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依据免疫学和中医辨证理论对小儿手足口病进行蒲地蓝和炎琥宁联合治疗的疗效观察。方法将216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117例)和对照组(99例),观察组应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口服和炎琥宁静点联合治疗,对照组予以利巴韦林口服或静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热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口腔炎愈合时间和总病程。结果观察组症状体征消退时间及总病程均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蒲地蓝和炎琥宁联合应用可有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炎琥宁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中的疗效。方法:选择102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分为治疗组52例,对照组50例两组。治疗组患儿静脉滴注炎琥宁注射液5~10mg/(kg.d),对照组予病毒唑注射液10mg/(kg.d)静脉滴注,观察热退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2茗,对照组78%,P〈0.05,雨组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炎琥宁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中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头孢替唑钠治疗新生儿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原则将80例新生儿肺炎病例分为2组,治疗组(n=40)用头孢替唑钠50-80mg/(kg·d),静脉滴注,2次/d,疗程5~14d;对照组(n=40),用头孢唑林钠50-80mg/(kg·d),静脉滴注,2次/d,疗程5~14d。比较2组热退时间、肺部啰音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热退时间、肺部哕音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治疗组分别为(4.69±1.57)、(7.64±2.55)及(9.80±2.02)d,对照组分别为(6.66±1.52)、(10.42±3.19)及(11.6±2.60)d,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头孢替唑钠治疗新生儿肺炎的疗效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联合炎琥宁治疗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手足口病患儿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90例)及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 mg·kg-1·d-1和炎琥宁510 mg·kg-1·d-1,静脉滴注,6d为1个疗程。治疗组给予更昔洛韦5 mg·kg-1·次-1,静脉滴注,2次·d-1;炎琥宁510mg·kg-1·d-1,静脉滴注,6d为1个疗程。对2组患儿治疗后的疗效、退热时间,皮疹、疱疹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退热、皮疹消退、口腔溃疡愈合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注射用炎琥宁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注射用炎琥宁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38例。2组均采用一般综合治疗(抗炎、补液等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加用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加用注射用炎琥宁治疗。观察2组患儿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皮疹、疱疹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及疗效和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皮疹、疱疹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显著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均无过敏反应、消化道反应、血液系统反应及致热原样反应等不良反应。结论注射用炎琥宁治疗手足口病能取得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路秀萍 《临床医学》2013,33(7):92-93
目的观察研究注射热毒宁联合服用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8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对照组78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注射利巴韦林注射剂10 mg/(kg.d),用葡萄糖静脉滴注;治疗组同时加入热毒宁0.7 ml/(kg.d)(最大剂量20 ml)注射液。每天1次,5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治疗的有效率,记录临床的诊治效果和患儿的症状变化情况如皮疹消退时间、发热及不良反应等,追踪记录1年。结果治疗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皮疹消退时间、症状减轻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P〉0.05)。结论与单一采用利巴韦林注射剂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相比,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注射剂的治疗效果更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6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更昔洛韦10mg/(kg·d)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mg/(kg·d)治疗,对两组平均退热天数和疱疹消退天数及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平均退热天数和疱疹消退天数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安全可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干扰素a-2b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74例小儿手足口病随机分为治疗组84例,给予干扰素a-2b100万IU肌注每日一次及炎琥宁10mg/(kg.d)静脉滴注,对照组90例,给予静脉滴入利巴韦林10~15mg/(kg.d)静脉滴注,疗程均为5d。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X2=55. 435,P<0.01;且治疗组在退热时间,手足皮疹及口腔溃疡愈合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结论: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利巴韦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炎琥宁分别联合西咪替丁与利巴韦林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优化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将65例流行性腮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均静脉滴注炎琥宁10 mg/(kg·d)治疗,观察组合用西咪替丁15~20 mg/(kg·d)治疗,对照组合用利巴韦林10~15 mg/(kg· d)治疗,用药5 d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在退热时间、腮肿消退时间上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94%,高于对照组的75.00%(P <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炎琥宁联合西咪替丁治疗流行性腮腺炎较联合利巴韦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6月至2009年7月我院收治的82例非重症小儿手足口病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对照组41例,对照组予以利巴韦林静滴。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痰热清注射液,两组均给以维生素C静滴,观察发热、皮疹消退及平均住院时间等。结果治疗组在退热、皮疹消退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联合阿糖腺苷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手足口病患儿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给予痰热清联合阿糖腺苷注射液,均1次/d,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阿糖腺苷注射液,1次/d,静脉滴注,2组均连续应用5d。