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输血是我国丙型肝炎病毒重要的传播途径[1],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我们在对献血者的检测中使用的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它成为采供血机构的常规检测方法,主要检测抗-HCV。现在将2002年至2005年吕梁地区献血者抗-HCV检测阳性结果的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采用ELISA法对运城市11个县(市)无偿献血29679人丙型肝炎抗体(抗-HCV)进行了调查分析,其抗-HCV的阳性为0.7%;男、女性抗-HCV阳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40岁之前抗-HCV阳性率有随着年龄增大而增高,40岁以后降低,不同职业人群抗-HCV的分布以农民最高,与其他人群、工人、干部比较有高度显著性(P<0.01)。今后应严格把好血液质量关,认真做好抗-HCV检测,还应大力加强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多途径预防丙肝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4.
为了解盘锦市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的情况,同时评价献血者HIV筛查策略的效果,我们对盘锦市2000年以来的无偿献血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对HIV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为招募和选择无偿献血者提供依据,确保血液质量,保证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5.
输血是临床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同时也可能经输血传播疾病。输血后肝炎(PTH)是一种常见的输血传染病,丙型肝炎(HC)主要经血液途径传播,唧中90%是HC患者,一般认为抗-HCV阳性血具有传染性,可引起输血后丙型肝炎(PTH-C)。所以,了解无偿献血人群的HCV感染情况、高发人群及流行趋势,加强对献血者的相关标志物检测,对安全输血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7.
8.
丙型肝炎病毒(HCV)全球感染率约2.35%,慢性感染人口约有1.6亿[1]。我国 HCV 的感染率为3.2%[2]。 HCV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因输血或血液制品,有关调查研究显示随着输血量的增大,输血后丙型肝炎感染的危险性随之增大[3]。因此,如何更好的提高HCV检出的灵敏度、减少漏检、保障血液安全一直是人们注意的焦点。但在低感染率人群中,间接酶联免疫( ELISA)法检测丙肝抗体(抗HCV)存在较高的假阳性率。血站目前多数采用两遍ELISA法对血液进行抗-HCV的检测,其反应性样本确证阳性率较低,约30%左右;单试剂反应性样本和灰区反应性样本的阳性率则更低,这使得很多献血者被误淘汰,因此,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输血领域学者在关注献血者归队问题[4,5]。故为了避免假阳性结果对献血者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及减少献血人员的流失,对初筛结果做进一步确认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同时,阴性样本经核酸检测的确证试验发现也存在一定的漏检率。本文将对丙肝抗体的确认情况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献血者血清抗-HCV阳性与ALT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献血者血清抗-HCV抗体及丙型肝炎病毒核酸(HCVRNA)含量与ALT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抗-HCV抗体。阳性标本用荧光PCR试剂盒测定HCVRNA,分析ALT活性与HCVRNA水平的关系。结果 83份抗-HCV抗体阳性标本经PCR检测后有37份标本含HCVRNA,HCVRNA拷贝量与ALT活性呈正相关,且标本的HCVRNA含量越多,ALT活性也越高(P〈0.01)。结论 献血者中筛查ALT并结合PCR技术,能减少HCV经血传播的危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分析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探讨预防和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措施和方法,保障献血者的安全.方法 对50920人次无偿献血者,依据性别、年龄、职业、献血体位、体重、献血方式、献血次数等统计分析其变化特点,密切观察进针后与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结果 献血不良反应与性别无直接关系,而与年龄、职业、献血体位、体重、献血方式、献血次数有关,诱发因素除与精神紧张、空腹、疲劳献血外,进针后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结论 严格执行献血者健康检查,消除其紧张和害怕心理,创造良好的献血环境,密切观察献血者在采血过程中的变化,预防和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献血者,女,18岁,在校大学生,血型为O型Rh阳性,经严格体检(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8467—2001《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合格后2008年9月21日采集全血300mL,血液经初复检合格后发往医院。医院发现交叉配血不合,疑为亚型,送回鉴定,经鉴定正反定型相符为0型,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1个月后抽血再复查。 相似文献
13.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6,(11)
目的探讨有效防止HIV经血液途径传播。方法对2008至2014年469 085例无偿献血者的抗-HIV初筛阳性及确证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69 085例无偿献血者中抗-HIV初筛阳性338例,WB法确证阳性70例,确证阳性率逐年小幅度下降。结论在无偿献血工作中加强宣传教育,重视健康征询、保密性弃血和开展血液核酸检测工作,进一步降低HIV通过血液途径传播的风险,确保临床用血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14.
