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保留关节的足第一跖列关节外双截骨和软组织松解手术,矫治以第一跖列僵硬性高弓为主的儿童高弓足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湖南省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儿童高弓足畸形病例资料,共11例18足,平均年龄8.5岁(6.2~12.5岁)。均采取足第一跖列关节外双截骨及软组织松解与肌力平衡术,手术要点:①第一跖骨近端背侧闭合性楔形截骨术;②内侧楔形骨跖侧截骨撑开术;③截骨术后行软组织松解和肌力平衡术。疗效评价采用Wicart高弓足评分方法。结果本组病例随访时间平均32(24~48)个月,末次随访时外形、足负重及行走功能均明显改善,无一例行走疼痛,2例2足遗留跟骨内翻需行跟骨截骨矫形术。X线测量Meary角由术前平均(34.4±8.5)°下降至(11.2±2.4)°(P<0.05),跟骨轴线由术前平均内翻-6.1°±1.3°改善至外翻4.2°±0.8°(P<0.05),Pitch角由术前平均(45.2±6.4)°下降至(22.4±5.4)°(P<0.05),Hibb角由术前平均(121.4±11.2)°增加至(145.8±10.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疗效评价优13足,良3足,可2足。结论足第一跖列关节外双截骨术在高弓足畸形顶点截骨,保留了中跗关节,避免了关节融合,用于矫正位于第一跖列的儿童僵硬性高弓足,短期疗效满意,长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该方法适合骨骼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高弓足;对于合并固定性前足内收和内翻、跟骨外翻者,需行骰骨和跟骨截骨矫形。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儿童痛性扁平足Evans跟骨延长术的矫正作用和效果.方法 患儿入选标准:负重及非负重情况下足内侧纵弓均降低或消失且合并疼痛症状者.本组自2006年1月至2008年7月共治疗18人23足,男11人,女7人,年龄11~14岁,平均12岁8个月,采用Evans跟骨截骨延长术进行治疗,平均随诊2年5个月,范围7个月至3年3个月,均为特发性病例,以前均进行过保守治疗且无效.术前、术后均拍照负重下前后位及侧位X线片,临床评价采用Dogan标准,X线评价包括7个参数,对术前、术后各项均值进行成组的t检验,P<0.05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临床评价优22足(96%),良1足(4%).术前与术后、术前与末次随访时各项X线参数的均值差异都存在统计学意义,且术后各项指标均数都在相应年龄段的正常值范围内.术后8周跟骨延长处开始愈合,术后1年塑形完成.跟骨平均延长8.0 mm(范围5~10 mm).未发生植骨块移动,无过度矫正,术后所有患儿均恢复正常跖行足负重行走.结论 对于有症状的儿童扁平足,保守治疗无效时,采用跟骨截骨延长术可以从临床和X线两个方面有效地矫正后足和前足畸形并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反式Ponseti方法联合微创切开复位技术治疗先天性垂直距骨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5年12月就诊的先天性垂直距骨患儿11例(18足)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3例;平均手术年龄10.9个月(3.9~31.2个月).所有患儿均行多次反式Ponseti序列石膏矫形,经皮逆行穿针固定或微创切开复位固定距舟关节,经皮延长跟腱,石膏固定治疗.比较患儿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资料,及术前和末次随访的临床查体资料,用Adelaar评分和踝关节、距下关节活动度评估术后治疗情况.结果 11例(18足)患儿平均随访27个月(12~57个月),全部获得临床和影像学矫正,患儿足部内侧纵弓恢复,后足无明显外翻,踝关节和距下关节无明显功能障碍.有2例(4足)术后6个月内出现畸形复发,随后再次经序列石膏矫形、微创开放复位后畸形矫正,无需广泛松解手术.根据Adelaar评分,2足为优,15足为良,1足为中.所有患儿均无伤口坏死、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末次评估时,平均踝关节背伸达(20.89±9.28)度,平均跖屈达(18.50±6.89)度.