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内经》云:“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故大肠失司,则可引起大便不通。大便不通,腑实以其为主症,其他证亦可兼见。《诸病源候论》曰:“大便难者,由五脏不调,阴阳偏有虚实,谓三焦不和,则冷热并结故也”。说明大便不通可由五脏不调、三焦不和而引起,但主要病理变化在肠。病因、病机不同,治法自当有别。故《内经》有:“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之异。又《医学三字经》云:  相似文献   

2.
“肺与大肠相表里”源于《内经》。《灵枢·本输篇》曰:“肺合大肠”,是说肺与大肠在经脉上相络属,在生理上相辅相成,如肺的肃降功能有助于大肠的传导,大肠的传导功能也有助于肺的肃降;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如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可影响肺的肃降,肺失肃降,津液不能下达则可见大便涩  相似文献   

3.
虚秘即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同时兼有虚证的一种病证,是临床常见病。尤其以老年、小儿及产后为多见。先生从事消化病研究数十载,对本病的治疗独具匠心,屡屡获效。吾辈随其所学,得益匪浅。兹将先生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介绍如下。1 病在大肠,与脾、肾关系密切正常情况下,饮食入胃,经过脾胃运化、吸收其精华之后,所剩糟粕传送到大肠,成为大便而排出体外。即《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谓:“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若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即可导致大便秘结不下。大肠的正常传导变化,必须依赖津液…  相似文献   

4.
芍药甘草汤加味在痛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芍药甘草汤,《伤寒论》中并未提到有止痛作用。但是后人渐将此方用于治疗一些痛证。如《类聚方广义》曰:“治腹中挛急而痛者,……亦有奇效。”《古今医统》曰:“芍药甘草汤治小儿热腹痛,小便不通,及痘疹之肚痛。”《医学心悟》更进一步提出:“芍药甘草汤止腹...  相似文献   

5.
试论肺与大肠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皆知“肺合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笔者拟从理论和临床进行探讨,就正于医林。一、肺与大肠的生理关系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而大肠为传导之府,凡经小肠泌别之糟粕,由大肠传导而下。大肠主“燥气”,使糟粕变为有形之粪块,定时排出体外。《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云:“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肺  相似文献   

6.
六腑以通为用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六腑多为中空有腔的脏器,其共同的生理功能是传化饮食和水液。《素问·五脏别论》曰:“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说明“实”是六腑的生理,而“满”是其病理。所以,六腑必须通降正常,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六腑通  相似文献   

7.
一、名词解释(10分,每小题2分) 1.转胞:妊娠期间,小便不通,甚至胀急疼痛,心烦不得卧,称“转胞”,又称“妊娠小便不通”。 2.息胞:胎儿娩出后,胎盘较长时间不能娩出者,称“息胞”。 3.胞阻:妊娠期间,因胞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小腹疼痛者,称“胞阻”,又称“妊娠腹痛”。 4.胞漏: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而无腰酸腹痛者,称“胞漏”。亦称“胎漏”。 5.乳泣:妊娠期间,乳汁自行流出者,称“乳泣”。二、填空(20分) 1.明·万密斋(万全)所著《广嗣纪要》一  相似文献   

8.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小肠泌别清浊,大肠传导糟粕,它们共同完成对饮食的消化、吸收及津液的输布和废物的排出。在这一生理活动中,胃肠之正常受纳、传导与排空又是其重要环节。胃以降为顺,肠以通为和。《素问·五脏别论》云:“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临床上导致胃肠疾病的原因甚多,但其病机总不外乎阻闭壅滞;治法虽广,亦不离乎通降。如《医学新传》所言:“夫痛  相似文献   

9.
输卵管堵塞不通,是临床上常见的不孕症原因之一,祖国医学对输卵管堵塞的认识:《巢氏病源·巢元方曰》:“……妇人之胞。三焦之府。常所从止,然妇人经脉俞络合调,月水以时来至,故能生子而无病。如经络荣卫断绝不通,邪气便得往来入合于脏,若经血未尽,而合阴阳,即令血脉挛急……。”《妇人良方》云:“妇人痃癖,因元气虚弱而邪气积聚,盖痃者  相似文献   

10.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儿科临证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灵枢.本输篇》曰:“肺合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传导之官,赖肺气之肃降而排泄通畅,反之,肠腑积滞不通,腑实内结,浊邪上干,肺失宣肃。笔者有幸随师汪受传教授临证,根据这一理论,结合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易趋康复的特点,运用通腑法,或在辨证治疗的方药中加入宣肺通腑之剂治疗乳蛾、肺炎喘嗽、哮喘、便秘等,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胃虽属于中土,而与肺“土金相生”;大肠虽司传导,而与肺相表里。三者部位虽异,而气息相通。凡气血之往来,经络之贯注,津液之敷布,脏气之交换,莫不休戚相关,彼此互通。是以喘虽属肺而恒与手足阳明——大肠、胃有关。《素问·逆调论》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阳明何以致喘?缘“阳明如市”,水谷杂居,虽曰气血之本,实乃“藏污纳垢”之所,一旦痰食秽浊蓄积其中,则气化被阻,肺失降令,气逆不下而喘息之症作矣。且“阳明主阖”,其经脉以下行为顺,胃气不降而肺气得平者鲜矣。故《素问·调经论》曰:“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熏  相似文献   

