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采用仿真人体模型及热释光剂量计(TLD)测量五种头颅CT扫描方式下受检者眼晶体的受照剂量并进行比较。方法 将TLD放置于仿真人体头部模型眼晶体预留孔,在8台CT上分别采用五种头颅CT扫描方式对头模进行扫描,每次扫描结束后,取下TLD并编号记录,以备测量。结果 五种头颅CT扫描方式下,眼晶体受照剂量分别为颅脑(17.78±10.03)mGy,眼眶(17.45±7.92)mGy,鼻骨(14.65±3.80)mGy,鼻窦(9.93±6.25)mGy,颞骨(7.94±5.18)mGy。结论 头颅CT扫描时受检者眼晶体的受照剂量总体水平为(13.55±7.89)mGy,不同CT及不同颅脑扫描方式下,眼晶体的受照剂量存在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双源CT超低管电压(70 kVp)联合FLASH的扫描技术在儿童鼻旁窦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80例临床怀疑鼻旁窦炎的患儿随机分成A、B两组,实验组(A组) 40例:管电压70 kVp,螺距3.0,所得数据采用迭代算法(SAFIRE) 重建;对照组(B组)40例:管电压80 kVp,螺距1.5,所得数据采用滤波反投影算法(FBP)重建。分析比较2组不同扫描方式的主、客观图像质量以及辐射剂量,包括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 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实验组的CTDIvol (mGy)、DLP (mGycm)和ED (mSv)较对照组显著降低(CTDIvol:0.39 ±0.004 vs 1.57 ±0.009 mGy,P < 0.001;DLP:6.31 ±0.52 vs 19.88 ±2.01 mGycm,P < 0.001;ED:0.024 ±0.005 vs 0.079 ±0.016 mSv,P < 0.001)。较对照组,试验组的图像噪声及SNR硬组织均有所增加,SNR软组织则有所下降。2名医师对2组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超低管电压(70 kVp)联合FLASH扫描技术可明显降低儿童鼻旁窦CT扫描剂量,且图像质量均满足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3.
CT剂量指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用不同积分区间(±7 T和±50 mm)计算CT剂量指数(CTDI)时对结果的影响。方法 用热释光剂量计(TLD)在标准的CT剂量监测模体上,测量日立W-1000型CT机的单层扫描的剂量分布曲线,根据分布曲线计算不同积分区所对应的CTDI值。结果 对层厚大于7 mm(10 mm)的单层扫描,±50 mm积分长度所得的CTDI100小于±7T积分长度所得的CTDIF;对层厚小于7 mm(5 mm)的单层扫描,则CTDI100大于CTDIF结论 当扫描层厚不是7 mm时,用100 mm活性长度的笔形电离室测得的CTDI100与CTDIF有差异,为了便于统一比较,应对不同层厚的扫描作适当修正。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步进式轴位容积扫描与常规螺旋扫描模式为对比,探讨颅脑CT最佳扫描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389例相同扫描参数及重建参数的步进式轴位容积扫描和常规螺旋扫描模式影像学资料及辐射剂量报告,对图像质量分别进行主观评价及客观评价,主观图像评价:质量优秀的图像为3级;质量好的图像为2级;质量差但足以满足诊断的图像为1级。客观图像质量评价:根据手动定位获得图像四个感兴趣的区域分析评价信噪比(SNR),同时对剂量报告中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进行分析。结果 步进式轴位容积扫描和常规螺旋扫描图像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步进式轴位容积扫描CTDIvol略高于螺旋扫描模式,DLP明显低于螺旋扫描模式。结论 相同扫描及重建条件下,步进式轴位容积扫描辐射剂量低于常规螺旋扫描,颅脑CT推荐步进式轴位扫描模式。但日常工作中应根据特殊需要制定个体化扫描方案。  相似文献   

5.
