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广州市某工地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探讨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原因,为登革热疫情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队列研究方法对疫情暴发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ELISA、RT-PCR和病毒分离的方法对标本病原学进行检测。结果工地工人登革热罹患率为16.96%;全部病例均在同一潜伏期内发病;未使用防蚊措施(RR=2.9,95%CI=1.6~5.0)、地下室工作(RR=2.6,95%CI=1.5~4.6)、工地板房住宿(RR=5.2,95%CI=1.7~16.3)工人罹患登革热风险更高;叉生分析结果显示工地住宿暴露与地下室工作暴露存在交互作用,工地住宿是主要患病风险,地下室工作增加患病风险。结论工地蚊媒密度高是引起本次疫情的主要原因,工人在工地住宿、地下室工作为共同危险因素,未采取防蚊措施增加了患病风险。尽早隔离病人、杀灭成蚊、清理孳生地是登革热防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六安市叶集区某学校一起食物中毒暴发事件进行调查,查找危险因素和传播途径,并提出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方法按照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对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调查对象的餐次、食物品类和进食份量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危险餐次和中毒食物。对学校食堂晚餐留样食物、部分病例吐泄物、厨工肛拭子、食堂器具表面拭子等样品进行5种常规致病菌的实验室培养检测,同时对肉烧菜豆中皂苷和植物凝集素检测。结果 2014年1月20日在学校食堂进食晚餐共有776人,共搜索到79例疑似病例,罹患率为10.2%(79/776)。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20日在学校食堂进食早餐和(或)中餐的学生均未发病,79例病例均进食过学校20日食堂晚餐,提示20日学校食堂晚餐为可疑餐次;食用肉烧菜豆和肉烧豆腐的师生发病风险分别是未食用者的32.08和2.22倍(OR=32.08、2.22),其他食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叉生分析结果显示,单独食用肉烧菜豆为发病危险因素(OR=22.67,95%CI:3.86~223.99)。食用肉烧菜豆的剂量反应关系分析显示,随着进食肉烧菜豆的数量增加,病例发病的可能性亦增大,且趋势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在20日晚餐样本和环境样本中未检出5种常规致病菌。结论该起食物中毒系因菜豆烹调不当所导致。建议学校建立健全食品卫生管理制度,严格落实管理措施及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3.
目的查明某小学皮炎暴发事件的致病因子、感染途径及危险因素,为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疾病特点制定病例定义,在学校和附近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搜索可疑病例,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病例开展个案调查,对学校内外环境实地调查,利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验证暴露危险因素,现场捕获毒蛾幼虫进行鉴定。结果共发现28例病例,主要临床症状为皮肤瘙痒、斑丘疹。首发病例于4月5日发病,从5月开始,陆续有散在病例出现,5月25日出现21例病例,且均为5年级3班学生和辅导员,之后再无病例出现,流行曲线显示此次暴发为点源暴发的单峰模式。其中学生21人,辅导员6人,清洁工1人;五(3)班15例,罹患率25.42%,一(2)班4例,罹患率6.82%,一(1)班2例,罹患率3.35%,班级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6.09,P0.01)。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搬塑料凳(RR=17.95,95%CI:4.50~70.00)以及树下逗留(RR=+∞,95%CI:3.80~∞)为感染危险因素。经鉴定本次捕获的毒蛾幼虫为榕透翅毒蛾幼虫。结论本次皮炎爆发疫情为病人接触到凳子上及散落的毒蛾幼虫刚毛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分析珲春市某校学生水痘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危险因素及保护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比较某校寄宿生与走读生发病率差异分析危险因素。结果:珲春市某校共发生水痘病例46例,首例病例3月16日发病,4月21日-24日出现流行高峰。总罹患率为3.84%(46/1197),其中寄宿生罹患率23.08%,走读生罹患率3.20%,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001);寄宿学生较走读学生患水痘的危险性高(RR=7.22,95%CI=3.75-13.90)。时间分布按住宿、走读情况区分,显示该起暴发疫情由寄宿学校学生引起,先在寄宿学校宿舍内传播,进而引起全校的疫情暴发。结论:本次疫情由寄宿学校学生引起,先在寄宿宿舍内传播,进而引起全校的疫情暴发。建议加强寄宿学校卫生管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查明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来源。方法通过流行病学曲线及回顾性队列研究查找可疑餐次,对可疑餐次食物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分析食用不同食物与食物中毒的关联性,并采集可疑食物和病例等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共发现87例病例,症状主要为腹泻(96.5%)、腹痛(91.9%)、呕吐(44.8%)、发热(32.2%)。20日午餐(RR=21,95%CI=9.2~47)、晚餐(RR=4.9,95%CI=3.3~7.3)均是本次疑似食物中毒的暴露餐次。烧鸭(OR=26,95%CI=5.7~118)和白切鸡(OR=21;95%CI=2.5~180)是发病的危险因素。厨师在对白切鸡及烧鸭切块过程中发生交叉污染可能是此次食物中毒的感染环节。病例肛拭子检测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结论食用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白切鸡和烧鸭是导致本次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对餐饮机构厨师的监督管理,提高其卫生安全意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分析一起水痘爆发疫情的原因和特点,总结经验教训。