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刺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有关脑卒中后肢痉挛状态有效的针灸疗法及对脑脊液(CSF)中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的影响.方法:临床研究:将11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按照1:1的比例分为治疗组(经筋刺法),对照组(阳明刺法),并以规范标准统一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弃标准,病例剔除标准,功能评定标准,治疗方案进行病例的筛选.实验研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治疗前后脑脊液GLU、GABA的含量.结果:根据治疗前后评定结合及脑脊液GLU、GABA含量的差异表明,治疗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疗后经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研究总结出一种缓解肢体痉挛状态的针刺方法--经筋刺法,且较对照组-阳明刺法疗效高.(2)针灸缓解肢体痉挛与调节脑脊液中GLU、GABA的含量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肢体痉挛状态的程度与GLU含量呈正相关,与GABA含量呈负相关,与GLU/GABA的值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针刺缓解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是影响中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进而影响其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不良因素 ,亦是中风康复过程中常见的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针灸治疗在缓解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现综述如下。1 体 针1.1 传统取穴 胡智慧等[1] 以阳明经穴为主 ,加上 10 0Hz电脉冲刺激治疗中风偏瘫伴有不同程度痉挛的患者 ,采用Ashworth张力评定法 ,发现此法有较好的解痉作用 ,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较高的肌张力下降。桂清民[2 ]平调阴阳跷脉 ,针刺申脉、照海穴 ,运用补虚泻实手法 ,治疗中风后肌痉挛造成的足内、… 相似文献
3.
滞针兼透刺疗法治疗中风肢体痉挛状态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滞针兼透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状态,并以患、健侧同治,结果表明,不同级别肌痉挛都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其中以轻型、肌痉挛出现时间短的疗效好,关节运动灵活,肢体恢复较理想。对重型肌痉挛出现时间长的患者,经治疗大多有一定程度恢复,关节活动度有所改善,但需时较长。经与传统针刺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提示该方法临床疗效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透刺法、经筋刺法及温针法三种刺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影响进行临床评价。方法:36例卒中后肢体存在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经筋刺法组、透刺法组、温针法组各12例,治疗20天后,分别从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量表、NDS神经功能缺损量表、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shworth痉挛程度、CSI痉挛指数五方面对三种刺法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及分析评价。结果:三种疗法在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量表、NDS、Ashworth、CSI量表治疗前后的评分比较P<0.01;经筋刺法组在ADL量表治疗前后比较P<0.01,透刺法和温针法比较P<0.05。结论:三种刺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均有明显疗效,在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量表、NDS量表、Ashworth量表、CSI量比较中三种疗效相当,ADL量表中经筋刺法组优于透刺法组及温针法组。 相似文献
5.
对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或半随机对照试验(quasi-RCT)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进行系统评价.14篇中文文献978例患者满足纳入标准,但均为低质量试验.纳入的9个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Ashworth评分、Carr-Shepherd运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髋内收肌张力评分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无差别,而Fugel-Meyer评分中1项研究、Barthel指数评分中3项研究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由于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上的缺陷,尤其是缺乏远期功能性结局指标,虽显示针刺有改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趋势,无不良反应,但目前尚不能对其疗效得出肯定结论,因此开展更多高质量、多中心的RCT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6.
针刺拮抗肌为主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欣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6,(8):709-712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为主对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84例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2组均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拮抗肌穴位,对照组加用常规针刺。2组均治疗2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改良的Ashworth、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icity index, CSI)、Fugl-Meyer运动功能及Barthel指数的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踝关节 CSI 评分[(10.70±1.49)分比(11.60±1.17)分,t=-2.586]低于对照组(P<0.05),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67.40±13.91)分比(54.65±8.41)分,t=4.200]、Barthel指数评分[(69.15±12.43)分比(57.65±8.35)分,t=4.475]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肘关节、腕关节、膝关节痉挛状态Ashworth分级的患者分布较同组治疗前变化明显(χ2值分别为10.627、10.261、10.200,P 值均<0.05)。结论拮抗肌针刺可有效改善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痉挛状态,提高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8.