本组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前后位跟距角[(31.60±27.77)度VS.(49.65±13.00)度]、前后位距骨轴-第一跖骨基底角[(12.79±2.48)度VS.(42.90±18.01)度]、侧位跟距角[(44.57±6.71)度VS.(55.22±11.20)度]、侧位距骨轴-第一跖骨基底角[(9.39±2.83)度VS.(55.63±13.36)度]和侧位胫跟角[(67.14±5.71)度VS.(119.51±17.52)度]均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就足的临床外观、功能及影像学测量结果来看,反式Ponseti方法联合微创切开技术治疗先天性垂直距骨具有良好的早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复位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儿童跟骨骨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2004年起收治男童跟骨骨折5例,共6足(双侧1例,右足3例,左足1例).平均手术年龄9.6岁(4~12岁).按Essex-Lopresti分型,5足为关节内压缩型,1足为舌型.手术取足外侧"J"形切口,跟骨外侧骨块掀开作内侧壁复位后植入松质骨,重建接骨板固定.术后石膏外固定.结果 平均随访24个月(8~31个月),6足踝关节活动无任何障碍,行走无疼痛感.手术前后X线片比较Bohler's角平均改善16.6°(8°~26°).1例1足因伤口不愈继发感染.结论 开放复位与内同定治疗有移位的关节内跟骨骨折不仅适用于儿童.而且没有成年人跟骨骨折后常见的腓侧肌腱炎、着地疼痛、穿鞋不舒适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婴幼儿马蹄内翻足经Ponseti方法治疗跟腱松解后早期X线片上距骨跟骨角的特点及其在预测马蹄内翻足复发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并随访2002年1月至2013年9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119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共177足。根据有无复发分为复发组(33例)和未复发组(86例)。患儿初始治疗年龄均小于6个月,均应用Ponseti方法行系列石膏固定矫正足内收内翻后背屈小于15°,并行跟腱松解术。在跟腱松解术后3个月内拍摄足背屈应力下X线侧位片,测量侧位片距骨跟骨角(lateral talus-calcaneus angle,TC_L),对比分析跟腱松解后单侧马蹄足患儿正常足与患足的TC_L特点,分析所有马蹄足TC_L大小与预后的关系,应用logistic回归判断早期TC_L对马蹄内翻足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在性别、跟腱松解年龄及跟腱松解术后3个月内X线检查年龄上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3,0.57,0.17)。TC_L比较,复发组(34.38°±10.99°)与未复发组(40.72°±1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侧患儿患足(38.56°±11.57°)与正常足(50.91°±9.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应用Logistics回归计算距骨跟骨角预测马蹄足复发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629(χ^(2)=8.2567,P=0.0041),距骨跟骨角的最佳临界点为40°。结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Ponseti方法治疗、跟腱松解术后3个月内X线片距骨跟骨角明显较正常值小,对预测复发有一定价值。距骨跟骨角越小,复发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双侧前外侧骨盆截骨在治疗小儿膀胱外翻中的应用.方法 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13例膀胱外翻患儿在本院行双侧前外侧骨盆截骨术合拢骨盆环,膀胱内翻关闭术,年龄6个月~13岁.其中3例是曾在外院作过膀胱外翻关闭手术失败的病例.骨盆截骨采用从髂前上棘髂前下棘之间到坐骨大切迹的前外截面.结果 平均随访5年(6个月~10年).I期修复膀胱外翻,术后无腹壁伤口裂开,耻骨合拢处分离不超过2 cm,步态正常.