方法病例定义为2007年2月28日以来,学校内教师和学生中出现典型的水痘样皮疹(疱疹≥3d),伴或无发热症状体征。通过现场调查、问表等方法,描述本次爆发的流行病学特征,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危险因素。结果123例患者中罹患率为6.8%,其中男6.7%,女7.0%。流行病曲线上发病最高点在4月30日到5月3日。三年级的罹患率为20.1%,一年级的罹患率为16.2%。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中午两小时午休时间(RR=4.9,95%CI=3.4-7.1)和乘坐校巴时(RR=3.2,95%CI=2.3-4.5)的密切接触。对27个班级的940名学生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只在学校午休而不乘校巴的(RR=5.4,95%CI=3.5-8.3);在校午休同时也乘校巴(RR=2.8,95%CI=1.9-4.2)。对午休的57个宿舍进行人群聚集性分析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此次水痘爆发的主要危险因素与学生中午两小时午休期间在宿舍聚集和乘坐校巴时的密切接触有关。有效的控制措施是对病例的隔离及学校和校巴的消毒。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来源的调查分析,提出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方法根据流行病学曲线查找可疑餐次,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查找可疑餐次食物,对采集的可疑食物和病例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共搜索到25例病例,罹患率为50. 00%。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100. 00%)、腹痛(100. 00%)、呕吐(44. 00%)等。食用猪头肉炒芹菜是发病危险因素(OR=13. 714,95%CI:1. 311~143. 440)。病例肛拭子检测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可疑食物为8月19日午餐的猪头肉炒芹菜。结论该起事件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建议加强集体食堂的监督与管理,严格落实各项管理措施和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核实疫情,确定J学校水痘暴发的存在并描述疫情三间分布特征和流行强度,探讨发病危险因素。方法按照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描述其三间分布后,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形成假设,再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验证假设。结果 2009年3月1日至4月28日搜索到符合病例定义的病例共45例。首例病例于4月2日发病,全校分别于4月8日、16日、21~27日出现3个发病高峰。二(4)班和二(5)班罹患率最高,分别为33.3%和27.1%。45例病例均为学生,男生罹患率为7.2%,女生罹患率为4.8%。7~10岁组38人,占84.44%。在全校学生中乘坐校车者发生水痘的危险是不乘坐校车者的2.3倍(RR=2.36,95%CI=1.29~4.32)。按不同年级进行的Mantel-Haenszel分层分析表明:乘车与不乘车2个队列之间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P0.05)。结论根据病例临床表现、三间分布特征,确定J学校存在水痘暴发;年级不是混杂因素,乘坐校车会增加水痘发病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中山市某小学多名急性胃肠炎病例的感染来源、传播途径和危险因素。方法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病例的临床特征、流行曲线和人群分布。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探索危险因素。结果共发现疑似病例39例,实验室确诊病例9例,学校总罹患率为3.3%(39/1 192)。39个病例均为学生,分布在7个班,其中四(4)班和四(3)班罹患率最高,不同班级之间的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709,P0.01)。回顾性队列研究提示:23日中午经过四(4)班和四(3)班外的走廊,并见到呕吐物,其发病风险增加(RR=4.23,95%CI:1.09~8.56)。结论本次诺如暴发疫情主要是由于呕吐物未能及时和规范处理,可能是通过气溶胶传播导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母体乙肝病毒、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和念珠菌感染对胎儿出生缺陷的影响。方法以东莞市孕前筛查项目为基础,收集受检妇女基本资料和临床结果,随访获取研究对象妊娠结局,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乙肝病毒、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和念珠菌感染与胎儿出生缺陷的关系。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72 515例,有出生缺陷者996例,发病率为137.35/万人,其中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最高,为48.47/万人。乙肝病毒阳性(RR=1.28,95%CI:1.04~1.59)、生殖道沙眼衣原体阳性(RR=1.82,95%CI:1.23~2.69)为出生缺陷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发现:乙肝病毒感染是染色体异常(RR=2.39,95%CI:1.15~4.93)、消化系统疾病(RR=2.89,95%CI:1.33~6.28)的危险因素;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RR=4.29,95%CI:1.31~14.06)、心血管系统疾病(RR=1.93,95%CI:1.05~3.54)、染色体异常(RR=5.27,95%CI:1.87~14.85)的危险因素。念珠菌感染则暂未发现对各类出生缺陷有影响。结论母体乙肝病毒感染、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对胎儿出生缺陷发生有影响,但仍需更大样本的调查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江阴市一起幼儿园水痘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全市学校水痘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水痘暴发疫情进行流行特征分析,采用1∶4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讨本次疫情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报告16例水痘病例,罹患率2.90%。