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镉、砷接触工人肾功能损伤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镉、砷对作业工人肾功能联合作用及其作用特点.方法以中南地区某冶炼厂镉、砷作业工人111名为本观察的职业接触对象.以尿镉(UCd)、尿砷(UAs)作为接触标志物,尿β2-微球蛋白(Uβ2-MG)、尿白蛋白(UALB)、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UNAG)作为镉、砷致肾小管和肾小球损害的效应标志物.结果接触组各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UCd、UAs水平与Uβ2MG、UALB、UNAG水平间均为正相关,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镉、砷联合毒性比单独镉或砷毒性更大.结论镉、砷对作业工人肾脏功能联合作用主要表现为相加作用,其联合毒性剂量明显低于单一毒性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砷接触人群肾功能损害情况,探讨镉在砷接触人群肾功能损害方面与砷的联合作用.方法以贵州省地方病办公室确诊并经临床复查的122例砷中毒患者为本次调查对象,无砷污染区居民123例作为对照.以尿砷(UAs)、尿镉(UCd)作为接触标志物,尿β2-微球蛋白(Uβ2-MG)、尿白蛋白(UALB)、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UNAG)作为砷、镉致肾小管和肾小球损害的效应标志物.同时分别计算UAs、UCd的基准剂量(BMD)及其下限值(BMDL).结果接触组的接触指标和效应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UAs、UCd水平与Uβ2-MG、UALB、UNAG水平间均为正相关,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砷、镉联合毒性比单独砷或镉同等剂量下的毒性更大.UAs的BMD和BMDL值分别为121.91~171.88μg/gCr和102.11~144.44μg/gCrUCd的BMD和BMDL值分别为1.05~1.48μg/gCr和0.88~1.24μg/gCr.结论砷、镉对砷接触人群肾脏功能联合作用主要表现为相加作用和协同作用,其联合毒性剂量明显低于单一毒性剂量,镉可能增强了砷在长期砷接触人群中对肾脏的损伤作用;本观察第一次运用BMD方法计算砷接触人群肾功能损伤UAs、UCd的BMD和BMDL值,UAs、UCd的BMDL值分别为102.11,0.88μg/gCr.  相似文献   

