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裘索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4,22(11):2121-2122
1中医药学的理论优势及缺点 中医药在生命观方面的优势,体现在生命的精神层面、功能层面、整体层面、动态层面,对生命复杂现象及其规律作直觉观测、灵性感悟、整体把握上;在疾病观方面,中医药的优势体现在从整体上认识患病是邪气盛正气衰也就是人体功能的失衡所造成的;在治疗观方面,中医药的优势体现在整体调节人体功能失衡状态以及未病养生的预防思想、辨"证"求"本"的诊断方法、发掘正气潜能、自组织自调节的治疗原则上;在医学观方面,中医药认为医药学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大生态的综合医药学模式.而西医药学的优势则体现在生命的物质层面、个体层面、静态层面的具体分析以及实质治疗上.  相似文献   

2.
裘索 《中医药学刊》2004,22(11):2121-2122
中医药在生命观方面的优势。体现在生命的精神层面、功能层面、整体层面、动态层面。对生命复杂现象及其规律作直觉观测、灵性感悟、整体把握上;在疾病观方面,中医药的优势体现在从整体上认识患病是邪气盛正气衰也就是人体功能的失衡所造成的;在治疗观方面,中医药的优势体现在整体调节人体功能失衡状态以及未病养生的预防思想、辨“证”求“本”的诊断方法、发掘正气潜能、自组织自调节的治疗原则上;在医学观方面,中医药认为医药学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大生态的综合医药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东、西方哲学、逻辑、科学技术史、医学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比较研究,从构筑一门科学知识体系(范式)的本体论和方法论两个层面,对中、西医学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发现西方医学是观察和分类在其中起主要作用,形成的把握了人体结构-功能层面生命规律的经验科学。中医学是观察和模式推理在其中起主要作用,形成的把握了人体现象-状态层面生命规律的理论科学。  相似文献   

4.
对《内经》精的涵义进行梳理并划分为5个结构层次:按医学与非医学分为生命层面之精与哲学层面之精;"中医学精"分为人体精微物质之精和非人体精微物质之精;"人体精微物质"层面分为广义与狭义精微物质;"狭义的人体精微物质之精"的层面按生殖功能、来源、贮藏部位及物质的不同特点分类;"狭义之精的贮藏部位"层面按精分布于五脏分类。精的结构层次不同其涵义也不同,我们对精的分类越细化对其认识也就越准确。  相似文献   

5.
证是中医对疾病的本质认识。而中医对证的认识历来都是采用不打开人体黑箱的方法来认识的 ,导致中医证实质研究停滞不前。分子生物学引入中医证实质研究 ,将使人们从微观层面 ,即打开了人体黑箱的方法来认识证的本质 ,为中医证实质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司外揣内是决定中医学“现象-状态医学”本质特征的科学方法,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对人体生命运动及疾病的观察、探索过程中,积累大量医学经验知识的基础上,汲取、移植先秦哲学思想和逻辑思维规律及方法,形成独特的医学科学方法,为实现认识人体的“现象-状态”层面生命规律而采取的手段和思维途径。  相似文献   

7.
分子生物学—证实质研究的关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衡  黎杏群 《中医药学刊》2002,20(4):475-476
证是中医对疾病的本质认识。而中医对证的认识历来都是采用不打开人体黑箱的方法来认识的,导致中医证实质研究停滞不前。分子生物学引入中医证实质研究,将使人们从微观层面,即打开了人体黑箱的方法来认识证的本质,为中医证实质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吴奇 《天津中医药》2004,21(3):252-254
天人合一太极扶正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种探索和挖掘,为扶正理论新的发展。中药、气功、砭石与针灸殊途而同归,即调频、调讯息,采用太极天人合一扶正方法,可调整人体各层面失调的太极能场。以头皮针小脑新区治疗疑难杂病即采用太极天人合一扶正针灸方法,取得了卓越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最早对于疾病本质的认识可见于《黄帝内经》,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意指人体最佳健康状态。其后现代西方医学逐渐提出了"自稳态",并从整体层面、器官层面、组织层面、细胞及分子层面对人体的稳态系统进行进一步论证。从中医、西医对"自稳态"认知的异同,机体自稳调节层次与机制,及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适应的自稳调节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自稳态"可作为中医、西医思维整合的枢纽。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的"神"进行穷尽性分类辨析,归纳出"神"的四大要义:一是哲学层面上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与之对立的是宗教意义上超自然的"鬼神");二是人体生命现象的总概括,即广义神;三是与形、精、气相应的精神层面之神;四是思维层面上的"五藏神",即狭义神。另外,从人体生命现象总概括引申出医术出神入化之神和圣人通应神明之神,从形、精、气相应的精神层观念引申出"神门"等概念。因此"神"的翻译应视具体含义而定,在遵循统一性和差异性的原则下,寻求对等译语,避免译语一概译为"spirit"或交叉混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1 五脏中心论的本义和科学性 传统中医藏象理论研究人体功能的基本思路是从自然到人体、从整体到脏器组织,再到气.从整体层面上考察,人体首先是一个物质、能量的摄入、利用,并排出代谢产物的生物有机体,这一生理过程是其他生命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其终止即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相似文献   

