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并腰椎不稳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并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采用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的全椎板切除减压、国产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加入路侧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并腰椎不稳症103例。结果经临床、MRI、X线片检查诊断单节段腰椎管狭窄15例,双节段狭窄53例,三节段29例,四节段6例。术后随访86例,随访时间平均3年3个月,优良率89.5%。结论采用椎管减压、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可有效维持和重建脊柱的稳定,解除患者症状,是目前治疗腰椎管狭窄并腰椎不稳症的较好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腰椎管狭窄症既往手术治疗主要是椎管减压术式,我们在椎管彻底减压的基础上行病变脊柱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吕锋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17):1624-1625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治疗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11月~2011年3月收治的80例腰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和R组,A组40例采用单纯后路减压治疗,B组40例采用后路减压加内固定植骨治疗,随访1~2年,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B组的优良率为85.0%显著高于A组的60.0%,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腿痛的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的ODI评分改善、肌力恢复情况、复发、腰椎不稳的情况显著优于A组,P<0.05.B组的椎弓根内固定位置佳、无松动,植骨融合良好.[结论]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治疗腰椎管狭窄减压彻底,可有效维持和重建脊柱的稳定,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内固定复位加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内固定复位加植骨融合在治疗腰椎滑脱中的作用。方法 用SF,FJ椎弓根内固定器为腰椎滑脱坚强内固定,根据需要作彻底神经减压,滑脱椎体复位和足量的植骨融合。本组随诊28例,随诊时间1年~5年6个月,平均4年5个月。结果 滑脱椎体复位理想、13例I度全部恢复正常。11例Ⅱ度中8例恢复正常,3例恢复到0~I度。4例Ⅲ度中有1例恢复正常,3例恢复到0~I度。患者满意和手术优良者共24例(85.7%)。全部植骨融合成功。并发症主要有感染、神经损伤、断钉等。结论 SF,FJ在腰椎滑脱手术中起坚强内固定作用,为彻底神经减压提供一段时期的稳定保证,有理想复位的力量和强度,利于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Coflex系统植入与全椎板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短期疗效。[方法]抽取连续的30例住院治疗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分别施行Coflex系统植入和全椎板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观察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前和术后6个月JOA评分,术后改善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传统减压融合术相比,Coflex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及术后改善率无明显差异,而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显著降低。随访期间Coflex组无1例发生术后并发症。[结论]Coflex植入系统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新术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185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病例。其中神经根管狭窄6例,中央管狭窄179例。单节段狭窄者96例,双节段狭窄者55例,3个节段狭窄者34例。采用单纯开窗减压者6例,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70例,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109例。根据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腰腿痛评分系统(15分)进行术前和术后的疗效评价。结果 185例患者获得8~72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9.5个月。三种手术方法术后平均改善率分别为77.9%、78.8%和79.5%,优45例,良120例,可20例,优良率为89.2%。术后并发脑脊液漏6例。结论根据DLSS患者病情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狭窄的部位和节段,对神经根管狭窄者,采用单纯开窗减压;对中央管狭窄者,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和/或后外侧植骨融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尤其是对于合并腰椎节段性不稳定、退变性滑脱、侧弯和后凸者,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无内固定异体骨圈嵌植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内固定异体骨圈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治疗腰椎峡部裂滑脱症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用深低温异体骨圈加自体骨嵌植峡部裂腰椎滑脱症15例,不加任何内固定,腰围外固定3个月以上,术后复查X线片观察融合情况、测量椎间隙高度和滑脱椎位移距离差。结果平均随访28个月,融合时间最短8个月,最长13个月;椎间隙高度减低3mm1例,2mm4例;滑椎前移2mm和3mm各1例。按Macnab法评定,优10例,良4例,优良率93.3%。结论齿状异体骨圈加自体松质骨嵌植,无需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Ⅰ°~Ⅱ°滑脱安全可靠,达到复位、稳定、融合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指征和术式选择,并对其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4年入院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87例,其中156例获得随访。根据病情分别采用单纯椎板减压术(全椎板或半椎板)89例,椎板减压 横突间植骨融合术33例,全椎板切除减压 横突间植骨融合 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34例。结果156例术后随访6个月~7年,平均4年1个月。三种手术方法优良率分别为89.89%、87.88%、88.24%。结论只要掌握好手术指征和手术技巧,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各种类型的腰椎管狭窄症均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路应用RF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减压、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31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行后路椎管减压,RF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结果随访1~3年,临床优良率为90.3%,腰椎滑脱复位率为93.5%,6~12个月X线片均显示椎体问骨性融合。