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高危药品管理水平中的作用.方法 2012年9月本药剂科成立高危药品品管圈活动小组.经过全体圈员的广泛参与、充分挖掘确定本次品管圈活动的主题同时结合目前药剂科高危药品存在的问题,列出了具体的改进方法.对比品管圈活动开展前后的高危药品内差情况.结果 进行品管圈活动后.高危药品的内差数从实施前的每月446次下降至6个月后的161次(t=6.735.P<0.01).结论 品管圈活动可以有效地改善高危药品的管理情况.减少出错次数和比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吴灿明 《北方药学》2015,(12):137-138
目的:分析品管圈在医院药剂科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我院药剂科门诊药房开展品管圈管理活动,对活动开展前后药剂质量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并进行记录、总结.结果:品管圈管理活动开展后药房每周平均药品调剂差错9.3件明显低于活动开展之前每周平均药品调剂差错41.2件,目标达成率为71.3%,进步率为92.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药剂科门诊药房开展品管圈管理活动,进一步降低发药出错率,保证患者安全用药,药剂科整体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降低药品月盘点帐物不符药品品种数,提高盘点准确率,提升医院的药事管理水平。方法利用品管圈,分析造成药品盘点帐物不符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并实施。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门诊药房药品月盘点帐物不符药品品种数下降了65.9%,活动收到良好效果。结论品管圈活动在医院药剂科的持续推行,提升了药学人员参与管理的意识,增强了人员自身综合能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石永中 《抗感染药学》2021,18(4):594-596
目的:探究品管圈活动对医院药剂科药品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及其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10月-2019年3月间实施品管圈活动前门诊药房药品调配处方1 260张及药剂人员12人作为实施前组,另抽取2019年4月-9月间实施品管圈活动后门诊药房药品调配处方1 260张及药剂人员12人作为实施后组,比较两组药品调配处方的差错发生情况,并评价药剂科工作人员药品质量管理的工作效率评分值.结果:实施后组药品调配处方差错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组(2.06%vs 5.63%,P<0.05),目标达成率为117.05%,进步率为63.41%;实施后药剂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责任心、荣誉度、工作效率、沟通能力、团队凝聚力的评分值均高于实施前组(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有效减少了药剂科药品调配处方差错的发生,提高了药师对药品管理质量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唐捷  龙云  苏强  唐志立 《中国药师》2013,(11):1726-1728
目的:探讨高危药品用药教育对提高医护人员对高危药品的认知度及高危药品管理水平的作用。方法:由本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设计高危药品相关知识调查试卷,对本院医护人员进行考评,针对存在问题开展高危药品相关知识的用药教育培训。评价用药教育前后本院高危药品管理状况及医务人员高危药品相关知识的认知度。结果:用药教育干预前,医护人员高危药品考核不合格率分别为60.2%,68.7%,优秀率分别为4.3%,1.8%,高危药品临床使用情况检查8项指标中4项不达标。通过用药教育干预后,医护人员考评合格率100%,优秀率分别上升至30.1%,44.3%,高危药品临床使用情况检查8项指标均达标。结论:通过对医护人员进行高危药品相关知识的用药教育,能显著提高对高危药品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不同类型品管圈所取得的效果并阐述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体会。方法 通过不同类型品管圈在医院药事管理中的应用,分析品管圈实施的效果,并进行分析。结果 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对于提高科室的药事管理水平以及增强活动参与者药事管理的能力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流程改造后患者及护士对药师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 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提升了科室以及药师对药事管理工作持续改进的热情,加强了药事管理精细化的概念,提升了药剂科的整体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用药教育在高危药品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危药品用药教育对提高医护人员高危药品认知度及高危药品管理水平的作用。方法 由医院药学部设计高危药品相关知识调查问卷,对医护人员进行考评,针对存在的问题开展高危药品相关知识的用药教育培训。评价用药教育前后医院高危药品管理状况及医护人员高危药品相关知识的认知度。结果 用药教育干预前,医护人员高危药品考核不合格率分别为60.22%和68.86%,优秀率分别为4.30%和1.80%,高危药品临床使用情况检查8项指标中有4项不达标。通过用药教育干预后,医护人员考评合格率达100.00%,优秀率分别上升至30.11%和44.31%,高危药品临床使用情况检查8项指标均达标。结论 通过对医护人员进行高危药品相关知识的用药教育,能显著提高高危药品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推进全科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提高药学服务质量。