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韩秀艳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2):371-372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对36例老年胃癌患者术后24h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并给予精心护理。结果:术后3~4天恢复胃肠道功能,7~10天拔除胃肠营养管,患者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白蛋白、血红蛋白等营养指标则有不同程度上升(P<0.05)、体重、血糖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在加强护理监护下,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规范进行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的,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雷蓉  文红英  高乔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463-464
目的:探讨早期序贯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300例食管癌患者术后随机分为全胃肠外营养(TPN)组和早期序贯肠内营养(ESEN)组,比较两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营养支持前后营养指标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都有显著性差异(P<0.01);2组患者术后第8天平均体重、上臂肌围、三头肌皮褶厚度和血清白蛋白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TPN组术后第8天前白蛋白、转铁蛋白与术前差别有显著性意义,ESEN组术后第8天前白蛋白、转铁蛋白与术前差别无显著性意义,组间比较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ESEN与全胃肠外营养相比,是更为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既能明显改善机体的营养状态、又有助于胃肠功能和形态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胃癌术后患者早期给予肠内营养(EN)支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肠外营养支持(PN)组术后每日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直到经口进食.EN组术后第1 d以静脉支持为主,第2 d开始经空肠造瘘管滴入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逐步加大支持强度并减少静脉支持.观察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体重、血红蛋白(HGB)、血浆前白蛋白(PALB)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LY).结果:EN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术后第7 d EN组各项指标的恢复速度均优于PN组.E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3%(3/11),明显低于PN组54.6%(6/11).结论:胃癌术后早期EN支持可促进小肠运动功能恢复,加快免疫和营养状态改善,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7月至2011年5月间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胃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患者术后早期少量多次进水加肠内营养制剂,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传统围手术期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结局、术后免疫功能及营养状况。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热时间[(81.1±6.4)h比(87.3±8.0)h,P〈0.05]、排气时间[(79.9±9.5)h比(86.6±8.7)h,P〈0.05]和住院时间[(7.83±2.23)d比(9.57±1.96)d,P〈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费用分别为(30.22±3.22)千元和(34.60±32.12)千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3%(4/30)比16.7%(5/30),P〉0.05]。术后第3和第7天,试验组患者CD3+、CD4+、NK细胞、CD4/CD8、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CD8+细胞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经口进食肠内营养制剂能够改善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以及免疫功能,促进肠道功能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肋肠部病人的机体营养状况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例胃肠癌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PN组和EN组。PN组术后行TPN支持,EN组术后第1天起经鼻饲管输注能全力,量由500ml/d递增至1500ml/d,速度由21ml/h递增至63ml/h,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4,8d抽取外周血测定T细胞亚群,NK细胞,血清IL-2浓度,血清PA浓度,血清RBP浓度。结果 (1)术后患者血清PA、RBP浓度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P<0.01),经一段时期的EN和PN支持后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2)术后经EN和PN支持后T细胞亚群恢复到术前水平,NK细胞明显增高(P<0.05)。EN组IL-2明显增高(P<0.05)且与PN组术后IL-2比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胃肠癌病人的营养状况,其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胃癌患者围手术期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动态变化情况,探讨胃癌患者围手术期的营养状况与生活质量的关系,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的方法,使用患者整体营养状况主观评估量表(ScoredPatient—GeneratedSubjectiveGlobalAssessment,PG—SGA)和胃癌患者生活质量特异性量表(QualityofLifeQuestionnaireofStomach22,QLQ—ST022)分别对135例胃癌患者术前1d、术后10d的营养状况、生活质量水平进行测量,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术前PG—SGA得分为6.71±3.05,为轻度营养不良或可疑营养不良;术后PG—SGA得分为12.82±2.85,为严重营养不良;患者术后PG—SGA总分明显高于术前(t=21.91,P=0.000)。患者术后QLQ—ST022总分(19.69±7.59)明显高于术前QLQ—ST022总分(14.32±5.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21,P=0.000)。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营养等级患者的生活质量存在差异(F=29.29,P=0.000)。结论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存在营养状况不良,患者生活质量差,术后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评分下降,围手术期营养不良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低于营养良好的患者。临床上应重视胃癌患者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以改善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研究2011年2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中心确诊为胃癌并进行手术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80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EN组(n=91)和肠外营养(PN)组(n=89),观察2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态、康复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营养费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①从术后血清营养学指标上看,2组间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及白球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EN组的白蛋白明显高于PN组(P=0.047)。②从术后康复指标看,除首次排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外,EN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P=0.011)、首次经口进食时间(P=0.000)、首次拔除胃管时间(P=0.013)、首次拔除血浆引流管时间(P=0.021)及首次拔除尿管时间(P=0.002)均明显短于P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③2组患者术后的住院时间(P=0.079)及总并发症发生率(P=0.63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住院营养费用EN组明显少于PN组(P=0.017)。结论胃癌术后早期EN有效、经济、实用,优于PN。  相似文献   

8.