其中3例男性患儿术后随访排尿得到了良好控制.结论 双侧前外侧骨盆截骨在术中不需要改变体位,截骨后使耻骨尽町能合拢,且可用于膀胱外翻关闭手术失败再次截骨,较传统的后侧骨盆截骨术治疗膀胱外翻更优越.骨盆截骨手术有助于膀胱外翻患儿今后控制排尿.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介绍足中跗骨联合截骨(外侧骰骨闭合性楔形截骨和内侧楔状骨开放性楔形截骨)治疗儿童复发性马蹄内翻足之蚕豆足畸形的手术方法,并初步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4年至今,采用该方法治疗儿童复发性马蹄内翻足之蚕豆足畸形共24例28足,具体操作方法:足中跗骨联合截骨分别在足内、外侧作两个手术切口,Ⅰ期进行骰骨的闭合性楔形截骨(基底位于背外侧)与内侧楔状骨冠状面开放性楔形截骨(截骨点位于其中点).在骰骨截除楔形骨块后,将该楔形骨块嵌入内侧楔状骨截骨间隙内,产生前足外展、中足内旋和骰骨截骨间隙闭合的作用,并使用自制门形钉固定两处截骨.并对随访两年以上的14例16足从临床外观和放射学的角度测量评价该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 随访超过2年者总计为14例16足,其临床外观和放射学改变均有明显改善,跟骨-第四跖骨角从术前平均-32°改善到术后平均-16°,距骨-第一跖骨角从术前平均-18°改善到术后平均-4°,但有1足发生内侧楔状骨移植骨块移位,导致矫形丢失.结论 足中跗骨联合截骨是治疗儿童复发性马蹄内翻足(或称之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治疗后的遗留畸形)之"蚕豆足"畸形的有效方法,其操作简单、安全,疗效肯定,且不需要更多的软组织松解,适用于4岁以上或内侧楔状骨已经良好骨化的患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分析传统跟骨外侧"L"形切口人路和改良经跗骨窦切口入路治疗大龄儿童(8~17岁)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0年6月至2008年1月,收治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31例(34足),其中经传统跟骨外侧"L"形切口入路(传统入路)治疗18例(20足),男11例,女7例,年龄(12.5±3.3)岁.改良经跗骨窦有限切口入路(改良入路)治疗13例(14足),男8例,女5例,年龄(13.2±3.5)岁.术前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分别对两组患儿术中各项指标,术后并发症、术后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12~45个月,平均24个月.和传统组比较改良经跗骨窦有限切口入路组术中平均失血量少,为(25.42±8.94)ml比(81.53±10.81)ml;切口长度短,为(3.54±0.89)cm比(10.18±1.45)cm;住院时间短,为(5.15±0.58)d比(8.07±2.34)d,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传统组治疗前后Bo hler角、Gissane角分别为(9.32±12.35)°比(31.1 1±4.62)°和(104.41±6.62)°比(128.72±9.55)°,改良组治疗前后Bohler角、Gissane角分别为(10.28±12.51)°比(34.56±2.74)°和(105.35±7.68)°比(126.71±5.44)°,两组治疗前后Bohler角、Gissane角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传统入路组发生并发症4例,改良入路组发生并发症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疗效根据美国足踝学会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定,传统组:优15足,良3足,可2足,优良率90.00%;改良组:优11足,良2足,可1足,优良率92.8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传统跟骨外侧"L"形切口入路在治疗大龄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总体疗效与改良经跗骨窦有限切口入路相当,都能取得满意疗效,但后者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一种较有前景的微创入路方式.  相似文献   

9.