12.
小儿因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脾不足,外易受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而发病,临床多以肺系和大肠系疾病为多.根据<灵枢·本输>[1]曰:"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腑"即"肺与大肠相表里"之说,常采用肺病治肠、肠病治肺、肺肠同治、上病取下等方法治疗,往往可取得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治淋体会点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淋证急发清热当重除湿淋证病因虽多,但因湿热蕴结下焦尤为常见。《金匮要略》曰:“热在下焦,亦令淋秘不通”。《丹溪心法》:“淋有五,皆属乎热。”《诸病源候论》指出:“诸淋者,肾虚而膀胱热故也。”上述医家突出强调了热邪在淋证发病中的重要作用。盖病在下焦,属湿者?..  相似文献   

14.
1饮食有节之“节”“节”之含义:《易·节卦》:“节亨苦节不可贞”,意为“节者制度之名,节止之义,制事有节其道乃亨”。在此“节”为制度之意,是为规范的行为模式。《易·颐象》:“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此处“节饮食”为节制饮食之义,是为“饮食和德,适节无过”的饮食最高境界。《中庸》亦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颐生无元妙,节其饮食而已。”颐生指养生。“饮食有节”是在《内经·上古天真论》中提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  相似文献   

15.
清热通便胶囊治疗便秘316例临床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便秘是大便干燥 ,秘结不通 ,排出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 ,排便周期超过 2d以上的一种病证。本证多见于各种急慢性病中。便秘属大肠传导功能失常 ,与脾胃及肾脏的关系密切。饮食入胃 ,经过脾胃运化 ,吸收其精华之后 ,所剩糟粕 ,最后由大肠传送而出 ,而成大便。如果胃肠功能正常 ,则大便畅通 ,不致发生便秘。若肠胃受病 ,或因燥热内结 ,或因气滞不行可导致热秘、气秘。其主要临床表现有 :大便干燥 ,秘结不通 ,排便时间延长 ,或排便周期超过 2d以上伴有面赤身热 ,口臭唇疮 ,腹胀腹痛 ,脉滑数或脉弦等。腹部叩诊呈实音。我们对符合要求的…  相似文献   

16.
在论述肺与大肠相表里关系的基础上,对肺部疾患兼治大肠和大肠病变兼治肺的临床意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例如:肺热下移大肠,宜泻肠而通肺气;肺虚则大肠传导失职,宜补肺兼润肠;肺气不固,大肠不摄,宜益气涩肠;湿热结聚之便秘不通,宜调理肺气;痰饮喘咳兼胃家实者,宜下气导滞。最后还从直肠给药及现代实验研究对“肺合大肠”理论加以阐明。  相似文献   

17.
浅谈《伤寒论》心下痞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所述心下痞,指病者自觉胃脘部痞塞满闷为主要特征的病证。《诸病源候论》曰:“痞者,心下满也。”《伤寒条辨》曰:“痞,言气隔不通而痞塞也。”痞作为临床常见证,反映了一种复杂的病理状态,可见于多种外感内伤疾病之中。《伤寒论》对心下痞证治作了较详细的论述,为后世辨证论治开辟了一条极有价值的途径。1 心下痞的病因病机 心下痞的形成原因纷繁复杂。《杂病源流犀烛》曰:“痞满,脾病也,本由脾气虚及气郁不能运行,心下痞塞填满,故有中气不足,不能运化而成者,有食积而成者,有痰结而成者,有湿热太甚而成者。”《伤寒论》所述心下痞的病因病机可简要归纳为如下。  相似文献   

18.
"二阳之病发心脾"释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暖  董尚朴 《河北中医》2004,26(4):316-316
“二阳之病发心脾”,语出《素问·阴阳别论》,文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王冰注曰:“二阳,谓阳明大肠及胃之脉也。隐曲,谓隐蔽委曲之事也。夫肠胃发病,心脾受之,心受之则血不流,脾受之则味不化,血不流故女子不月,味不化则男子少精,是以隐蔽委曲之事不能为也。《阳阳应象大论》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由是则味不化而精气少也。”金代张子和遵奉王冰之说,并进一步指出了临床证候,云:“男子二十上下而精不足,女人二十上…  相似文献   

19.
《内经》“阴虚生内热”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如何理解《内经》中的“阴虚生内热”,它的真实涵义何在?本文拟就此问题,浅谈如下,以供同道参考。一、《内经》“阴虚生内热”的涵义“阴虚生内热”出自《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原文是:”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对此,张志聪曾释云:“此言阴虚生内热者,因中土之受伤也。夫饮食劳倦则伤  相似文献   

20.
诊余偶记     
一、紧脉:《伤寒论》“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魏荔彤注:“伤寒中风同一浮脉,而彼为浮缓此为浮紧,阳邪舒散故缓,阴邪劲急故紧。同为在表之浮,而一缓一紧,风寒逈异矣。”按《伤寒论》中紧脉乃与缓脉相对,紧之形态论中未群。《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曰:“腹痛脉弦而紧。”曰:“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曰:“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