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患者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的分布,并观察其耐药性,为临床医师的早期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212例患者286例次送检血培养阳性标本,分析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及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分布.结果:革兰阴性菌182株(63.64%)、革兰阳性菌104株(36.36%).培...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本院血液科住院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缓细菌耐药性产生提供依据。方法应用BACT/ALERT3D全自动血培养仪对临床送检的血培养标本进行培养,使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对血培养阳性标本分离菌株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应用WHONET 5.6软件对病原菌分布和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7年10月~2018年9月本院血液科住院患者血培养阳性标本中共分离病原菌10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7株(76.24%),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菌23株(22.77%),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真菌1株(0.99%),为热带假丝酵母菌。移植和非移植患者病原菌分布构成略有不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在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的检出率分别为42.9%和55.0%。检出亚胺培南耐药的大肠埃希菌1株(2.9%),肺炎克雷伯菌3株(15%)。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低。6株金葡菌中检出耐甲氧西林金葡菌2株(33.3%)。12株CNS中检出8株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66.7%)。主要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和奎奴普丁/达福普汀敏感率均达100%。结论本院血液科血流感染病原菌种类复杂多样、革兰阴性菌所占比例居多,且多重耐药菌检出率高,及时监测病原菌的菌属分布和耐药变迁,可指导临床合理、规范地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血液病患者合并血流感染的病原学、耐药情况和患者预后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防治感染提供依据,以期提高血流感染的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该院血液病患者合并血流感染的细菌分布、耐药情况等临床资料,对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科74例患者血培养分离的74株菌株中,革兰阴性菌株52株,占70.3%,革兰阳性菌株19株,占25.7%,真菌3株,占4.1%。前五位致病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39.2%)、肺炎克雷伯菌(14.9%)、金黄色葡萄球菌(6.8%)、屎肠球菌(4.1%)和阴沟肠杆菌(4.1%)。细菌耐药情况分析显示:革兰阴性菌耐药率较低,多对阿米卡星及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敏感;革兰阳性菌中无明显耐药发生,但有1株屎肠球菌耐万古霉素。单因素分析卡方检验提示:病死率在不同年龄(P=0.015)、降钙素原(PCT)水平(P=0.015)、白蛋白水平(P=0.034)、合并基础疾病(P=0.006)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合并基础疾病、血清PCT升高及白蛋白降低是该组血流感染患者28 d内死亡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结论该院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目前尚无严重耐药情况。治疗过程需密切关注患者的合并基础疾病情况、血清PCT及白蛋白水平,及时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血流感染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医院血液疾病住院患者感染病原菌构成谱及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通过细菌分离培养鉴定技术和药敏试验方法,对该医院血液科2010年1月-2012年6月血液病住院患者临床送检标本进行了病原菌调查。结果调查期间从各类标本中共检出不同病原菌304株,居前3位的是革兰阴性菌占56.9%,真菌占28.3%,革兰阳性菌占14.8%。病原菌主要来自血液标本。主要病原菌为大肠杆菌,其对头孢类、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等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相关主要感染疾病中急性白血病感染占36.4%,恶性淋巴瘤占29.9%,多发性骨髓瘤占19.8%。结论血液病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中大肠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急性白血病为化疗高发感染疾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BSI)的病原学特点、预后及治疗.方法 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血液科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61例恶性血液病合并BS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患者送检血样中,72株非重复致病株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及敏感度;并以“患者中性粒细胞、住院时间、年龄、初始抗菌药物治疗方案”4个方面为观察指标,考察恶性血液病合并BSI患者的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预后,并对观察指标中,定性资料采用x2检验、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于血培养结果回报前,对60例患者均采取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血培养结果反馈后,按照血培养结果进行处理,并采用t检验对抗菌药物平均治疗时间进行统计学评价.结果 6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BSI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G-)菌.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株检出率分别为56.25%和36.60%.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均敏感,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度为100%.本组革兰阳性(G+)球菌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的敏感度均为100%.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患者较>0.5×109/L患者多重感染发生率高(x2.455,P=0.02);住院时间>20 d患者较<20 d患者多重感染发生率高(x2=7.576,P=0.006);年龄>60岁患者较<60岁患者因感染所致病死率高(x2=3.021,P=0.023).60例患者中,35例经验性治疗与血培养药敏试验结果一致,继续原方案治疗,抗菌药物平均使用时间为(15.03±8.82)d;25例不一致,则采取及时换药处理,抗菌药物平均治疗时间为(25.16±12.86)d,两者抗菌药物平均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23,P=0.022),而且经验性治疗与药敏试验结果一致患者的病死率较低(t=-3.623,P=0.042).结论 恶性血液病合并BSI仍以Gˉ菌为主,对Gˉ菌及G+菌最敏感的药物分别为亚胺培南、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临床对该类患者及早正确使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感染,并可降低BSI导致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了解医院血液病患者病原菌种类及产生物膜菌种分布,为有效防控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和人工制备生物膜方法,对4家医院血液病患者所分离病原菌的分布及其产生物膜细菌的种类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 共有1 153株病原菌纳入分析,分离自痰液、血液和尿液,构成比依次为40.5%、30.2%和10.4%。