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观测玻璃体切除术后的角膜性屈光状态及其变异。方法:选取视网膜玻璃体疾病需行玻璃体切除术的患者25例(25眼),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仪,检测手术前及手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不同时间,其角膜中央区前及后表面的平均屈光力、散光度、和散光轴向,对所测数据做统计分析和比较性研究。结果:角膜中央区平均屈光力在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与术前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角膜前、后表面5.00 mm区域术后1周散光度、散光轴向与术前相比明显加大(P<0.05),术后1月,术后3月与术前相比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对角膜中央区平均屈光力无明显影响,对角膜散光度及角膜散光轴向影响术后早期较明显,术后3月已基本恢复至术前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翼状胬肉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角膜缘的结膜移植术术前及术后Pentacam参数的变化情况.方法 对18例(22眼)翼状胬肉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角膜缘的结膜移植术,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患眼外观、视力及Pentacam参数.结果 22例患眼术后外观均有改善.患者术后角膜前表面平均屈光度、角膜平均屈光度均较术前提高,而角膜前表面散光及表面变异系数(ISV)均较术前降低(P<0.05).患者术前与术后角膜后表面平均屈光度、角膜后表面散光、角膜前表面散光轴位、角膜后表面散光轴位、最佳矫正远视力及前房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角膜缘的结膜移植术可改善翼状胬肉患者患眼外观,降低角膜前表面散光及ISV,升高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及角膜平均屈光力,而角膜后表面散光、屈光力及角膜前后表面散光轴位未发生改变,且未影响前房角.  相似文献   

3.
翼状胬肉手术前后的角膜地形图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角膜地形图,观察翼状胬肉对角膜表面屈光度的影响。方法:原发性翼状胬肉44例52只眼。裂隙灯显微镜下测量其水平向伸入角膜的距离(横径)及跨过角巩膜缘时的弦长(竖径);手术前后角膜地形图检查记录Simk值(最陡径与最平径值、散光值及轴向)、角膜中心屈光度和平均屈光度以及以胬肉尖部为中心的扁平区内的最小屈光度(p-屈光度);比较胬肉大小对角膜散光的影响以及各屈光度的差别,并观察胬肉术后角膜的屈光变化。结果:术前,角膜地形图显示一扁平区,位于鼻侧的水平径向上,角膜呈循规性散光,散光度与胬肉的竖径及横径呈正相关(r=0.42,P=0.038;r=0.58,P=0.002),与胬肉距中心的距离呈负相关(r=-0.68,P=0.0002);p-屈光度犤(38.67±2.44)D犦显著低于(P<0.0001)角膜平均屈光度犤(43.76±1.50)D犦、中心屈光度犤(43.98±1.48)D犦及最平径值犤(42.69±1.52)D犦。术后,原胬肉所在处角膜屈光度增高(P<0.01),角膜平均屈光度增加,散光度减小(P<0.05)。结论:胬肉到达瞳孔光学区前已影响视功能,且治疗时间可影响视功能受损程度及术后恢复程度;手术有利于角膜屈光状况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背景:有关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文献报道很多。同成年人相比,儿童白内障术后散光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对儿童视力的发育有负面影响,并有导致弱视的风险。本研究旨在对先天性白内障患者术后早期发生高度散光的屈光结果进行评估。方法:对74例(112只眼)接受先天性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患儿图表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手术切口分别采用角膜缘切口、巩膜隧道切口、透明角膜切口。28例(32只眼)年龄在2个月至11岁之间的患儿术后1周散光≥3.0D。对手术后1周至5个月间每组患儿的散光轴向、屈光度(SEQ)和离焦程度(D EQ)进行统计研…  相似文献   

5.