婴幼儿先天性垂直距骨的诊断与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垂直距骨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5年1月我院收治的8例(12足)婴幼儿先天性垂直距骨病例资料,其中男5例,女3例。手术时平均年龄16.3个月(5~36个月)。12足中,神经管缺陷型1足;神经肌肉型3足;综合征型2足;特发型6足。对其中6例实施单纯软组织松解和距舟关节、跟距关节切开复位及克氏针内固定,对2例3岁畸形严重患儿在切开复位的同时行足舟骨切除。结果本组术后平均随访25.3个月(14~32个月)。按照Kodros评分标准评价其疗效,其中优1足,良9足,可2足。平均踝关节背伸21°,跖屈26°。录后1足出现舟骨半脱位,无术后畸形复发、关节僵硬、舟骨坏死等并发症。结论手术是治疗先天性垂直距骨的有效方法,单纯软组织松解和切开复位适用于3岁以下婴幼儿。先天性垂直距骨的切开复位术宜尽早进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复发性马蹄内翻足的定位诊断问题,为选择针对性的矫形手术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以来治疗的复发性马蹄内翻足18例26足,按Davidson方法分成三组:A组为单纯性前足内收畸形(8例10足);B组为前足内收并中足旋后复合畸形(蚕豆足畸形,8例13足);C组为后足内翻合并前足内收畸形(2例3足).A组畸形采用胫前肌腱外移术或胫前肌腱外移术+骰骨外侧闭合性楔形截骨术矫形,B组畸形采用中跗骨联合截骨矫形,C组畸形采用跟骨外移截骨+软组织松解+胫前肌腱外移,或加Ilizarov外固定器逐渐矫形.结果 本组18例26足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0个月(18~70个月),其中随访时间超过2年为16例23足.按照国际马蹄内翻足研究会评定标准(ICFSG)评价手术效果,优8例10足,良6例10足,可1例2足,差1例1足.其中评定为可和差的2例3足均为C组病例,虽然其后足内翻合并前足内收畸形获得比较满意的矫正,但距骨滑车畸形引起的胫距、距下关节僵硬并未解决,是导致评分过低的主要因素.结论 儿童复发性马蹄内翻足的术前定位诊断与矫形结果有较强的相关性.依照术前定位诊断确定的畸形类型,选择针对性的矫形手术方法,才能实现满意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截骨矫形及不同类型后凸截骨方式的选择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行一期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48例,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2~16岁,平均(7.6±3.8)岁。记录患者的后凸类型、截骨方式及固定节段;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节段性后凸角(segmental kyphosis,SK)、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和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情况,记录患者术中及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时间为24~108个月,平均(37.9±10.2)个月。Ⅰ型后凸19例,Ⅱ型后凸16例,Ⅲ型后凸13例。采用Ponte截骨9例,经椎间隙截骨5例,经椎弓根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13例,SRS-Schwab 4级截骨8例,全脊椎切除(vertebra column resection,VCR)13例。术前SK为(52.3±14.3)°,TK为(11.2±13.7)°,LL为(33.2±14.3)°,SVA为(21.9±13.6)mm;术后1个月时SK为(20.0±12.1)°,TK为(26.8±10.0)°,LL为(43.5±10.4)°,SVA为(-24.0±19.1)mm;与术前相比,术后SK、TK、LL及SVA均有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SK为(19.4±13.4)°,TK为(23.9±6.0)°,LL为(41.9±9.4)°,SVA为(-17.6±15.3)mm,与术后相比均未见明显矫正丢失。1例出现后凸矫形部分丢失,1例出现冠状面近端Adding-on,均未行翻修手术。患者随访期间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截骨手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可取得较好的矫形效果,并发症较少。具体截骨方式需要根据后凸类型及程度决定,对于Ⅰ型后凸可选择Ponte截骨、SRS-Schwab 4级截骨或VCR截骨;Ⅱ型后凸可选择经椎间隙截骨、PSO截骨或SRS-Schwab 4级截骨;Ⅲ型后凸可选择PSO截骨或SRS-Schwab 4级截骨。  相似文献   

12.
