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比较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与常态心电图诊断于早期复极综合征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20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按照诊断方法分成两组,将100例行常态心电图诊断患者设为对照组,将100例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诊断患者设为观察组,对两组诊断价值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观察组检出96例,检出率为96.00%;对照组检出80例,检出率为80.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种心电图连接下,总共有60例检查出ST-T差异,且差异主要为肢体导联上的差异,12导联动态心电图反映ST-T改变更加显著;患者心率为每分钟61~70次时,显示ST段抬高0.20~0.29 mV,患者心率为每分钟51~60次时,显示ST段抬高0.30~0.39 mV。结论于早期复极综合征诊断中应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可提高其检出率,便于尽早确诊,且可反映ST-T段变化特征及患者心率关系,从而采取相应措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青壮年人群早期复极综合征发生率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发生率与性剐、年龄及机体有氧活动量的关系。方法:2005年3月至2006年7月对19795例职工采用整群抽样原则进行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普查工作。结果:共检出早期复极综合征674例,发生率为3.4%;其中男659例,发生率为4.0%(21~30岁4.5%,31~40岁4.2%,41—50岁2.8%);女15例,发生率为0.5%(21.30岁0.5%,31~40岁0.5%,41~50岁0.3%)。轻度体力活动强度人群发生率为2.4%,中度以上体力活动强度人群发生率为4.1%。结论:早期复极综合征多发于男性青壮年,而且更易发生在有氧活动量较高的人群中,可能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J波的心电图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72例J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2例J波,其中早期复极综合征69例,Brugada波6例,Brugada综合征1例。结论:J波是许多临床综合征(早期复极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的心电图标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pro-BNP)在1型心肾综合征(CRS)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将232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根据是否并发CRS分成对照组(177例)及CRS组(55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比较,且于所有患者发病后24h左右监测血浆NT-proBNP浓度。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浆NT.proBNP浓度早期诊断Ⅰ型心肾综合征的价值,并找出其早期诊断Ⅰ型心肾综合征的切点。结果两组患者仅在年龄、糖尿病史及慢性心功能不全史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CRS组患者的血浆NT-proBN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NT.proBNP诊断Ⅰ型心肾综合征的ROC曲线下面积是0.836(95%CI:0.775。0.898)。根据ROC曲线,NT—proBNP早期诊断Ⅰ型心肾综合征的切点值定为6000Pg/ml,此时预测Ⅰ型心肾综合征的敏感性、特异性、约登指数和准确性分别是61.8%、87.O%、0.488和81.0%,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9.6%和86.5%。结论 NT-proBNP在Ⅰ型心肾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征。方法:选用经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查证实的54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选3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患者组心率明显慢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患者组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动态心电图能提供较多的心率和心律变化资料,适用于间歇性心率和心律改变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能明显提高其心律失常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健康飞行人员早期复极综合征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分析健康飞行人员早期复极综合征心电图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飞行鉴定提供参考。方法分析1310例健康疗养飞行人员12导联心电图及临床体检资料。结果共检出早期复极综合征143例,阳性率为10.9%,其中41例(28.7%)合并左室高电压,合并左室高电压者较单纯早期复极综合征心率更慢、ST段抬高更明显,运动可使高R波电压暂时降低。早期复极综合征阳性率与心率相关(r=0.93),心率越慢早期复极综合征阳性率越高,不同机种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飞行人员早期复极综合征较一般人群高,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要重视早期复极综合征与病理性STT异常和左室肥厚鉴别。  相似文献   

7.