巩膜扣带术后眼轴长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巩膜扣带术对眼轴长度变化的影响,对41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后(分为环扎组和单纯外加压组),用A超进行眼轴测量,分析眼轴长度变化。结果显示:术后1周、1月和3月与术前比较,眼轴长度单纯外加压组无显著性变化(均P>0.05).而环扎组均显著增加(均P<0.05);眼轴长度改变的差值环扎组又较单纯加压组显著增加(均P<0.01);环扎组术后3月内不同时间之间眼轴长度无显著性差肄(均p>0.05)。说明巩膜环扎术使术眼的眼轴长度延长,而单纯外加压术仅轻微改变术眼的眼轴长度;环扎术后3月内眼轴长度不再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眼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对26例单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局部外加压术(16眼)或环扎术(10眼)巩膜扣带手术方法后,应用彩色多普勒成像检测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速度,对侧健眼为对照眼.结果:局部巩膜外加压术后16眼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平均流速值[(4.05±0.35)cm/s]较对侧健眼[(5.54±1.26)cm/s]明显降低(P<0.01);环扎术10眼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平均流速值[(3.10±0.54)cm/s]较对侧健眼[(5.09±0.94)cm/s]明显降低(P<0.01).环扎术眼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平均流速值较外加压术眼明显降低(P<0.01).结论:局部巩膜外加压术和环扎术均可引起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速度改变,以环扎术后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速度改变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蔡晶  燕振国 《当代医学》2021,27(27):94-96
目的 探讨不同斜视矫正手术手术前后屈光状态的动态变化.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于本院行手术矫正的斜视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0例.A组行下斜肌后徙术,B组行眼直肌后徙术,C组行拮抗肌截除联合眼直肌后徙术.比较3组手术前后屈光状态及角膜曲率.结果 术后1个月,B组柱镜屈光度、散光度均大于术前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球镜屈光度、柱镜屈光度及散光度均大于术前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3组屈光状态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B组、C组距角膜顶点3、5、7 mm范围角膜曲率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3个月后与本组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手术方式对眼屈光状态的影响存在差异,下斜肌后徙术对患者屈光状态影响较小,眼直肌后徙术及拮抗肌截除联合眼直肌后徙术患者术后1个月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角膜曲率、屈光度的改变,但3个月后可恢复.  相似文献   

8.
视网膜脱离扣带术后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液动力学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眼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 :对 2 6例单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局部外加压术 (16眼 )或环扎术 (10眼 )巩膜扣带手术方法后 ,应用彩色多普勒成像检测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速度 ,对侧健眼为对照眼。结果 :局部巩膜外加压术后 16眼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平均流速值 [(4.0 5± 0 .35 ) cm / s]较对侧健眼 [(5 .5 4± 1.2 6 )cm/ s]明显降低 (P <0 .0 1) ;环扎术 10眼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平均流速值 [(3.10± 0 .5 4 ) cm / s]较对侧健眼 [(5 .0 9± 0 .94 )cm/ s]明显降低 (P <0 .0 1)。环扎术眼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平均流速值较外加压术眼明显降低 (P <0 .0 1)。结论 :局部巩膜外加压术和环扎术均可引起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速度改变 ,以环扎术后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速度改变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透明晶体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中青年超高度近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中青年以上超高度近视不适宜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患者32例(54眼),平均年龄34.3a;屈光度-12.0DS~-24.0DS;其中按手术切口和植入晶体种类的不同分两组:A组14例(23眼)行3.2mm透明角膜切口,植入直径为6.0mm的折叠式人工晶体;B组18例(31眼)行5.7~6.2巩膜隧道切口,植入直径为5~6mm的PMMA人工晶体.结果术后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矫正视力的有45眼,其中透明角膜切口 20眼(86.9%),巩膜隧道切口25眼(80.6%).视力在0.3以上的有48眼,角膜缘切口21眼(90.8%),巩膜隧道切口27眼(87.0%).屈光状态与预矫屈光之差,角膜缘切口为±1.0DS~±1.5DS,散光±1.5DC;巩膜隧道切口为±2.0DS±2.5DS,散光±2.5DC.术中无后囊膜破裂,术后无角膜失代偿,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中青年以上不适宜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者,透明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不失为一较好方法[2,3].透明角膜缘切口较巩膜隧道切口疗效更佳.但后发障及散光状态的变化需长期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抗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摘除中透明角膜不同部位的切口对角膜散光及视力的影响.方法 68例(78眼)抗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上方透明角膜切口20例(24眼);B组颞侧透明角膜切口24例(26眼);C组角膜曲率引导下透明角膜切口(手术切口选择以角膜屈光力最小的散光轴向方向)24例(28眼).比较3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角膜散光度及视力变化.结果 术前、术后1周三组间裸眼视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术后1个月和3个月C组裸眼视力显著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A组与B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在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角膜散光度显著小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角膜曲率引导下以角膜屈光力最小的散光轴向方向做透明角膜切口能在一定程度上矫正抗青光眼术后引起的角膜散光,并有利于术后视力改善.  相似文献   

11.