低剂量肺CT不同准直器宽的放射剂量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16层螺旋CT两种不同准直器宽肺部低量扫描的X射线辐射剂量,为肺部低剂量检查提供最佳扫描参数。方法 将60例进行肺部低剂量检查者随机分为A组(30)例和B(30例)两组。A组采用1.5mm×16准直器宽,B组采用0.75mm×16宽准直器宽,管电压、有效mAs、扫描周期及重建层厚均相同,分别为120kV、20mAs、0.5 s、5mm。观察计算两种准直器宽扫描剂量的CT剂量指数(CTDI),螺旋扫描的mAs,DLP和扫描时间。结果 A组的CTDI为1.4,B组的CTDI为1.56,A组螺旋扫描的mAs为286.23±17.64,是B组(505.43±42.22)的56.7%,A组扫描时间为(4.99±0.33)s,是B组(9.00±0.71)的55.4%。结论 16层螺旋CT肺低剂量扫描可采用1.5mm准直器宽进行扫描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自动毫安调节方式和常规扫描方式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中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差别。方法 收集92例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组46例,A组采用常规扫描方式,B组采用自动毫安调节方式;观察其成像质量,比较并计算其单次扫描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结果 自动毫安调节组与常规剂量组间的成像质量主观评判均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分别为(4.31±0.92)分和(4.22±0.68)分;成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动毫安调节扫描与常规剂量的CTDIvol、DLP及ED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自动毫安调节扫描方式能保证图像满足诊断要求,又大幅降低了受检者辐射剂量,应该作为头颈部CTA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低辐射剂量CT扫描引导定位下肺部穿刺的技术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 56例发现肺部占位需要穿刺明确诊断的患者,选择28例使用常规剂量扫描(120 kV,120 mAs) CT引导,28例使用低剂量扫描(120 kV,30mAs)引导,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图像质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比较两组穿刺的技术成功率及安全性。结果 低剂量组CTDIvol和DLP分别为(2.01 ±0.33) mGy,(46.73 ±3.68) mGy·cm,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的(7.03 ±0.36) mGy,(126.41 ±4.81) mGy·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常规剂量扫描组穿刺成功率96.43%,低剂量扫描组穿刺成功率92.86%,两组成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 肺部低剂量CT扫描的图像质量可以满足CT引导定位的目的。肺部低剂量引导定位穿刺活检术,在降低了患者辐射剂量的同时还保证了穿刺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低剂量CT成像的可行性及其与图像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减少受检者的辐射危害。方法 选取临床怀疑或确诊为冠心病患者60例,平均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应用常规剂量650 mA扫描,B组采用低剂量450 mA扫描。比较并评估两组图像质量、噪声、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结果 A组与B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56±0.43和3.52±0.63,噪声分别为29.62±4.24和27.32±5.21,两种剂量下图像质量全部符合诊断要求,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扫描的CTDIvol、DLP、E分别是常规剂量的49.53%、49.53%、49.55%。结论 应用降低mA大小30%的冠脉CT扫描技术图像质量不差,可以大大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降低公众人群的辐射风险,保护公众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肺部结节随访时低剂量CT较常规CT在肺癌筛查中的价值。方法 21名测试者分别行低剂量CT和常规CT检查,所有测试者的检测图像分别由5名专业医师进行独立评估。结果 低剂量CT和常规CT对肺癌的筛查无显著差异。结节病变检出率一致性接近82%(P<0.001),病变确诊率一致性超过96%(P<0.001)。低剂量CT的肺部辐射剂量范围为1.5~3.6 mSv,仅为常规CT肺部辐射剂量的1/6左右。结论 在肺部结节随访中,低剂量CT能够作为常规CT的有效替代方式,并可减少诊疗过程中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64排128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对于肺结核患者病情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120例经临床确诊的成人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患者(痰涂片结核杆菌阳性)行64排CT检查,在其他扫描条件一致情况下分别采用常规120 mA及15~40 mA低剂量扫描,采用盲法阅片,记录每次扫描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以及剂量长度乘积(DLP),根据有效剂量转换因子(K=0.014)估算每次CT检查所致有效剂量(ED),对比低剂量和常规剂量扫描和薄层重建的特殊影像表现,进行定量测量及差异分析。结果 两种扫描方式对于实变、支气管扩张、空洞、磨玻璃密度影、钙化灶、树芽征、结节、胸膜肥厚、胸水等结核基本征象显示无明显差异,低剂量扫描受检者所受的X射线辐射剂量显著下降。结论 飞利浦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和常规剂量相比,在保障检测效果的情况下,辐射剂量大幅度下降,可应用于肺结核的临床诊断及随访。  相似文献   

11.
