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介绍老年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几种治疗方法,并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09年6月,我院收治的139例60岁以上的老年继发孔型ASD病例。其中43例行经导管房缺封堵术;21例行微创经胸房缺封堵术;55例行体外循环下房缺修补术;20例因各种原因未行手术,给予药物保守治疗。结果:导管封堵组、经胸封堵组、和手术修补组患者均无死亡。术后远期随访导管封堵组,1例术后第4年死于脑出血。其余2组术后远期随访无死亡。房缺闭合术后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早期复查超声心动图均无残余分流,右心房、右心室明显缩小,肺动脉压力明显降低。保守治疗组,随访病例共有8例死亡。其中4例死于心力衰竭(心衰),1例死于心衰合并尿毒症,1例死于脑出血,1例死于呼吸衰竭,1例死因不详。结论:高龄本身并非老年房间隔缺损手术禁忌,老年患者通过封堵器或手术闭合房缺仍可以重构右心房、右心室,降低肺动脉压,显著改善心功能。3种闭合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总结经右腋下小切口封堵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手术经验,探讨其疗效、适应证及技术要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市中心医院采用右腋下小切口行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封堵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5例,缺损大小5~36mm。所有手术均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进行。患者取左侧卧位,在腋中线与腋前线之间做直切口,长度约2~4cm,约经第4肋间进胸,切开并悬吊心包,于右心房壁缝双荷包线并切开,通过输送导管在食管超声监视下释放房间隔缺损封堵伞。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术中无恶性心律失常和气栓发生,术后无脑部并发症,1例封堵伞脱落至右房,经原切口改行体外循环下手术、1例术后有2mm残余分流,术后3个月随访残余分流消失。结论 经右腋下小切口外科封堵是一种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有效手术方式,具有安全可靠、简便、创伤小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导管封堵治疗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19例年龄≥ 6 0岁的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 ,术前经胸超声测量房间隔缺损直径为 10~ 34(2 4 .4± 8.2 )mm ,其中 3例患者为双孔型房间隔缺损。 11例患者合并心房颤动或阵发性心房颤动。X线胸片示心胸比例均 >0 .5 (0 .5 2~ 0 .70 )。术前心功能 (NYHA分级 )Ⅱ级8例 ,Ⅲ级 9例 ,Ⅳ级 2例。所有患者均在局麻下 ,应用X线透视和经胸心脏超声引导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结果术中测肺动脉平均压力 2 1~ 4 7mmHg(1mmHg=0 .133kPa) ,其中肺动脉平均压力 >2 5mmHg者 16例。所有患者均用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或国产双盘状封堵器一次封堵治疗成功。所用封堵器直径为 14~ 38mm。 3例双孔型缺损 ,2例用 2 8mm和 32mm封堵器一并封堵 ,另 1例用直径 14mm和直径 2 6mm的封堵器封堵成功。所有患者于术后 5~ 7d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 ,无残余分流。术后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 ,随访 1~ 30个月 ,无封堵器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封堵治疗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外科微创封堵对成人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作用.方法 自2006年4月至2009年4月,采用外科微创封堵技术,经胸骨旁小切口进胸,在超声心动图的引导下,在心房内释放房间隔封堵器封堵伴有肺动脉高压的房间隔缺损,观察手术效果并对这些患者进行3~6个月的随访观察,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手术成功率高,无手术死亡,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右心室及肺动脉内径明显缩小,肺动脉压力明显下降,三尖瓣反流明显减轻.结论 外科微创封堵治疗伴肺动脉高压的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实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外科微创封堵术与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的临床特征,为房间隔缺损患者选择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房间隔缺损病例321例,其中行外科微创封堵154例(组A),行导管介入封堵治疗167例(组B)。结果组A手术成功率98.7%,手术时间(61.45±23.57)min,术后住院时间(5.06±2.01)d,并发症发生率20.1%,住院费用(2.94±0.42)万元。组B手术成功率98.8%,手术时间(25.28±10.56)min,术后住院时间(3.41±0.70)d,并发症发生率3.0%,住院费用(2.11±0.32)万元。随访3~12个月,无死亡病例。