方法运用PDCA管理模式分析药剂科6个圈综合能力不达标率,制订相应管理措施,推进全科品管圈活动的开展。结果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圈员对于品管圈的开展综合能力不合格值降低到21.11%。超过28.00%的目标值,目标达成。从改善前后的圈员综合能力不达标率柏拉图可以看出药剂科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圈员们对于品管圈的参与度,重要性认识等方面都有很大提升。结论药剂科连续三年开展品管圈活动,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步得到了很好的改善,进一步提升了我院药学服务质量,提高了整体管理水平,保障了公众合理用药,推动了我院药学质量的持续改善和发展,依托PDCA管理全科品管圈活动具有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QCC),持续改进我院门诊药房高危药品的管理,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提高药师专业水平和能力。方法:2014年3~12月我院门诊药房成立QCC活动小组,取名“围绕圈”,活动主题为降低高危药品不合理处方发生率,严格按品管圈活动的十大步骤实施各项活动,提高我院门诊高危药品处方的合格率。结果:门诊药房的围绕圈通过开展QCC,使门诊高危药品不合理处方发生率由改善前的13.57%降至3.49%。结论:QCC活动能有效降低高危药品不合理处方的发生率,规范门诊高危药品的管理,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提升药学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品管圈管理在感染病科预防静脉输液外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小组,以预防静脉外渗为活动主题,找出引起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提出对策,对使用高危药品患者进行干预,活动前后对护士的预防外渗知识进行考核。统计外渗发生情况,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 品管圈管理活动后,护理人员对使用高危药品静脉外渗的预防知识掌握程度明显提高(P〈0.01),输液后静脉外渗现象明显得到控制(P〈0.05),患者对护理技术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 开展品管圈管理活动,能提高护理人员使用高危药品时静脉外渗的防范意识,可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1.
张小英  薛峰 《抗感染药学》2021,18(3):439-442
目的:探究与分析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管理法在医院病区高危药品管理中的应用及其成效.方法:从医院高危药品管理制度及病区高危药品(病区备药、抢救用药目录上高危药品)的管理现状,以及护士根据医嘱使用高危药品、护理部与药剂科联合质控等管理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其根因,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其制定提高高危药品规范管理的措施,拟定对策、定期检查与处理,并对其质量持续改进.结果:通过完善高危药品管理目录,编制高危药品知识手册,采取加强全员培训及科室成立用药安全管理小组等多项措施,高危药品管理质量得以持续改进,使高危药品管理规范率由改进前的89.88%提高到改进后的97.52%.结论: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有效提高了病区高危药品的管理水平,确保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张小英  薛峰 《抗感染药学》2021,18(3):439-442
目的:探究与分析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管理法在医院病区高危药品管理中的应用及其成效.方法:从医院高危药品管理制度及病区高危药品(病区备药、抢救用药目录上高危药品)的管理现状,以及护士根据医嘱使用高危药品、护理部与药剂科联合质控等管理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其根因,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其制定提高高危药品规范管理的措施,拟定对策、定期检查与处理,并对其质量持续改进.结果:通过完善高危药品管理目录,编制高危药品知识手册,采取加强全员培训及科室成立用药安全管理小组等多项措施,高危药品管理质量得以持续改进,使高危药品管理规范率由改进前的89.88%提高到改进后的97.52%.结论: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有效提高了病区高危药品的管理水平,确保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方法在药剂科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将品管圈方法引入药剂科的质量管理工作中, 在我科各调剂药房按品管圈活动的10个步骤实施各项活动,改善药剂质量的管理方式,对比分析药房在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的药剂质量管理情况。结果:在开展品管圈活动前,门诊药房平均每周调剂差错件数分别为21.75 件(100%),在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平均每周调剂差错件数为8.85件(40.69%)明显低于进行品管圈活动前(下降了59.31%),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调剂药房的工作人员在进行品管圈活动后的各项能力评分高于进行品管圈活动前,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药剂质量管理中应用品管圈的管理办法效果较好,降低了调剂药房药剂调剂差错的件数,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提升了调剂药房药师的工作能力,是改善医院药剂科服务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品管圈在医院药剂科质量管理持续改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省5家"三甲"医院的药剂科作为观察目标,分析并比较实施品管圈管理持续改善活动前后药剂质量管理情况的差异性。