观察2组体温恢复至正常的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疱疹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并比较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3%)高于对照组(85.0%)(P〈0.05);观察组体温恢复至正常的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疱疹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2.55±0.35)、(3.06±0.24)、(3.32±0.75)、(5.28±1.34)d,对照组分别为(4.23±0.58)、(5.24±0.84)、(4.30±1.21)、(7.25±1.03)d,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痰热清联合阿糖腺苷治疗手足口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西咪替丁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疗效。方法76例过敏性紫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采用西咪替丁治疗开始为20mg/(kg·d)分2次静滴,用药7~14d改口服维持,维持量15—20mg/(kg·d),分3次口服,继续用药2周后停药。对照组36例采用一般常规疗法(氯苯那敏、维生素C、钙剂)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氢化可的松4—8mg/(kg·d),静脉滴注5d后改为强的松1mg/(kg·d),分3次口服。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在皮肤紫癜消退、临床症状消失、缩短病程等方面也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西咪替丁治疗过敏性紫癜有较好的疗效,值得儿科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儿童手足口病临床疗效.方法:将21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105例,2组均抗病毒(静滴利巴韦林10mg/kg·d),抗感染(静滴头孢甲肟50mg/kg·d)以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痰热清注射液0.3~0.5ml/kg·d.1周后观察比较2组疗效.结果:2组治愈率及有效率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组发热天数及皮疹消退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可以明显缩短发热时间,皮疹消退快,且安全、可靠、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阿昔洛韦注射液联合双黄连口服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手足口病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2组患儿均采用退热及补液等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阿昔洛韦注射液5 mg.kg^-1.d^-1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 mL中静脉滴注;双黄连口服液5-10 mL口服,3次.d-1。对照组给予病毒唑注射液10-15 mg.kg^-1.d^-1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 mL中静脉滴注。观察2组患儿治疗5 d后热退时间和手、足疱疹、口腔溃疡消退时间及临床疗效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口腔溃疡及手、足疱疹消退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均P〈0.05),观察组患儿热退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昔洛韦联合双黄连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有较好的疗效,并减少了继发感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方敏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0):1877-1879
[目的]观察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方法]186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三组:Ⅰ组肌注干扰素α1b(6~20 μg),同时静脉滴注炎琥宁[10 mg/(kg·d)],每日1次,连用3 d;Ⅱ组单用干扰素;Ⅲ组单用炎琥宁,用法用量同Ⅰ组.观察所有患儿的退热时间、手足皮疹、口腔溃疡痊愈时间.[结果]Ⅰ组...  相似文献   

16.
李志荃  孙美玲 《新医学》2012,43(11):791-794
目的:探讨早期联合应用小剂量甲泼尼龙与甘露醇干预对防止伴发热症状的手足口病普通病例进展至重症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例伴发热症状的手足口病普通病例,随机分为A组(治疗组)100例和B组(对照组)10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20%甘露醇0.5g/kg快速静脉滴注,每8h1次,甲泼尼龙2mg/(kg·d)加入10%葡萄糖溶液50ml静脉滴注;若无重症发生,两药联合应用3d后停药。观察两组患者的病情进展。结果:治疗组100例患儿无一例进展至重症,均治愈;对照组有6例进展到神经系统受累期,两组进展至重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重症的两组患儿比较,治疗组在退热、口腔溃疡愈合、皮疹消退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联合应用小剂量甲泼尼龙与甘露醇可干预有发热症状的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病情进展、防止重症发生,明显提高手足口病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阿昔洛韦与病毒唑治疗手足口病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金秀 《临床医学》2009,29(10):97-97
目的总结我院手足口病(HFMD)的临床诊治经验,观察阿昔洛韦与病毒唑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将48例HFMD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纽应用阿昔洛韦10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200ml静脉滴注;对照组应用病毒唑10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200ml静脉滴注。两组疗程均为5d,分别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治愈时间都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阿昔洛韦治疗HFMD的总体疗效优于病毒唑治疗,具有明显缩短发热及皮损愈合时间,减轻口腔疱疹疼痛,且在治疗期间未见任何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雾化吸入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该院手足口病患儿12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包括重组人干扰素α1b肌肉注射,炎琥宁静脉滴注,退热及补液对症治疗),并予以利巴韦林雾化。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给予重组人干扰素雾化,并将两组患儿治疗效果进行对照评价。结果两组患儿的发热持续时间、手足皮疹消退时间大致相同(P〉0.05);治疗组口腔疱疹消退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治疗手足口病不能缩短患儿发热持续时间及加速手足皮疹消退,但可加速口腔疱疹消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儿童回春颗粒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将126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62例,采用利巴韦林10 mg.kg-1.d-1,静脉滴注,皮肤丘疱疹部位外擦康复新液;治疗组64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儿童回春颗粒。2组均7 d为1个疗程。对2组患儿的疗效及发热、皮疹消退时间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1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发热、皮疹消退时间分别为(2.75±1.82)d和(4.58±1.12)d,对照组的发热、皮疹消退时间分别为(4.12±1.92)d和(5.83±2.95)d,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儿童回春颗粒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馥感啉口服液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广州市越秀区儿童医院儿科门诊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128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馥感啉口服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昔洛韦片口服,比较两组患儿的退热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皮疹消退时间、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儿皮疹消退、口腔愈合、退热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9%vs85.9%,P0.05),两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馥感啉口服液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能够迅速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且安全性高,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