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有效地治疗单纯房间隔缺损,均有较高的成功率,外科微创封堵适应证广泛,无X线辐射,操作简单,易于推广;介入治疗住院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住院费用低,有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行经导管封堵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入选2000年5月至2010年6月行经导管封堵治疗的(64.5±3.8)岁房间隔缺损患者82例.经导管封堵术中行右心导管检查.术后1d、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进行随访.分析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特征,观察房间隔缺损封堵前后肺动脉压及心功能的改变情况.结果 82例房间隔缺损患者中,合并肺动脉高压37例,发生率为45.1%.封堵前的右心导管检查显示,患者肺动脉收缩压为(44.1±12.4)mm Hg(1 mm Hg=0.133 kPa),肺动脉平均压为(25.2 +6.8)mm Hg.1例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不适宜经导管封堵治疗,其余81例均成功行介入治疗,无手术相关并发症.36例封堵成功的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的(52.7±10.3)mm Hg下降至术后的(31.8 +6.3)mm Hg(P<0.05),肺动脉平均压由术前的(30.9±4.7) mm Hg下降至术后的(21.8±3.4) mm Hg(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d、1个月、3个月和6个月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术后新发心房颤动6例.结论 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通常合并肺动脉高压.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规范操作,经导管封堵治疗老年房间隔缺损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分析其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13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北院共施行0~14岁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436例,其中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213例,室间隔缺损83例,动脉导管未闭139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1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均采用Amplatzer法。结果全组患儿无手术死亡病例,封堵成功423例(97.4%),房间隔缺损组、室间隔缺损组和动脉导管未闭组的成功封堵率分别为97.7%(208/213),94.0%(79/83),98.6%(137/139)。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15.2%)。全组门诊心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胸部X线片随访3-36个月,无残余分流、死亡及严重心脏事件。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创伤小、安全、可靠、成功率高,部分患者可替代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对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合并房颤的患者,同期进行经皮左心耳联合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珠海市人民医院及四川省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13例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合并房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即刻评价封堵疗效,并于术后45天,90天随访观察左心耳和房间隔封堵器的位置、血栓形成以及残余分流情况及患者临床表现。结果 13例患者均成功植入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及双盘式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术后即刻封堵效果满意,房缺封堵器封堵器位置满意,固定,无残余分流,WATCHMAN封堵器符合PASS原则,术中无器械表面血栓,无心包填塞及血管并发症。随访结果显示,13例患者无新发脑卒中者;未发现心功能恶化者;未发现封堵器移位;未发现左心耳封堵器残余分流加重及器械表面血栓。其中1例患者自行转为窦性心律。结论 对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合并房颤患者,同期实施左心耳联合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具有操作安全简便的特点,近、中期的随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超声心动图检查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并发症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7月至2018年7月确诊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并行经导管或经胸封堵术的患者3910例,所有患者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诊断筛选适应证,术中经经胸超声心动图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术后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评价封堵器形态位置,评估相关并发症。结果:3910例行房间隔封堵术的患者中,封堵器脱落8例(0.20%),均急诊转外科修补治疗。