涉及某幼儿园2个年级4个班级,4个班级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94,P0.05)。疫苗接种率为57.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7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水痘病人接触史可能是水痘发病的危险因素(OR=8.49,95%CI:2.06~34.96);卫生习惯好是水痘发病的保护因素(OR=0.22,95%CI:0.06~0.78)。结论及时发现、隔离病例、有效减少水痘病例的密切接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控制水痘暴发疫情至关重要。建议提高幼儿园学生水痘疫苗接种率,达到免疫屏障需求,同时建议未确定患过水痘的成人接种水痘疫苗。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陕西省某大学一起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分析疫情原因,为学校诺如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方法对病例进行调查。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疫情数据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疫情9 d内累计发现病例133例,临床症状以腹泻(84.96%)、恶心(70.68%)、腹痛(59.40%)为主,无重症、死亡病例。病例均为学生(罹患率0.73%),散在分布于16栋宿舍,发病年龄17~24岁,各年级均有发病;男生罹患率0.87%,女生罹患率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3,P0.05)。病例对照结果表明,去M村就餐(OR=6.53,95%CI:1.98~21.55)、同宿舍有病例(OR=3.47,95%CI:1.11~10.82)是危险因素。实验室检出病例标本阳性12份(12/15),环境标本阳性1份(1/14)。结论此事件为一起诺如病毒GⅡ型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病例集中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去M村就餐,中后期不排除接触传播。应加强学生教职工健康教育,监督执法部门加强对餐饮行业的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与结直肠癌的关系,为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四川省肿瘤医院400例经病理学确诊的新发、原发结直肠癌患者和400例同期未患结直肠癌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直肠癌的相关因素。结果 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每日静坐时间≥8h(OR=2.01,95%CI: 1.15~3.50)、食用腌泡菜≥3次/周(OR=2.19,95%CI: 1.48~3.23)、食用腊制食品≥2个月/年(OR=4.12,95%CI: 2.59~6.55)、经常食用脂肪及糖类食物(1~2种OR=1.97,95%CI: 1.03~3.76;3~5种OR=3.41,95%CI: 1.68~6.93)和结直肠癌家族史(OR=3.46,95%CI: 1.37~8.75)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而经常饮茶(OR=0.61, 95%CI: 0.40~0.94)、经常运动(OR=0.36,95%CI: 0.23~0.56)、食用豆类及豆制品≥3次/周(OR=0.46,95%CI: 0.28~0.75)是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经常食用脂肪及糖类食物在结肠癌的发生中作用突出(1~2种OR=7.53,95%CI: 1.75~32.34;3~5种OR=10.57,95%CI: 2.38~46.95),未发现在直肠癌发生中起作用。结论 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应通过开展健康教育等方式进行干预,积极倡导群众适当运动,平衡膳食,以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由诺如病毒新重组株GⅡ.P16-GⅡ.2引起的暴发疫情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诺如病毒性腹泻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疫情期间在校263例病例为病例组,同期在校非病例为对照组;使用自行设计的问卷收集病例和对照信息,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报告病例263例,均为学生,罹患率为1.48%(263/17 752)。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发病前3天接触病例(OR=1.942,95%CI:1.298~2.905)、发病前1天在校外吃午餐或外卖(OR=3.497,95%CI:2.208~5.524)、发病前1天在校外吃晚餐或外卖(OR=1.951,95%CI:1.264~3.011)为危险因素;发病前3天日均饮水500~999 ml(OR=0.634,95%CI:0.433~0.929)、1 000~1 999 ml(OR=0.565,95%CI:0.344~0.929)为保护因素。结论相关部门应加强饮食安全管理,教育居民养成良好饮食和卫生习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查明学校暴发疫情发生原因和传染来源。方法搜索疫情信息,采集水源和血清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开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暴露因素与疫情之间的关联性。结果学生发病176例(男125例,女51例),罹患率为5.37%,男女生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4,P<0.01);教职工发病1例(男性),罹患率为0.36%。发病年龄为14~45岁,18岁发病最多,占29.94%。患者血清标本抗-HAV IgM全部阳性;生活用水(河水)标本的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数明显超标。生活用水(河水)与暴发疫情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RR=14.78,95%CI:3.51~62.28,AR%=93.23,χ2=13.44,P<0.01)。结论使用未经消毒的生活用水(河水)是该次甲肝暴发的主要原因,应加强甲肝疫苗接种、生活饮用水和食品卫生监管以及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分析武汉市某小学一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以及接种含腮腺炎成分疫苗的保护效果,为预防和控制学校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现况调查和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武汉市某小学流行性腮腺炎的暴发原因和流行特征,评估疫苗保护效果。