早期复极综合征患往往因胸闷、胸痫等症状就诊。心电图表现为:(1)出现J波;(2)ST段自J点处呈上斜型抬高;(3)T波高耸;(4)上述心电图改变持续多年不变,但运动可使ST段暂时回到基线。早期复极综合征的这些临床及心电图特点,近年来已被临床医生逐步熟悉,使之在一般人群中的检出率约为1.5%~9.1%,多见于男性青年及成年人。据国外献报道,尤其是黑人青年更多见,地区差别很大,拉美国家为2.2%,亚洲国家为2.6%,非洲国家高达9.1%。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虽有胸闷、胸痛等症状,但多数不伴有器质性心脏损害的证据。对其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包炎、急性心肌缺血等的鉴别诊断也受到了较高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阴道分泌物11265例滴虫和霉菌检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辉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9):2149-2150
目的:了解阴道分泌物滴虫和霉菌的检出及与季节的关系。方法:采用生理盐水、稀碱二步法对标本进行常规检查。结果:滴虫检出率5.84%、霉菌检出率13.34%;夏季霉菌检出率最高(15.91%),冬季滴虫检出率最低(4.24%);阴道清洁度正常时(Ⅰ、Ⅱ),滴虫和霉菌合计检出率3.29%。结论:霉菌检出率明显高于滴虫检出率(P〈0.001);霉菌在夏季检出率明显增高(P〈0.05),滴虫在冬季检出率明显减少(P〈0.01);清洁度正常时,可存在隐性无症状感染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早期复极综合征在临床上容易误诊及漏诊,旨在探讨其诊断方法,提高诊断率。方法:对有头晕、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等症状,静息心电图正常,无明确器质性心血管病史的患者,进行24小时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监测。结果:发现68例早期复极综合征,动态心电监测能较好地反应出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特点。结论:24小时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监测是诊断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例1,男,23岁,健康体检。既往健康,无心动过速发作及晕厥病史。常规内科、外科、五官科以及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胸部X线、腹部B超、心脏彩超检查均正常。心电图示:窦性P波,P-R(P-δ)间期160 ms,QRS波时限110 ms,Ⅰ,Ⅱ,VL,VF,V2~V6导联可见直立的δ波(预激波),Ⅲ,aVR,V1导联可见倒置的δ波;Ⅰ,Ⅱ,VL,VF,V2~V6导联可见J点抬高,ST段自J点呈凹面向上型抬高0.1~0.15mV(见图1)。运动试验后心电图示:心率增加后抬高的ST段回降到等电位线,T波振幅降低(见图2)。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Mahaim型预激综合征;早期复极综合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急性脑卒中并脑心综合征的心电图变化、发病机制,以提高其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并脑心综合征4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出血性脑卒中并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卒中并脑心综合征的心电图改变以复极异常及心律失常多见:48例中治愈14例,好转22例,死亡8例,自动出院4例.结论:急性脑卒中并脑心综合征与卒中类型有关,同时进行脑卒中和心血管病方面的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稳心颗粒与美托洛尔治疗室性早搏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室性早搏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0例,Ⅰ组:稳心颗粒组,Ⅱ组:美托洛尔组,Ⅲ组:联合用药组。观察临床症状及24h动态心电图的变化,以评估其疗效。结果:Ⅲ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Ⅰ组、Ⅱ组(P<0.05);心电图改变比较,Ⅲ组心电图变化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Ⅰ组、Ⅱ组(P<0.05)。Ⅰ组与Ⅱ组疗效、心电图变化的总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颗粒与美托洛尔治疗室性早搏疗效相当,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室性早搏的疗效优于单用稳心颗粒或美托洛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GG)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的诊断和分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SSS患者136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收治的5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观察组在总心率、平均心率、最高心率及最低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SSS分型其中I型43例(31.6%),Ⅱ型21例(15.4%),Ⅲ型47例(34.6%),Ⅳ型25例(18.4%)。结论 DGG可辅助SSS明确诊断和分型,操作方便简单,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 ARVC)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特点,并对其心电图按病变程度加以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已确诊的ARVC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辅助检查资料。按心脏磁共振成像(MRI)所示的病变累及部位将34例患者分为3组:A组(右心室局部病变组)11例、B组(右心室弥漫病变组)15例和C组(双心室病变组)8例,比较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表现。结果6种临床表现心悸、胸闷、晕厥、室性期前收缩≥1000次、持续室性心动过速( VT)、非持续VT的发生率在A、B、C 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与A组比较, C组Epsilon 波(4/8 vs.2/11)、V1~V3导联QRS波时限≥110 ms(3/8 vs.1/11)、病理性Q波(3/8 vs.1/11)和V1~V3 S波升支≥55 ms(4/8 vs.2/11)的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A组比较,B组和C组V1导联T波倒置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3/15、1/8 vs.5/11),超过V3导联的T波倒置发生率均明显增加(6/15、6/8 vs.1/11, P<0.05和P<0.01)。24 h动态心电图显示:10例患者为单形性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29.4%(10/34),无不良事件出现;24例患者为多形性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70.6%(24/34),8例出现不良事件。结论根据心电图中T波倒置的导联位置可以判断ARVC的病变范围及严重程度,而临床症状并无诊断其严重程度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固定治疗方法有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各有优劣。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与新一代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不同分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收治8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骨折按Evans分型:Ⅰa型及Ⅰb型共43例患者进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Ⅰc型及Ⅰd型共41例患者进行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结果与结论:8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1.6个月,所有患者均骨折愈合。