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镜黏膜下手术治疗的发展使得早期消化道肿瘤以及息肉手术治疗变得更加简单便捷,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术后痛苦与经济负担.黏膜下注射能有效预防术中穿孔,是内镜黏膜下手术的主要步骤,可明显减少手术时间.普通的生理盐水作为黏膜下注射液虽然安全廉价,但形成的隆起效果差、隆起时间不持久.生物材料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较低的毒副作用,可以...  相似文献   

2.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19例消化道SMT(食管6例,胃6例,十二指肠1例,乙状结肠1例,直肠5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18例病变位于黏膜下层,1例位于固有肌层),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病变最大直径0.5~3.0cm(平均1.6cm)。18例成功完成ESD治疗,手术时间15~105min(平均45min)。2例ESD术中出现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1例成功保守治疗(三腔管食管囊压迫),1例转开腹手术。无术后出血。ESD穿孔3例:2例术中消化道穿孔(十二指肠球部和胃底),应用金属夹缝合成功,未转开腹手术;1例直肠类癌剥离深至肌层,术后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气肿减退。所有ESD剥离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结论ESD治疗消化道SMT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消化道黏膜下层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对于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应慎行ESD。  相似文献   

3.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在韩国和日本,其适应证不断扩大。本研究旨在评估扩大适应证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泛指一类来源于黏膜以下的消化道病变。内镜和超声内镜检查均无法定性诊断.长期随访会造成患者的巨大负担。我国学者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发展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内镜切除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既能得到正确的诊断,又能起到治疗的目的.本文就各种内镜下切除消化道SMT的指征、方法以及疗效等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评价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收集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合格文献后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15个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共4 673例患者,其中ESD组2 154例,EMR组2 519例。Meta分析显示,ESD组的手术时间长于EMR组,但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治愈切除率均高于EMR组(均P<0.05);并发症方面,两组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SD组的穿孔发生率高于EMR组(P<0.05);ESD组术后局部复发率低于EMR组(P<0.05)。 结论:ESD治疗EGC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但手术时间长、穿孔率高,但以上结论还需要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处理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1~11月内镜发现的22例黏膜下病灶(食管11例、贲门2例、胃8例、结肠1例)作为入选对象,通过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检查明确病灶大小、位置、性质,进行ESE治疗,观察其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20例(91%)完整挖除,2例ESE术后创面仍有肿瘤残留且病理报告低度恶性,转外科手术扩大切除治疗。病灶直径0.5~3.5 cm(平均1.5 cm),手术时间20~220 min(平均75 min)。3例穿孔均保守治愈。术后随访1~12个月(平均6.5月),20例完整挖除者均未见复发。结论 ESE对消化道的SMT具有可完整挖除病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黏膜下隧道技术是在利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黏膜层与肌层之间建立隧道,利用该隧道空间进行内镜下治疗的技术。黏膜下隧道技术的应用包括:(1)黏膜层疾病的治疗,如食管大面积甚至环周早癌的剥离等。(2)肌层相关病变的治疗,如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内镜下食管下段环形肌切开术(POEM)等。(3)诊断与治疗胃肠道管腔外疾病,如淋巴结切除、肿瘤切除、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等。由于隧道使黏膜层切开部位和操作部位分开,术后入口易关闭,故有"黏膜安全瓣"之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利用胆道造影导管进行黏膜下注射减少内镜黏膜下剥离(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术中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将上消化道早期癌或黏膜重度不典型增生而接受ESD术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两组,术中分别采用传统黏膜注射针和胆道造影导管进行黏膜下注射,统计患者黏膜下注射后引起的出血次数/黏膜下注射次数的比值以及单位面积病灶剥离时间,分析两组间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使用胆道造影管行黏膜下注射的患者注射后出血几率和单位面积黏膜切开所需时间均小于采用传统黏膜注射针组。