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强脉冲光与Nd:YAG激光面部非剥脱除皱疗效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强脉冲光与Nd :YAG激光在非剥脱面部除皱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6 4例要求面部非剥脱除皱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 ,皆为FitzpatrickⅢ~Ⅳ型皮肤。一组接受 4次 6 4 0nm强脉冲光治疗 ,另一组接受 4次10 6 4nmNd :YAG激光治疗 ,治疗间隔 2周。分别于每次治疗后及最后一次治疗 2 ,4 ,8,12 ,2 4周后随访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 2 4周后患者主观满意程度 (计分 1~ 10 )有明显差别。皮肤皱纹改善客观指标亦有明显差别。主要并发症是皮肤水疱及红斑现象。结论  6 4 0nm强脉冲光与Nd :YAG激光皆有非剥脱除皱作用 ,6 4 0nm强脉冲光的疗效明显优于Nd :YAG激光 ,但并发症较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强脉冲光与NdYAG激光在非剥脱面部除皱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64例要求面部非剥脱除皱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皆为Fitzpatrick Ⅲ~Ⅳ型皮肤.一组接受4次640nm强脉冲光治疗,另一组接受4次1064nmNdYAG激光治疗,治疗间隔2周.分别于每次治疗后及最后一次治疗2,4,8,12,24周后随访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4周后患者主观满意程度(计分1~10)有明显差别.皮肤皱纹改善客观指标亦有明显差别.主要并发症是皮肤水疱及红斑现象.结论 640nm强脉冲光与NdYAG激光皆有非剥脱除皱作用,640nm强脉冲光的疗效明显优于NdYAG激光,但并发症较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联合长脉宽Nd:YAG激光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06例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就医者随机分为三组,强脉冲光治疗组给予560~1 200nm强脉冲光治疗,Nd:YAG激光组使用1 064nm长脉宽Nd:YAG激光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强脉冲光与Nd:YAG激光联合治疗,各组均每4~8周治疗1次,共治疗1~5次,治疗结束后4周评价治疗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按照毛细血管扩张7点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联合治疗组Nd:YAG激光组强脉冲光治疗组;治疗次数对比,强脉冲光治疗组Nd:YAG激光组联合治疗组。三组间红斑、水肿、色素沉着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d:YAG激光组及联合治疗组紫癜的发生率高于强脉冲光治疗组。结论:强脉冲光联合长脉宽Nd:YAG激光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疗效好且治疗次数少,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VISIA专业皮肤图像分析系统,对1320nm&1440nm Nd:YAG非剥脱性点阵激光治疗面部皮肤老化指标进行量化分析,用相对客观的方法评价其有效性。方法 采用1320nm&1440nm Nd:YAG非剥脱性点阵激光行全面部(除上睑外)治疗3次,每次间隔时间1个月。分别于每次治疗前和第3次治疗后1个月,用VISIA皮肤图像分析系统对每位求美者的全面部行3个部位的拍照,将皮肤4次不同时期的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总体疗效和累计疗效;通过各项指标检测治疗前以及每次治疗后1个月时,皮肤指标的量化改变,评判其治疗效果。结果本组11例求美者治疗3次后,面部3个部位的斑点及毛孔并无明显改善,但面部皱纹及棕色斑均显著减少。左侧面颊和右侧面颊的皮肤纹理在接受3次治疗后显著减少(P〈0.05);面正位的皮肤纹理在接受3次治疗后显著增加。结论通过对面部皮肤老化指标的量化检测与分析证明,1320nm&1440nm Nd:YAG非剥脱性点阵激光对治疗面部皮肤老化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强脉冲光联合1 565 nm非剥脱点阵激光对鱼尾纹的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方法 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 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收集年龄30~55岁、具有外眦部静态鱼尾纹特征的女性患者60例, 年龄30~55岁, 平均42岁。患者面部按随机数字表分为3个组;A组一侧面部用强脉冲光治疗, 另一侧用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B组一侧用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 另一侧用强脉冲光治疗后即刻接受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C组一侧用强脉冲光治疗, 另一侧用强脉冲光治疗后即刻接受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按照Seeman 4分分级法、皮肤含水量测试、主观客观评估、患者满意度评估术后效果。结果强脉冲光+非剥脱点阵激光联合治疗侧和非剥脱点阵激光单独治疗侧除皱有效率在30、60、90 d, 两侧皱纹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2,P<0.05;F=12.84,P<0.05), 且两组间外眦部鱼尾纹Seeman评分60 d和90 d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15,P<0.05;t=0.10,P<0.05)。