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男性童尸,年龄7岁.阑尾长约7.5cnm直径0.5cm.其根部位于盲肠下端的后内方,并沿盲肠内缘下降,因其系膜较短,盘曲一周,末端游离于腹膜腔中.阑尾根部与盲肠的结合点.在腹前壁的体表投影位置,约相当于右锁骨中线和肋弓之交点与脐连线的外、中1/3的交界处.阑尾动脉与一般记载相似,由回结肠动脉发出,经回肠末端之后,沿狭小的阑尾系膜游离缘伸向阑尾末端并分支至阑尾.盲肠较为巨大,长9.2cm内径5cm无内容物,属腹膜内位,活动度好,盲肠近端居右肋弓下,贴于腹前壁之内面、肝右叶下方、由前向后下外侧伸展,达右侧腹后壁,约平第三腰椎高度反折向上,移行于升结肠.升结肠较短,上升达肝右叶下方转为结肠右曲.  相似文献   

2.
左骼窝内盲肠、阑尾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在教学中观察一例位于左髂窝内的盲肠、阑尾。报道如下,成年男尸,打开腹膜腔,见盲肠位于左骼窝内,长7.0cm,直径7.9cm,为腹膜内位。回肠末端行至左下腹部,约平髂嵴高度连于盲肠左上部,盲肠和回肠末端均被腹膜包裹并形成一个共同的系膜。盲肠前面有小肠及肠系膜覆盖,后邻乙状结肠。阑尾根部附着于盲肠后壁,其体表投影在脐与左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附近,阑尾全长4.5cm,直径0.9cm,位于回肠末端后方,乙状  相似文献   

3.
盲肠、阑尾位于盆腔膀胱与直肠之间者少见.这种盲肠及阑尾异位与腹、盆腔手术有密切关系.材料为成年男尸,约45岁,身高155cm.肢体发育正常,腹盆部无手术疤痕,剖腹后,右骼窝不见盲肠、阑尾及升结肠.可见部分小肠、系膜.整个肠管光滑无粘连.1 盲肠异位 盲肠和阑尾均位于盆腔中部膀胱与直肠之间,盲肠上部在骶骨尖端右侧接升结肠,盲肠中部与下部嵌在膀胱与直肠之间,长约6.5cm,盲肠起始部及阑尾在直肠和膀胱左侧.盲肠血液供应为回结肠动脉分出的直肠动脉供应.阑尾自盲肠内侧壁起始先斜向左上,然后呈“C”字形弯向左下,属回肠后位,长7.8cm其根部体表投影不在麦氏点,而在两侧髂前下棘连线左侧中外1/3深方2.5cm处,阑尾系膜呈三角形,其血液供应为回肠动脉分出阑尾动脉.  相似文献   

4.
现将我们在解剖过程中遇到的盲肠、升结肠异位一例报告如下: 男童尸,约5岁,身长875mm。一、盲肠异位剖腹后,在右髂窝处不见盲肠及阑尾,盲肠和阑尾均在右髂窝之上。盲肠的下端刚好平右髂嵴水平、右肾下端前外方。整个盲肠长45mm,外径35mm。其大部分被腹膜所包,只有在后外侧约占盲肠1/4没有腹膜复盖,而是直接与腹后外侧壁相连,使盲肠不易活动。盲肠的盲端后内侧壁有阑尾附着。盲肠的血液供应为四结肠动脉,阑尾血液供应为四结肠动脉分支。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在McBurney氏点上方约55mm处。  相似文献   

