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在心脏性猝死(SCD)一级预防中的作用。方法对35 例在2006~2009 年根据
2005年ACC/AHC指南植入ICD进行SCD一级预防的患者,进行平均2年的临床随访数据分析。结果(1)平均2年随访过程
中,共11例患者(31.43%)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室颤除颤16阵次、室速启动抗心动过速起搏(ATP)79阵次,无误放电,无一例
死亡;(2)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心肌致密化不全(NVM)发生率为100%、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PVT)66.67%、Brugada 综合征
50%、肥厚型心肌病(HCM)25%和(DCM)16.67%;其中室颤PVT占87.5%(14 阵次),DCM及Brugada 综合征各1 阵次;室速
PVT占82.28%(65阵次)、NVM 5阵次、HCM和Brugada综合征各4阵次和DCM患者1阵次,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未见室性
心律失常事件;(3)术中术后未见植入ICD相关并发症,术后均未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晕厥,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本
组SCD高危患者中,平均ICD 植入两年即在31.43%的患者中及时发现和纠正95 次的恶性室性心率失常事件,其中对预防
PVT、NVM和Brugada综合征的SCD最为明显,提示SCD高危人群中植入ICD进行一级预防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硫酸镁对室性心动过速时电复律的影响。方法 室性心动过速先静脉注射硫酸镁然后立即予以50焦耳电复律。结果 10例病人均迅速转复为窦性心律;而常规组15例电复律成功仅8例。结论 硫酸镁有助于提高室性心动过速时电复律的成功率,有效地减少电复律时的能量,减少电复律对患者的损伤.  相似文献   

3.
心脏电复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武 《中国医刊》2007,42(11):74-77
心脏电复律是用较强的脉冲电流,通过心肌,使心肌各部分在瞬间同时除极,以终止异位心律,使之恢复窦性心律的一种方法。它是药物与人工心脏起搏以外的治疗异位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另一方法,具有作用快、疗效高、比较安全与简便的特点,但它不能防止心律失常的复发。该方法最早用于消除心室颤动(VF),故称为电除颤,后来进一步用于纠正心房颤动、心房扑动、阵发性室上速和室性心动过速等,故称为电复律。又通称心脏电休克。1心脏电复律器心脏电复律器就是进行心脏电复律时所用的装置,亦称心脏电除颤器。根据发放电流的不同,分为交流与直流电复律器两…  相似文献   

4.
我院内科1979年5月至1984年2月曾对11例室性心动过速病人进行电复律治疗。所有病人均先用抗心律失常药治疗,无效后换用同步直流电复律,共复律48例次,成功率58.3%。我们体会到电复律的成败与病因、室性心动过速的类型和电能量大小有关。本文还对电复律的时机选择、麻醉、血压调节和复律后的药物维持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植一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反复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阿斯综合症)的治疗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安置植入型ICD患者监测ICD感知起搏、转复、除颤功能及心功能。结果:经8个月疗效观察,ICD感知、起搏、转复除颤功能正常。院内外共转律、除颤5次,其中1次为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1次为心室颤动,2次为室性心动过速,另1次为心房颤动心室快速反应伴  相似文献   

6.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控制药物难治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效果。方法:用一条非开胸电极导线系统经锁骨下静脉,将电极顶端置于右室心尖部。结果:测室速复律能量为3J,心室颤动(室颤)除颤阈值为10J,并将转复功率设置在3J、5J、34J,除颤功率设置在20J、34J,并有两套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功能。术后一直服用胺碘酮治疗,随访20个月,共发生室速13次,6次经ATP终止,44次以低能量转复,3次以高能量除颤成功。结论:植入ICD后,辅以药物治疗顽固性室速及室颤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7.
硫酸镁在室性心动过速电复律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硫酸镁对室性心动过速时电复律的影响.方法室性心动过速先静脉注射硫酸镁然后立即予以50焦耳电复律.结果10例病人均迅速转复为窦性心律;而常规组15例电复律成功仅8例.结论硫酸镁有助于提高室性心动过速时电复律的成功率,有效地减少电复律时的能量,减少电复律对患者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对心动过速的起搏治疗已经获得成功。它在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片面的表现尤其引人瞩目,而用起搏来终止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则一直较为困难。但随着人们对室性心律失常机理(mechanism)的认识,加之起搏器功能的日益完善.最终使心腔内起搏与心腔内电击技术结合到了一起,从而使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i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lors,ICD)得以问世。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植入性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反复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阿斯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安置植入型ICD患者监测ICD感知起搏、转复、除颤功能及心功能。结果:经8个月疗效观察,ICD感知、起搏、转复除颤功能正常。院内外共转律、除颤5次,其中1 次为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1次为心室颤动,2 次为室性心动过速,另1次为心房颤动心室快速反应伴室内传导阻滞。8个月后患者心脏功能及除颤前后心肌酶谱无明显改变。结论:ICD对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转复的疗效是肯定的,能杜绝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所致的心源性猝死。  相似文献   

