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继霞 《临床荟萃》2008,23(17):1238-1239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小儿ITP是最常见的影响血小板成分的自身免疫疾病,儿童的年发病率为1/10 000。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有其特点。现将我院收治的ITP患儿12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本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发生严重不良事件(SAE)的高危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血小板计数≤20×109/L,合并SAE的ITP患儿的临床特征、高危因素及预后。结果血小板计数≤20×109/L的1 604例ITP患儿中,发生SAE者140例(8.73%),包括严重出血事件(SBE)138例(8.60%),严重感染事件(SIE)2例(0.12%),其中颅内出血6例(0.37%)。鼻衄及月经量增加是血小板计数≤20×109/L的ITP患儿发生SBE最常见的诱因。除青春期女性月经增多外,发生SBE的患儿性别、年龄分布,以及不同病情SBE患儿的病程及血小板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BE患儿均好转出院,1例SIE患儿因卡氏肺囊虫肺炎死亡。结论鼻衄及月经量增加是儿童ITP发生SBE的高危因素,该类患儿需积极治疗。总体看,ITP患儿发生SAE尤其是颅内出血的概率很低,血小板计数≤20×109/L且无明显出血的患儿可能不需要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3.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病机理还不清楚。目前,治疗多趋向于抑制对外周血小板的免疫反应,用得最多的药物为糖皮质激素,但部份病人血小板计数增高不显著。最近,Imbach等人报告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儿童急、慢性ITP,血小板计数明显增加。作者报告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成人慢性ITP的临床效果。 9例慢性ITP(3男,6女),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血小板减少。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1.血小板低于10万长达1年以上,2.血小板计数变动的范围低于基础血小板计数的25%,3.有时有出血趋向,4.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免疫性综合病征,因血小板抗体的存在,患者循环血中血小板数通常较低(<100×109/L),严重病例甚至低于20×109/L,可致脏器出血而危及生命.因此迫切要求准确计数血小板,为临床诊断和输注血小板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由血小板自身抗体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出血性疾病。重症患者不仅出现严重的皮肤粘膜出血,同时也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出血的危险,因而需紧急治疗,以免发生重要器官的出血而危及生命。我们应用甲强龙和西艾克联合治疗重症ITP1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重症ITP住院患者16例,男性2例,女性14例,年龄19~66岁;其中10例为复发病例,6例为初发病例,均符合重症ITP的诊断标准,即具备下列项目中2条或2条以上:①出现严重粘膜出血或/和3个以上部位的出血(如皮肤出血点和瘀…  相似文献   

6.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自体免疫性出血综合征,是由于自身免疫机能发生异常导致的血小板生成及破坏加速,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粘膜广泛出血,形成瘀点及瘀班,但当血小板(PLT)<20×109/L,患者可发生严重的内脏出血危及生命.临床治疗ITP的经典方法多为激素、免疫抑制剂及脾切除,但有部分难治型患者病情常呈慢性、反复多次发作,且对激素及脾切除手术治疗无明显反应,此类患者外周血小板常常低于安全范围,随时可能并发严重出血,因此,及时选用其它有效药物或多药联合进行治疗,迅速升高PLT计数,是抢救ITP所致严重出血的关键.本次我们采用的是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糖皮质激素,共治疗IT9例,均取得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计数与出血分级之间关系.方法 采用ITP出血分级标准对123例ITP患者的424例次出血事件的评估,采用x2检验比较ITP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的程度及时长的不同分组的严重出血(2级出血)发生率的关系.ITP患者依据血小板计数分成A组(20~30)×109/L、B组(10~20)×109/L和C组(0~10)×109/L,同时依据天数分成7组,共计21小组.结果 血小板减少≥4d的C组与B组的严重出血的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d的B组和A组的严重出血的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P患者<3dPLT下降至≤20×109/L或>4d PLT下降至≤10×109/L时,容易发生严重出血,故可作为ITP患者输注血小板的指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和血小板相关抗体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诊断效能。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深圳市儿童医院临床诊断为ITP患儿98例和健康儿童3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和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M、PAIgA),同时比对24例患儿治疗前后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变化情况,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ROC曲线分析其与血小板数量的相关性和对ITP的诊断效能。结果 ITP患儿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M、PAIgA阳性百分率均高于健康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TP患儿治疗后血小板相关抗体相比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细胞亚群中CD16+CD56+NK细胞比例低于健康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9+B细胞、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  相似文献   

