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胆囊切除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分析感染因素,提出干预措施。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和目标性监测,对该医院实行开腹胆囊切除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2010年度233例胆囊切除手术患者发生手术切口部位感染20例,感染率为8.6%。2011年度260例胆囊切除手术患者发生手术切口部位感染9例,感染率为3.5%。结论通过目标性监测,提出干预措施,有效降低了胆囊切除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情况,建立切口感染预防措施。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方式了解2009-2010年某医院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情况;采取目标性监测方法,对某医院2011年度骨科手术病人切口感染进行了调查。结果该医院2009年进行骨科手术1 645例,发生切口感染42例,感染率为2.6%;2010年进行骨科手术1 628例,发生切口感染30例,感染率为1.8%。2011年开展骨科手术1 596例,发生切口感染15例,感染率为0.9%。结论通过目标性监测,实施全过程管理,使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骨科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制定防控干预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本医院骨科手术患者切口部位感染现状进行了调查,提出防控干预措施。结果该医院2006-2010年共实施骨科手术17 040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33例,感染率0.19%。Ⅰ、Ⅱ、Ⅲ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依次为0.08%,0.70%和1.80%。结论该医院骨科手术切口部位感染率以Ⅲ类切口最高,可有针对性地实施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外科I类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加强I类手术切口感染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某医院外科I类手术切口感染进行目标性监测。结果本次共监测I类手术患者1 447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9例,切口感染率0.62%。I类清洁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11.13%;手术时间75百分位,显著影响切口感染率。乳腺改良根治术单侧比乳腺单纯切除术单侧感染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类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指数对手术部位感染中存在相关性,提示要加强术中无菌操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乳腺手术患者切口部位感染情况和相关因素,为采取有效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监测方法,对某医院2013年下半年实施乳腺外科手术患者切口部位感染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该医院在半年时间内共实施乳腺手术1 230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31例,感染率为2.52%。以乳腺癌手术切口感染率最高,I类手术切口感染率较II~IV类切口感染率低近10倍。结论乳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与乳腺病种、切口类别及危险指数等因素关系密切,应有针对性地展开防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控制手术切口感染的效果,为降低医院手术切口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样回顾性调查和前瞻性监测方法,对本医院手术切口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其控制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连续5年共监测手术患者4688例,其中57例发生手术切口医院感染,总感染率为1.22%,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男性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女性。引起肝移植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以真菌为主,占76%。手术切口感染II类切口最为严重。结论该医院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低于国内平均水平,重点科室手术切口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现状,为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某医院2012年度24个手术科室住院患者手术部位发生医院感染情况进行目标性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监测外科住院手术19 154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66例,感染率为0.34%;其中清洁切口手术发生手术部位感染26例,感染率0.29%;清洁-污染切口手术发生感染27例,感染率0.30%;污染切口手术1 141例,感染13例,感染率1.14%。66例手术部位感染中:表浅切口感染24例(36.36%);深部切口感染18例(27.27%);器官/腔隙感染24例(36.36%)。24个手术科室中有19个科室发生过手术部位感染,占79.17%,其中胸外科感染率最高,其次分别为神经外科三、神经外科二和心脏外科。医院感染患者中共检测到32株病原菌,其中大肠杆菌发生率最高(占25.00%),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占12.15%),再者为阴沟肠杆菌(占9.38%)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占9.38%)。结论不同科室、手术切口、手术部位医院感染发生率不同,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并根据病原菌培养结果合理应用抗生素,以降低手术切口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200r7年1月~2009年12月37例手术切口感染的特点,预防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方法 采取回顾性调查的方法,以卫生部2001年实施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依据,对手术伤口感染情况进行监测.结果 2007年1月~2009年12月共监测手术患者9629例,发生切口感染37例,感染率为0.38%.其中Ⅰ类切口感染占21.62%,Ⅱ类切口感染占54.05%,Ⅲ类切口感染占24.32%.感染最高的科室是神经外科,易发生感染的疾病是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结论 预防切口感染要加强Ⅰ类、Ⅱ类、Ⅲ类切口病人的管理,采取加强手术器械清洗灭菌质量,注意病人术中保暖,保持引流管的通畅等可降低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住院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部位感染情况,提出预防和控制切口感染的措施。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对上海某医院住院外科手术患者病例资料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以了解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及其病原菌分布。结果共调查该医院手术患者病历资料73 735例,查出手术切口部位感染患者445例,切口感染率为0.60%。手术切口感染患者主要分布在普外科,占35.96%;感染类型以表浅切口为主,占35.51%。从手术切口感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233株,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分别占55.80%和42.06%,真菌占2.14%。结论该医院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尚属于规范管理要求范围内,应加强特殊手术术后感染管理和病原菌抗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了解医院普外科住院患者手术部位感染与相关危险因素,为普外科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某医院普外科2017年度9 872例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率进行调查,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在该医院普外科9 872例手术患者中,共发生手术切口感染105例,感染率为1.06%。经Logistic非条件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60岁、BMI≥24、急诊手术、手术切口长度≥10 cm、手术Ⅲ类切口等因素是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独立因素。结论 普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有多种因素影响,可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普通外科手术部位发生感染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方法采取前瞻性调查和回顾性调查方式相结合,对医院普通外科患者Ⅰ、Ⅱ、Ⅲ类手术切口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该医院普外科住院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率为3.08%。患者年龄、切口类型和手术时机等是手术切口感染主要因素。结论对易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降低普外科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和目标性监测,对医院骨科手术部位感染进行调查。结果连续3年共监测骨科手术患者4 869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患者117例,感染率为2.4%。骨折、手术种类、手术持续时间以及植入物等构成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通过控制手术时间、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伤口无菌化护理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骨科手术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13.
