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34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结果及其临床特征。结果 348例AMI患中冠脉造影正常31例(8.9%)。与冠脉病变组对比分析其临床资料,该组患临床特征表现为年龄较轻,急性心肌梗死前大多无心绞痛史、糖尿病和血脂代谢异常史,而吸烟较多,发病前大多有紧张劳累。结论 AMI患中冠脉造影正常并非少见,冠脉痉挛在心肌梗死的发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急性血栓形成并血栓自溶是其病理改变之一,吸烟、大量饮酒可能是冠脉痉挛的诱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UK)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对我院AMI接受溶栓治疗患者回顾性分析,每组各30例,一组予70~100mgrt—PA溶栓,另一组予150万UUK溶栓治疗,统计两组溶栓再通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其中48例择期行冠脉造影,以判定冠脉是否再通。同时与临床再通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溶栓再通率rt—PA组为86.7%,UK组为6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再通率与造影再通率正相关(r=0.90)。结论溶栓再通率rt—PA高于UK;判断临床再通率与造影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没有冠脉造影的条件下,临床指标仍然是判定冠脉再通的有效指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临床指标判定再通的敏感度。方法 72例AMI患者,采用静脉药物溶栓治疗后90min行冠状动脉造影,判定冠脉是否再通,同时与临床判断再通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临床判定冠脉再通的指标与冠脉造影判定冠脉再通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别,两者判定再通效能相关性好(r=0.8522),临床判定血管再通的指标敏感度97.73%,特异度85.7%,准确度93.1%。结论 临床再通指标与冠脉造影判断冠脉再通相关性好,在没有冠脉造影的条件下。临床指标仍然是判定冠脉再通的有效指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冠脉造影结果及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的成功率及半年随访结果。方法 符合WHO诊断标准的青年人(≤40岁)AMI患者33例,年龄25-40岁,其中12例术前曾接受早期(≤3h)静脉溶栓治疗,全部患者均在发病8h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梗塞相关动脉(IRA),对TMI(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0-1级(溶栓失败)或虽达到TIMI2级但残余狭窄重、仍表现胸痛的23例患者,立即给予直接或补救性PTCA治疗。随访6个月中若有心绞痛复发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IRA有无再狭窄。结果 33例患者中IRA38支,单支病变26例(78.8%)、双支病变6例(21.2%),其中2例单支病变患者IRA基本正常。TIMI血流0-1级或2级但残余狭窄重、仍有胸痛者23例,IRA2丢、急性PTCA使24支获得完全再通,TIMI血流达3级,成功率96.0%,住院期间无死亡发生。22例成功的PTCA患者6个月随访中无心脏事件发生,2例发生再狭窄(9.1%),11例未接受或未成功的PTCA患者中3例再梗死(27.2%)。结论 青年人AMI单支病变多见,急诊PTCA治疗成功率高,再狭窄率低,近中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非急性心肌梗死(AMI)各类胸痛的诊断,并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78例非AMI胸痛患者进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分析。造影前按症状及体征分为4组,不典型胸痛81例,初发型心绞痛20例,典型心绞痛76例,恶化型心绞痛101例,4组平均年龄分别为(55.12±11.78)岁,(58.00±11.63)岁,(60.53±9.99)岁和(63.02±9.05)岁。结果:冠脉造影示57例冠脉正常(20.50%),35例冠脉轻度狭窄(12.59%),43例冠脉中度狭窄(15.47%),136例冠脉重度狭窄(48.92%),7例冠脉痉挛(2.52%)。不典型胸痛组50.62%为正常冠脉,此组须特别注意与X综合征及非心源性胸痛的鉴别;初发型心绞痛组45.00%为重度冠脉狭窄,发病时间短,多无侧支循环,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高AMI发病率及高猝死率的原因之一;典型心绞痛组57.89%存在重度冠脉固定狭窄,并常有较好的侧支循环,此组13.16%为正常冠脉,亦需慎重进行胸痛的鉴别诊断;恶化型心绞痛组71.29%为重度冠脉狭窄,临床多为严重的缺血性心脏病。结论:冠脉造影对临床各类胸痛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不同时间的血清脑钠肽(BNP)浓度差异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患者进行体检和心电图检查,冠脉造影。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包括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65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80例。胸痛6h内,12h,5d测定血清BNP与肌钙蛋白I(cTnI)的含量。和对照组50例(冠脉造影狭窄〈50%)比较分析。结果:STEMI组与NSTEMI组的BNP高于对照组(P〈0.05),STEMI组BNP高于NSTEMI组(P〈0.05),且AMI患者BNP与肌钙蛋白相关。结论:通过不同时间BNP浓度与cTnI浓度的比较,二者可用于AMI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不稳定性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与心肌梗死(MI)之间的一组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易导致MI和猝死,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作对215例UA冠脉造影血管病变形态与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不同类型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冠脉病变与临床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心钠素能否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早期心功能障碍的预测指标。方法:随机入选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确诊正常及冠心病患者60例,依据病变累及冠脉的支数分为4个亚组病变冠脉(0支、1支、2支和3支组)各15例;左心室导管及左室电影造影测定血流动力学参数;放免法测定血浆心钠素浓度。结果:左室射血分数随着冠状病变程度加重逐渐降低,但各亚组间差异不显著(仅冠脉3支病变组与冠脉0支病变组  相似文献   