5.
根据解剖学记载位于盲肠后位的阑尾,其根部或整体常被腹后壁腹膜所覆盖,处于腹膜外位,当其发炎时由于腹后壁腹膜不如腹前壁腹膜敏感,所以转移痛的部位不很确切、加以阑尾部位较深,腹部检查时腹壁肌肉可无明显肌紧张,压痛和反跳痛也不典型,故易延误诊断。阑尾破溃后可在腹后壁进入腰大肌间隙,形成腰大肌周围脓肿,并可沿髂腰筋膜后间隙向上、向下蔓延.由于患者多为仰卧位,脓肿可向上蔓延形成肾周围脓肿(见图1A)或腹后壁脓肿(见图1B)。这种脓肿向腹腔外穿破时,常在腹后壁结构较为簿弱的腰三角(图2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21岁。因腹痛、腹胀伴发热四天入院。疑消化道穿孔行剖腹探查术。探查中发现盲肠根部有两个阑尾。甲阑尾为盆位,长约5 cm,有正常阑尾系膜,轻度炎症表现。乙阑尾为后位,并指向左上方,长约7 cm;根部约1 cm处坏疸穿孔,无正常阑尾系膜;阑尾尖端逐渐变细至火柴杆大小后成一索状物,并进入小肠系膜内。结扎此索状物后见其内含血管等组织,考虑为变异之阑尾系膜。两个阑尾无联系,各自开口于盲肠。按常规切除两个阑尾,术后患者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7.
肝下腹膜外阑尾1例吴君旭临床上肝下阑尾,左侧阑尾,盲肠后位阑尾皆不少见,而肝下阑尾并且体尾部完全位于腹膜外侧很少见。作者遇到1例,报道如下:患者女,12岁,因持续性右侧腹痛3天伴高热呕吐入院。检查:急性痛苦面容,皮肤,巩膜无黄染,腹平,右侧腹压痛明显...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成人30具尸体的肝圆韧带的体表投影(男26具,女4具)。其体表投影大致位于:以腹白线与脐之交点为顶点,过顶点在腹白线的右侧,作与腹白线成30.9°夹角的边线上。亦可在距腹白线3.4cm距右肋弓下缘3.2cm之二线相交的肝圆韧带切迹的体表投影点与脐的连线上。若行腹壁切开,寻找肝圆韧带腹膜内位段的游离缘,应在剑突与脐连线中点的右侧2.7cm处附近做切口为佳。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1例移动性盲肠、升结肠,同时存在小肠系膜根变异.经查阅有关文献,此类变异较少见.为积累解剖学资料并为临床工作提供形态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尸体为男性,50岁左右,发育中等,腹部未见手术切口的疤痕.胃的位置正常,肝脏较正常约高一肋.盲肠、升结肠位置正常,但两者均被腹膜包被,可活动.阑尾位于盲肠后位,长7.5 cm,管径0.7 cm.小肠系膜根上端起于第2腰椎左侧,略斜向右上至于第1腰椎右侧,向右上倾斜约30°,系膜根长6.7 cm.小肠系膜最长处19.7 cm,升结肠系膜最长处15.8 cm.十二指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结构位置正常.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为新生儿锁骨下静脉穿刺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5具30侧新生儿尸体的锁骨下静脉及相关结构进行解剖观测。结果锁骨下静脉属支腋静脉与锁骨中线交点距锁骨中点下缘(6.2±1.7)mm;锁骨下静脉与锁骨下缘交点指数为39.0±4.5,提示交点在锁骨中内1/3交点稍偏外侧。静脉角位于锁骨上缘距胸锁关节外侧(10.0±2.4)mm处。上述三点相连,即为新生儿锁骨下静脉的体表投影。结论沿锁骨下静脉体表投影穿刺进针可获较高的穿刺成功率,穿刺应首选右侧,穿刺插管长度不超过5.8cm(右)或4.7cm(左)。  相似文献   

11.
盲肠游离异位于左上腹很少见,作者在教学中遇见一例,现报道如下:在一约2岁的男童尸腹腔内,见其盲肠、升结肠完全游离,无系膜固定并翻转斜向左上腹,盲肠异位于脾区(见附图)。游离的盲肠和升结肠长约10cm,直径约4cm,横结肠和降结肠直径约2.5cm,盲肠、升结肠直径明显增粗。升结肠无右结肠动脉和静脉,由中结肠动静脉和回结肠动静脉发出分支沿盲肠、升结肠系膜  相似文献   

12.
成年女尸,打开腹腔后,发现乙状结肠横过骶岬前方到右髂窝,再向上至右髂嵴,然后返折向下,位于盲肠前方,沿盆右缘向左下达第二骶椎前面续接盲肠。乙状结肠全长32.7cm,其系膜仅在右骼窝返折处及盆右侧壁处可见。乙状结肠表面有许多大而散在的脂肪垂. 沿盲肠结肠带向下找到两个阑尾。甲阑尾  相似文献   

13.
右位乙状结肠变异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指导临床医学本科生解剖腹盆腔时,发现1例右位乙状结肠的变异,为积累解剖学资料,给临床检查、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老年男性,身高158cm,发育正常,腹部未见手术切口的疤痕.开腹后观察腹盆腔脏器时,发现盲肠尾端居右髂嵴下1cm,全长5.5 cm,直径为6.7 cm.阑尾位于回肠末端的下方,全长6.9 cm.升结肠紧贴腹后壁的右侧,全长15 cm,上行时逐渐变细,在肝脏下方形成结肠右曲,续为横结肠,横结肠全长38.6 cm,向左行走至脾,形成结肠左曲续为降结肠,其全长约19.5cm,紧贴腹后壁向下至左髂嵴续为乙状结肠.  相似文献   

14.
<正> 阑尾位置多变,早巳为解剖学者和外科医师所注意,高位阑尾,往往造成诊断和手术中的困难。本例发现于成年男尸,在右骼窝未见阑尾和盲肠,仪见小肠袢,右腰区仅见升结肠,经细查乃发现在升结肠的后方,(需将其右后方的腹膜剖开)藏着摺贴于腹后壁的部分升结肠、盲肠和阑尾。盲肠及摺向后的部分升结肠总长度达6厘米。回肠的末段有9厘米长的肠段没有小肠系膜,而紧贴于腹后壁。  相似文献   

