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消栓通脉汤对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瘀湿阻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瘀湿阻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应用溶栓、活血化瘀等基础治疗,治疗组30例同时服用消栓通脉汤,30 d后进行疗效比较并观察TXB2、6-keto-PGF1α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高对照组(33% vs10%,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TXB2含量显著降低(P<0.01),6-keto-PGF1α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消栓通脉汤对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瘀湿阻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髋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和治疗措施.方法:对完成髋部手术725例中9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治疗随访,观察疗效.结果:9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获2~5年随访,治愈率88.9%.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处理基本原则是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非手术治疗72 h无效者,及时手术取栓.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利湿疏血汤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回顾性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利湿疏血汤治疗,对照组30例口服通塞脉片。结果:治疗组34条肢体,临床治愈21例(62%),对照组32条肢体,临床治愈11例(34%)(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更显著复通腘静脉(P&lt;0.05);对大腿肢围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对小腿肢围改善有显著差异(P<0.05);对肢体疼痛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对肢体水肿、皮温改善有显著差异(P<0.05),对皮色改善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利湿疏血汤在复通腘静脉,减轻大腿、小腿肿胀,缓解肢体疼痛,降低皮温方面优于对照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消栓通脉合剂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纤溶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消栓通脉合剂对深静脉血栓形成溶功能的影响。方法:结扎大鼠下腔静脉复制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观测消栓通脉合剂对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活性、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PAI)活性、血栓干重的影响。结果:消栓通脉合剂治疗组明显提高t-PA、降低PAI和血栓干重,与通塞脉片对照组比较,PAI和血栓干重有显著性差异。预防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t-PA、PAI和血栓干重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扩管消栓综合疗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综合疗法.并利用多功能血管病诊断仪对10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治疗与检测分析。同期随机选择30例本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该疗法能显著改善静脉血流指标,对本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本病以综合治疗效果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消栓通脉颗粒剂对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大鼠内皮细胞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消栓通脉颗粒剂高剂量组、消栓通脉颗粒剂中剂量组、消栓通脉颗粒剂低剂量组、通塞脉片对照组.采用下腔静脉结扎法制备血栓模型,检测血栓形成后不同时期大鼠下腔静脉内皮细胞P-选择素的表达含量.结果:随着血栓形成,下腔静脉内皮细胞表达P-选择素明显增加,不同剂量的消栓通脉颗粒剂能明显抑制P-选择素在内皮细胞上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0.05).结论:消栓通脉颗粒剂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理,与其抑制细胞黏附分子表达,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7.
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外伤或手术后创伤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显著的方法。方法设通常所用的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丹参注射液和蝮蛇抗栓酶治疗40例为对照组;设通常所用方法加自制中药溶栓液口服治疗60例为治疗组,行两组治疗对比。结果治疗组治愈率70%,总有效率9833%;对照组治愈率45%,总有效率875%,两者显著差异(P<005)。血液流变学和甲皱微循环检测显示,治疗组能有效地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液粘滞性和聚集性,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治疗组方法具有良好的活血祛瘀、消栓通脉、利湿消肿、扶正祛邪之功效,无副作用,是治疗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手术取栓加药物溶栓与单纯药物溶栓治疗急性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75例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取栓组与溶栓组;手术取栓组85例,其中合并髂总静脉狭窄或闭塞的46例,选择于术或介入治疗,术后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治疗.采取药物溶栓抗凝治疗90例,仪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治疗.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病程、肿胀程度及伴随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治疗后1个月,手术取栓组治愈率71.8%(61/85),双下肢周径差手术组由(4.6±1.6)cm下降为(0.8±0.5)cm;溶栓组治愈率38.9%(35/90);双下肢周径差由(4.0±1.9)cm下降为(1.8±1.3)cm.平均随访(28±11)个月,随访率64.6%,治疗后12个月,双下肢周径差手术组下降为(0.4±0.3)cm,溶栓组下降为(0.9±0.7)cm,手术组治愈率86.0%(49/57),溶栓组治愈率53.6%(30/56);手术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发生率低于溶栓组(P<0.05),手术组的静脉瓣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低于溶栓组(P<0.05).结论 急性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手术取栓加溶栓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溶栓.  相似文献   

9.
