性梗阻的患者,术前高总胆红素含量(TBIL>340 μmol/L)是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术前减黄可有效降低总胆红素含量,改善肝功能;对于术前高黄疸、营养情况差、凝血功能下降的患者可考虑术前延长减黄时间,以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preoperative biliary drainage ( PBD ) on th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 in the lower bile duct.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74 cases undergoing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from Jan. 2000 to Dec. 2005 with preoperative total bilirubin level over 85 μmol/L were collected and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Comparison was performed between patients receiving PBD and those not. Before surgery. The parameters sincluding perioperative situation, in-hospital death rat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were calculated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pre-operative biliary drainage on the outcomes. Univariate analysis and Logistic analysis were used to identify the risk factors for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Results Forty (40/74) cases received PTCD procedure. The total bilirubin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from (338. 10±88. 38 )μwnol/L to ( 228. 50±82.24) μ,mol/L in PTCD population and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 328. 60±93. 02) μmol/L of the non-PTCD grou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erms of total complications and individual complication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preoperative TB over 340 μmol/L and blood loss over 600 ml were important risk factors for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Conclusion High pre-operative total bilirubin over 340 μmol/L increases the risk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the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jaundice. Preoperative biliary drainage is useful to reduce the total bilirubin and improve the hepatic function of the patients. Prolonged pre-operative biliary drainage c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patients with high preoperative bilirubin,poor nutritional condition and impaired coagulation to enhance the tolerance of surgery.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对我院1996年1月至2011年12月213例PD患者和2例由外院转入的PD术后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3例PD共出现术后消化道出血18例,发生率8.5% (18/213).18例患者中4例死亡,病死率22.2% (4/18).在20例消化道出血病例(我院的18例和外院转入的2例)中,应激性溃疡为最常见的出血原因(11例,55%).轻度出血8例,均通过内科药物治疗止血;重度出血12例,其中7例接受了再次手术.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420 min(x2 =3.976,P=0.046)和术中出血量≥1200 ml(x2=6.753,P=0.009)与术后应激性溃疡出血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术中出血量为独立危险因素(OR=5.677,P=0.035).结论 消化道出血是PD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术中熟练操作,减少出血量,有助于减少术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在内科治疗效果不佳时,应及时再手术止血,根据出血的原因和部位采取适当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在胆总管探查手术中应用的疗效与优点。方法对68例胆总管探查病人常规使用术中胆道镜进行探查和取石,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时间60~140min,平均85min,术中通过胆道镜探查发现术前未发现的胆总管下端结石6例,术后残留结石5例,较以前单纯胆总管切开取石残石率下降。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术中胆道镜的应用可以减少胆道疾病的漏诊和误诊,治疗胆总管下端结石时克服了传统器械取石的盲目性,能有效减少医源性损伤,大大降低了术后残石率和再手术率。该方法简便、快捷、安全、可靠实用,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9.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1月至2008年1月10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腹腔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腹腔感染的发生率为12.9%(13/101);单变量分析结果 表明胰胆肠瘘、术后肺炎、术前急性胆管炎、胰腺质地是腹腔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表明胰胆肠瘘、术后肺炎、术前急性胆管炎是腹腔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OR)分别为11.914、9.891和7.197.结论 胰胆肠瘘、术后肺炎、术前急性胆管炎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积极防治胰胆肠瘘、术后肺炎、术前急性胆管炎可降低腹腔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科学、可行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方案。方法:于2020年2月成立课题组,经文献循证和专家小组讨论初步拟定早期下床活动方案,采用德尔菲法于2020年6—10月选取来自北京3家三级甲等医院的共11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计算专家积极系数、专家的权威系数、肯德尔协调系数,根据专家修改意见构建早期下床活动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