评估患者90 d外眦部位肌肤纹理改善方面联合治疗侧优于单独使用非剥脱点阵激光...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VISIA专业皮肤图像分析系统,对1320nm & 1440nm Nd:YAG非剥脱性点阵激光治疗面部皮肤老化指标进行量化分析,用相对客观的方法评价其有效性.方法 采用1320nm & 1440nm Nd:YAG非剥脱性点阵激光行全面部(除上睑外)治疗3次,每次间隔时间1个月.分别于每次治疗前和第3次治疗后1个月,用VISIA皮肤图像分析系统对每位求美者的全面部行3个部位的拍照,将皮肤4次不同时期的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总体疗效和累计疗效;通过各项指标检测治疗前以及每次治疗后1个月时,皮肤指标的量化改变,评判其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11例求美者治疗3次后,面部3个部位的斑点及毛孔并无明显改善,但面部皱纹及棕色斑均显著减少.左侧面颊和右侧面颊的皮肤纹理在接受3次治疗后显著减少(P<0.05);面正位的皮肤纹理在接受3次治疗后显著增加.结论 通过对面部皮肤老化指标的量化检测与分析证明,1320nm & 1440nm Nd:YAG非剥脱性点阵激光对治疗面部皮肤老化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优化强脉冲光联合长脉宽Nd:YAG1064nm激光治疗痤疮瘢痕及其伴发色素沉着、红斑、毛孔粗大临床疗效. 方法 痤疮瘢痕患者共162例,采用随机分组其中78例运用优化强脉冲光联合长脉宽Nd:YAG 1064nm激光治疗,48例运用优化强脉冲光治疗,36例运用长脉宽Nd:YAG 1064nm激光治疗.治疗参数:强脉冲光滤光片640nm,能量密度20~24J/cm2,脉宽4ms,脉冲3个,延迟时间30ms.Nd:YAG1064nm激光,9mm光斑治疗头,能量密度单脉冲58~64J/cm2,脉宽20ms.一疗程5次,每次间隔1个月. 结果 162例患者3种治疗方式ECC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方式中优化强脉冲光联合长脉宽Nd:YAG1064nm激光治疗组与优化强脉冲治疗组ECC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强脉冲光联合长脉宽Nd:YAG1064nm激光治疗组与长脉宽Nd:YAG1064nm激光治疗组ECC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痤疮瘢痕及其伴发色素沉着有效率71.19%(95%CI:59.40%~82.98%),红斑有效率88.14% (95%CI:79.91%~96.37%),毛孔粗大有效率71%(95%CI:60.45%~81.97%).所有患者治疗中未发现任何严重的副作用. 结论 优化强脉冲光联合长脉宽Nd:YAG1064nm激光治疗对痤疮瘢痕及伴有局部色素沉着,红斑,毛孔粗大等都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光斑低能量Q开关Nd:YAG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笔者科室2015年6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9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四组:A组:27例,采用大光斑低能量Q开关1 064nm Nd:YAG激光治疗,1次/月,共6次;B组:25例,采用大光斑低能量Q开关1 064nm Nd:YAG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激光治疗1次/月,共6次,中间穿插3~4次IPL治疗(治疗间隔2周);C组:31例,采用大光斑低能量Q开关、长脉宽1 064nm Nd:YAG激光治疗,1次/月,共6次;D组:26例,采用大光斑低能量Q开关、长脉宽1 064nm Nd:YAG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长脉宽激光治疗1次/月,共6次,中间穿插3~4次IPL治疗(治疗间隔2周)。结果:D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A组(P0.05),D组疗效与B组、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临床上疗效仍好于B组、C组。结论:采用大光斑低能量Q开关、长脉宽1 064nm Nd:YAG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能显著提高黄褐斑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强脉冲光与倍频Nd:YAG532nm激光联合治疗毛细血管扩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毛细血管不同扩张程度的患者,前期用强脉冲光,后期用倍频Nd:YAG532nm激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观察局部毛细血管和总体皮肤改善情况,并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满意度回访。结果经治疗后,轻、中度毛细血管扩张有效率为100%,重度有效率为93.8%,总有效率为98.7%,患者满意度为96.1%。结论强脉冲光和倍频Nd:YAG532nm激光两者结合,能明显改善面部扩张的毛细血管,同时改善皮肤衰老状态,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皮肤衰老过程包括自然老化及光老化,其最早出现的临床表现为色素性的改变,然后会出现皮肤变薄、皮纹变粗、毛细血管扩张,并最终导致皮肤松弛下垂、弹性下降及皱纹的出现。随着微创整形理念的发展,光疗法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包括非剥脱性光疗法,如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脉冲染料激光[1](pulse dye laser,PDL)、Nd:YAG激光[2-3]、半导体激光[4]、等离子射频[5]等;也包括剥脱性光疗法,如传统的CO2激光[6]及Er:YAG激光[7],以及点阵CO2激光及点阵Er:YAG激光等。  相似文献   

11.
