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回顾分析27例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患者的白细胞散点图、外周血涂片特点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寻找早期识别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talaromycosis marneffei, TSM)的指标。方法 收集通过外周血涂片诊断的27例AIDS合并TSM患者作为AIDS合并TSM组;同时选取单纯HIV感染者、AIDS合并其他并发症患者分别作为对照组,对3组的白细胞散点图特点、白细胞手工分类计数、外周血细胞形态学特点进行分析,并对3组的血常规、CD4+ T淋巴细胞计数、转氨酶及1,3-β-D真菌葡聚糖(BDG)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AIDS合并TSM组的白细胞散点图均在有核红细胞区域出现散点,外周血涂片均可见有核红细胞,同时可见幼稚、畸形的中性粒细胞。单纯HIV感染组的白细胞散点图和血涂片形态未见异常。AIDS合并其他并发症组的散点图有部分出现中性粒细胞散点上移,血涂片可见幼稚、畸形的中性粒细胞。3组的白细胞分类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AST、ALT、BDG、CD4+ T淋巴细胞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IDS合并TSM组的白细胞散点图和外周血形态有异常表现,有核红细胞的出现为特异性提示,且中性粒细胞比例、AST和BDG水平增高,CD4+ T淋巴细胞、血小板水平降低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血细胞参数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1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心绞痛(CHD)患者,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P)35例,不稳定心绞痛(ACS)56例,陈旧性心梗10例,男77名,女24名,年龄57.56±8.30岁,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阴性患者78例做为对照组,男38名,女40名;年龄55.30±7.65岁。用GENS血细胞计数仪分别测定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绝对值、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血脂、高血压史、糖病史等指标均无差异(P〉0.05);CHD组的男性患者、吸烟者、血红蛋白及单核细胞绝对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组与对照组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冠心病心绞痛与年龄、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单核细胞绝对值及血红蛋白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CC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铂类药物化疗前后外周血细胞参数变化的关系。方法化疗前采集外周血采用焦磷酸基因测序法检测5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XRCC1基因的Arg194Trp、Arg399GIn基因多态性的分型,观察铂类药物化疗前后外周血细胞计数变化的情况。结果 XRCC1194 Arg/Trp+Trp/Trp基因型患者在化疗后第7 d、第10 d和第13 d,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小板比积计数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RCC1 399GIn/GIn基因型患者在化疗后第7 d、第10 d和第13 d,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小板比积与治疗前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XRCC1194 Arg/Arg基因型患者第7、10、13 d只有淋巴细胞计数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RCC1 399Arg/GIn+Arg/Arg基因型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RCC1 399GIn/GIn基因型患者化疗对外周血细胞的影响最大;其次是XRCC1 194Arg/Trp+Trp/Trp基因型患者化疗对外周血细胞的影响较大;XRCC1 194 Arg/Arg基因型患者只有淋巴细胞计数下降;XRCC1 399Arg/GIn+Arg/Arg基因型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细胞计数下降无关。临床医师有望通过检测患者的XRCCI基因多态性来预测应用铂类药物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低剂量核辐射暴露、肥胖、腹部型肥胖对核电站工人全血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 收集某核电站1 388名男性在职工人的健康检查资料,检测工人的外周血总白细胞、白细胞各分类、红细胞、血小板计数。体块指数 ≥ 30 kg/m2定义为肥胖,男性腰围 ≥ 90 cm定义为腹部型肥胖。结果 工人工龄增高是总白细胞计数增高、单核细胞百分比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肥胖是总白细胞计数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腹部型肥胖是总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增高和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按工龄分层后,1~9 a工龄组肥胖工人总白细胞计数高于非肥胖工人,1~9 a、10~19 a工龄组腹部型肥胖工人总白细胞计数高于非腹部型肥胖工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低剂量核辐射长期暴露可能与核电站工人外周血总白细胞数增高有关,患肥胖或腹部型肥胖可能加重核辐射对外周血细胞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早中期血常规白细胞(WBC)总数、血小板(PLT)计数、红细胞(RBC)计数及血红蛋白(HGB)含量变化与妊娠糖尿病(GDM)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在孕妇首次孕检即孕12~14周及孕24~28周行糖筛查时,予血常规检查,测定WBC、PLT、RBC及HGB.将葡萄糖糖耐量检查确诊为GDM的78例孕妇作为病例组(GDM组),糖耐量正常的683名孕妇作为对照组(Con组),分别比较两组早、中期WBC、PLT、RBC等计数及HGB水平与GDM发生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GDM组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差异.GDM组中期外周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中期两组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升高,无统计学差异.GDM组早中期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患者高危并发症明显增加.结论:孕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升高与GDM患病正相关(P<0.05);孕中期外周血红细胞计数和或血红蛋白含量升高与GDM患病正相关(P<0.05);GDM患者血小板计数下降是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职业性慢性苯中毒的临床特点、治疗与转归。方法分析49例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患者中毒程度与工龄、外周血细胞计数间的关系,以及治疗前后症状、外周血细胞计数的差异。结果 49例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患者中37例轻度中毒,6例中度中毒,6例重度中毒。