摘 要:目的 探究后巩膜葡萄肿对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术后人工晶状体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57 例(63 眼)行白 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伴高度近视患者根据是否存在后巩膜葡萄肿分研究组(26 例共 28 眼,合 并后巩膜葡萄肿)和对照组(31 例共 35 眼,单纯白内障伴高度近视)。对比两组术前眼轴,术后 3 个月眼轴、中轴区晶状 体后囊膜至视网膜距离、前房深度、角膜曲率、最佳矫正视力(BCAV)、平均绝对屈光误差(MAE)、人工晶状体囊袋偏心量 及倾斜角。结果 研究组术前及术后 3 个月眼轴长度、术后 3 个月BCAV、裸眼视力数值(logMAR)、MAE、水平及垂直 方向的倾斜角、前房深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 或 0.05)。结论 高度近视合并巩膜葡萄肿患者行白内障手术时应关注 人工晶状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度及超高度近视眼近视度、散光度与眼轴长及角膜屈光力的关系。方法 精确测量74例高度及超高度近视眼患者(148只眼)的角膜屈光力、眼轴及屈光度,用国际通用SPSS软件处理所得数据,进行相关检验。结果 近视度和散光度与眼轴长呈正相关;最大角膜屈光力与近视度呈正相关,与散光度亦呈正相关。结论 眼轴与角膜屈光力是影响高度及超高茺近视眼近视度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飞秒激光辅助的基质透镜移植术的安全性、屈光度的变化及组织的修复。方法 6只新西兰大白兔,麻醉后左眼行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右眼行飞秒激光辅助的自体角膜基质透镜术。术后1天、1周、1月、2月、3月行眼表反应、前节OCT、屈光状态、Pentacam角膜地形图及角膜共焦激光显微镜观察,术后3月观察完毕后处死兔子,行眼球摘除术,分离兔角膜,经苏木精-伊红染色,行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 术后观察透镜保持透明,未见排斥反应。中央角膜厚度在透镜植入术前为(357.17±12.97)μm,术后1周、1月、3月分别为(433.67±12.19)μm、(423.50±13.49)μm、(417.33±12.08)μm;等效球镜术前为(0.57±1.13)D,术后1周、1月、3月的等效球镜分别为(-1.98±1.18)D、(-2.65±0.47)D、(-1.84±0.68)D;前表面Km术前为(47.80±1.02)D,术后1周、1月、3月分别(53.85±0.99)D、(52.67±1.32)D、(52.53±0.96)D;后表面Km术前为(-6.18±0.15)D,术后1周、1月、3月分别为(-5.78±0.19)D、(-5.73±0.20)D、(-5.50±0.14)D。整体比较术前术后的中央角膜厚度、等效球镜、前表面Km和后表面K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个指标术后1周、1月、3月分别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各个指标在术后不同时间点两两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随访前节OCT检查均可观察到透镜界面,但透镜界线随时间延长逐渐模糊;角膜共焦激光显微镜检查术后早期透镜界面可见高反光颗粒,1月可见神经纤维长入透镜,术后2月角膜细胞形态接近正常,术后3个月角膜细胞形态、数量基本正常,神经纤维可见细小分支;HE染色见角膜结构完整,移植的透镜在位,可观察到透镜的前后界面,纤维排列整齐,平行分布,结构清晰。结论 自体角膜基质透镜植入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稳定性。透镜植入术后角膜重塑及屈光度的变化尚需要更长时间和更多样本的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permeability contact lenses,RGP)矫正角膜屈光手术后圆锥角膜的疗效。方法选择笔者医院收治的11例(21眼)角膜屈光手术后圆锥角膜患者配戴RGP,观察1年后角膜前后表明曲率,RGP和普通软性角膜接触镜的角膜地形图改变。结果配戴RGP1年后角膜前表面最平平均曲率值和后表面曲率值没有明显变化。