9.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诊断与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钊  牛洪伟 《临床医学》1997,17(8):38-40
妊娠时血小板减少可由血液病引起,也可由妊娠并发症所致。一旦发生出血,对孕妇、胎儿危害较大,是产科急症之一。本文就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诊断、治疗综述如下。 1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皮肤、粘膜出血为主要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BPC)常低于100×10~9/L,大多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慢性化进程中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判断疾病转归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近5年收治的ITP患儿初诊时的临床资料,并随访1年以上,按纳入标准选取符合要求的病例328例,通过病历系统检索、门诊及电话随访等方式收集可能与ITP慢性化进程相关的临床指标,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得出影响患儿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并评估其对ITP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328例ITP患儿中,新诊断ITP 208例(nITP,64%),持续性ITP 54例(pITP,16%),慢性ITP 66例(cITP,20%),1年内缓解率为79.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发病前有感染史和/或预防接种史、抗核抗体、初诊淋巴细胞数(ALC)、治疗方案与患儿预后相关(P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前驱诱因、初诊治疗方案、ALC是儿童ITP慢性化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初诊治疗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IVIG)组较单独激素组治疗后血小板恢复至100×10~9/L时间更短(P 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ALC联合前驱诱因诊断c ITP的曲线下面积高于ALC、前驱诱因单独诊断。ROC曲线结果显示,当淋巴细胞绝对值取值为3.80×10~9/L时,曲线下面积最大(0.787),敏感性为80.6%,特异性为65.53%(P 0.01),将其联合前驱诱因做双变量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最大曲线下面积为0.859,敏感性为77.61%,特异性为78.41%。结论:初诊治疗方案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可降低ITP患儿慢性化的发生,且其疗效优于单独激素治疗组(血小板恢复至100×10~9/L时间更短);初诊淋巴细胞计数及前驱诱因均是儿童ITP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两者联合对预后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临床发病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方法西安市临潼区妇幼保健该院2012年9月至2017年7月确诊的87例IT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性别、年龄、病史、临床表现等资料,治疗前后进行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等检查,均给予氢化泼尼松注射液、人免疫球蛋白针等治疗,并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87例ITP患儿中,男、女分别占62.07%、37.93%;1岁、≥1岁者分别占43.68%、56.32%;新诊断ITP、持续性ITP、慢性ITP患儿分别占43.68%、40.23%、16.09%;无或轻度出血、中度出血、重度出血者分别占47.13%、41.38%、11.49%。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患儿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年龄患儿分型、出血严重程度分级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不同分型患儿出血严重程度分级分布情况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87例ITP患儿治疗后完全反应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49.42%、44.83%、5.75%,不同疗效在不同性别患儿中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不同年龄、不同ITP分型患儿中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反应、有效、无效患儿PLT依次明显降低,PA-IgG、PA-IgM、PA-IgA依次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ITP患儿治疗后PLT与PA-IgG、PA-IgM、PA-IgA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1)ITP患儿中1岁婴儿将近一半,临床以新诊断、持续性ITP患儿为主,慢性ITP以年长儿为主,临床症状主要为轻、中度出血;(2)ITP患儿年龄、分型、出血严重程度密切相关;(3)ITP患儿治疗效果受PA-Ig、PLT、年龄、分型的影响,且PA-Ig与PLT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以免疫性血小板破坏及代偿性巨核细胞增生为特征的疾病。尽管ITP患者有严重血小板减少,但很少发生危及生命的出血,这可能与残存血小板止血功能增强有关。选择素P(a-颗粒蛋白)对炎症和血小板有特异性作用,可溶性选择索P可作为血小板活化的标志。IL-6刺激巨核细胞生成,并增强血小板功能。本文在ITP不同临床阶段同时检测三种可溶性选择素(P.E.L)和IL-6的水平,以研究其与血小板止血功能的关系。22例符合诊断标准的初诊ITP患者,16例经激素治疗,8例复发,6例切脾,15例正常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夹心法)结果经各组中位数测定值及四分位数间距(括号内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可溶性选择素P浓度(ng/ml)为:治疗前562(452),激素治愈201(442),复发1102(501),切脾509(262),对照185(74)。IL-6浓度(pg/ml)为:治疗前33(32),激素治愈21(15),复发57(29),切脾27(35),对照8(7)。可溶性选择素L浓度(ng/ml)为:治疗前515(345),对照605(230)。可溶性选择素E浓度(ng/ml)  相似文献   

1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90%患者血中存在着能与血小板相关抗原结合的抗体。此种抗体在急性型与慢性型ITP分别主要为IgM(PAIgM)和IgG(PAIgG)。患者血小板相关C_3(PAC_3)水平也升高,提示C_3也是血小板数(BPC)减少病因之一。这种表面被复抗体及/或C_3的血小板流经肝、脾、骨髓等器管时被其内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扣留,进而吞噬破坏,引起BPC减少。由于上述机理,目前对ITP的治疗仍然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免疫抑制剂或脾切除为主要方法。一、急性型ITP的治疗急性型ITP多见于儿童,是急性自限过程,病后半年内可自发缓解,仅10%的病例转为慢性型。若出血轻,一般治疗即可。如有严出血威胁生命时,用激素、浓缩血小板液输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小板生成素(TPO)对血小板减少性疾病鉴别诊断及疗效判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了117例血小板减少患者及35例健康对照者血清TPO水平并进行分组比较,血小板减少患者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AA)44例(初治21例、治疗后2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14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37例(疗效明显组22例、疗效欠佳组15例)、急性白血病(AL)21例、未明确诊断1例。结果 1各组血清TPO水平的比较:AA组、MDS组、ITP组、AL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清TPO水平分别为(1 964.47±734.74)pg/ml、(248.85±149.35)pg/ml、(316.43±206.67)pg/ml、(1 436.37±949.25)pg/ml和(316.01±164.21)pg/ml。AA组与AL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MDS组、ITP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A组与AL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MDS组与ITP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A组明显高于MDS组与ITP组(P0.05);AL组明显高于MDS组与ITP组(P0.05)。2皮质激素疗效明显组ITP患者初诊时血清TPO水平[(233.30±127.85)pg/ml]低于皮质激素疗效欠佳组[(447.06±241.90)pg/ml],P0.05。3AA患者初治组血清TPO水平[(1 979.67±748.41)pg/ml]与治疗有效组[(1 954.55±742.44)pg/ml]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检测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血清TPO水平,有助于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鉴别诊断;ITP患者初诊时血清TPO水平与皮质激素疗效相关。  相似文献   