强脉冲光治疗浅表(皮肤)血管瘤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IPL)治疗浅表(皮肤)血管瘤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浅表(皮肤)血管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535nm、580nm强脉冲光治疗皮损,每三周治疗一次,三次为一个疗程;对照组采用波长为532nm的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每两周治疗一次,三次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皮损的治愈率、并发症等情况,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皮损三次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患处瘢痕形成及炎症性色素沉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强脉冲光(IPLTM)治疗浅表(皮肤)血管瘤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强脉冲光联合Q开关532nm激光治疗面部皮肤光老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患者根据光老化皮肤损害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波长及模式进行1个疗程(4~6次)的强脉冲光治疗,2周后使用Q开关532nm激光对疗效欠佳的皮损进行局部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经过强脉冲光和激光联合治疗后,128例患者的光老化皮肤损害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以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皮肤质地的改善最为明显,治疗的总有效率均达到90%以上,细小皱纹及毛孔粗大的总有效率也达到了73.81%、71.15%。结论:强脉冲光联合Q开关532nm激光治疗面部光老化,疗效可靠,并发症少,是一种理想的非侵入性治疗面部皮肤光老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强脉冲光(IPL)、E光(Elos)、ActiveFX^TM点阵CO2激光对眶周皱纹治疗的效果和满意度。方法除皱分两组进行,第l组:选择42例符合条件要求除皱者,以ActiveFX^TM点阵CO2激光进行眶周除皱,除皱前及除皱后1个月分别照相,医师和接受除皱者共同评估眶周皱纹改善程度和满意度;第2组:通过回顾性研究,选取2006~2007年强脉冲光和E光眶周除皱者各40例,1个月后凭除皱前后照片评估疗效和满意度;所有数据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ActiveFX^TM点阵CO2激光单次除皱对眶周皱纹改善程度明显优于第2组两种技术.接受除皱者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第2组。结论ActiveFX^TM点阵CO2激光除皱对眶周皱纹的改善度和满意度均优于强脉冲光和E光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VISIA观察1 064 nm Nd:YAG激光联合水光注射改善面部老化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1年2月在笔者科室就诊的女性就医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治疗组接受1 064 nm Nd:YAG激光治疗+水光注射,对照组仅接受激光治疗。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1个月应用VISIA皮肤检测仪评价皮肤变化,同时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结果:VISIA皮肤检测仪检测治疗组治疗后纹理、毛孔、棕色斑区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棕色区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治疗组纹理、毛孔及棕色区评分改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就医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1 064 nm Nd:YAG激光联合水光注射有效改善就医者面部皮肤老化症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联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Q 开关Nd:YAG1064nm激光与强脉冲光570~950nm 联合治疗颧部褐青色痣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Q 开关Nd:YAG1064nm激光与强脉冲光570~950nm对56例颧部褐青色痣患者行联合治疗;每次治疗前根据皮损状况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治疗方式,不同的治疗参数;治疗间隔期积极采用促进色素代谢及组织修复等辅助疗法.结果 56例患者总有效率为100%.痊愈39例,显效13例,有效4例,无效0例..所有患者中Q开关激光治疗1次者18例,2次者31例,3次者7例.