3.
人类通过环境长期暴露于砷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一直以来受到专业学者以及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和体内外实验证实,无机砷对机体的损害效应是复杂的、多系统的.目前,已经从高砷暴露人群的皮肤、血液、尿液、痰液等生物样本中发现了一些与砷暴露有关的蛋白表达的改变,这为证明砷的毒性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也为筛选慢性砷暴露早期健康损伤效应标志物提供了候选蛋白.为此,作者根据人群研究资料,对慢性砷暴露与人类蛋白表达改变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砷与肝损伤及发生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君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15(21):2327-2327
长期、过量摄入砷可导致暴露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损害,砷致肝病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综述了砷对肝脏毒性的影响及有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燃煤砷暴露人群肝损害的生物接触限值,筛选监测砷致肝损害的敏感生物学标志.方法 以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118例砷暴露者为砷暴露组,非砷污染区50例居民为对照组.以尿砷、发砷(Ag-DDC法测定)作为接触指标;总胆汁酸(TBA,酶循环法测定)、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化学比色法测定)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重氮试剂比色法测定)作为肝细胞损害效应指标;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和Ⅳ型胶原(Ⅳ·C)作为肝纤维化效应指标(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运用基准剂量(BMD)法计算各效应指标对应的尿砷和发砷的BMD及其95%可信区间下限值(BMDL),并根据BMD和BMDL大小判断各效应指标的敏感性.结果 砷暴露组的砷接触指标尿砷(98.50 mg/kg Cr)、发砷(7.42 ms/kg)和肝损害效应指标TBA、GSTs、γ-GT、HA、PC-Ⅲ、Ⅳ·C的几何均数(6.78 μmol/L、22.05 U/L、48.04 U/L、85.19μg/L、89.76μg/L、86.85μ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尿砷(22.98 mg/kg Cr)、发砷(1.28 ms/kg)和肝损害效应指标(4.63μmol/L、13.76 U/L、36.45 U/L、54.62μg/L、74.45μg/L、54.81μg/L,P<0.01),尿砷、发砷与肝损害效应指标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P<0.05或<0.01).尿砷的BMD和BMDL范围分别为49.53~101.96、39.02~70.15mg/kg Cr,发砷的BMD和BMDL范围分别为3.04~5.02、2.36~3.25 mg/kg.肝细胞损害指标的敏感顺序均为GsTs>TBA>γ-GT;而肝纤维化指标的敏感顺序均为HA>Ⅳ·C>PC-Ⅲ.结论 根据肝损害生物学标志的最低尿砷、发砷BMDL值,结合当地健康人群尿砷、发砷平均值,建议燃煤砷暴露者肝损害的生物接触限值尿砷为35.00 mg/kg Cr,发砷为2.50 ms/kg.GSTs、TBA、γ-GT和HA、Ⅳ·C、PC-Ⅲ分别能不同程度地反映燃煤砷污染对人体的肝细胞损害和肝纤维化情况:GSTs、HA分别是其相对最敏感的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6.
长期接触较高剂量的砷,对人体可造成慢性砷中毒,主要表现在皮肤色素异常和角化过度方面。近年来对砷的毒性作用研究逐渐深入,认为砷对人体的损害是全身性,多系统的,其中,对心血管系统损害也很明显,现将有关砷对心血管损害方面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一、砷对心脏的损害 砷是一个对心肌有毒害作用的元素。因砷中毒而死亡的病例,解剖后可见心肌广泛坏死。Fowler等认为砷化氢可直接损害心脏。Pinto等(1950年)报道了一起13人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砷、镉联合染毒大鼠肾毒性效应及其剂量-效应关系,探讨砷、镉联合肾毒性的生物标志物和生物接触限值。方法以雄性Wistar大鼠为实验动物,用As2O3(333.78μmol/L,1335.11μmol/L)和CdCl2(444.84μmol/L,1334.52μmol/L)溶于水中单独或联合染毒3个月。以染毒砷(As)、镉(Cd)剂量为外剂量指标,大鼠体内血、尿、肾脏中砷、镉负荷为内剂量指标;肾小管损伤指标尿β2-微球蛋白(Uβ2-MG)、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UNAG)和肾小球损伤指标尿白蛋白(UALB)为肾功能损伤效应指标。结果砷对肾小球的毒性强于镉,镉对肾小管的毒性则比砷强。Uβ2-MG、UALB、UNAG水平变化明显,主要集中在联合染毒组,尤其是高砷(Ashigh,1335.11μmol/L) 低镉(Cdlow,444.84μmol/L)组、Ashigh(1335.11μmol/L) 高镉(Cdhigh,1334.52μmol/L)组与对照组、各单独染毒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砷、镉染毒剂量、体内负荷与效应指标间均为正相关关系,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砷、镉对大鼠肾脏功能联合作用主要为相加作用;内接触剂量比外接触剂量更能反映毒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尿镉、尿砷和Uβ2-MG、UALB是监测砷、镉联合肾毒性的敏感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正1砷的特性砷是一种常见环境毒物,长期暴露于过量无机砷可引起人体多系统和器官疾病,包括皮肤损害、肝脏损害、神经损害等。另一方面,先人也曾利用砷剂,如砒霜(主要成份为三氧化二砷,ATO)治疗牛皮鲜、食道癌、淋巴癌等疾病。ATO对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等恶性血液性疾病疗效显著,在现代临床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对于肝癌、脑胶质瘤等实体肿瘤也具有一定效果。砷化合物可通过多途径引起组织毒性,包括氧化应激、  相似文献   

9.
地方性砷中毒是一种以皮肤损害为主的全身性慢性疾病,长期暴露于高砷环境会造成机体各系统的损伤.近年来,砷毒性的作用机制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尤其是砷与抗氧化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体内部存在着包括酶类和非酶类在内的广泛而有效的抗氧化系统,其作用是控制活性氧(ROS)过量产生,消除自由基对细胞的损害[1].  相似文献   

10.
作者用全胚胎培养模型探讨了硒、砷联合对体外培养48h大鼠胚胎(9.5d)的发育毒性。3×4析因分析结果表明,硒、砷联合发育毒性的主效应呈拮抗作用(P=0.0001)。除胚胎干重指标外,其它反映胚胎生长发育和器官形态分化的各项指标均有明显好转,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砷在高剂量(3.0μg/ml)时,0.5~2.0μg/ml硒对砷的发育毒性无明显缓解作用,主要呈现砷的独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砷对人体、动物的危害国内外已做了多方面的动物实验研究,为了进一步阐明砷对组织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我们研究小组通过体外细胞染毒实验,观察不同浓度的砷对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影响,比较系统地探索亚砷酸钠对体外培养细胞的毒性特点、剂量-反应关系和致畸等方面效应。在此过程中对如何作好细胞培养工作得到一些体会,现简述如下1 实验用砷浓度1.1 最低致毒浓度:以在光学显微镜下,刚开始出现中毒表现的浓度,要想直接找出此浓度是很困难的,为此我们设计了从含砷为零到高浓度的一个系列浓度,由系列浓度效应通过回归来探求。1.2 典型致毒浓度:…  相似文献   