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复发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复发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治疗对策.方法 收集白2000年1月至2008年4月采用Ponseti方法正规治疗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病例478例(不包括多关节挛缩马蹄足及未行皮下跟腱切断术的轻型病例),男386例,女92例;双侧236例,单侧242例,共714足.按照Dimglio评分标准分型:Ⅰ型21例29足,Ⅱ型186例275足,Ⅲ型215例308足,Ⅳ型56例102足.所有病例经Ponseti方法给予连续矫形石膏,经皮跟腱切断术后佩戴矫形支具,进行定期随访,关注畸形有无复发,复发与分型及支具佩戴关系,复发的年龄和类型,并做出相应治疗.通常再次给予4~5次连续矫形石膏后根据畸形复发的类型行经皮跟腱切断术,胫前肌转移术或二者的联合.结果 所有病例获不同程度随访.共复发89足:Ⅰ型0足,Ⅱ型26足,Ⅲ型30足,Ⅳ型33足.支具佩戴顺从632足,复发38足,复发率6.01%;不顺从82足,复发51足,复发率62.20%.复发年龄集中在2~3岁.复发畸形的类型主要为马蹄和足内翻旋后.复发足再给于4~5次矫形石膏后,18足再行经皮跟腱切断术,61足行胫前肌转移术,10足行两者联合.术后平均随访3年2个月,复发畸形纠正良好.结论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采用Ponseti方法治疗后复发的两大原因为:原发畸形严重以及家长和患儿对支具佩戴的不顺从.畸形复发通常在自行放弃支具治疗后2~4个月开始.复发类型主要为马蹄和足内翻旋后,根据畸形复发的不同类型再给于4~5次连续矫形石膏后,再行经皮跟腱切断术,胫前肌转移术或两者联合,可以矫正复发畸形,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Diméglio足评分方法,评价肌力平衡术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远期效果,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改进.方法 本组共42例,64足,手术时年龄4.5个月~3.5岁(平均1.1岁),均行肌力平衡工期矫形术.<1岁组33足,≥1岁组31足.术前按Diméglio方法分组,中度畸形组(Ⅱ、Ⅲ型)共34足,重度畸形组(Ⅳ型)共30足.结果 随访5.0~10.5;g(平均8.2年),随访时评分:<1岁组为(4.58±1.80)分,≥1岁组为(6.26±2.56)分,中度畸形组为(3.62±1.23)分,重度畸形组为(7.40±1.52)分,P<0.01;畸形改善程度,<1岁组为(9.61±1.41)分,≥1岁组为(9.23±1.33)分,中度畸形组为(9.15±1.31)分,重度畸形组为(9.73±1.41)分,P>0.05.随访时按Diméglio分型,Ⅰ型34足,Ⅱ型30足,无Ⅲ、Ⅳ型足.结论 对于DiméglioⅢ型以下的马蹄内翻足,Ⅰ期行肌力平衡术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提倡同时切除外展(踩)肌;而对于Ⅳ型足则应采用嘴广泛的软组织松解术.  相似文献   

14.
Japas手术治疗儿童特发性高弓足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和评价Japas手术治疗儿童特发性高弓足的疗效。方法采用Japas手术治疗儿童特发性高弓足7例12足.主要从足外形的改善、足负重及行走功能、X线测量结果等方面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平均随访25个月(12~36个月).跗骨截骨处平均愈合时间7周。10足外形、足负重及行走功能均明显改善,2足因未行跟骨内翻矫形致畸形复发。X线片显示跟骨背伸角由术前平均42.67°降至23.33°,Meary角南术前平均36°降至12.5°。本组疗效优2足,良8足,差2足,优良率为83.3%。结论Japas手术是治疗儿童特发性高弓足的有效方法。对合并明显跟骨内翻的高弓足需加行跟骨截骨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3年1月至2009年10月,斯氏针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12例(13足),经跗骨窦入路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13例(14足).