9.
张廷满  马长生 《中国临床医学》2001,8(2):111-112,114
目的:探讨1996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推荐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参考方案”中关于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冠脉)再通的临床标准的准确性。方法:对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静脉溶栓治疗后5-7d行冠脉造影,以造影结果为标准,达TIMI分级标准Ⅱ级以上为再通,分析参考方案中两项、三项指标的不同组合及四项指标与血管再通与否的关系。结果:以参考方案所推荐的临床标准判断冠脉再通56例,未通26例;以冠脉造影结果判断冠脉再通58例,未通24例。临床标准的敏感性86.2%,特异性75%,准确性82.9%。结论:参考方案所推荐的临床标准能比较准确地判断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冠脉是否再通。  相似文献   

10.
临床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常用方法是运动平板负荷试验与冠状动脉造影。冠脉造影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性检查,且设备、经费昂贵,有一定风险。如果患者不能进一步接受冠脉介入(PCI)或冠脉旁路移植(CABG)治疗,临床只为了明确冠心病诊断而行冠脉造影,风险傲益、价格傲益比值不大。而运动平板属无创检查,可重复,价格低,安全性好,临床优势明显。与冠脉造影进行对比,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血清尿酸(UA)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2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3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48例],为ACS组,另选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30例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hs-CRP、UA,并进行比较。结果AMI、UAP组hs-CRP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AMI、UAP组UA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hs-CRP水平与血清UA水平升高和ACS关系密切,可作为冠心病危险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2.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冠脉造影与临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H)是由日本学者20世纪70年代率先报道的1种以心尖非对称性肥厚为特征的肥厚型心肌病(HCM)亚型。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有将APH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并进行溶栓治疗个案报道,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经济和精神负担,而冠脉造影及心室造影是避免误诊的有效方法。回顾本科1996-2003年27例APH冠脉造影及临床特征,加深对本病认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高频超声评价冠心病(CAD)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13例连续冠脉造影(CAG)受检者术前行高频超声检查肱动脉EDD,并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冠脉狭窄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肱动脉ED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AMI组EDD显著低于心肌缺血组(P〈0.01)。结论CAD患者的EDD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肌声学造影(MCE)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肌微循环灌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4例AMI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前2d内,应用声诺维(SonoVue)经静脉注射,行间歇触发、二次谐波MCE检查,取左室短轴乳头肌水平切面,应用声学密度分析软件,定量各节段心肌声学密度的峰值强度(PI)、曲线下面积(AUC);根据冠脉造影的结果,按冠脉直径狭窄程度(狭窄<50%、50%≤狭窄<70%、70%≤狭窄<90%、狭窄≥90%)将其所供应的心肌节段的分为4组,分别进行组间声学密度参数的比较,并与冠脉的狭窄程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2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MCE检查。4组间的微循环灌注参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冠脉狭窄程度的加重,其心肌微循环灌注参数(PI、AUC)指标降低越明显(P均<0.01),但其与冠脉狭窄程度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心肌声学造影可评价心肌微循环灌注,但其微循环灌注并非与冠脉狭窄程度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5.