2007-2009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淑芝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1):7806-7807
目的总结医院感染发生的情况,为进一步做好医院感染工作提供经验。方法对2007-2009年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前瞻性监测和回顾性调查。结果 3 a发生医院感染率分别为4.95%、4.21%、2.84%,感染部位主要在呼吸道、泌尿道、手术切口。结论医院感染与年龄、基础疾病、抗菌药物滥用和环境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医院骨科Ⅰ类手术切口感染情况,分析影响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时有效地预防切口感染。方法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对东至县人民医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期间在骨科住院的Ⅰ类手术切口患者的手术切口感染进行前瞻性监测与调查分析。结果监测的202例骨科Ⅰ类手术切口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3例,感染率1.49%。术前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部位和有无合并症为影响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通过对感染监控的全程动态监测,全面评估各种危险因素和持续干预,可有效预防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和目标性监测,对医院骨科手术部位感染进行调查。结果连续3年共监测骨科手术患者4 869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患者117例,感染率为2.4%。骨折、手术种类、手术持续时间以及植入物等构成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通过控制手术时间、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伤口无菌化护理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骨科手术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住院骨折患者医院感染的情况,提出预防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对某医院2010-2011年收治的骨折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该医院2年内收治骨折患者1 869例,发生医院感染64例,感染率为3.4%。感染部位主要是手术切口和皮肤黏膜。结论骨折或骨折术后患者容易发生手术切口和损伤皮肤黏膜处感染,重点防控措施是手术环境和术前消毒及术后护理。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研究乳腺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危险因素,为有效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医院住院行乳腺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调查乳腺I类切口手术患者2 846例,其中发生手术部位感染46例,感染率为1.62%。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恶性肿瘤、放疗、血清白蛋白浓度<30 g/L、切口≥10 cm、切口引流、BMI≥25 kg/m2等因素是乳腺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乳腺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与多因素相关,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状况,分析其危险因素,制定防控措施。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本医院2010年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该医院2010年共有住院患者52 660例,发生1 164例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率为2.21%;感染例次率2.26%。以心胸外科感染率最高,为12.78%;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30.87%。共检出病原菌322株,革兰阴性菌72.36%、革兰阳性菌17.08%、真菌9.63%。结论该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标本送检率也偏低,应提高致病菌监测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小儿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手术部位感染质量评价指标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通过目标监测和资料分析方法,对某儿童医院住院外科手术患儿手术部位感染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共调查该医院手术患儿6 819例,其中手术部位感染54例,感染率为0.79%。Ⅰ、Ⅱ、Ⅲ类手术部位感染率依次以为0.83%、0.84%和0.40%。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33.33%和18.09%。手术时间、手术部位、植入物和NINS指数等为小儿手术部位感染的高风险因素。结论该医院儿科手术部位Ⅰ、Ⅱ类切口感染率高于Ⅲ类切口值得关注,应寻找其中的关键性危险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了解住院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部位感染情况,提出预防和控制切口感染的措施。方法 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对上海某医院住院外科手术患者病例资料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以了解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及其病原菌分布。结果 共调查该医院手术患者病历资料73 735例,查出手术切口部位感染患者445例,切口感染率为0.60%。手术切口感染患者主要分布在普外科,占35.96%;感染类型以表浅切口为主,占35.51%。从手术切口感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233株,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分别占55.80%和42.06%,真菌占2.14%。结论 该医院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尚属于规范管理要求范围内,应加强特殊手术术后感染管理和病原菌抗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