15.
输血为传播丙型肝炎的主要途径之一,预防输血后发生丙型肝炎对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我院血库于1993年3月~12月,对青海西宁地区长期献血人员进行了每次采血前抗-HCV的检测,现将1754例献血者检测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基本情况:对象为献血1年以上的长周献血者共1754例,年龄在20~55岁之间,男性1147例,女性607例;其中工人527例占30%,农民1055例占60.1%,其它人员172例占9.9%.经筛选HBSAg均为阴性,无外省市流动献血者.2试剂与方法:用上海科华公司生产的酶联试剂,以ELISA法测抗一HCV,并进行两次复检,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与HBsAg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及非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对242480例献血者标本进行检测,统计ALT、HBsAg和抗-HCV阳性不合格项目的构成比,分析ALT水平与HBsAg和HCV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ALT水平与HBsAg阳性显著相关(r=0.6140,P<0.005),与抗-HCV阳性呈低度相关(r=0.3684,P<0.001)。结论 ALT水平与HCV和HBsAg感染呈正的直线相关。 相似文献
17.
蚌埠地区7200名献血者血清抗—HCV检测结果分析(233000)安徽省蚌埠市中心血站张捷HCV与输血后肝炎的关系十分密切,为此我们对蚌埠地区1994~1996年度7200名献血者进行了抗HCV和ALT的检测。其中义务献血者为3936例;个体献血者为... 相似文献
18.
对HBsAg和抗-HCV ELISA筛查阳性献血者进行确认试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对HBsAg和抗-HCV ELISA筛查阳性献血者进行确认试验分析的意义。方法分别采用中和试验对ELISA检测HBsAg阳性献血者和重组免疫印记试验(RIBA)对抗-HCV阳性献血者进行确认检测,并对确认试验阴性献血者进行NAT检测。结果38693份献血者中,ELISA筛查出HBsAg和抗-HCV阳性分别为381(0.98%)份和173(0.45%)份。在ELISA筛查出的381份HBsAg阳性献血者中,经中和试验确认HBsAg阳性352份,29份为阴性;173份抗-HCV阳性献血者中,RIBA试验确认79份阳性。59份阴性。35份为可疑;29份中和试验确认HBsAg阴性标本和94份RIBA确认抗-HCV阴性或可疑的标本.NAT检测HBV DNA和HCV RNA均为阴性。结论对献血者进行HBsAg和抗-HCV确认试验能够避免假阳性结果的发生,有利于保护献血者的利益和推动志愿无偿献血事业的开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在患者血液中存在病毒抗体(抗-HCV)、丙氨酸转氨酶(ALT)、丙肝病毒核糖核酸(HCV-RNA)等的情况.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血液检验科自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接收的160例献血者血液样本,采取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随机分为两组,即为参照组(n=80)与实验组(n=80),将实行ELISA检测的患者作为参照组,将实行NAT检测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HCV-RNA、抗-HCV以及ALT检测结果.结果 实验组献血者合格人数为71例,不合格人数为9例,总合格率为88.75%,参照组合格人数29例,不合格人数51例,总合格率36.25%,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检测献血者血液中HCV-RNA、抗-HCV以及ALT时ELISA检测与NAT检测均具备一定效果,但是NAT检测能够有效弥补ELISA检测的风险,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血液样本传染病检测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献血人群H CV筛检效果,为献血者血液筛查和归队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ELISA抗-HCV反应性但核酸检测阴性的122份标本,采用重组免疫印迹进行抗-HCV确证试验,对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122份标本中确证试验阳性38份、不确定42份、阴性42份,确证阳性率为31.15%.ELISA试剂1单反应性的确证阳性率为0,ELISA试剂2单反应性为25.93%,试剂1、2均反应性为47.06%.确证试验条带主要以核抗原蛋白为主,其次为NS4蛋白.随着S/Co增高,确证试验的阳性预测值也增高.结论 ELISA和核酸联合检测能更好地保障血液安全,有必要对单试剂ELISA抗-HCV反应性献血者开展归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