刘爱琴 《临床医学》2010,30(9):41-42
目的分析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其可能致病因素。方法对88例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从危险因素、诱因、发病方式、冠状动脉造影、心功能情况等方面来分析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结果冠状动脉造影85例,其中冠状动脉痉挛8例,其余均有冠状动脉血管的病变。猝死3例,心功能正常51例,心功能不全1~3级37例。结论本组青年人AMI以男性多见,吸烟和家族史是造成青年人AMI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冠状动脉血管以单支病变为主,预后较好,应重视对青年人危险因素的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的的传统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收集临床资料和血管造影结果,对33例早发冠心病NSTEMI患者、31例早发冠心病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和35例相同年龄段非冠心病(非冠组)患者的传统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传统危险因素分析显示:NSTEMI组与STEMI组比较,高血压比率较高(P〈0.05);NSTEMI、STEMI两组与非冠组各项传统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造影结果显示:NSTEMI组较STEMI组左主干病变比率、闭塞性病变(〉99%狭窄)比率、冠脉造影平均积分较高(P〈0.05)。结论早发冠心病NSTEMI患者重度病变较多,需尽早控制危险因素、及时进行冠脉血运重建。  相似文献   

17.
不伴心肌梗死的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心绞痛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伴心肌梗死的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4例不伴心肌梗死的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中、高危险组主要表现为静息心绞痛,低危险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主要表现为劳力型心绞痛。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前降支闭塞10例(37%),右冠状动脉闭塞7例(26%),左回旋支闭塞6例(22%),合并多支血管病变23例(95.8%)。心电图ST段异常14例(58.3%)。62.5%的患者进行经皮冠脉血运重建术。结论:不伴心肌梗死的冠状动脉完全闭塞主要表现为劳力型心绞痛,心电图ST段异常是预测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主要危险因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正成为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患者发作缺血性脑卒中2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具有缺血性脑卒中病史的冠心病病人进行介入诊治时,在进行冠脉造影的同时,也对颈总动脉进行造影,观察冠脉狭窄与颈总动脉狭窄之间是否有某种关系,以及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20例该组病人进行冠脉造影(CAG)或经皮球囊扩张加支架术(PTCA+stent)后,对双侧颈总动脉进行非选择性造影。结果 冠脉有双支病变,三支病变及左主干病变等严重病变者,颈动脉的斑块较大而且弥漫。结论 冠脉病变及颈动脉病变相关,及与缺血性脑卒中(AIS)的发作次数相关。  相似文献   

19.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正常的发生率,并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5年5月~2004年10月收治的436例AM I患者冠脉造影结果及有关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436例中,冠脉造影异常402例(异常组),正常34例,其中青年AM I患者冠脉造影正常8例(正常组),提示青年冠脉造影正常者多无心绞痛、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及血酯异常,但大量吸烟者居多。结论:在冠脉造影正常的青年AM I中,冠脉痉挛在心肌梗死的发病中可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急性血栓形成伴血栓自溶亦是其病理改变之一。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TCA)和支架植人术是目前治疗AMI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大多数AMI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均有血栓形成,球囊扩张和支架植人针对的是粥样斑块一类的“硬病变”,而对血栓性“软病变”则疗效不佳,故如何消除血栓性物质是治疗AMI的关键。2001—2003年,我院采用一种操作相对比较简单的血栓抽吸装置(FT)来减少和消除AMI患者冠状动脉内的血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