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达标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达标状况,分析影响营养达标的因素,为进一步制定有效护理措施改善胃癌术后患者营养支持状况提供参考。方法根据肠内营养制剂第3天供给热量能否达到患者需求[104.6kJ/(kg.d)]的60%,将82例患者分为达标组和未达标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通过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探讨影响早期肠内营养达标的主要因素。结果82例患者中17例(20.73%)达标。达标组患者体质量水平、术中出血量、肠内营养不耐受例数显著低于/少于未达标组(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体质量、术中失血量、肠内营养不耐受对早期营养达标有影响。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实施状况有待进一步提高,体质量越重、术中失血量越多、肠内营养不耐受发生率越高的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不达标的危险大。  相似文献   

9.
胃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胃癌病人术后早期应用全肠外营养(TPN)和肠内营养(EN)对营养等状况恢复的疗效。方法将80例胃癌病人随机分为EN组(40例)和PN组(40例)。于术后48h内开始给予等氮、等热量营养支持,观察两组病人手术前、后的营养和免疫指标、术后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术后营养支持的营养及免疫指标明显改善(P<0.05),EN组前清蛋白和免疫指标较PN组明显提高(P<0.05);EN组较PN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更早,同时并发症的发生率亦明显减低。结论胃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既能促进胃肠道功能尽早恢复,又可改善病人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早期肠内营养优化护理对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及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02—2016-10间于巩义市人民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88例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分为2组,各44例。对照组于术后行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行早期肠内营养优化护理。观察2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肛门通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癌患者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优化护理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增强康复效果,加速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胰腺癌术后患者的家庭肠内营养状况,分析营养情况与患者生活质量和体力状况的关系。方法对130例胰腺癌术后3个月内患者采用营养风险筛查量表(NRS2002)进行营养评估,同时进行家庭肠内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ZPS体力状况调查。结果 55.38%患者有营养风险;家庭肠内营养以口服为主(63.08%),营养制剂主要为家庭匀浆膳(63.08%),胃肠道和带管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1.54%、15.38%;不同家庭肠内营养方式及有无并发症患者NRS2002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不同营养状况患者生活质量的功能领域、气促及ZPS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胰腺癌术后患者家庭肠内营养以口服家庭匀浆膳为主,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营养状态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体力状况。需加强对患者家庭肠内营养的评估,及早发现营养风险并给予有效干预,以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及体力。  相似文献   

12.
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全肠外营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40  
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效果,并与全肠外营养作一合理比较。材料与方法:6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第一天随机分为全肠外营养(TPN组,n=19)、肠内营养(EN组,n=23)和常规补液(对照组,n=18)3组,并分别在营养支持前、后各一次测定体重、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浆蛋白、血红蛋白、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和血胃泌素,临床观察生命体征、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3组病例在研究期间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TPN及EN组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营养支持后明显升高(P<0.05),体重下降减缓。EN组血胃泌素水平在肠道营养后明显升高(P<0.05)。临床观察EN组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较TPN和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安全、可行,在改善机体营养状态方面具有与传统的全肠外营养支持相似的效应,并有促进和维护胃肠道功能,刺激胃肠道激素分泌的作用,同时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13.
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老年胃癌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营养、免疫功能、炎性反应及并发症方面的影响。方法66例胃癌患者随机分成免疫增强肠内营养组(34例)与常规肠内营养组(32例),术后24 h给等热量、氮量肠内营养支持1周,比较术前1 d、术后第9天两组的营养、免疫指标、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免疫增强组前白蛋白与转铁蛋白均上升,而常规组均下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白蛋白两组均下降(P>0.05);术后两组IgMI、gA均升高且免疫增强组的升高更明显(P<0.05);术后免疫增强组的CD3 、CD4 及CD4 /CD8 均高于常规组(P<0.05),但CD8 无差异(P>0.05);术后两组IL-1α与IL-2均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IL-6与TNF-α均升高,且常规组IL-6、TNF-α的升高更明显(P<0.05);术后免疫增强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11.8%)明显低于常规组(25%)(P<0.05)。结论老年胃癌患者术后给予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在提高蛋白质合成、减轻炎性反应、改善免疫功能及降低并发症方面优于常规的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家庭肠内营养(HEN)对晚期胃癌患者改善生活质量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2010年6月1日至2012年6月1日连续收治的60例无法手术切除及复发转移的晚期胃癌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是否进行HEN分为肠内营养(EN)组(25例)和对照组(35例)。EN组营养支持方式包括经空肠造瘘管EN、经鼻胃肠管完全或部分EN;对照组中存在胃癌伴梗阻的患者进行全肠外营养(TPN),其余患者完全经口饮食。在持续1年的随访过程中,分别于第1、3、6和12月进行Kamofsky评分和Spitzer指数测定。第6月时行EORTCQLQ—c30评分。全组患者均接受FLOFOX4方案(奥沙利铂、四氢叶酸钙、氟尿嘧啶)静脉化疗。结果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年随访期间,两组共有53例患者死亡,其中EN组21例,对照组32例。KamoHky评分结果显示,EN组在第3、6、12月的评分结果分别为平均57.4、39.6和28.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平均45.3、29.2和20.1(分别为P=0.041、P=0.012和P=0.015)。