结论利用胆道造影管进行黏膜下注射有助减少ESD术中出血,缩短ESD手术时间,是值得探索的一种改良方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早期胃癌检出率的逐年提高,内镜治疗已成为胃癌诊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日本消化器内视镜学会联合日本胃癌学会共同发布了最新版《早期胃癌内镜黏膜切除术和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指南》,包含了内镜治疗的适应证、术前诊断、操作技术、治愈性评估、并发症、术后长期监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测共7个方面的内容,为规范内镜治疗在早期胃癌中的应用提供了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对治疗早期胃癌(EGC)和癌前病变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EGC和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EMR组(32例)和ESD组(28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禁饮禁食时间、术中出血情况、术后病理、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肿瘤局部复发率、肿瘤残留率和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及预后情况。 结果ESD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EMR组[(53.35±7.12)min vs(34.23±5.74)min,t=2.009,P=0.043],术中出血量多于EMR组[(10.26±3.42)ml vs(3.35±0.71)ml,t=2.511,P=0.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SD组患者病灶整块切除率(92.9% vs 62.5%,χ2=7.693,P=0.006)及治愈性切除率(78.6% vs 43.8%,χ2=7.545,P=0.006)均高于EMR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SD组不良反应率为14.3%(4/28),高于EMR组的3.1%(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65,P=0.001)。两组患者术后2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3,P=0.423)。 结论与EMR相比,ESD可能是治疗EGC及癌前病变的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下小儿结肠息肉黏膜下切除术(EMR)的护理.方法:对32例小于8岁的结肠息肉患儿在内镜下行EMR,并予相应的护理干预.结果:32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息肉切除,无感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EMR是治疗小儿结肠息肉安全、可靠的方法,熟练的医护配合和积极有效的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及结直肠腺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9年9月至2022年7月于我院接受EMR或ESD治疗的早期结直肠癌及结直肠腺瘤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EMR组(44例)和ESD组(42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影响ESD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结果:ESD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EMR组,P<0.05;2组病理组织分型及异型增生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ESD组病变组织直径明显大于EMR组,P<0.05;ESD组整块切除病变组织直径≥2 cm者比例及病变组织直径≥2 cm治愈性切除者比例均明显高于EMR组,P<0.05;ESD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23.81%)明显高于EMR组(6.82%),P<0.05。ESD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病变组织大小和医者操作经验,P<0.05。结论:与EMR相比,ESD能更好地切除较大的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但手术时间较长,术后并发症较多。病变组织大小和医者操作经验是ESD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食管黏膜隆起性病变包括食管黏膜和黏膜下病变,常规内镜下切除需先予黏膜下注射,待病变基底部抬起后,予圈套器套扎基底部,再通过高频电流切除,但具有注射后易出血、病灶处显露不清、耗时长等缺点。为弥补上述缺点,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对食管黏膜隆起性病变内镜下治疗采用放弃黏膜下注射(干切法),直接对病变处予圈套器套扎后切除。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抗反流黏膜切除术治疗不伴有食管裂孔疝的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苏北人民医院胃肠中心收治的不伴有食管裂孔疝的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16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12例,比较手术前后胃食管反流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直肠扁平癌前期疾病和黏膜内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06年11月至2011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83例行直肠ESD的术前活检资料(术前活检病理均证实重度不典型增生或黏膜内癌),评价ESD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 结果 83例中低位直肠(距肛缘7cm以下)病变52例,中位直肠(距肛缘7~12cm)18例,高位直肠(距肛缘13~18cm)13例;病灶平均直径(2.29±3.11)cm。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内镜切除手术,手术时间(15~129)min,出血量(5~400)mL。