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成人痘”是衰老的表现皮肤问题包括很多,比如说脸色不好看,脸上长斑等等,然而更多的是女性长痘的问题。脸上长痘,是许多女性都遇到的,不光是年轻的女性,成年女性一样会遇到。我们在18岁以前青春期的时候脸上痘痘层出不穷,那个时候长出来的痘,有人叫做“青春痘”。 相似文献
5.
更年期是人生中重要的转折时期,特别是女性,这一时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多数人会出现全身不适,性情变化等症状。它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乃至身心健康。同时,更年期也是很多疾病的多发时期,所以在更年期注意生理卫生及饮食调养是十分必要的。“药补不如食补”,对于更年期出现的症状,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女性必须经受生理上的一些特殊变化,例如月经期、妊娠期、更年期等。在这些时期,女性的情绪往往不稳定,健康状况受到影响,皮肤的机能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由此可见,女性关心一下自己“生理期”的美容,不仅能修饰仪容、保护皮肤,而且还可使生活充满朝气。 相似文献
7.
脾主运化与脾主肌肉的关系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主运化是脾的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其运化功能一方面将水谷精微输送到各脏腑组织中去,以发挥滋润濡养的作用;另一方面将代谢后的水液通过其运输作用不断排除体外,从而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相对平衡。 相似文献
8.
人工流产不单丢失血液,对身体有损伤,加之在流产过程使女性承担不少的心理压力和肉体痛楚,故常常导致女性身体较虚弱,有不少的人还会有贫血倾向,为此,对人工流产者进行饮食上的适当补养很重要。 相似文献
9.
10.
中医美容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的方药、针灸、推拿、食疗、养生等方法来调形养神,增进健康。而阴虚体质女性更易造成损美性改变,现浅谈如下。1女性阴虚体质特点女性多见阴虚体质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经、胎、产、乳都是以阴血为物质基础,故女性阴血常常不足;而女性七情活动的特点是情感丰富,多愁善感,故常见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消灼阴精。因此女性阴虚体质的基本特点主要是阴血不足,常见身体瘦削,皮肤干燥,早生皱纹,或易生色斑。阴血不足易内生虚火,躁动不安,常见皮肤油腻,易生痤疮,并易受气候、情绪、饮食的影响而… 相似文献
11.
12.
《辽宁中医杂志》2013,(7):1334-1338
目的:通过对近20年脾主运化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了解脾主运化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概况及热点,为该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科研工作者对脾主运化有针对性地进行下一步的研究。方法:选用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开发研制的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为资料来源,分别对1990—2009年脾主运化文献的年代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单位,主要作者,疾病分布和副主题词等6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定量描述。结果:年代分布呈逐年递增的势态,从2006年开始论文增长幅度较快;文献集中发表在中医类期刊,其对于脾主运化研究的关注度最高,辽宁在脾主运化的研究领域重视程度高于其他省市;作者单位以中医院校及其附属医院为主,南京中医药大学20年内发表40篇,领先于其他单位;发表论文最多的作者是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汪受传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的孙远岭;糖尿病、胃炎和血脂异常症是研究的热点疾病,研究的重点还是在治疗方面。结论:脾主运化已成为当今中医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以中医界研究为主,研究热点逐渐从消化转到内分泌系统疾病,理论和临床研究占主导。 相似文献
13.
14.
根据脏象学说理论,从脾与胃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特点出发,分析脾与胃病的主要病理特点,证候类型及其相关性,以指导理论学习和临床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5.
女子由于丘脑下部和垂体的调节功能尚未完全成熟,秋季若不注意食疗保健,容易引起功能失调性月经紊乱,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或经期长短不一,流血量异常。在期间,饮食的原则为:饮食要有规律,避免延误用餐或饥饱不均;保持充足的营养,尤其是蛋白质的摄入;多食富含铁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相似文献
16.
脾属土,居中焦,为万物生化之母,主运化、主肌肉。脾气健运则气血生化有源,四肢肌肉紧弛有度。线粒体承载着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与气血生化之源“脾”功能相类似。线粒体脂肪酸氧化是脂质代谢主要途径之一,也是能量产生的重要方式。线粒体脂肪酸氧化功能正常,则肝脏正常进行物质代谢及能量转化,肌肉运功供能正常。本研究基于脾与线粒体相关性,从“脾运化-主肌肉”探讨线粒体脂肪酸氧化对脂质代谢的影响及机制。 相似文献
17.
18.
梳理近5年来"脾主运化"的研究思路,并基于文献研究与现代生物学基础理论的贯通结合,提出新的研究假说,即"脾主运化"是以物质转运及转化关键蛋白为核心的动态复杂调节系统。 相似文献
19.
柳建军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1,14(9):1953-1953
“脾为生痰之源”,语出明代医家李中梓。这一论断为后世学者所接受而成共识,并作为理论依据多加引用。析“脾为生痰之源”的依据,按中医传统理论的解释是:脾主运化,具有吸收、输布水液,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的作用。若脾失健运,则水液不能正常敷布,停而为湿,聚而为饮,凝而为痰。因此,“脾为生痰之源”的病理实质可以概括为“脾虚生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