12.
维持一种正常的呼吸状态和流畅的血液循环以及缓慢的新陈代谢,是人体生理需求的最低基本面。极限运动和过度生活及富营养和耗气劳神是造成人体缺氧状态氧化过度以及造成人体酸性环境和基因突变并在"精气神"层面形成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病因。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是防治肿瘤及带瘤生存保健医疗模式的一种基本选择,关注生理基本面,重视饮食生活,休养生息,是肿瘤防治的另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延缓衰老、健康长寿是人们的普遍愿望.如今中国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如何维持健康的生命,减缓人体的衰老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人体衰老从微观层面上可表现为细胞衰老,细胞增殖与分化能力和生理功能逐渐发生衰退的变化过程即细胞衰老,细胞衰老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功能,负责清除受损细胞,是组织损伤或急性应激后的再生和恢...  相似文献   

14.
尽管中华养生文化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的健康与长寿,但健康和长寿在人类社会中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而是与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及自然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提醒我们,研究和探求中华养生文化的基本特征绝不能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中,而必须结合社会、经济、政治、哲学,乃至艺术的诸多层面加以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15.
吴奇 《天津中医药》2002,19(5):63-66
现代医学对帕金森氏病、老年性痴呆这两种老年疑难病,进行了大量长期的研究,试图从不同角度找到有效的方法与药物.但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加之人类大脑构造过于复杂,目前仍找不到有效的方法.笔者用天人合一太极共振扶正的针灸方法进行治疗,取得相当满意的疗效.即依据"人法天地"的思想,设计出一些特殊方法,使人体最深最高层面的太极结构与天地大太极场产生天人合一太极共振,产生最高层面的机体再调整与再修复--天人合一太极共振扶正.其切入点是1.太极针灸.以"命门-神阙"轴为人体躯干太极结构的中枢点,以位于相当于人体头部风府、哑门区域的头皮针小脑新区等作为大脑神经传导路太极结构的中枢点,做更高一层次的天人太极合一共振扶调整.2.太极天人合一诊床--动态定向,同步追踪天地大太极场,电脑程控,协助躺在诊床上的病人产生持续的天人合一太极共振.天人太极合一共振扶正如适当配合中药方法综合治疗,则会取得更好更持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难治性老年病与中医天人太极合一共振扶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奇 《天津中医》2002,19(5):63-66
现代医学对帕金森氏病、老年性痴呆这两种老年疑难病,进行了大量长期的研究,试图从不同角度找到了有效的方法与药物。但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加之人类大脑构造过于复杂,目前仍找不到有效的方法。笔者用天人合一太极共振扶正的针灸方法进行治疗,取得相当满意的疗效。即依据“人法天地“的思想,设计出一些特殊方法,使人体最深最高层面的太极结构与天地大太极场产生天人合一太极共振,产生最高层面的机体再调整与再修复--天人合一太极共振扶正。其切入点是:1。太极针灸。以“命门-神阙“轴为人体躯干太极结构的中枢点,以位于相当于人体头部风府、哑门区域的头皮针小脑新区等作为大脑神经传导路太极结构的中枢点,做更高一层次的天人太极合一共振扶调整。2。太极天人合一诊床--动脉定向,同步追踪天地大太极场,电脑程控,协助躺在诊床上的病人产生持续的天人合一太极共振。天人太极合一共振扶正如适当配合中药方法综合治疗,则会取得更好更持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不同的辨证体系都是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进行一种"模型化"的讨论,是一种完整探究人体的理论模型。《温热论》中"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不同辨证体系虽然理论模型不同,但生理病理基础相同,这是交叉融合的根本所在。同时,不同的分类方法决定了不同的辨证体系在同一病位上一定会有交叉和重叠,"邪中少阳"与"邪留三焦"便是如此。叶天士在《温热论》中将这一问题抛出,笔者试着以"少阳与三焦"这一层面为例,客观谈论不同辨证体系的交叉与融合。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现象-状态医学"学科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用科学认识论的科学学科判定标准研究中医学,发现中医理论以人体生命运动过程中的生理、病理现象及其所反映的生命状态为研究对象,采用司外揣内的方法,具有研究方向明确的科学家专业队伍及相应的学术机构、出版刊物和教育设施.中医学与以人体组织结构及其功能为研究对象,采用解剖、实验等方法研究人体的西医学不同,二者是把握着人体不同物质层面的医学科学中的两个分支学科.因此,中医学应明确其"现象-状态医学"的本质属性,在医学科学中确立"现象-状态医学"学科地位,树立科学的理性信念,推动中医学按照"现象-状态医学"的固有规律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加快中医学基础理论现代化的步伐 ,笔者进行了解密《内经》“气”理论的探索 ,提出了“出入吐纳”应包括人体整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人体细胞组织与人体内环境之间以及人体细胞与细胞间质的更新等三个层面上的物质新陈代谢过程 ,而其本质是能量的出入 ;“气化”则是指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转化利用机制 ,应包括通过消化与呼吸系统的选择性吸收转运以及组织细胞的选择性加工使用等两个连续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建立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体系思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人的认知过程入手,在思维过程的层次上,探讨如何在症状体征信息的层面上、不受既有中医观念的影响、客观地建立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体系;该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区分不同的人体状态,以便对其进行研究与干预。思维本质是区分,其行为本质则是对客观人体状态之特征的客观描述。一个客观、可用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体系应该是对现实中客观存在的各种人体状态之特征的客观、真实描述,其对任一人体状态分类下所属的任一子情况都应有所描述,且其可以确实地将人体不同状态区分开来,此外还需特征选择恰当,便于准确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