这些临床分离株中,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球菌和真菌构成比依次为62.8%、33.5%和3.7%;此3类细菌形成生物膜菌株的比例依次为41.0%、41.5%和88.4%。产生物膜菌株对多数抗菌药物耐药性高于非产生物膜菌株。结论 血液病患者易感部位为呼吸道和血液,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有41%以上菌株易产生物膜,多数真菌能产生物膜,产生物膜菌株耐药更严重。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我院血液科医院感染的情况,并对病原菌加以分析,研究血液病房临床分离菌株的分布和变迁,探讨临床应对策略。应用回顾性调查的分析方法,对血液科病房1997—2009年住院患者中分离出的1164株病原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3年间感染病原菌总体分布革兰阳性菌有逐渐上升趋势,但近4年增长不明显;革兰阴性菌呈逐渐下降趋势,近4年变化也趋于平稳;真菌呈逐年增加趋势。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感染分别为28.2%、59.8%、12.0%;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氏杆菌占12.1%,铜绿色假单胞菌占9.1%,肠杆菌属占8.4%,肺炎克雷伯氏菌占7.4%,表皮葡萄球菌占6.3%,肠球菌占6.6%。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在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分布有较明显的变化,但近几年趋于稳定;真菌的发病率呈增加趋势,这与强效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有关。结论:血液病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应作为重点监测对象;由于多种因素使其细菌培养阳性率低,血液肿瘤医师应研究并掌握病原菌变迁规律;在需要经验性用药时,应结合本院病原学特点合理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8.
528例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由于近年来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甚至滥用 ,医院感染率呈普遍上升趋势 ,它不令增加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甚至也威胁到病人的生命[1 ] 。而血液病患者由于其基础疾病及相应的特殊治疗对免疫系统和造血系统的影响 ,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在医院居于前位。现对我院近三年 52 8例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对象 病例选自 1 999年 1月~ 2 0 0 1年 1 2月三年中我院血液科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者 ,共 52 8例 ,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收治的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情况。结果4年内22717例次患者共发生582次血流感染,2018-2021年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依次为2.79%、2.99%、2.79%和2.02%。共分离出599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487株(81.3%),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菌81株(13.5%),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糖球菌和屎肠球菌;真菌31株(5.2%),以热带念珠菌为主。主要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和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1.0%、15.3%、15.4%和3.3%。主要非发酵菌对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分别为29.6%、13.3%和21.7%。81株革兰阳性菌中仅2例对糖肽类抗菌药物耐药。结论2018-2021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不同菌种耐药率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0.
感染是血液病的常见伴发症,直接影响其疗效和生存率.感染以细菌为主,尤以下呼吸道为常见感染部位.多数血液病患者因反复多次住院,并使用免疫抑制剂、激素等治疗,使感染的临床表现不典型,肺部感染的菌谱构成以及抗生素的敏感性也发生变化.我们于1995年1月至2002年12月,对血液病病房呼吸道感染患者行痰菌培养,共分离病原菌476株,对药物敏感性及抗生素应用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抑制期医院感染情况,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30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调查,了解患者是否出现医院感染及感染的部位、病原菌等,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抑制期医院感染率为67.87%,以呼吸道及口腔感染为主;病原菌主要以革兰氏阴性菌(G^-)、革兰氏阳性菌(G^*)及真菌为主;骨髓抑制期越长感染率越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医护人员应采用合理预防感染的措施,以便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处理。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54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546例患者中并发医院感染者178例,感染率32.7%。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为主。致病菌G(-)杆菌占59.5%,高于G(+)球菌(35.4%)。住院时间长、白细胞数在2.0×109/L以下、原发病为急性白血病和多发性骨髓瘤的恶性血液病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应对病人进行保护性隔离,及时发现感染,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加强支持治疗。在抗感染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有助于提高抗感染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的原因和易感因素与防治。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血液科病房1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恶性血液病患者院内真菌感染患者感染部位以消化道为主,占44%。引起恶性血液病患者院内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以条件致病真菌为主,占56%,其次为霉菌,占44%。结论强调合理使用抗生素,积极提高患者机体免疫能力,改善环境,开展患者自我卫生教育是预防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真菌感染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控制血液病患者化疗性恶心呕吐,减轻患者痛苦,使化疗顺利进行。方法将320例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60例):枢丹4mg+地塞米松10mg静推;枢丹组(160例):枢丹4mg静推。结果止吐有效率治疗组98.75%,枢丹组43.13%,两组间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枢丹联用地塞米松对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恶性血液病患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为制定医院感染控制的措施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6年12月254例次恶性血液病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特点。结果儿童恶性血液病患儿医院感染率为13.4%,例次感染率为16.4%,其中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占72.1%,其次是胃肠道、口腔、皮肤软组织感染。病原体以细菌为主,白细胞下降、各种介入性操作、长期住院等是影响感染的因素。结论要以监测资料为依据,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恶性血液病患儿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6.