心脏穿孔/磨蚀事件共8例,其中主动脉窦-右心房瘘1例(0.03%),经皮封堵治疗成功;二尖瓣前叶穿孔2例(0.05%),予随诊观察7年未特殊处理;心脏穿孔或心房壁损伤5例(0.13%),其中1例死亡(0.03%),4例行心包穿刺引流后好转(0.10%)。术后心包积液102例(2.61%),其中8例为少中量-中量心包积液,术后随访无明显变化或有所增多,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予随诊观察;94例为微量-少量心包积液,随诊观察积液量未见增加。术后残余分流167例(4.27%),其中多发房间隔缺损共102例;另外残余分流束宽度大于等于5 mm共17例,残余分流束小于5 mm或少量分流共150例,复查后分流均减少或消失。结论: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包括封堵器脱落、心脏穿孔/磨蚀,发生率极低但危害大,常见并发症包括心包积液和残余分流,发生率低且预后好,超声心动图在及时诊断并发症和随访观察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上腔边缘不足房间隔缺损患者经皮介入封堵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5月我院行上腔边缘不足房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术43例患者的资料。结果:43例患者中,2例封堵器脱落转外科手术,余41例成功封堵的患者随访1年,肺动脉压、右心大小及三尖瓣反流等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未发生封堵器脱落、心脏磨蚀等严重并发症,无心律失常及血栓栓塞等情况。结论:上腔边缘不足房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手术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VrE)在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围手术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筛选86例有外科手术适应证的继发孔ASD患者,TTE测量各切面ASD大小及残边情况,指导选择封堵器(ASO)型号,术中监测ASO置放及释放过程,术后随访观察。结果86例患者术前TTE测得ASD最大直径5~34(24.4±5.63)mm,所用ASO直径为8—40(27.5±7.12)mm。TTE成功引导81例ASO置人,总成功率为94.2%,其中双孔ASD2例,均置入单个ASO成功。5例术后即刻有微量或少量残余分流,术后3个月复查TTE分流完全消失。结论经导管ASD封堵术是安全可行的方法,T珏对ASD封堵术前病例选择、残边评估、ASO型号选择、术中监测ASO的置放全过程和术后疗效评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SD)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1998年11月至2011年2月应用双盘伞ASD封堵器治疗600例继发孔ASD,其中男性235例,女性365例;年龄1.3~72岁,体质量10~107kg。术前均经体检、心电图、胸X线片及超声心动图确诊,术后行心脏超声及临床检查随访。结果:手术成功率98.8%(593/600),5例因缺损较大或边缘不足试封堵失败,1例术中出现Ⅲ°房室传导阻滞放弃介入治疗,1例释放封堵器后即发现移位,即刻通知外科及时开胸取出封堵器并修补缺损;选择封堵器直径6~40mm,35例多孔ASD,有33例置入1个封堵器,2例应用2个封堵器。手术近期并发症包括:封堵器移位(1例),脑梗死(1例),心律失常(2例),空气栓塞(3例),平均5年随访中没有严重并发症。结论:ASD的介入治疗其技术成功率高,近期和远期疗效均满意,已成为治疗ASD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经导管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经导管封堵术治疗且肺动脉收缩压在80mmHg或以上,肺动脉平均压在60mmHg或以上的动脉导管未闭病人31例,回顾性分析病人术中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31例病人术前肺动脉收缩压80~183(112±28)mmHg,肺动脉平均压63~130(82±22)mmHg。其中30例经导管封堵成功(成功率97%),1例巨大型动脉导管未闭因无合适封堵器而行手术治疗。封堵后10min,26例肺动脉收缩压下降30mmHg以上,2例肺动脉收缩压下降20%以上,另2例肺动脉收缩压无明显改变。1例用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巨大型动脉导管未闭,在术后3d复查心脏超声时发现封堵器脱人肺动脉而转入外科手术治疗;在5例双向分流者中,1例于术后2个月因重度肺部感染死亡,1例于封堵后血氧饱和度明显增加,但肺动脉压无明显下降,术后2年出现右心功能不全表现。结论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若心脏超声检查示左向右分流,可用经导管封堵术进行根治;但若为双向分流时,经导管封堵治疗应慎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房间隔缺损(AsD)经皮介入术后右心形态重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导管介入治疗ASD91例患者的年龄、ASD大小,以及有无发生肺动脉高压(PAH)等资料,并对术前3d及术后3d、3个月、6-12个月做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介入术后ASD患者右心均有恢复,但≥40岁组术后3d至12个月右心大小无进一步的缩小。结论40岁前对ASD纠治右心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失败后外科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接受经导管介入治疗ASD(12例)和VSD(4例)失败后需再行外科手术的16例,其中封堵器脱落7例,心脏穿孔3例,Ⅲ°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瓣膜关闭不全2例(其中1例合并Ⅲ°-AVB),残余漏和封堵失败各1例。