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乱和分裂以后,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重新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从此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处于低谷的玉器业也开始复苏.并逐渐繁荣。 相似文献
2.
清朝巡抚、学政等官员有整饬士习、振兴文风的职责,皇帝要求他们以奏折报告有关生童岁试、录取举人乡试的情形,乾隆朝奏折保留了这方面的资料。清朝把科举考试中整饬士习、振兴文风作为移风易俗看待,乾隆帝对此尤为强调,旨在将科举考试以及士子的行为纳入国家政治文化的范畴。 相似文献
3.
一个时代的文化.是通过它们遗留下的载体所呈现的。玉器作为艺术品的一个剖面.常常折射出一国一朝的纷繁气息。 相似文献
4.
5.
在我国历代医学家当中,有许多是多才多艺的人,他们不仅对医学钻研得很深,而且有着广泛的知识面,清代著名医学家徐大椿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他不仅精通医学,对于哲学、音乐、书法、绘画,甚至水利工程都有很深的造诣。 相似文献
6.
7.
8.
清代自然灾害频繁,造成巨大的社会损失,因此清政府在历代王朝治理灾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善的制度,特别是在灾害救助方面,颇有创新,为生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文通过分析清代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应对灾害救灾措施,并对其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袁枚,字子才.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于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卒于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享年82岁。袁枚在清代文坛具有相当高的地位.文笔与大学士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他年逾八甸时仍作诗不止.写字不辍,神清气朗.身体状态极佳,”齿若编贝,声若洪钟”,被世人赞誉为“一代文星兼寿星“。 相似文献
10.
11.
12.
中国玉器文化有近万年的悠久历史,这在世界上是十分罕见的。从新石器时代到今天,它对社会的经济、政治、礼仪、宗教等诸多方面影响巨大。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奠基石。 相似文献
13.
14.
清代经济史研究在最近十几年中虽然出现了“惨淡经营“的状况,但仍不乏进展。年轻一代的学者在中国传统经济的定性、经济交流的作用、经济发展中的工业生产、农业政策研究等领域,都提出了更为科学、更有说服力的解释和论断,值得重视。在微观经济及经济制度方面的建树,主要表现在租佃关系的研究,特别是所谓“地租剥削率“的研究上有很大推进。 相似文献
15.
清王朝是通过战争建立起来的新政权,对城市的破坏十分严重,而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县级城市所遭到的破坏甚巨。清朝为城市重建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但由于县级城市数量多和财力、人力不足,县级城市的重建历时一个半世纪才完成。在县级城市重建过程中,朝廷、地方官府和民间力量形成互动,进行了有效的资源整合,为清朝政权的巩固和康雍乾盛世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了解清朝期间广西疫病流行病学特征,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 方法通过查阅公开出版的相关历史文献和专著并进行统计,对清代广西疫病发生与流行情况进行考证. 结果清代(1644~1911年)广西有57年份,46个县有疫病发生记载;最早记载年份是顺治五年(1648年);清前期(1644~1849年)205年间有28年份、21个县有疫病发生,清后期(1850~1911年)共有29年份、25个县有疫病发生记载,疫病流行愈演愈烈;疫区分布以广西北部、中部和沿海地区为主,最多的县11个年份有疫病发生;好发于夏春季(占85.7%);流行强度多以“疫病流行“、“大疫“等概括性描述,造成死亡则多以“死亡甚多“、“民死过半“等来表述,17起疫病有死亡数百上千乃至上万人的记载;疫病性质多数记载不明,但在16个县、8个县分别有霍乱、鼠疫发生的历史记载. 结论清代广西传染性疫病流行十分严重,危害大,病死率极高. 相似文献
18.
19.
陈修同(1753~1823),字念祖,号慎修,福建长乐人,他从小就失去父亲,家中十分清贫。他很喜欢读书,经、史、医、药等书读得很多,尤其爱好医学。为了挑起生活的担子,他一边学习,一边见习行医,通过日积月累,他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了。乾隆壬子年(1792年),他考中举人,来到北京。 相似文献
20.
清代乾隆初年,刘河镇上由山东、关东和江苏商人开设的豆船字号当在百家左右。豆船字号是运销豆麦杂粮的商业资本主开设的铺号,拥有巨额商业资本,为时有长达几十年者,其中来自山东登州、胶州的两帮实力最为雄厚,其押运标银的气派和声势为当时民间商业运输所罕见。豆船字号大多采用委托经营的方式,交易商品的结算方式独特而先进,货银定有标期,十天一标,到期送上标银清算。清前期苏州发达的金融市场,正是由包括刘河豆业字号在内的商品流通造就的。因为交易量巨大,税额可观,地方政府特设“保税行”,既确保了税收,也方便了交易。商客(豆船字号)、豆行、保税行,形成了相互关连互负责任的商业经营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