尿激酶股动脉注射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尿激酶股动脉注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尿激酶股动脉注射联合常规疗法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5例,非手术常规疗法治疗53例,手术取栓(发病2d以内)12例,应用平均住院天数和临床治愈率指标回溯性比较疗效。结果:股动脉注射联合常规疗法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常规疗法组和手术取栓组,P<0.05,前者临床治率率明显高于规疗法组(P<0.05),但与手术取栓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尿激酶动脉注射联合常规疗法较单用非手术常规疗法及手术取栓疗程短,较非手术常规疗法临床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经皮下肢深静脉置管局部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4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分为两组,介入治疗组15例,对照组27例。介入治疗组的15例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经溶栓导管泵入大剂量尿激酶溶栓;对照组30例患者经足背静脉泵入尿激酶。结果介入治疗组血栓完全消失8例(53.33%),部分消失7例(46.67%),无明显好转0例(0%),治疗全过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肺动脉栓塞症状及出血现象;对照组血栓完全消失2例(7%),部分消失25例(83.33%),无明显好转3例(10%)。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患肢深静脉置管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中期疗效。方法:将26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9例在抗凝的同时配合导管溶栓治疗,对照组17例仅行抗凝治疗。结果:治疗后早期,两组健患肢周径差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缩短,两组间术后健患肢周径差亦有明显缩短。随访18~30个月,两组血栓溶解率有明显差异。结论:导管溶栓能改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下肢深静脉血栓取栓术后复发的预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取栓术复发的预防,笔者将4年内收治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49例随机分成两组,即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3例)。所有患者行经腹下肢深静脉血栓取栓术。手术后抗凝治疗。观察组同时经患肢股动脉灌注溶栓药物及间歇性空气压迫。结果示手术均获成功。手术后12d,患肢深静脉彩超检查示:观察组19例(73.1%)深静脉通畅,7例(26.9%)部分通畅;对照组8例(34.8%)深静脉通畅,15例(65.2%)部分通畅(P<0.05)。随访41例(83.7%)患者;随访时间为6~18个月。观察组16例(72.7%)患肢深静脉通畅,6例(27.3%)部分畅通;对照组7例(36.8%)患肢深静脉通畅,12例(63.2%)部分畅通(P<0.05)。 〖KG(*8〗提示手术后动脉灌注溶栓、抗凝,结合空气压迫等综合治疗对预防下肢深静脉取栓术后复发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康脉Ⅱ号胶囊防治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康脉Ⅱ号胶囊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下肢骨折术后的患者32例为观察组,未采用中药预防的32例下肢骨折术后的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抗凝血酶Ⅲ、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观察组在临床疗效、凝血功能、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探查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特别在改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两组患者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康脉Ⅱ号胶囊可以安全有效地防治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康脉Ⅱ号胶囊防治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康脉Ⅱ号胶囊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下肢骨折术后的患者32例为观察组,未采用中药预防的32例下肢骨折术后的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抗凝血酶Ⅲ、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观察组在临床疗效、凝血功能、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探查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特别在改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两组患者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康脉Ⅱ号胶囊可以安全有效地防治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花栀通脉片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疗效。方法:将378例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0例应用花栀通脉片内服,对照组178例应用穿王消炎片内服,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治愈率及显效率90.0%,对照组的临床治愈率及显效率76.4%,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花栀通脉片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下肢骨折术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及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显著的方法。方法 设通常静脉滴注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注射液 13例为对照组 ,设经导管静脉内尿激酶溶栓 11例为治疗组 ,行两组治疗对比。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 81 85 % ,总有效率 10 0 % ;对照组治愈率 2 3 1% ,总有效率 6 9 2 % ,两者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经导管血管内溶栓方法 ,用药量少 ,直接栓内溶栓 ,加之机械性破坏血栓 ,溶栓效果迅速 ,减少出血等副作用 ,是治疗骨折术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急性大面积肺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急性大面积肺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30例。依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14例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采取导管祛栓联合管溶栓的患者为祛栓组,16例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采取全身静脉溶栓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临床症状、体征、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开通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术后1天祛栓组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和休克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改善明显(P0.01)。术后7天祛栓组健、患肢周径差,静脉通畅度评分和Miller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祛栓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治疗急性大面积肺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手术取栓和溶栓治疗的疗效,探讨其最佳治疗方法。方法老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45例,11例采用单纯手术取栓,84例采用杂交手术治疗,121例采用全身系统性药物溶栓,29例采用联合腔静脉滤器导管直接溶栓。结果18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75.9%,随访时间4-86个月,平均49个月。症状完全消失者中,单纯手术取栓组占27.2%(3/11),杂交手术治疗组占21.4%(15/70),导管直接溶栓组占50%(8/16),均高于全身系统性药物溶栓组13.1%(12/92)。全身系统性药物溶栓组肢体发生浅静脉曲张和皮肤色素沉着者占48.9%,均高于其他三组。结论手术取栓可以保护部分患者下肢的主干深静脉瓣膜,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率;联合腔静脉滤器导管直接溶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治疗老年人下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利伐沙班治疗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华法林治疗)和治疗组(利伐沙班治疗)各35例,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两组疗效、下肢周径差、INR(国际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及不良反应率对比差异显著(P〈 0.05).结论:利伐沙班治疗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明显优于华法林治疗,无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07~2011年间收治的100例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各50例,预防组给予基本预防措施、机械预防措施、药物预防措施等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未采取预防措施;对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导管溶栓、药物抗凝治疗。结果:手术结束后预防组患者发生DVT者8例发生率为16%,对照组发生DVT26例占52.0%,34例患者经彩超或螺旋CT静脉造影诊断小腿静脉血栓(周围型)12例,下肢髂股静脉血栓(中央型)10例,混合型血栓12例,两组DVT发生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4例DVT患者植入下腔静脉过滤器+手术取栓10例,有效9例,有效率90.0%。导管内溶栓者12例,有效11例,有效率91.7%。单纯药物抗凝治疗者12例有效9例,有效率75.0%。手术取栓与导管溶栓治疗效果无统计学差异,和药物抗凝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创手术后采取预防措施是避免深静脉血栓发生及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关键所在,对于已经形成的深静脉血栓,手术取栓及导管溶栓都可取的较好的疗效,可根据临床需要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