15.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导致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血小板、使血小板破坏为特征;是一种较常见的血液病.慢性ITP在儿童少见,30-40岁的妇女发病者最多,男女病例比为3-4∶1.慢性ITP的诊断为排除法.患者既可无临床症状,也可有与血小板减少相关的症状,如紫癜或粘膜出血.查体仅发现因血小板减少而致的出血点、紫癜,或粘膜出血.肝脾肿大或淋巴结肿大提示为其它的诊断.实验室检查显示单一的血小板减少,红细胞压积正常(除非因出血而致贫血),由细胞计数与分类计数正常;骨髓检查正常或巨核细胞数增高.血片检查显示血小板数减少,但巨大血小板数目增多.大  相似文献   

16.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大多数是良性过程。但在急性期及部分慢性患者由于血小板低而出现严重的出血,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短期内迅速控制出血症状.提高血小板计数,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我们应用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IVIG)和地塞米松治疗ITP21例,并与分别单纯应用激素,IVIG疗法比较以探讨迅速控制出血的疗法。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对象:62例ITP,患儿为1993年1月~1994年12月在我科住院患儿,诊断标准按1986年全国小儿血液病专题座谈会标准”’。随机分成3组:IVIG组21例,男10…  相似文献   

17.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是一类由体液和细胞免疫异常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的疾病[1,2 ] 。血小板自身抗体对ITP的诊断及探讨ITP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采用单克隆抗体 (单抗 )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 (MAIPA)技术并加以改进 ,同时检测了ITP患者 5种血小板糖蛋白(GP)特异性抗体 ,评价其对ITP的诊断价值。病例和方法1 病例 选择我院 2 0 0 2年 3月至 2 0 0 3年 3月ITP患者30例。其中男 12例 ,女 18例 ,年龄 6~ 6 2岁。所有待测者均未接受过血小板输注 ,采集标本时血小板数为 (5~ 6 0 )×10 9/L。采集患者外周血 5ml,5 …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单克隆抗体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MAIPA)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诊断价值,以及对免疫性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以来自14家医院的321例血小板减少患者为研究对象,男118例,女203例,应用改良MAIPA试验双盲法检测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抗-GPⅡb/Ⅲa和抗-GP Ⅰ b/Ⅸ),客观评价该试验在ITP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了解ITP患者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浓度与血小板数量的相关性以及地塞米松治疗后抗体浓度的变化.结果 抗-GPⅡb/Ⅲa、抗-GP Ⅰ b/Ⅸ、抗-GPⅡb/Ⅲa联合抗-GP Ⅰ b/Ⅸ诊断ITP的敏感性分别为39.75%、32.64%、55.23%,特异性分别为97.56%、93.94%、92.68%,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7.94%、93.98%、95.65%,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5.71%、32.35%、41.53%,总有效率分别为54.51%、48.29%、64.80%;ITP患者血小板特异性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抗体阳性患者的血小板数量显著低于阴性患者,ITP患者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水平[吸光度(A)值]与血小板数量呈负相关;激素治疗有效的ITP患者抗-GPⅡb/Ⅲa或(和)抗-GP Ⅰ b/Ⅸ转阴或抗体水平降低.结论 MAIPA试验对ITP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ITP患者的疗效也具有指导意义,可作为IFP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鉴别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讨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临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GT)39例,妊娠高血压疾病引起血小板减少(HDCP)7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4例。在治疗上对GT组不需要特殊处理。HDCP组以皮质激素及输血小板为主,ITP组以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为主。血小板计数〈50×10^9/L伴有出血倾向者输注血小板并考虑剖宫产分娩。50例中阴道分娩27例,剖宫产23例。发生产后出血3例。产后出血率为6.0%。结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原因较多,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是治疗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凉血逐瘀汤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80例IT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醋酸泼尼松治疗,观察组给予凉血逐瘀汤治疗。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出血程度、血小板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27,P0.05);观察组出血程度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16,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7.50%(P0.05)。结论凉血逐瘀汤显著提高了ITP患者血小板计数和临床疗效,降低了出血程度,且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