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动力髋螺钉组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为(87.7±9.3)分,优良率83.7%;新一代股骨近端髓内钉组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为(85.9±8.6)分,优良率90.2%。两组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和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证实,在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的植入物选择时,EvansⅠa及Ⅰb型骨折者适合采用动力髋螺钉定,EvansⅠc及Ⅰd型骨折适合选择新一代股骨近端髓内钉,两种螺钉植入后疗效均显著,且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术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可溶性CD40L(sCD40L)和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的水平,探讨其与冠心痛PCI术后早期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85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1例;选择4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测定PCI术前术后血清IL-18、CD40L和hsCRP水平,同时通过对PCI术中、术后30 d早期并发症的观察,探讨PCI手术前后血清IL-18及hsCRP水平与PCI早期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结果:85例患者PCI术后心脏早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4%(8/85),其中AMI组14.6%(6/41)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4.5%(2/44)(P<0.05),术后IL-18、CD40L和hs-CRP水平差值也显著高于无早期并发症患者(P<0.05),发生早期并发症者术前IL-18、CD40L及hsCRP水平及术后差值均显著高于未发生并发症者(P<0.05).结论:PCI术可能在短期内触发并加重了冠状动脉炎性反应,IL-18、CD40L和hsCRP有可能作为早期并发症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行斜视手术的患儿术中麻醉深度对术后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EA)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7岁且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Ⅱ级的择期行斜视手术的患儿123例。术中应用七氟烷进行麻醉诱导及维持,并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麻醉深度。术后于苏醒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内采用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评分量表(pediatric anesthesia emergence delirium scale,PAED)对患儿进行躁动评分。比较躁动与非躁动患儿的各项临床指标。根据BIS值将患儿分为2组:HBIS组(术中BIS均值≥40)及LBIS组(术中BIS均值40),比较2组患儿躁动的发生率。结果:躁动与非躁动患儿术中BIS值分别为42.77±8.96与46.67±9.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躁动与非躁动患儿其他临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BIS组与LBIS组患儿的躁动发生率分别为21.59%和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IS组与LBIS组比较,OR=0.435(95%CI=0.184~1.027),P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中麻醉深度会影响术后躁动发生率,术中麻醉深度过深(BIS均值40)可能会导致小儿术后躁动发生率上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合并肾功能不全高龄老人的临床特征。【方法】93例高龄老人CHF根据肾功能指标分为心衰组(A组)51例,心肾1组(B组)15例,心肾2组(C组)27例。对性别、年龄、主要伴发病、治疗有效率及死亡率,治疗前后肌酐(Cr)、尿素氮(BUN)、脑利钠肽(BNP)、血色素(Hb)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B、c组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于A组(P〈O.001),C组2型糖尿病发生率高于A组(P〈O.05)。②B、C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低于A组(P〈0.05);病死率明显高于A组(P〈0.001)。③治疗后B组Cr显著降低(P〈0.01),与A组接近,BNP仍较A组高(P〈0.05)。治疗后C组Cr、BUN增高(P〈O.01),治疗前后BNP均高于A组(P〈O.05),Hb均低于A组(P〈O.05)。④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心肾综合征的死亡与伴发病营养不良、cr、BUN、BNP、Hb等因素相关;Cr与BNP呈正相关。【结论】①CHF高龄老人有营养不良和2型糖尿病并存时可能更容易发生心肾综合征,且疗效与预后差。②肾功能损害越严重其预后越差,BNP也可能作为判断其预后的一个新指标。  相似文献   

19.
赵龙  金涛  邓力珲  杨晓楠  薛平  夏庆 《华西医学》2009,(10):2596-2599
目的:探讨益活清下法早期联用用丙氨酰-谷氨酰胺二肽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疗效。方法: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我院中西医结合科收治的SAP80例,按1?1随机分成早期组(40例)和晚期组(40例),早期组入院时便应用丙氨酰-谷氨酰胺二肽治疗;晚期组入院5d后加用丙氨酰-谷氨酰胺二肽治疗。结果:两组入院时Ranson评分、CT评分、APACHEⅡ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5d后早期组A-PACHEⅡ评分(4.97±2.39分)明显低于晚期组(8.63±3.57分)(P〈0.01);两组并发ARDS、肾功能衰竭、休克、肝功能不全、心功能衰竭、脑病及肠麻痹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组ARDS、肾功能衰竭、休克、肝功能不全、脑病及肠麻痹持续时间及住院病程短于晚期组(P〈0.05);早期组感染率、手术中转率及病死率低于晚期组(P〈0.05)。结论:益活清下法早期应用丙氨酰-谷氨酰胺二肽治疗SAP,可缩短并发症的持续时间及病程,降低病死率和手术中转率。  相似文献   

20.
背景:通过比较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相对数量和Ⅰ/Ⅲ型胶原的比值可以一定程度上判断韧带的组织学性能。目的:观察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兔保持较低生理负荷和活动度时内侧副韧带组织学的变化。方法:24只成年雄性家兔双侧膝关节配对为自身对照,实验侧行后交叉韧带完全切断,对照侧只暴露后交叉韧带而不切断,造模后第8,16,24,40周随机处死6只实验兔。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天狼猩红染色检测Ⅰ型和Ⅲ型胶原的相对数量。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8,16,24周两组内侧副韧带胶原分布、排列无明显差别;40周时实验组胶原纤维较对照组稀疏。②天狼猩红染色结果:8,16,24周实验组内侧副韧带的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总和分别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40周时实验组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8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内侧副韧带的Ⅰ/Ⅲ型胶原纤维的比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6,24,40周时实验组比值显著分别小于对照组(P〈0.05)。说明兔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后短期内对内侧副韧带组织学特性无明显影响,随着时间延长,组织学特性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