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取出封堵器,修复心内畸形,术后入ICU监护。结果:ASD介入治疗患者中,手术探查ASD直径平均31 mm,较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的平均直径26 mm增大(P0.05)。ASD部位为中央型5例,下腔型7例,与术前诊断相符率41.7%,不相符率58.3%。VSD直径平均5 mm,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SD部位为膜部2例,流出部与肌部各1例。3例Ⅲ°-AVB患者术后均恢复窦性心律。心内畸形修复完善,无手术死亡。结论:及时采取外科手术治疗介入封堵失败后并发症,效果良好,安全可靠,并可避免并发症造成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外科开胸手术方法治疗介入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术后并发症。方法:对1995年至2010年10例PDA、ASD、VSD采用介入封堵后出现并发症而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严重主动脉瓣反流、三尖瓣反流各1例,Ⅲ°房室传导阻滞2例,封堵器移位5例,介入装置释放困难1例。10例患者均采用全麻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取出堵闭器、矫治心脏畸形。结果:10例患者均成功取出堵闭器,心脏畸形矫治满意,外科手术中开放升主动脉全部自动复跳,顺利脱机。10例患者中9例术后恢复良好,1例因肾功能衰竭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PDA、ASD及VSD介入封堵治疗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肯定,但也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及时地行外科手术可以避免病情恶化、矫治心脏畸形,术后心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SD)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22例ASD患者均为继发孔型,男性5例,女性17例,年龄3~67岁,体重11~65kg,缺损直径8~32mm,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多孔ASD2例,轻度肺动脉压升高6例,均经股静脉途径应用国产封堵器行封堵术,术后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22例患者均成功封堵。术后即刻完全封堵19例,3例有少量残余分流,随访分流消失,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a new technique for transcatheter device closure of large atrial septal defects (ASDs) using the Amplatzer septal occluder and our experience with this technique in 14 patients.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large (> 25 mm) ASDs is challenging. We have developed a balloon-assisted technique (BAT) to facilitate device closure of large ASDs. The BAT consists of using a balloon catheter to support the left atrial (LA) disk of the Amplatzer septal occluder during device deployment. The balloon support prevents prolapse of the LA disk into the right atrium. Between April 2003 and February 2004, 14 patients with large ASDs (mean age, 25.71 +/- 15.71 years; mean weight, 51.21 +/- 23.78 kg) underwent device closure with the Amplatzer septal occluder using the BAT. The median balloon-stretched diameter of the ASD was 32 (range, 26-40) mm. The median device size used was 33 mm (range, 26-40 mm). All 14 patients had successful deployment of the device using the BAT. The mean follow-up period was 16.5 +/- 11.95 weeks. No major complications were noted during the procedure or on short-term follow-up. The BAT enables predictably successful closure of large ASDs using the Amplatzer septal occluder.  相似文献   

19.
经导管封堵成人多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多孔型房间隔缺损(ASD)进行经导管封堵治疗,探讨多孔型ASD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方法:先经心脏超声检查确诊为多孔型ASD,后在局部麻醉下用测量球囊进行试封堵,同时用心脏超声检测试封堵时两ASD闭合情况及孔间距,并确定置入封堵器数量及大小,术后用心脏超声进行随访观察。 结果:全组6例双孔型ASD患者中2例分别置入2个封堵器,4例置入1个封堵器。术后随访1个月至2年,4例无残余分流,1例随访2年虽仍有少许残余分流,但自觉症状好转,心影缩小。另1例术后1个月因残余分流而被迫手术取出。 结论:经导管封堵成人多孔型ASD安全、有效,对两ASD相距较远者应放置2个封堵器,对两ASD相距较近者则可用1个封堵器封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