中风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的特点,中风后出现的痉挛性瘫痪更是临床中常见的中风后遗症,为患者的康复以及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笔者跟随申鹏飞博士在针灸临床学习,发现芒针针刺夹脊穴与督脉穴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疗效显著,使患者的预后与康复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分层腹针刺法对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为临床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寻求一种较为理想的针刺疗法,以期指导临床实践。方法根据纳入标准确定为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一组(引气归元+腹四关穴组30例,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侧滑肉门、外陵)和治疗二组(引气归元+风湿点穴组30例,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侧上风湿点、下风湿点、上风湿外点、下风湿下点),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每天1次,每次留针30分钟。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评分,对评分结果进行组间、组内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后改良Ashworth评分(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改良Ashworth评分(P0.05);治疗一组疗效优于治疗二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肢改良Ashworth评分总有效率比较(P0.05),疗效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下肢改良Ashworth评分总有效率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分层腹针刺法对改善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症状有效。 相似文献
11.
恢刺和关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恢刺和关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患者在肩髃、曲池、合谷穴施恢刺和关刺治疗,疗程40 d;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和简化的Fugl-meyer(SFMA)运动功能评测表观察治疗前后上肢的痉挛状态和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Ashworth级别降低(P<0.05),SFMA分值明显提高(P<0.001),且肢体痉挛程度的降低与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呈显著正相关(P<0.001)。结论恢刺和关刺法能缓解中风后上肢痉挛和改善其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益肝止痉针刺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进一步为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研究提供科学的证据。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配为益肝止痉结合bobarth康复治疗组和传统针剌治疗中风偏瘫结合bobarth康复治疗组,疗程8周。观察前后分别进行肌张力、肌痉挛情况及生活质量的评分变化。结果:两组分组均衡,基线状况良好,具有可比性。两组对于中风后肢体痉挛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对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均有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益肝止痉针刺法对该病患者痉挛状况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均有改善,与对照组比较疗效和分值改善均显示有差异,初步说明益肝止痉针剌法优于传统针刺法。 相似文献
13.
益肝止痉针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益肝止痉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180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患者在接受相同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法治疗,试验组采用益肝止痉针法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治疗40 d后评估疗效。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改善程度均优于传统取穴针刺组(P<0.05)。结论:益肝止痉针刺法在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痉挛,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观察益肝止痉针法与传统取穴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差异。方法:按照随机的实验原则,将入选病例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益肝止痉针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取穴法,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肢体痉挛程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9.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0.00%,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肝止痉针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优于传统取穴法。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以毫火针治疗3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观察临床疗效。方法30例患者均采用毫火针治疗,治疗前分别记录各患者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AS)评分以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量表(NDS)(肩关节及手)评分,治疗4周后再次记录各患者MAS量表及NDS量表(肩关节及手)评分。结果治疗后,患者MAS及ND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O.01)。结论毫火针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可降低患者MAS及NDS(肩关节及手)评分,改善上肢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血清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26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湿热敷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肢体痉挛状态、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与血清Glu、GABA水平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6%,高于对照组74.60%(P<0.05)。治疗后,2组上肢痉挛、下肢痉挛状态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上肢痉挛、下肢痉挛状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Fugl-Meyer、AD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Fugl-Meyer、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Glu水平较治疗前降低,GABA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Glu水平低于对照组,GABA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状态与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可有效调节血清Glu、GABA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巨刺针法与常规体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1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均取穴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阳溪、中渚、髀关、血海、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悬钟、三阴交,治疗组对健侧和偏瘫侧肢体的上述穴位进行电针治疗;对照组仅对偏瘫侧肢体的上述穴位进行电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根据Brunnstrom分期、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对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阶段、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下肢Brunnstrom分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及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复合针法可有效促进中风偏瘫患者瘫痪肢体的恢复进程,改善患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meridian studies》2020,13(5):152-156
BackgroundSpasticity in cerebral palsy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disabilities of childre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Objectives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efficacy of laser acupuncture on spasticity in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MethodsThis clinical trial was conducted on 60 patients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at 2 to 10 years. The patients were categoriz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 Laser acupuncture was applied on GV20, GV14, LI4, GB34, and LR3 (power 50 mW, 785 nm, 1 Joule, 40 seconds) three times a week for 12 session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placebo laser acupuncture on the same 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spasticity was measured using the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before and after complete sessions.Resul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scor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 = 0.003).ConclusionsThis study suggest that laser acupuncture on GV20, GV14, LI4, GB34, and LR3 can reduce spasticity for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