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治疗是一种新的免疫疗法.该方法是将识别肿瘤细胞相关抗原的受体与T细胞胞内信号域在体外进行基因重组,再将这些质粒转染至T细胞中,而这类表达CAR的T细胞可特异性识别具有靶抗原的肿瘤细胞并发挥杀伤作用.目前,CAR-T细胞在肿瘤治疗,尤其是在恶性血液病治疗上获得良好疗效,但其疗效、安全性、不良反应、质量控制方面均需进一步验证.笔者拟就CAR-T细胞治疗中的CAR设计、细胞制备、临床试验及不良反应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液病患者并发革兰阳性(G+)菌血流感染临床特点及耐药情况,为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次(108例)血流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病原菌种类及药敏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发热,37例次(31.89%)患者伴有寒战,90例次(77.59%)患者具有局部明确感染灶,包括口腔、呼吸道、皮肤软组织等.病原菌分布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2.8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50.42%、链球菌占24.80%、肠球菌占9.40%、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占2.56%.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严重耐药.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比例为68.92%.并且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高于甲氧西林敏感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仅发现1例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替考拉宁耐药,1株肠球菌对利耐唑胺耐药.结论 G+菌耐药情况严重,但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及奎奴普汀/达福普汀仍保持较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潮汕地区心脏病患者与肠道病毒(EV)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Hep-2细胞进行病毒培养,用微量中和试验检测中和抗体。结果 从1058例心脏病患者的580份标本中分离出EV病毒72株,阳性检出率为12.4%,共分离出3种10个型别病毒。病毒型别分布及构成比为:柯萨奇B组病毒(Cox BV)48株(0.6666),其中1型20株、3型4株、5型24株;埃可病毒(ECHOV)13株(0.1806),其中24型5株,15型4株,27型2株,7型、14型各1株;新EV11株(0.1528),其中70型4株,71型7株。1058例患者血清检测EV CoxBV-1~-6型,ECHOV-7、-14、-15、-24、-27型,新EV-71型等12型中和抗体,阳性415例,阳性检出率39.2%[(双份血清50.0%(91/182)]、单份血清36.9%(324/876)。以上患者病毒分离和/或血清学阳性共464例,阳性检出率43.6%。其中,病毒分离和双份血清同时阳性23例。对照组520例中和抗体阳性82例,阳性率15.8%,患者组与对照组中和抗体阳性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非常显著(x^2=71.291,P〈0.001)。结论 潮汕地区心脏病患者与肠道病毒感染有密切关系,感染的病毒型别有CoxBV 1.3型,ECHOV-7、-14、-15、-24、-27型和新EV-70、-71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潮汕地区心脏病患者与肠道病毒(EV)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Hep-2细胞进行病毒培养,用微量中和试验检测中和抗体。结果从1058例心脏病患者的580份标本中分离出EV病毒72株,阳性检出率为12.4%,共分离出3种10个型别病毒。病毒型别分布及构成比为:柯萨奇B组病毒(CoxBV)48株(0.6666),其中1型20株、3型4株、5型24株;埃可病毒(ECHOV)13株(0.1806),其中24型5株,15型4株,27型2株,7型、14型各1株;新EV11株(0.1528),其中70型4株,71型7株。1058例患者血清检测EVCoxBV-1~-6型,ECHOV-7、-14、-15、-24、-27型,新EV-71型等12型中和抗体,阳性415例,阳性检出率39.2%〔(双份血清50.0%(91/182)〕、单份血清36.9%(324/876)。以上患者病毒分离和/或血清学阳性共464例,阳性检出率43.6%。其中,病毒分离和双份血清同时阳性23例。对照组520例中和抗体阳性82例,阳性率15.8%,患者组与对照组中和抗体阳性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非常显著(χ2=71.291,P<0.001)。结论潮汕地区心脏病患者与肠道病毒感染有密切关系,感染的病毒型别有CoxBV1、3型,ECHOV-7、-14、-15、-24、-27型和新EV-70、-71型。  相似文献   

20.
同时显微镜下血涂片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检查及TechniconH·l自动血液分析仪对10例一般血液检查结果正常非血液病人和59例各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检查法的符合率在正常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急性多颗粒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NLL-M_3)患者为100%,对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M_1型、M_2型、M_4型鉴别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87,5%、62.5%和66.6%。并对导致上述差别的原因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