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轻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间红细胞计数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与重度组间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3组间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患者经治疗后,头晕、乏力、失眠、多梦、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治疗前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患者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有随苯中毒轻、中、重依次递减趋势;目前治疗可缓解一般症状,但较难改善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等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临床特征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为今后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扬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5例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后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64例)和死亡组(21例)。统计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咳嗽为主,占比81.18%;与生存组比,死亡组合并肺纤维化患者占比及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血清乳酸脱氢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更高,血清白蛋白水平、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更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肺纤维化、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高、血清白蛋白水平低、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均为影响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临床...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卵巢癌手术减瘤结局及病理分期与血细胞计数的关系。方法 :将98例卵巢癌手术患者,按照病理分期分为早期组和晚期组,对比两组血细胞计数情况;按照手术减瘤结局分为效果好(A组)和效果差(B组)两组,比较两组血细胞计数情况。结果 :早期组在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RL)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RL)上均低于对照组(P0.05)。B组单核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比A组高(P0.05)。结论 :血细胞计数情况可以反映出手术减瘤结局和病理分期情况,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也可以作为对患者进行病情监测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原地区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细胞变化规律。方法 白细胞采用显微镜计数、血红蛋白采用氰化高铁法、血小板采用草酸铵法。结果 高原地区的放射工作人员白细胞有明显升高或降低现象、血红蛋白升高的总检出率为31.46%、血小板降低的总检出率为28.92%。结论 高原地区放射工作人员血细胞变化特点是以白细胞降低血小板下降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与IL-37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以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32例ITP患者[均行常规药物治疗,治疗前患者记为治疗前组(n=32),治疗后缓解患者记为治疗后缓解组(n=26)]和同时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对照组30例(记为健康组)为对象,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三组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阳性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三组血清白细胞介素-37(IL-37)水平,三组均采用Sysmex XN-1000行血小板计数,采用Pearson法分析ITP患者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阳性率与IL-37表达水平及血小板计数相关性。结果治疗前组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阳性率、血小板计数较治疗后缓解组、健康组明显低,而IL-37水平较治疗后缓解组、健康组明显高(P0.01);治疗后缓解组CD4~+ T淋巴细胞阳性率、血小板计数、IL-37水平与健康组相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ITP患者外周血中CD4~+ T淋巴细胞阳性率与IL-37呈明显负相关(r=-0.478,P0.01),但与血小板计数呈明显正相关(r=0.422,P0.01)。结论 ITP患者外周血中CD4~+ T淋巴细胞阳性率、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血清IL-37水平明显升高,且CD4~+ T淋巴细胞阳性率与IL-37、血小板计数有明显相关性,提示CD4~+ T淋巴细胞和IL-37可能与ITP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对评估小儿肺炎炎症反应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选取绍兴市上虞区妇幼保健院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重症肺炎8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患儿入院第1天、第3天及第5天的血小板数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分析患儿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综合比较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患儿符合2项、3项及4项SIRS诊断标准的血小板数,ALI、ARD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按入院时是否发生SIRS,将患儿分为SIRS组和非SIRS组,两组患儿入院时的血小板数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t=2.49,P<0.05)。按治疗结局将患儿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析两组患儿入院第1天、第3天和第5天的血小板数,生存组的血小板数在入院第1天、第3天和第5天无显著性差异(F=2.8,P>0.05),死亡组则血小板数持续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F=16.3, P<0.05)。生存组与死亡组ARDS的发生率分别为7.1%(4/56)与45.8%(11/24),具有显著性差异(χ2=33.3,P<0.05)。病死率分别为26.7%(16/60)与10.0%(2/20),具有显著性差异(χ2=3.48,P<0.05)。结论重症肺炎合并SIRS时,血小板的数量会明显升高,这与重症肺炎的病情恶化开始相关,表明血小板可能导致SIRS的启动,所以血小板数量持续下降可作为重症肺炎病情持续恶化的信号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分析外周血细胞形态检测在血液系统疾病诊断中的效用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6月-2022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检测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将先检测的5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后检测的5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予以血常规检测,观察组予以外周血细胞形态检测,对2组患者检测结果及预后评估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观察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异常检出率分别为52.00%、24.00%、20.00%,均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在血液系统疾病中,贫血以红细胞异常为主,感染疾病以中性粒细胞异常为主,白血病、淋巴瘤均以淋巴细胞异常为主,出血性疾病以血小板异常为主。