结果实施后药剂科每周平均药品的调节差错率显著低于实施前,实施前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医院药剂科质量管理持续改善中应用品管圈,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医院药事管理工作质量,提高药剂科的竞争力和综合水平,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品管圈活动在药库药品管理中的效果与体会。方法成立"品管圈"组织,确立药品管理项目,对药库药品周转率偏低进行原因分析,制订相应的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结果提高了药库药品周转率,增强了工作人员参与药品管理的意识和工作满足感,充分地发挥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结论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药品周转率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抗感染药学》2017,(4):781-783
目的:评价品管圈活动对医院药剂科提升药品质量管理的影响。方法:抽取2016年1月—6月间(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和2016年7—12月间(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药剂科管理存在质量问题的药品数据,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药品质量管理问题发生的情况及活动后改善各药品质量问题的目标达标率。结果:品管圈活动前药品过期、药品潮解、冷藏失效的发生率分别为0.05‰、0.06‰和0.06‰;品管圈活动后分别为0.02‰、0.02‰和0.02‰;品管圈活动后药品质量问题的发生率均低于活动前(P<0.05),改善药品过期目标达标率为104.17%、药品潮解目标达标率为102.52%和冷藏失效目标达标率为106.19%。结论:实施品管圈活动明显减少了药品质量问题的发生情况,提高药品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提高医院高危药品管理水平的方法。方法:明确我院高危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并以管理干预前后对医务人员进行高危药品相关知识调查的结果进行管理效果评价。结果与结论:我院高危药品的管理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医务人员不熟悉高危药品的概念和分类,未制订高危药品的目录、管理制度和措施、特殊标识等;针对上述问题分别制订相应措施,包括建立高危药品管理体系、确定最需加强管理的高危药品、建立高危药品管理的信息化网络、提高医务人员风险意识等;调查结果表明多项认知指标在管理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有明显改进。结合高危药品的特点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可以明显提高医院高危药品的管理水平,并减少由此引起的严重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急诊护士对抢救车药品知识掌握率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急训圈"品管圈,通过现状调查、原因分析、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对策实施、效果检查及巩固措施等程序,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急诊38位护士抢救车药品知识掌握率进行管理,评价品管圈管理前后有形成果及无形成果。结果品管圈活动后护理人员抢救药知识考核得分明显高于活动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品管圈活动后护士品管圈活动信心、参与感、向心力、QC手法运用、团队精神及沟通协调评分均高于活动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的推动了急诊护士对抢救车药品知识的掌握率,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圈员的质量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医疗机构高危药品管理策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我院高危药品管理的具体措施,分析高危药品管理的可行性方法。结果通过我院实施的高危药品管理策略与色标管理实践,探讨出一套有效加强高危药品的管理方法,提高医师、药师和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的认知度和操作性,有效保证用药安全。结论需加强对高危药品的管理与使用,同时引入色标管理,最大限度减少药害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品管圈在医院药剂科质量管理持续改善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对品管圈的定义、实施基础及步骤的介绍分析其如何应用在医院药剂科质量管理中,通过对实际应用的总结分析评价其应用效果。结果:品管圈方法应用于医院药剂科质量管理中与未应用之前相比能够明显提高其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各组综合差错发生的次数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品管圈方法的应用能够明显提高医院药剂科医护人员的工作和管理水平,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