Spitzer评分结果显示,EN组在第3、6、12月的评分结果分别为5.12、4.04和2.54,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32、3.21和1.97(分别为P=0.048、P=0.035和P=0.024)。EROTCQLQ-30评分结果显示,EN组在功能量表方面同样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呼吸费力”、“疼痛”和“疲劳”阳性症状较对照组轻(分别为P=0.025、P=0.044和P=0.016);但“腹泻”症状较对照组明显(P=0.047)。结论HEN作为一项营养干预措施,能在有限的生存期内改善晚期胃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营养相关指标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年龄6个月~2岁的10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按照性别匹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干预组.对照组不予以营养支持,营养干预组的营养补充根据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案制订:术后当天撤离呼吸机,拔管后6h开始肠内营养;长期呼吸机辅助者,术后常规留置鼻-胃管并于12~24 h开始肠内营养.记录术前年龄、身高、体质量,血清C-反应蛋白(CRP)、视黄醛结合蛋白(RBP)和前白蛋白(Pre-ALB)水平.术后7天再观察和记录上述指标.同时在患儿住院时期观察并记录喂养中断次数、首次大便时间,重症监护(ICU)时间以及呼吸机辅助时间.结果 对照组和肠内营养干预组患儿的基础信息和临床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营养状况的评价中,术后营养干预组中年龄别体质量Z得分(WAZ)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2±1.16对0.73±1.29,P=0.019).营养干预组和对照组手术前、后年龄/身高Z得分(LAZ/HAZ)和身高/体质量Z得分(WLZ/WHZ)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前血清CRP、RBP和Pre-AL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天营养干预组的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45.2±16.2)mg/L对(67.3±35.5)mg/L,P〈0.001],RBP[(0.3±0.1)mg/L对(0.2±0.1)mg/L,P=0.031]和Pre-ALB水平[(35.2±12.2)g/L对(25.2±14.2)g/L,P=0.029]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结局的评价指标中,与对照组相比,早期肠内营养组首次大便时间早[(36±12)h对(65±15)h,P=0.008];两组患儿住ICU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喂养中断次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促进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恢复胃肠动力,改善患儿营养状况,降低血清CRP并升高RBP和Pre-ALB.喂养中断次数,ICU时间及呼吸机辅助时间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及康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02—2018-09间行胃癌根治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于术后行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肛门排气、排便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7天的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指标改善幅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癌患者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利于胃肠功能的早期恢复和营养更为全面,加速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胃癌病人术后恢复中的作用。方法:对我两院近两年手术的胃癌病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N组)和对照组(N-EN组),分别对其术前和术后第8天的体重(W)、上臂肌围(AMC)、白蛋白浓度(ALB)、并发症数和肛门排气时间进行分析。结果:早期肠内营养组病人的体重、上臂肌围、白蛋白浓度术前术后没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则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体重的下降、上臂肌围的减少、白蛋白浓度降低的比较有非常明显差异(P<0.01)。两组的并症发生率和肛门排气时间也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改进胃癌病人的营养状况。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病人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对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营养、免疫和人体成分的影响.方法 将360例老年胃癌患者分为E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各180例.EEN组术后20~24 h开始行EEN;PN组术后1d经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开始PN.术前、术后1d、7d检测营养指标、免疫和人体成分指标测量.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营养、免疫指标及人体成分指标值均有降低,但EEN组术后下降程度显著小于PN组(均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N组.结论 老年胃癌患者术后EEN支持能有效改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人体成分的变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9.
参麦注射液对胃癌患者术后营养和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联合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8例胃癌患者半随机分为肠外营养组19例、肠内营养组19例、观察组(参麦注射液联合肠内营养)20例,术前第1d及术后第1、5、9d检测肱三头肌皮褶厚度、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总数、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观察肠道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术后第9d血清CD3、CD4、CD4/CD8、前白蛋白均比肠外营养组和肠内营养组相应指标显著增高(P0.05),观察组IgA高于肠外营养组(P0.05),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比肠外营养组和肠内营养组缩短(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联合肠内营养支持较常规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支持能更好地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新型整蛋白型肠内营养混悬液Nutrison TP—MCT(Nutrison MCT)和能全力(Nutrison MF)两种肠内营养混悬液对腹部中等以上手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效果。方法选择219例腹部中等以上手术后需要全量肠内营养治疗5d以上的成年患者,按照前瞻、随机、双盲、对照原则分为MCT组(108例)和MF组(111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使用肠内营养第1天直至全量肠内营养治疗5d,连续用药并观察7-9d。两组全量均为104.6kJ(25kcal)·kg^-1·d^-1。术前1d、术后用药前1d及全量用药5d后清晨6时抽取静脉血,检测前白蛋白、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和三酰甘油及胆固醇水平:收集尿、粪及引流液样本,计算氮平衡。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用药前1d检测的各蛋白和血脂指标明显下降,肠内营养治疗后各项血浆蛋白和氮平衡指标均较用药前有明显改善,并且MCT组患者前白蛋白的改善明显优于MF组(P〈0.05);而对术后患者血脂代谢方面的影响两组基本相似。结论Nutrison MCT能安全有效改善腹部中等以上手术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