10.
张新莲 《中外医疗》2016,(13):77-78
目的:探讨电复律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方法方便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60例,随机分组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药物+电复律组和药物组,每组30例。药物组用胺碘酮治疗,药物+电复律组用胺碘酮+电复律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复律效果及死亡、并发症情况。结果跟药物组比较,药物+电复律组复律成功率明显较高,死亡率明显较低(P<0.05),但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在胺碘酮治疗基础上,对无效患者采取电复律治疗,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5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植入术及临床随访情况。方法 5例因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均顺利植入ICD(其中双腔ICD1例),随访1-22个月,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及ICD工作情况。结果 5例患者术后无一例死亡,再次出现VT/VF共52次,经ICD治疗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结论 ICD植入术成功率高,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疗效确切,术后随访、及时调整ICD参数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道2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ICD,并进行随访观察,从心电储存器中了解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情况。结果:1例发生快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由于ICD放电过迟,导致患者心源性晕厥。另1例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导致ICD误感知,2例均经过重新调试,设置ICD工作参数,并联合足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随访至今未再有类似情况发生。结论:术后严密随访,合理设置工作参数,联合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提高ICD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组原因不明的以心脏扩大,心室收缩力减弱为共同表现的心肌病,近年来,该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1].常发展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此时多伴发心律失常.可以表现为: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甚至持续性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因此要求医护人员熟悉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熟练电复律及电除颤操作技能,快速对病情作出诊断并及时处理,挽救患者生命.现将2007年3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2例的抢救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张松  刘伟 《医学研究杂志》2015,44(7):1-3,22
20世纪90年代研究人员开始使用电风暴( electri-cal storm,ES)这一概念来描述在短期内发生以反复发作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为特点的心电不稳定状态。最早的电风暴定义是:反复发生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以下简称室速)和(或)心室颤动(以下简称室颤)而需要电复律或电除颤治疗,24 h内≥2次的。随着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 )的应用,电风暴的定义被拓宽为在24h内发生≥3次室速、室颤或ICD正常的放电或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1]。  相似文献   

15.
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发放电击不等于心源性猝死发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宇  何力鹏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9):1357-1357
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可以在体内放电终止致死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有假说认为如果没有ICD适时放电,时间过长的室性心动过速一定会导致患者心源性猝死(SCD).因此在以往一些有关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安装ICD的小型临床试验中,除颤器发放电击被认为是心源性猝死的替代终点.虽然对此存在争议,但也一直缺乏有效的评估手段.随着ICD技术的改进,我们可以获得电击时的心电图资料,从而来判断ICD发放电击是否恰当.美国维吉尼亚医科大学的Ellenbogen等在〈循环〉杂志上(Circulation,2006,113:776-782)发布除颤器在非缺血性心肌病中的治疗试验的评估结果(Defibrillators in Non-Ischemic Cardiomyopathy Treatment Evaluation,DEFINITE)显示,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埋藏式复律除颤器发放电击并不能简单地视作心源性猝死.  相似文献   

16.
心脏电复律     
心脏电复律包括电除颤,是指用较强的脉冲电流,短时间内经胸壁或直接经过心脏,使大部分或全部心肌纤维同时除极,中断导致快速心律失常的折返环或消除异位必奋灶,使自律性最高的窦房结重新控制心脏搏动,从而恢复为窦性心律的方法,它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之一。可分为胸内和胸外电复律两种,临床主要使用胸外电复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体外同步直流电复律治疗异位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除外)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007年7月~2011年6月接受体外同步直流电复律治疗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其中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8例,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5例,预激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4例,单纯房颤4例。所有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时间小于48 h。使用双向波电复律机,能量分别给予70~100J,选择同步电复律,年龄>60岁或基础病复杂者先床旁临时起搏后再复律。复律后持续心电24h监测,随访30d。结果:19例70 J一次电复律成功,2例室速者70 J后复律未成功,第二次改为100 J复律成功,血流动力学障碍纠正。复律心电24 h监测,并随访30 d,1例房颤者复发,未发生栓塞及死亡事件。结论:体外同步直流电复律疗效迅速而安全,并发症发生率低。对于年龄超过60岁或基础病复杂者,先床旁临时起搏再电复律,可降低电复律致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副作用,提高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经食管电复律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经食管电复律与常规胸外体表电复律进行疗效及优缺点观察。方法:将可调弯曲食管电极插入食管内,用食管-胸前对置电极法进行经食管低能量电复律,复律电能为20-50J。将起搏与体内电复律结合起来,对需要者行心室起搏。结果:8例各种室上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经10次复律全部成功,平均电能37.5J。对于1例室颤患者也成功应用;3例行心室起搏全部成功,平均起搏电压29.4V。复律前3例未用安定麻醉,1例冠心病合并肺心病的房扑患者术前使用安定10mg,复律后出现肺性脑病。所有病例均未出现电复律并发症。结论:经食管电复律可行同步和非同步复律治疗室上性及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具有低能量、安全、可靠、可不用麻醉、成功率高,并能实施经食管心室起搏等优势,适应症较体表电复律更广,尤其适应于病窦综合征患者。  相似文献   

19.
石英 《中国厂矿医学》2011,24(11):1064-1064
电复律是利用电能来治疗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的一种手段,为近代治疗心律失常的重大进展之一〔1〕。同步电复律用于室上性及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和扑动,尽管此种方法中止心动过速疗效明显优于药物治疗,而且成功率高〔2〕,  相似文献   

20.
恶性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 ,大多数患者死于院外 .对恶性心律失常所致晕厥及心脏骤停的幸存者 ,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可降低心性猝死率 .我科 1 999年 6月成功救治 1例室性心动过速 (VT)伴意识丧失的患者 ,并为其植入ICD ,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性 ,3 5岁 ,因突发心悸 ,胸闷 2h入院 ,既往有大量饮酒史 .入院时ECG提示室性心动过速 ,给予利多卡因多次静推无效 ,患者意识丧失 ,四肢抽搐 ,立即给予 1 5 0J直流电同步电复律后转为窦律 ,患者意识清楚 ,血压回升 .查体 :BP 1 6 /1 0 7kPa (1 2 0 /80mmHg)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