自动毫安控制技术在颈部CT扫描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扫描中X轴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对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方法:对照组(25例)用固定管电流100—220mA扫描。自动管电流组分别选择噪声指数NI10和NI12.5扫描,管电流分别为80-480mA和80~369mA.测定并记录特定兴趣平面噪声,记录管电流平均值。由2住有经验的影像专业人员分别评价图像。结果:所有图像都能满足诊断要求。与固定管电流比较,头颈平面噪声无明显差异,颈肩平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辐射剂量NI10组(94.8±17.9)和NI12.5组(74.8±18.3)明显低于固定管电流组(130.4±43.1)。结论:在多层CT颈部扫描中,Z轴自动mA技术与固定mA相比,其图像质量没有明显的差异,但自动管电流组辐射剂量却分剐降低了27%(NI10)和43%(NI12.5)。噪声指数应根据所要显示的组织结构、病灶大小及性质等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常规头部CT采用管电流自动调节技术(即TCM螺旋扫描模式)能否降低照射剂量和提高影像质量。方法 50例成人患者,分别接受常规头部CT的TCM螺旋和常规轴扫模式,常规轴扫参数:140 kV,170mA用于颅底部;120 kV,150 mA用于颅脑部,2s/周。TCM螺旋扫描参数:120 kV,280 mA(最大管电流阈值),0.8 s/周。扫描剂量直接取自设备剂量指示值(CTDI和DLP)。影像质量分别由两位专家采用双盲法,对头部CT的颅底、脑灰-白质层面以及全部影像逐层进行CT值、信噪比测量以及综合评估。结果 常规头部CT采用TCM螺旋扫描模式较轴扫模式可使患者有效降低管电流使用量(44±12)mA,扫描时间(4.8±0.8)s,照射剂量(38±0.9)%:[CTDI:(32.10±9.0)mGy、(55.00±7.2)mGy;DLP(442.10±72)mGy·cm、(668.00±26)mGy·cm];经计算人体吸收剂量可降低(1.5±0.4)mSv,并可有效提高影像质量。结论 经两种不同扫描模式所得影像的CT值测量结果及其他影像质量参数的对照,应用TCM螺旋扫描模式的影像质量完全可与轴扫描模式相媲美,同时具有可减少扫描时间和照射剂量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脑血管介入放射诊治中患者的X射线辐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DSA方式介入性脑血管造影诊断与脑血管栓塞治疗过程中患者所受X射线辐射。方法 100例脑部病变患者,脑血管造影诊断68例、脑血管栓塞治疗32例。Siemens公司DSA机Angiostar-Plus随机配置剂量监测系统(Diamentor K1 and Diamentor ED),在线测量面积剂量乘积DAP(cGycm2)和入射表面剂量ESD(mGy)、采用Monte-Carlo转换因子估算有效剂量ED(mSv)。结果 本组病例一次IVNR的DAP、ESD、ED值分别为(11 916±7 499)cGycm2、(973±682)mGy、(12.59±9.12)mSv。其中造影诊断组的剂量分别为(9 264±3 777)cGycm2、(741±321)mGy、(10.01±6.85)mSv,血管栓塞治疗组的剂量分别为(17 553±10 027)cGycm2、(1 496±952)mGy、(18.06±10.90)mSv,两组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摄影剂量[DAP(mSv)、mGy]/透视[DAP(mSv)、mGy]的比值,分别为7.52±6.44、6.14±4.72。结论 在IVNR诊治过程中,患者受到大剂量X射线辐射,其摄影剂量均值数倍于透视剂量,减少摄影总帧数是降低患者辐射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新疆某铀矿山周边食品的放射性水平,补充新疆食品放射性核素基线数据库,分析放射性核素含量,估算居民由膳食摄入所致内照射剂量。方法 2018—2020年采集食品样品6类71份,用高纯锗γ能谱仪对感兴趣核素238U、232Th、226Ra、40K和137Cs的比活度进行测量、统计、分析,并对其所致居民年有效剂量进行估算。结果 2018—2020年食品样品中均未检出核素238U,其余放射性核素的平均活度浓度和检出率分别为232Th:0.428 ±0.038 Bq/kg(18.3%)、226Ra:0.477 ±0.063 Bq/kg(38%)、40K:162 ±7 Bq/kg(100%)、137Cs:0.071 ±0.011 Bq/kg(29.6%),居民因食品放射性核素所致年有效剂量约为0.198 mSv。