病灶整块切除率85.5%(71/83)。术中穿孔12例(14.5%),术中出血11例(13.3%),术后迟发性出血6例(7.2%),均通过保守治疗好转。83例均接受随访,随访时间3~31(15±6)个月,无复发病例。 结论 ESD治疗较大的、扁平的直肠癌前期疾病和黏膜内癌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各项内镜诊断新技术如染色内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及荧光内镜等的开展,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的检出率不断上升。胃癌外科根治性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曾被认为是早期胃癌的首选治疗方法,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的外科根治术5年生存率高达99%和96%,但根治性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高达43%和6.5%,外科根治术后常并发早饱、吞咽困难、反流、腹部不适等症状,术后生活质量与进展期胃癌相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2月福建省立医院消化内镜中心90例行食管EMR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资料,评价EMR手术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 90例中食管上段(距门齿15~23 cm)病变16例,食管中段病变(距门齿23 ~ 32 cm)52例,食管下段病变(距门齿32~ 40 cm)22例;病灶平均直径为(2.05±3.12) cm.所有病变均顺利完成EMR.切除标本大小为(3.55±2.71)cm.手术时间为(18 ~ 125) min,出血量为(10 ~70) ml,病灶整块切除率为24.4%(22/90).术中出血4例(4.4%),术后迟发性出血2例(2.2%),无1例食管穿孔发生;术后食管狭窄3例(3.3%),均予保守治疗好转.90例均接受随访,随访时间(4 ~60)个月,术后5年内病变复发5例,总复发率为5.6% (5/90),无癌复发死亡病例.结论 EMR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在切除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7例术前超声内镜检查判断病变局限于黏膜层,经黏膜活检发现食管上皮局灶癌变或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患者,采用黏膜下隧道法的内镜下早期癌切除.结果 17例中,术后病理确诊鳞状上皮增生伴黏膜慢性炎4例,重度不典型增生5例,高至中分化鳞癌8例,其中T1a期7例,T1b期1例.有2例切除黏膜边缘重度不典型增生,1例黏膜下层切缘见癌细胞,其余病例均病灶完整切除.术后1例患者因迟发性出血转开胸手术治疗,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 黏膜下隧道法切除黏膜内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更符合直视、充分暴露的外科原则,明显减少出血、穿孔的并发症风险,但其对病灶切除范围判断有一定困难,需在手术中充分注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剥离术(ESTD)治疗食管浅表性肿瘤的效率及安全性。方法 74例食管浅表性肿瘤患者按病灶周径(1/3周,1/3~2/3周,2/3周)分层随机分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36例)和ESTD组(38例),分别行ESD及ESTD治疗,比较各组的剥离面积、手术时间、剥离速度、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和出血、穿孔及术后狭窄等并发症情况。结果各组剥离面积无差异(P0.05)。在病灶周径1/3周时,两组的手术时间、剥离速度、整块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灶周径1/3~2/3周及2/3周时,ESTD组的手术时间[(50.7±21.3)min及(61.7±29.8)min]明显短于ESD组[(79.8±19.5)min及(119.8±35.4)min](P0.05)、剥离速度[(21.1±5.6)mm~2/min及(28.8±6.1)mm~2/min]明显快于ESD组[(14.5±3.7)mm~2/min及(15.2±5.1)mm2/min](P0.05)。在病灶周径1/3~2/3周时,两组整块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均无差异(P0.05),在周径2/3周时,ESTD组整块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均高于ESD组(P0.05)。ESD组中,术中出血6例,术后迟发性穿孔2例,术后狭窄10例;ESTD组中,术中出血5例,术后狭窄13例,无穿孔发生。结论 ESTD能安全有效地切除食管浅表肿瘤,大面积食管肿瘤同传统ESD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剥离速度快、治愈性切除率高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巨大平坦息肉1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大肠巨大平坦息肉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6年8月至2007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应用肠镜检查发现的18例长径>2cm大肠平坦息肉进行染色、放大内镜观察和微探头超声检查,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18例大肠巨大平坦息肉,直肠11例,乙状结肠3例,降结肠1例,结肠肝曲1例,升结肠1例,盲肠1例。病变长径2.0~5.2cm(平均3.1cm)。所有病例术后全部得到病理证实。所有病变全部一次大块、完整剥离成功,ESD成功率100%。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55~115min,平均75min。ESD术中未出现肠镜下无法控制的大出血,术后无一例出现须再次肠镜下治疗的出血。ESD治疗中1例剥离深至肌层,出现阴囊气肿和颈部皮下气肿,保守治疗后气肿减退。1例剥离病变后见肠壁外脂肪,应用金属夹成功缝合创面。ESD穿孔发生率11.1%(2/18)。术后随访12例,平均随访期4.2个月,无一例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ESD治疗大肠巨大平坦息肉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