结论 Q 开关Nd:YAG1064nm激光与强脉冲光联合治疗颧部褐青色痣疗效可靠,且减少了炎症后色素沉着的发生率,缩短了治疗时间,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联合长脉冲l 064nm Nd:YAG激光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6例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43例,其中A组单纯采用强脉冲光治疗,B组采用强脉冲光联合长脉冲1 064nm Nd:YAG激光治疗,观察两组间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在适合的脉宽及能量密度下,经过3~5次治疗,A组痊愈率74.4%,有效率86.0%;B组痊愈率90.7%,有效率100.0%,两组间痊愈率及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11.6%,主要表现为一过性红肿,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强脉冲光联合长脉冲1 064nm Nd:YAG激光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疗效满意,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和评价Q-开关Nd:YAG激光联合强脉冲光(IPL)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Q-开关激光与强脉冲光联合治疗组:40例,先用Q-开关Nd:YAG激光治疗3次,再用强脉冲光治疗3次,间隔时间2个月;Q-开关激光治疗组:32例,采用Q-开关Nd:YAG(1064nm)激光治疗3次,间隔时间2个月;对照组:14例,采用中药祛斑面膜治疗,每周1次,连续4周1个疗程,总共完成6个疗程。所有患者治疗后防晒。结果:Q-开关激光与强脉冲光联合治疗组:治愈9例(22.50%),显效18例(45.0%),总有效率为67.50%;Q-开关激光治疗组:治愈4例(12.50%),显效13例(40.62%),总有效率为53.12%;对照组:治愈0例,显效2例(14.29%),总有效率为14.29%;Q-开关激光组与联合治疗组都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联合治疗组色素沉着2例(5.0%),无增生性瘢痕;激光治疗组色素沉着3例(9.38%);对照组皮肤过敏1例(7.14%)。结论:Q-开关Nd:YAG激光联合强脉冲光(IPL)治疗黄褐斑安全、有效、副作用少,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CO2激光结合Nd:YAG激光治疗色素痣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评价CO2激光结合Nd:YAG激光治疗色素痣的疗效。方法:先用CO2激光选择连续脉冲,小功率输出,烧灼皮损到周围正常皮肤水平,继之用Nd:YAG激光治疗,治疗面部色素痣128例、768个皮损。结果:Ⅰ、Ⅱ级(痊愈 显效)率为96.76%。治疗次数平均为1.32次。结论:采用CO2激光结合Nd:YAG激光治疗面部色素痣疗效肯定,治愈率高,疗程短。多数患者无明显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1 550nm非剥脱性点阵激光(Non-ablative Fractional Photothermolysis,NFP)联合大光斑低能量1 064nm Q开关Nd:YAG激光(Q-Switch Nd:YAG,QSNY)治疗黄褐斑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半脸、随机、研究者单盲的方法,将19例黄褐斑患者双侧面部均给予大光斑低能量QNSY激光治疗(每2周1次,共10次),之后随机选择一侧面部,再给予1 550nm NFP激光治疗(每6周1次,共4次),记录初始的黄褐斑皮损面积和严重度指数(melasma area severity index,MASI),治疗结束后4周与12周的MASI和医生主观评价(physician's global assessment,PGA),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在治疗后4周和12周记录的MASI均有明显下降,均P0.05。两组治疗后4周与12周的MASI和PGA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在大光斑低能量QNSY激光治疗黄褐斑的过程中,联合1 550nm NFP激光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指导下使用激光、强脉冲光和注射治疗皮肤血管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笔者科室门诊就诊的113例血管瘤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A组: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按照皮疹深度分成四组:A-1组:21例,深度1.2mm,选择强脉冲光治疗;A-2组:28例,深度1.2~3mm,选择单脉冲的长脉宽1 064nm Nd:YAG激光治疗;A-3组:30例,深度3~5mm,选择强脉冲光联合单脉冲的长脉宽1 064nm Nd:YAG激光治疗,以上三组治疗间隔时间3~4周,连续治疗5次;A-4组:6例,深度≥5mm,选择聚桂醇注射治疗,治疗间隔时间2周,注射2次为1个疗程,随访观察3~6月;治疗B组:28例,入院后直接使用单脉冲的长脉宽1 064nm Nd:YAG激光治疗,疗程同A组。比较两组在末次治疗后3个月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本研究总计入选113例患者,共计128处皮损,未有失访病例。治疗A组总有效率89.6%,治疗B组有效率78.1%,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治疗B组。结论: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指导下使用激光、强脉冲光和注射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和安全性优于经验选择性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