结论 新疆某含铀矿山周边食品的放射性水平在国家标准限值以内,居民因膳食所致年平均有效剂量与(UNSCEAR)2000年报告相符合,食品样品中检出的人工放射性核素137Cs的含量不会对居民健康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自动管电流调节低剂量CT在尘肺诊断中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45例经专业机构确诊的尘肺患者均行固定管电流(150 mA)常规剂量CT扫描(固定组)和自动管电流调节低剂量CT扫描(ATCM组,固定噪声指数为14,管电流50~200 mA),记录两组不同扫描条件下患者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采用双盲法分别对两种扫描方法所获取图像的质量、尘肺影像特征(阴影大小、阴影密集度、尘肺分期)进行评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尘肺的CT影像征象显示率方面,ATCM组可清晰地显示各种尘肺特征性表现,与固定组相比,两者在显示尘肺影像特征(阴影大小、阴影密集度以及尘肺分期)、图像质量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组的CTDIvol、DLP分别为13.53 mGy和(337.13±13.53) mGy/cm,ATCM组分别为(7.39±0.45) mGy和(188.78±1.80) mGy/c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动管电流调节低剂量CT能全面反映尘肺的特征,图像质量可满足辅助诊断要求,并且能显著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可代替常规剂量CT用于尘肺的筛选与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进一步了解医用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状况,为切实保障其安全与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对石家庄市某医疗机构160名放射工作人员一年的个人剂量监测和职业健康检查情况进行了调查,同时在该医疗机构选取了相近的非接触射线的160名工作人员作为对照组,并将相关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 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平均剂量在0.675 3~2.312 mSv之间;各职业类别年有效平均剂量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放射治疗组的年平均有效剂量最高为1.552 3 mSv;不同职业的调查对象剂量当量分布情况不同,核医学、放射治疗组的调查对象年平均有效剂量在5~10 mSv范围内人数较多;放射组的晶状体异常率(11.25%)高于对照组(3.7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组外周血的白细胞数(5.03×109/L)、血红蛋白(146.34 g/L)、血小板(180.87×109/L)均低于对照组(6.33×109/L、169.48 g/L、222.12×109/L);放射组的染色体畸变细胞率(0.04%)与对照组(0.03%)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微核细胞率(10.63‰)显著高于对照组(4.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规范的职业健康监护至关重要,因此应建立健全的防护措施、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切实提高医用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PET/CT中CT自动管电流模式下受检者有效剂量与管电流阈值及噪声指数的关系,为确定最优化采集条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用GE Discovery ST-16型和Discovery Elite型PET/CT,使用RS-550型仿真人体模型获得PET/CT中CT所致受检者有效剂量。两机型采用相同采集条件,即管电压120 kV,螺距为1.375,转速0.8 s/转,噪声指数(NI)8-30,间隔为2,自动管电流低限均为30 mA,高限为200~350mA,间隔为50 mA。模拟临床PET/CT的头颈部和体部分段扫描方式对仿真人体模型进行扫描。记录各种采集条件下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有效剂量(EDCT)。结果 采用相同采集条件,CT扫描所致有效剂量随噪声指数增大而降低,且曲线随自动管电流高限的增加而陡峭;Discovery Elite型扫描CT所致受检者全身有效剂量低于Discovery ST-16型。结论 对确定的受检者,PET/CT中CT所致有效剂量随扫描条件不同有较大差异。可以根据不同临床需求,选择最优化采集方案,从而尽可能降低受检者的有效剂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仿真人体模型,探讨单源螺旋CT和双源螺旋CT在不同扫描模式下食管癌患者有效剂量的差异。方法 根据ICRP推荐的组织及器官,对仿真人体模型38个组织器官进行打孔并布置剂量计。在相同扫描条件下,分别采用双源64层螺旋CT双能扫描模式、双源64层螺旋CT单能扫描模式与普通单源64层螺旋CT扫描模式,对仿真人体模型进行扫描,测量不同器官、组织的吸收剂量,进而估算患者的有效剂量。结果 双源64层螺旋CT双能扫描模式组、双源64层螺旋CT单能扫描模式组与普通单源64层螺旋CT扫描模式组不同器官、组织吸收剂量范围分别:0.126~329.7 mGy,0.114~317.8 mGy,0.123~321.2 mGy,各组中吸收剂量最低者均为性腺,最高者均为骨组织。三个模式组中患者的有效剂量分别为26.9 mSv,26.1 mSv,26.8 mSv。结论 双源CT双能扫描模式,双源CT单能扫描模式与普通单源CT扫描模式下,患者的有效剂量基本一致,相差不大,因此在临床应用时,可以不考虑患者剂量的因素,而是根据临床需要选择恰当的扫描模式。同时,对于扫描野外的性腺等敏感器官应当采用物理防护,降低患者的器官受照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