结论RF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减压、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三种不同术式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种手术方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SS)的疗效.[方法]采用双侧椎板间开窗减压术治疗LSS 62例(A组);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的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LSS 54例(B组);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的全椎板切除减压+植骨+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LSS合并腰椎不稳125例(C组).[结果]经临床、MRI、X线片检查诊断单节段LSS 23例,2节段狭窄107例,3节段98例,4节段13例.241例LSS中合并腰椎不稳125例.术后随访200例,随访时间平均4年4个月,三种手术方法术后平均改善率分别为76.9%、79.0%和78.5%.[结论]三种手术方法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A、B组减压效果均良好,对腰椎的稳定性影响小.但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的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术野开阔、操作方便、不易损伤神经,是值得推荐的手术方法.对LSS合并腰椎不稳者,在减压术后需做植骨+内固定,能有效的维持和重建脊柱的稳定,是目前治疗LSS合并腰椎不稳症的较好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减压与内固定选择(25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减压指征、减压范围及内固定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59例,平均年龄52.2岁,平均病程4年1个月。根据病情分别采用椎板间节段开窗潜行减压术139例,腰椎管内径扩大成形术63例,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57例。结果:221例获得平均4年2个月随访。三种手术方法优良率分别为91.53%、87.50%和85.4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3.69%、15.87%和20.11%。结论:对严重的腰椎管狭窄症若手术适应证和减压范围掌握恰当,不论采取何种手术方式的神经减压术,均可取得满意疗效。正确选择病例和熟练的外科技术是应用内固定器械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李新福  刘勇 《脊柱外科杂志》2014,12(4):198-201,211
目的:观察后路腰椎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定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82例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的患者,行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同时行影像学检查,测量椎间隙高度,用Bridwell方法评价腰椎融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48个月,术后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根据Bridwell腰椎融合评价标准,Ⅰ级和Ⅱ级为80例(97.5%)。末次随访时,X线片、MRI检查发现4例螺钉松动断裂但已骨性融合(4%),2例植骨未融合,椎间隙高度降低(2%)。疗效评定优24例,良46例,可8例,差5例,优良率为85.4%。结论减压融合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症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远期疗效肯定,但应把恢复该节段的稳定作为重点。  相似文献   

13.
腰椎退变性椎管狭窄症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一旦出现明显的神经压迫或间歇跛行症状,多需要手术治疗。以往采用只减压不Ⅰ期融合的方法治疗,具有简单、有效、费用低廉等优点,是一种公认的技术。但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经过较长时间的随访发现,部分患者效果不理想,随访5年以上的优良率为50·0%~70·8%,说明了恢复腰椎稳定性对腰椎手术远期疗效的重要性。2001年2月-2004年10月,采用腰椎管减压、椎间Cage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式治疗36例腰椎退变性椎管狭窄症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临床资料本组36例,男16例,女20例;年龄32~69岁,平均为50·3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微创通道下单侧椎板开窗减压术与开放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3月至2011年2月手术治疗的8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A组32例,采用微创通道下单侧椎板开窗椎管减压术治疗,男13例,女19例;平均年龄(56.31±4.31)岁;减压1个节段23例,2个节段9例.B组50例,采用开放减压内固定术治疗,男18例,女32例;平均年龄(57.53±4.28)岁;减压1个节段38例,2个节段12例.术前术后均采用视觉分析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残损量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腰痛、腿痛和行走耐受性(行走距离和耐受程度).结果:82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2.8个月(10.9~43.4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狭窄节段、术前腰腿痛VAS和ODI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手术时间比B组短,出血量、住院时间、恢复日常生活时间和住院费用等方面比B组少.并发症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单侧椎板开窗减压术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微创、有效的手术方式,可以在保留后方稳定结构的前提下使神经结构得到充分减压,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恢复日常生活时间和住院费用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可在把握严格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作为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特别是老年患者的主要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有限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2002年9月~2007年3月共收治45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16例,女29例,年龄36~80岁,平均61.3岁,病程5个月~20年,平均16个月.依据Hansraj等的经典与复杂型腰椎管狭窄症分型标准及引起症状的"责任"部位,经典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有限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A组,14例):复杂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有限椎板切除椎管减压并脊柱融合内固定术(B组,10例)或行全椎板切除减压并脊柱融合内固定术(C组,21例).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15分法及Eule法对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与自觉症状进行评估,计算改善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9个月~5年,平均3.4年,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A组58.2%±34.0%,B组61.7%±23.6%,C组56.4%±26.8%,优良率A组78%,B组80%,C组76%,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Eule法评估除A组与C组分别有1例术后疼痛加重外,其余病例腰腿痛症状均改善.