15.
毛新清 《解剖学杂志》1996,19(3):250-250
在解剖结肠下区时.发现一例罕见的右位乙状结肠伴高位阑尾的变异,现报道如下:成年男尸.发育正常.胸腹部无手术切口疤痕.观察操作时发现:横结肠位置及其系膜未见异常.降结肠在左季肋区脾的内侧下份起于结肠左曲,继而行向右下方.至右髂嵴附近移行为乙状结肠,降结肠长约25cm.起始20cm.有独立系膜.末端约5cm与回肠有共同系膜带,至回肠与盲肠交界处前降结肠离开共同系膜带.乙状结肠无向左下内方行走,越过小骨盆缘再沿盆壁行向右后下方,在第3骶椎水平移行为直肠,以上两段乙状结肠长度分别为10.2cm、15cm,其系膜与变异的乙状结肠走行一致.由于乙状结肠占踞着右骼窝.盲肠及阑尾位置上移.居于肝下,阑尾的根部距肝下7.0cm,距髂嵴水平1.5cm.属高位阑尾变异.从结肠系膜上观察,肠系膜上、下动脉及其分支无特殊变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胰体尾外科手术入路和解剖学标志。方法:对陈旧及新鲜成人尸体腹部标本进行解剖观测,在对新鲜尸体进行解剖观测前模拟后腹腔镜行胰体尾分离和暴露。第1个trocar位置在左腋中线髂嵴上方2cm交点处插入,第2个trocar在左腋后线第12肋缘下2cm交点处插入,第3个trocar在左腋前线与肋弓下2cm交点处插入。在腹膜后间隙内加压注水制造操作空间。结果:12例全部成功分离出肾旁前间隙。2例模拟操作成功,但在模拟操作过程中均有轻微的后腹膜损伤。完全分离胰体尾后肾旁前间隙内平均能一次性注水1.68L。结论:后腹腔镜胰体尾外科手术经左肾旁前间隙入路是安全可行的,能获得足够的操作空间,且有良好的解剖学标志。  相似文献   

17.
在解剖成年男尸时发现,乙状结肠异位,回盲部和阑尾上移达肝下面,并伴有血管异常一例,报告如下:本例盲肠、阑尾、回肠末段、升结肠均位于肝下面、盲肠下缘最低处距两髂前上棘连线约12.2cm,距肝下缘约2.2 cm,以上结肠均被异位的乙状结肠及其系膜所遮盖。降结肠在左腰区下降至第一腰椎转向右侧移行为乙状结肠。乙状结肠较长,可分三段:1.降段a:降结肠在第一腰椎平面向右侧弯曲并下降至第四腰椎平面;2.升  相似文献   

18.
阑尾发育不全或称短小阑尾较少见。在解剖一成年男尸时遇见一例,现报道如下:腹壁未见手术痕跻。盲肠位置形态正常,在盲肠内后壁浆膜下结肠带汇集处,有一长4.0mm 的锥形突(附图),其在盲肠腔的开口口径为2.0mm,开口部位在回盲瓣下方2.8cm 处。锥状突经组织学切片观察证实为阑尾。此外,在回盲交结处下方有一长2.5cm、宽1.2cm 的  相似文献   

19.
该标本系一成年男尸,尸解时发现胸骨两侧各有一条带状肌,即胸骨肌1 右侧胸骨肌该肌上端起于右侧胸锁关节,肌纤维斜向下外,覆盖于右侧胸大肌表面内侧,下端腱膜斜向下内,于正中线处止于腹直肌鞘前壁。该肌全长19.5cm,上端肌腱长7cm,下端肌腱长3cm,肌腹长9.5cm,肌腹最宽处3.5cm。2 左侧胸骨肌该肌上端起于胸骨颈静脉切迹,肌纤维斜向下外,覆盖于左侧大肌表面内侧,下端腱膜斜向下内,于正中线处止于腹直肌鞘前壁。该肌全长21cm,上端肌腱长6cm,下端肌腱长3cm,肌腹长12cm,肌腹最宽处3cm。根据郑思竞教授主编的《中国人体质调查》一书的记载,两侧同…  相似文献   

20.
作者在解剖一具青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胸大肌腹部和背阔肌变异。该例右侧胸大肌腹部可被明显的分为两部分肌束,上方部分起于腹直肌鞘前层的上份,肌束斜向后外上方与胸大肌的胸部和锁骨部共同止于肱骨大结节嵴,其肌腹长16.8cm,最宽处宽1.4cm,最宽处厚0.4cm;下方部分也起于腹直肌鞘前层的上份,肌束斜向后外上方,在腋中线附近以腱性结构止于背阔肌,此肌束长13.1cm,止点处宽0.8cm,止点处厚0.7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