以患者实际预后为准,观察组预后评估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均比对照组高,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血液系统疾病诊断与预后中应用外周血细胞形态检测的价值非常高,能够鉴别诊断多种血液系统疾病,值得临床深入研究与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儿血小板计数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崇州市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重症肺炎患儿50例,根据患儿的预后分为两组:好转组32例和恶化组18例。分别在入院后第1、2、3、4、5d进行血小板计数监测,分析血小板计数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好转组和恶化组患儿入院第1d的血小板计数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组入院后第2、3d的血小板计数显著下降,之后维持稳定状态;而恶化组患儿从入院后第2d起,血小板计数呈持续下降趋势,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小板的变化对判断重症肺炎患儿预后具有重要的预警价值,可作为评估患儿预后的一个比较可靠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慢性苯中毒患者脱离苯接触后血细胞恢复状况并筛出高危个体。方法对47名慢性苯中毒患者血常规检查作为当前血细胞数,同时搜集确诊时血细胞数、以往职业史、中毒史等相关信息。以诊断标准(GBZ68—2002)血细胞数为准,当前血细胞数高于标准视为恢复,反之视为未恢复。结果47例患者整体上当前6种血细胞数较确诊时均有明显恢复(P〈0.05);个例分析仍有16例(34.0%)血细胞数未恢复,其中与白血病发生密切相关的血细胞未恢复患者仍有13例(27.7%)。结论苯中毒患者脱离苯接触17年后27.7%的患者白细胞总数、粒细胞数及淋巴细胞数仍与诊断时相当,甚至更低,本文定义为苯致血液癌症易感人群中的高危个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强度电磁辐射对电子对抗官兵血细胞和尿液分析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某电子对抗部队不同作业人员151人作为调查对象,根据工作岗位不同划分为电磁辐射组62例和对照组89例。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年龄、疾病史、吸烟情况,采集晨尿和静脉空腹血,使用尿液分析仪和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尿液和血细胞检查。结果电磁辐射组的尿液微量白蛋白(m ALB)阳性率、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异常率、淋巴细胞百分数、MPV计数和大血小板比率高于对照组,单核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压积、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电磁辐射可能影响电子对抗部队官兵的肾功能和外周血细胞数量及组成。  相似文献   

16.
将82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按相关诊断标准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中毒组,并行“2-1-1”早期血液灌流(HP)。三组患者血浆毒物浓度、并发症及预后指标分析显示,HP单次毒物浓度、总毒物浓度下降比率均高于上一次(P<0.05);中度中毒患者肾损害较明显,重度中毒患者肺、心脏、肝及肾损害较明显; 治愈组血乳酸、服毒剂量、APACHE Ⅱ评分、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死亡组,淋巴细胞计数高于死亡组(P<0.05)。提示早期采用“2-1-1” HP治疗可有效改善中毒状况,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影响长期机械通气(LTMV)(≥7d)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126例ICU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入ICU时的一般情况,原发疾病分布,通气前生命体征,辅助检查以及APACHEII评分,气管切开时间。根据撤机后的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依照设定的临床资料对2组病人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结果 生存组66例,死亡组60例。APACHEII评分、早期气管切开时间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机械通气前与撤机前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血浆白蛋白(ALB),血肌酐(Cr)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机械通气前与撤机死亡前在外周血PLT,红细胞压积(HCT),血尿素氮(BUN)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ALB≥30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者原发疾病及严重程度是影响LTMV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早期气管切开、合适的白蛋白水平有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脑出血预后与血白细胞数、血糖的关系。方法 测定51 例急性脑血管病中的脑出血患者,在起病48 小时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血糖值。结果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和血糖高于正常值者预后相对较差。结论 脑出血病死率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血糖值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早期白细胞计数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77例,按照白细胞值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按照抽血时间分为三个阶段,比较各个阶段生存者和死亡者的WBC计数;按照梗死面积分为四组,比较WBC计数和WBC异常率;按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三组,比较WBC计数和WBC异常率.结果①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在三个阶段的白细胞计数明显较高(P<0.05).②梗死面积随着外周血WBC计数及异常率上升而递增(P<0.05).③神经损害程度随着外周血WBC计数及异常率上升而递增(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WBC升高与病情严重性正相关,通过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WBC,能够及早对脑梗死患者预后做一个准确的评估.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32例急性放射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或白细胞计数与受照剂量、照后时间和年龄等变量间的量效关系。用分层曲线拟合法获得了由淋巴细胞(N_L)或白细胞计数(N_W)和照后时间(t)推算照射剂量的量效、时效模型;用多元逐步回归法获得了血细胞计数的量效模型;用面积积分法获得了照后(1~25天)不同时间段由淋巴细胞或白细胞计数积分面积推算受照剂量的公式。编制了由淋巴细胞或白细胞计数推算病人受照剂量的计算机分类诊断程序。用该程序对训练集32例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白细胞计数的1443次数据作自身检验,其推算剂量与实际受照剂量的平均比值为1.11±0.43,推算剂量比实际照射剂量偏高10%左右;非训练集12例276次数据,其平均比值为1.03±0.42。可见训练集与非训练集检验结果基本一致。本文所获得的结果,可作为核战时或平时辐射事故时对骨髓型急性放射病进行早期分类诊断的一种简便快速的方法。同时也可用于急性放射病临床病情动态变化严重程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