12.
浅谈毒性中药的应用青海省中医院(810000)沈延琮毒性中药是一类成分有药理作用,又有毒害作用的药物,如应用不合理,对人体损害严重,甚至导致不可逆反应。其毒性成分为生物碱、强心甙、氰甙、皂甙、毒蛋白类以及神经毒、心脏毒、凝血毒、出血毒、砷、汞等。我...  相似文献   

13.
工业毒物引起的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业生产中的许多原料、中间产物或最终产品对人体具有毒性,称为工业毒物。其中不少品种因选择性地损害周围神经系统,可引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例如金属和类金属中的铊、砷等:有机溶剂中的二硫化  相似文献   

14.
砷是大家熟知的对人类健康有害的物质。长期饮用含砷高的水,会引起黑脚病、神经痛、血管损伤及坏疽,以及增加心脏发病等。现已确定砷是致癌、致突变因子,对动物还有致畸作用。含砷化合物的毒性太小,直接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和价态有关。无机砷化物比有机砷化合物毒性大,三价砷的毒性比五价砷大60倍。  相似文献   

15.
不同砷化物对原代培养星型胶质细胞毒性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观察不同砷化物对原代培养星型胶质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 细胞活力检测与形态学观察。结果 暴露40、60、80、100μmol/L3价和200、300、400、500μmol/L 5价无机砷的星型胶质细胞的AlamarBlue还原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且呈剂量-效应关系。体外24h暴露iAs^v和iAs^Ⅲ对原代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的半数细胞活力抑制浓度分别为260.3μmol/L和50.8μmol/L。同时,暴露最低25μmol/L3价和100μmol/L5价无机砷的星型胶质细胞的细胞形态有明显的改变。另一方面,暴露最高1000μmol/L5价甲基砷和二甲基砷的星型胶质细胞的AlamarBlue还原力及细胞形态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接触最少25μmol/L的3价无机砷或100μmol/L的5价无机砷对星型胶质细胞可产生明显的毒性损伤作用。3价无机砷的毒性明显大于5价无机砷。在微摩尔浓度范围内的5价甲基砷和二甲基砷对原代培养的星型胶质细胞无明显的直接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砷是一种高毒性类金属,短时间大剂量摄人体内可造成多器官的急性损害。本院收治11例消化道砷中毒患者,其中1例患者诊断多器官功能障碍,现将其救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砷是人类确定(Ⅰ类)致癌物,但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可而具有说服力,且符合砷生物学效应的致癌机制.经典致突变试验发现,砷是一种较弱的致突变剂[1],但其又可诱导人的染色体改变[2].长期慢性暴露砷可增加细胞微核率,因此,细胞微核检测已作为砷暴露毒性作用的生物标志[3].应用泌尿道上皮细胞和血液恶性肿瘤实验,均发现砷的致癌机制可能与砷通过间接作用于DNA而诱导染色体畸变有关[4];砷还可以改变DNA甲基化状态,而导致基因表达异常[5].总之,砷的致癌机制是复杂多样的,已提出了多种砷作用机制模式,普遍认为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的改变可能共同参与了砷的致癌过程[5-6].  相似文献   

18.
砷与肝损伤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砷是一种环境有毒物质.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长期、过量摄入砷可导致暴露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损害,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砷暴露致肝脏损害的临床表现以乏力、纳差、恶心、腹痛、腹胀、肝肿大等为主,并伴有门脉高压,血清转氨酶升高或不升高等,肝脏活检组织病理可见广泛肝细胞及细胞器的肿胀、变性为主,晚期则以存在不同程度肝细胞坏死及纤维增生为著.砷致肝病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地方性饮水型和燃煤型砷中毒以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但其机制尚不清楚,已知氧化应激是砷中毒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已经证实砷具有致癌性、神经毒性、免疫毒性等,可通过直接损伤DNA使DNA断裂,抑制DNA修复,引起染色体畸变,诱导遗传物质损伤,使一些酶类表达异常,因而,深入研究砷的遗传毒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砷对睾丸补体抑制水平的影响及硒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砷对睾丸补体抑制水平的影响及硒的拮抗效应 ,以探讨砷的生殖毒性的免疫机制。方法 补体溶血抑制实验 ,测定大鼠睾丸及血清补体抑制水平。结果 以 4.6 mg/ kg体重三氧化二砷 (As2 O3)灌胃大鼠 5周 ,大鼠睾丸及血清补体抑制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染砷大鼠同时分别给予含硒 10 0 ,2 0 0μg/ kg体重的康强硒 ,睾丸及血清补体抑制率比染砷组显著升高 (P <0 .0 5 ) ,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 (P >0 .0 5 )。结论 砷可导致大鼠睾丸补体抑制水平下降 ,可能与砷引起的精子畸变、流产、不育有关 ,硒可有效拮抗砷的生殖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