RGP矫正1年后角膜前表面的最陡平均曲率明显下降,角膜地形图SRI,SAI,散光减少,PVA提高。对照组佩戴普通软性角膜接触镜1年后角膜地形图无明显改善。结论经1年的随访观察,RGP对角膜屈光手术后的圆锥角膜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角膜前表面最陡平均曲率,角膜后表面和角膜前表面最平平均曲率保持稳定。是目前矫正角膜屈光手术后圆锥角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斜视手术前后角膜地形图的变化。方法 对 15例患者共 2 6眼行直肌后徙手术治疗 ,在术前、术后 1周 ,行角膜地形图检查 ,并对比分析。结果 术后 1周角膜地形图变化明显 (P <0 0 5 ) ,屈光度增加 ,散光加大 ,肌肉后徙量与角膜屈光度变化无关。结论 直肌后徙手术早期可导致角膜屈光度增加 ,散光加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共焦激光扫描多普勒视网膜血流仪检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眼环扎加压术前后眼底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Heidelberg共焦激光扫描多普勒视网膜血流仪分别测定47例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前1 d及术后1周、1月和3月患眼与对侧眼的视网膜大血管的血容量、血流量和红细胞平均速率,以对侧眼为对照。结果术前及术后患眼与对侧眼视网膜大血管的血容量、血流量和红细胞平均速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屈光是影响术前患眼视网膜颞上动脉各血流参数的主要因素,环扎缩紧率是影响术后1周患眼视网膜颞上动脉各血流参数改变的主要因素。术后各眼均未发生眼部缺血症状,视力恢复理想。结论视网膜脱离时即有患眼视网膜血供的下降,环扎加压术后血供进一步减少,并随时间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在短期内对患眼的恢复无明显影响。共焦激光扫描多普勒视网膜血流仪为检测眼底血流变化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巩膜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上方与颞侧切口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巩膜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采取不同部位切口的疗效和技术。方法 :对老年性白内障 76眼随机分成两组 ,分别采用上方与颞侧巩膜隧道切口 ,行 7.0mm弦长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 ,植入光学部直径 6 .5mm后房型人工晶体。结果 :颞侧切口组 37眼术后 35眼 (94 .6 % )产生循规性角膜散光变化 ,上方切口组 39眼中 34眼(87.2 % )产生逆规性角膜散光变化 ,即全部病例中 90 .8%出现逆切口的角膜散光变化。上方切口组早期角膜散光绝对值大于颞侧切口组 (P <0 .0 5 )。随术口愈合散光度数逐渐减少 ,两组间的角膜散光差异也减少 ,术后 3月后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术后两组间的各期视力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巩膜隧道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采取的上方与颞侧的切口在视力和角膜散光控制上远期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 refractive keratotomy,PRK)后动态分析角膜地形图形态的变化及对视力的影响。方法:选择PRK术后角膜地形图资料完整的患者64例(125眼),分析术后2wk、1mo、3mo、6mo角膜地形图及视力的变化。结果:术后角膜地形图主要表现:圆形\椭圆形(5%)、哑铃形(22%)、半环形(7%)、中央小岛形(6%)、不规则形(6%)、中心偏移(45.6%)。随时间推移。角膜切削形态趋向平滑。各种不同形态与视力的回退有一定关系。结论:角膜地形图的动态分析对PRK术后角膜表面球面性状的评价。手术疗效的预测及手术设计的改进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