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医学的预防学术思想可谓源远流长,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出了"治未病",强调防重于治,是实现"阴平阳秘""阴阳和合"的关键,开创了中医"预防为主"独具特色的基础理论体系。《素问》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灵枢·逆顺》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3个层次,强调医者治疗疾病时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  相似文献   

2.
<正>所谓"治未病",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防患于未然。"治未病"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再由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阐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了未病先防,让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的重要性。《素问·刺热篇》"病虽未  相似文献   

3.
论《金匮要略》中的治未病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治未病”这个词,首见于《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是讲的未病先防,预防为主。又《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这是讲的已病防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东汉后期,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又把治未病列于全书之首,而且对其意义的阐述,又有所补充和发展,今简要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治未病"的概念,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中就已论及,主要思想是"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内容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疾病微而未显,显而未成,成而未发,发而未传,传而未变,变而未果,趁此之时防范于未然。2000多年来治未病的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发展,我们要正确理解中医治未病的"治"实际上是"防"的意思。治未病是预防疾病的理念,治未病不治已病只是强调防重  相似文献   

5.
<正>"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学术思想,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瘥防复"等内容。《素问·四气调神论篇》谓:"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未病先防的重要性。《素问·热刺篇》谓:"病虽  相似文献   

6.
“治未病”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近年来"治未病"被炒得热火朝天。但是,何谓"治未病"?余不揣冒昧,提出以下几点愚见与同仁共勉。1"治未病"之学术渊源"治未病"学术观点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7.
正姚新苗是浙江省名中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长期从事骨伤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在骨伤科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对膝痹病的论治则更有其独到的见解,尤其是强调"治未病"思想在早期膝骨性关节炎的干预,笔者有幸随姚师临证,受益颇多,现将有关经验介绍如下。1对"治未病"理论的认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由来已久,《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四气调神大论》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  相似文献   

8.
杨立宏  王红  李靖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2):3198-3199
"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素问.刺热》云:"肝热病者,左颧先赤;心热病赤,颜先赤;脾热病赤,鼻先赤;肺热病赤,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素问.玉机真藏论》指出"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等,这种以预防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历来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并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为比喻,来阐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湖南中医杂志》2021,(3):172-172
中医基础理论中所提到的“未病先防”就是预防和治未病,古人看重治未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很明显的体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同时《灵枢.逆顺》中也提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历来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并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为比喻,来阐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冯艳敏 《河北中医》2010,32(10):1570-1571
<正>治未病思想始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未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1],强调了防重于治的养生保健思想。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  相似文献   

13.
试论《伤寒论》中防病截变的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仲景深得要旨,称赞“上工治未病”,并发展了这一学术思想。“治未病”的目的,一是无病预防;二是防止一脏病变波及它脏。仲景对于截断病邪传变,防止疾病深入恶化,有着精深的认识,所以在《伤寒论》中,较突出地具体体现了先证而治,未病防病,已病防变,已变防逆,避免病邪深入的“治未病”思想,这正是仲景的防病截变的学术思想。这一思想贯穿在整个《伤寒论》中,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医“治未病”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荣建新 《北京中医》2007,26(11):723-724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精髓之一,它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未病先防"是在未病之前,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是指若疾病已经发生,应该争取及早诊断、及早治疗,以防疾病的发展和传变。"治未病"的思想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阐述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相似文献   

15.
丁立辉 《光明中医》2013,28(2):233-234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发病急、病情重、合并症多,多有后遗症,"治未病"作为《黄帝内经》中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就"治未病"对中风的临床指导意义简要总结。1"治未病"的含义"治未病"起源于《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  相似文献   

16.
正《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成书于秦汉之际,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养生是其中颇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对当今社会人们身体健康的保持仍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内经》的养生观《内经》的养生观主要表现在其"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灵枢·逆顺》也说:"上  相似文献   

17.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来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宁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明确指出,治未病是于疾病未生之时进行保健治疗,并强调此谓文明医生之举,开创了中医预防思想之先河。  相似文献   

18.
<正>治未病思想在中医学理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就儿科而言,治未病思想中的"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应用更为广泛,现就以上三方面在小儿临床与保健工作中应用体会进行阐述。1中医"治未病"理论治未病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刺热》中指出"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这些中医思想均  相似文献   

19.
"治未病"思想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理念。《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的发展。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在未病之时,重在从情志、饮食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调养,增强对疾病的抵御能力,防患于未然;二是已病防变。发病之  相似文献   

20.
王树萍 《光明中医》2010,25(8):1499-1500
<正>"治未病"是中医学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一套比较完善和有效的防治原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1]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