结论:有限椎板切除减压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一种可靠术式,只要把握好手术适应证与减压范围,无论单纯有限减压还是减压并植骨融合内固定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装置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评价采用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装置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疗效及其影像学变化。方法:2007年10月至2009年2月对诊断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30例行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治疗。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9~65岁,平均45岁。手术在L4,5节段20例,L5S1节段9例,1例同时行L4,5、L5S1双节段治疗。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和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影像学观察指标包括X线中立位椎间隙腹、背侧高度,动力位手术节段上下两椎体的边缘与其相邻椎体的边缘连线的夹角变化;CT测量指标包括椎管面积、硬膜囊面积、椎管矢状径、硬膜囊横矢状径。手术采用椎板开窗或部分切除,椎管减压后棘突间植入Coflex装置。结果:随访5~19个月,ODI分值由术前的平均(62.41±10.38)分下降到平均(10.49±5.93)分(P〈0.01),JOA分值由术前的平均(8.96±2.76)分提高到平均(25.36±1.55)分(P〈0.01)。3例术后疼痛改善不明显而需药物或封闭治疗,3例麻痹及感觉减退症状无改善,其余患者症状均获明显改善,未再出现间歇性跛行及神经根压迫症状。未发现与Colfex装置本身相关的并发症。X线检查椎间隙背侧高度明显增大,手术节段相邻椎体间运动幅度无明显增大。CT检查术后椎管内空间,硬膜囊面积均有所增加。结论:采用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短期相关并发症少,同时对增加椎管及硬膜囊面积,增加椎间隙后缘高度,防止相邻节段运动幅度增加以及预防邻椎病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张功林  葛宝丰 《中国骨伤》2009,22(10):725-726
腰椎退行性改变是引起腰椎管狭窄症较常见的原因,其特点是:站立和行走时引起腰痛和下肢痛,腰部过伸时这种症状加重。随着影像学检查手段的发展和社会老龄化,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是中老年人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经保守治疗未能取得满意效果时,手术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重要方法。本文阐述手术治疗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显微内窥镜下利用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技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的手术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2月至2007年6月,采用显微内窥镜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技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53例,男36例,女17例;年龄52~75岁,平均57岁.全部病例均有腰痛、单侧或双侧下肢疼痛、麻木及神经性间歇性跛行病史,其中有双下肢症状者均自觉一侧下肢症状较重.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腰椎X线摄片、CT、MR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并结合临床表现排除退变性腰椎失稳、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术后患者获得平均16个月(8~26个月)的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患者手术后的疗效.结果 术后无硬脊膜撕裂、神经根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VAS及ODI评定结果显示患者手术前后的VAS及ODI分值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CT显示椎管得到有效扩大,解剖结构破坏较少.结论 显微内窥镜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技术减压效果良好,复发率低,适用于早期症状较轻的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入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从而对临床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对2014年6月到2016年1月收治的87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5例,女42例;年龄25~81岁,平均55.14岁;L_(3,4)8例,L_(4,5)61例,L_5S_118例,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经椎间孔入路进行减压手术。术前,术后3、6个月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采用VAS、ODI进行评估,并采用MacNab评分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87例患者术后伤口均愈合良好,无并发症,均获得6个月以上的随访。术前及术后3、6个月,VAS评分(评分表按mm计算,总分为100分)分别为63.88±8.56、13.22±8.24、6.83±9.43;ODI评分为59.96±12.60、9.08±10.55、5.64±6.84,术后3、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照Mac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优41例,良30例,可7例,差9例。结论:经皮椎间孔镜入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如果适应证选择恰当可以达到比较好的临床效果,对于黄韧带肥厚或者合并一些骨化狭窄的患者,则不能充分减压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2001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36例,男2例,女34例;年龄51~76岁,平均62.3岁;合并椎管狭窄症病程10个月~7年,平均37个月.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CT及MR检查,5例患者行脊髓造影.术前Cobb角为24.0°±10.2°,腰椎前凸角22.6°±11.2°,C_7铅垂线(C_7PL)与S_1椎体后上缘距离(SVA)(7.8±6.6)cm,C_7PL与骶正中线距离(CSVL)(6.9±5.8)cm.患者采用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进行治疗.术后进行随访,采用VAS、SF-36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手术时间115~164 min,平均130 min;出血量450~870 ml,平均625 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年,平均2.4年.患者术后、末次随访平均Cobb角10.6°±8.5°、8.9°±5.3°,腰椎前凸角25.6°±14.3°、31.8°±13.4°,SVA(0.5±3.4)cm、(-1.2±2.7)cm,CSVL(2.9±1.4)cm、(1.7±1.2)cm,较术前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术后仅1例患者发生矫正丢失,无一例发生椎间隙塌陷、神经损伤、钉棒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