分别对两组患儿术中及住院期间的各项指标,术后的影像学结果、临床床疗效结果及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 AOFAS评分)主观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35.4个月,无一例发生感染及皮肤坏死,空心螺钉组的手术时间短,切口小,但辐射次数明显多于钢板组.空心螺钉组治疗前的Bohler角,Gissane角平均值分别为(10.8±5.2)°,(141.4±12.4)°,治疗后的Bohler角,Gissane角平均值分别为(30.9±5.2)°,(128.6±5.3)°;钢板治疗组治疗前的Bohler角,Gissane角平均值分别为(11.8±4.1)°,(138.9±16.2)°,治疗后的Bohler角,Gissane角平均值分别为(30.9±5.0)°,(124.5±6.7)°,两组病例各自的Bohler角、Gissane角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AOFAS主观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效果满意,经皮空心螺钉治疗与经跗骨窦入路复位重建钢板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跟腱延长前移术治疗儿童脑性瘫痪痉挛型马蹄足的疗效。方法收集1998年5月-2011年6月应用跟腱延长前移术治疗脑性瘫痪痉挛型马蹄足儿童53例85足。男28例45足,女25例40足;年龄2.5~14.0岁,平均6.8岁。痉挛程度按Ashworth 5级法评定:3级12足,4级38足,5级35足。患儿均能行走,智力发育及下肢肌力基本正常,伴不同程度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踝阵挛和Babinski征阳性,无明显内翻、外翻及平足畸形,X线片未提示明显骨性畸形。合并双髋内收畸形5例,双膝屈曲畸形2例,均在术前或同期行手术矫正。结果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0.5~11.2 a,平均2.3 a。1例于术后2周出现切口裂开、跟腱断裂,再次行跟腱吻合术,术后恢复良好;患儿术后均未发现小腿三头肌肌力较术前下降。53例85足均获满意疗效,优55足,良30足,优良率达100%。结论跟腱延长前移术利用生物力学原理,在跟腱延长的基础上将跟腱止点前移至跟距关节后缘,缩短了跟腱至踝关节的力臂,平衡了踝关节背伸与跖屈肌肌力,远期效果良好,是儿童脑性瘫痪痉挛型马蹄足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股骨远端截骨和髌腱止点远端移位联合手术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屈膝步态的近期效果.方法 2009年4月至2012年7月对存在屈膝步态、膝关节固定屈曲畸形10°~30°的痉挛性脑瘫儿童行股骨远端截骨和髌腱止点远端移位联合手术.16例(26侧下肢)纳入研究,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7.5~11.6岁,平均8.9岁.术后高分子绷带固定6周,拆除石膏后功能锻炼,夜间长腿管型支具固定维持矫形.记录手术前后的膝关节固定屈曲畸形角度、腘角、膝关节活动范围、屈膝步态改善情况、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股四头肌肌力、腘绳肌肌力、小腿三头肌肌力、侧位膝关节X线片Insall-salvati指数和Wren改良的屈膝步态的医师视觉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GMFCS分级为Ⅱ级9例,Ⅲ级7例,无GMFCS分级Ⅰ、Ⅳ、Ⅴ级病例.均行股骨远端截骨和髌腱止点远端移位联合手术.6侧下肢同时行髂腰肌松解术.10侧下肢同时行跟腱延长术.病例随访48~65个月,平均54个月.治疗后所有病例屈膝步态均明显改善或消失.患儿膝关节疼痛VAS评分较术前降低(P<0.05).膝关节屈曲畸形角度及腘角明显减小(P<0.01),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明显增大(P<0.01).股四头肌肌力显著增加(P<0.05).腘绳肌肌力、小腿三头肌肌力无显著变化.侧位膝关节X线片Insall-salvati指数明显减小,髌骨高位得到纠正.2例(2侧下肢,7.7%)出现一过性坐骨神经损伤症状,经更换高分子绷带,增大膝关节屈曲至20°左右,并予营养神经等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2例(3侧下肢,11.5%)出现切口感染,经换药处理后愈合.3例(3侧下肢,11.5%)出现股骨截骨远端轻度移位,未做特殊处理,截骨端塑型良好.无一例出现过度矫正、膝反屈、压疮等其他并发症.结论 股骨远端截骨和髌腱止点远端移位联合手术治疗儿童脑瘫屈膝步态能有效改善步态,纠正膝关节屈曲畸形和髌骨高位,增加股四头肌肌力,减轻膝关节疼痛,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