结果本次疫情共报告41例流行性腮腺炎病例,罹患率为6.62%(41/619)。男、女罹患率分别为7.26%和5.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9,P=0.471)。发病年龄以10~11岁为主,占全部病例的75.61%。有明确接种史的学生中,含腮腺炎成分疫苗(MuCV)的接种率为93.39%。1剂次、2剂次疫苗接种保护率分别为58.19%、65.59%,总体疫苗保护效率为58.70%,RR=0.41(95%CI:0.24~0.75,P=0.003)。结论某小学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主要原因为首发病例未及时明确诊断并进行有效隔离,接种MuCV具有保护效果,但会随着接种年限衰减,建议入学前加强1剂次MuCV。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研究急性脑出血患者ICU室罹患院内获得性肺炎(HAP)的危险因素,为预防ICU院内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2月在广西钦州市灵山县人民医院ICU进行住院治疗的189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HAP分为病例组57例和对照组132例,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急性脑出血患者ICU室罹患HAP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患者在再出血率,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而B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结果筛选出气管切开治疗;年龄≥60岁(OR=3.674;95%CI:0.757~14.745);吸烟(OR=76.775;95%CI:0.354~17.475);气管切开治疗(OR=26.464;95%CI:0.676~18.864);气管插管治疗(OR=25.346;95%CI:0.963~18.475);ICU住院时间(OR=5.772;95%CI:0.428~6.642);机械通气时间(OR=3.425;95%CI:0.208~6.277)是急性脑出血患者ICU室罹患HAP的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ICU室罹患HAP预后较差,应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的次数,尽可能地及早拔管,避免长时间在ICU住院和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综合评价地中海贫血对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旨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检索Medline、Elsevier、Cochrane Library、ISI web of knowledge、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从1980年1月至2014年10月发表的关于地中海贫血与孕妇妊娠结局的队列研究,经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后采用Rev 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亚组分析的方法分析异质性的来源,采用漏斗图分析发表偏倚。结果:地中海贫血是孕妇剖宫产、早产发生的危险因素(RR=1.35,95%CI=1.19~1.54,P=0.00;RR=2.06,95%CI=1.29~3.28,P=0.00),但不是新生儿低体质量发生的危险因素(RR=1.56,95%CI=0.98~2.49,P=0.06)。经亚组分析后,α地中海贫血不是孕妇剖宫产、早产、新生儿低体质量发生的危险因素(RR=1.32,95%CI=0.92~1.91,P=0.14;RR=1.21,95%CI=0.51~2.86,P=0.67;RR=1.27,95%CI=0.52~3.10,P=0.59);β地中海贫血是剖宫产、新生儿低体质量发生的危险因素,且发生风险分别是正常孕妇的1.54倍和2.31倍(RR=1.54,95%CI=1.20~1.97,P=0.00;RR=2.31,95%CI=1.04~5.14,P=0.04),但β地中海贫血不是孕妇早产发生的危险因素(RR=2.53,95%CI=0.78~8.18,P=0.12)。结论:地中海贫血是孕妇剖宫产、早产发生的危险因素,β地中海贫血为剖宫产、新生儿低体质量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方法 :1993年 1月~ 2 0 0 1年10月期间出院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 ,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对一般情况、既往史、入院时和住院期间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病率为 7.6 3%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最强的危险因素为患者高龄 (RR =6 .78,95 %CI =3.97~11.5 9) ,其余依次为心血管病史 (RR =5 .0 1,95 %CI =3.4 0~ 7.38)、Q波型心梗 (RR =2 .2 4 ,95 %CI =1.32~3.77)和前壁心梗 (RR =1.88,95 %CI=1.2 7~ 2 .78)。结论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主要与患者高龄、心血管病史和前壁心梗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本次学校腹泻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查找主要危险因素,为进一步防控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对病例,健康人对照和外环境进行采样,用核酸检测试剂进行病毒检测;SPSS 20.0软件进行差异性统计,不同率的比较用χ2检验。结果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学生是高危人群(RR=29.84,95%CI:7.44~119.63);实验室病毒学检测在291份样本中分离到诺如GⅡ型病毒阳性45份,其中病例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χ2=10.811,P=0.001),提示诺如GⅡ型病毒为本次暴发的主要病原体;外环境样本检测结果提示同宿舍居住为可疑危险因素。结论本次疫情为诺如GⅡ型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学生是高危人群,同宿舍居住为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