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讨论平山病的神经肌电图特点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患者的神经肌图检测结果,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每例患者均做M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S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F波、EMG(针极肌电图)。结果神经肌电图检查显示呈神经源性损害,萎缩肌有纤颤、正锐波,运动电位时限宽,波幅高,部分病例在对侧无萎缩肌肉也有异常改变,MCV、SCV正常,F波潜伏期延长,出现变化。结论神经肌电图检测对单肢肌萎缩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在格林-巴林综合征(GBS)的临床检测中神经肌电图所具有的临床价值。方法:择取2014年5月到2016年5月期间由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0例GBS患者,全部使用神经肌电图对其感觉、运动神经进行检测,检测完毕后对神经传导速度与肌电图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检测结果:50例患者共检测出178条感觉神经和226条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下降的神经分别有98条和206条。(2)肌电图表现:在安静状态下,50例患者中有33例表现出正相电位与纤颤电位,束颤电位偶有出现;有17例在安静状态下存在较少的正相、纤颤电位表现。其中,8例患者在重收缩的同时未被引出运动电位,7例患者在重收缩时出现单纯相电位,18例患者在重收缩的同时存在混合相电位。结论:神经肌电图检测在格林-巴利综合征,不仅可以用来评估患者的肌力等级,还能用来获知患者神经损伤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神经肌电图特点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23例ALS患者的神经肌电图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的肌电图检查结果均呈广泛神经源性损害改变,安静状态下检出纤颤电位19例、占82.6%,正相电位17例、占73.9%,束颤电位18例、占78.3%。当肌肉轻微收缩时,表现出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延长,波幅增高等情况,有19例平均波幅增高、占82.6%,14例多相波增多,占60.9%;当大力收缩时,检出单纯相17例、占73.9%,混合相6例、占26.1%,出现巨大电位21例、占91.3%。有6例出现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占26.1%;检出运动神经远端潜伏期延长5例,占21.7%。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检测结果没有发现异常病例。结论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的神经损害呈广泛性分布,其神经肌电图的异常改变具有明显的特异性。神经肌电图检查对于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病情判断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肌电图在诊断运动神经元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测3个以上有或无病理改变的肢体的肌电图及神经电图。结果大多数肌肉出现插入电位延长和/或出现少量-大量(+ - +++)纤颤、正锐波,运动单位电位高宽,重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募集密度减小,小部分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运动末梢潜伏时延迟。感觉神经传导基本正常。结论神经肌电图在诊断运动神经元病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测对腕管综合征(CT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5例已经临床确诊的腕管综合征(CTS)患者进行神经传导速度(NCV)测定和肌电图检测,分析其结果。结果 45例腕管综合征(CTS)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检测阳性率为100%,其中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经腕管段单纯减慢者2例,经腕管段感觉传导速度减慢并感觉电位降低者3例,单纯感觉电位未引出者2例;经腕管段感觉传导速度减慢并运动传导速度(MCV)检测时末端潜伏时延长者5例,经腕管段感觉传导速度减慢并感觉电位降低、运动传导末端潜伏时延长者3例,经腕管段感觉传导速度减慢并感觉电位降低、运动传导末端潜伏时延长并运动电位降低者28例,感觉电位和运动电位均未引出者2例;拇短展肌肌电图有失神经电位者30例,肌电图阳性率为67%。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测是诊断CTS的极具敏感性及特异性的检查,简便易行,实用性强,结果准确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游玉红 《北方药学》2013,(6):117-117
目的:探讨神经肌电图检查在运动神经元病中的应用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9月~2012年9月运动神经元病患者45例,上述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分为进行性延髓麻痹患者共3例,作为延髓麻痹组;其中进行性脊肌萎缩患者共10例,为脊肌萎缩组;其余为肌萎缩侧索硬化32例,作为侧索硬化组。本组患者均在肌电诱发电位仪下测定神经传导速度和肌电图。采用单纤维肌电电位仪,选择性的记录单个肌纤维动作电位,测定其颤抖值、阻滞和纤维密度。结果:本组45例患者肌电图检查显示广泛性的神经源性改变;神经传导速度检查中,所有的患者显示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为正常,13例患者神经末端潜伏期延长,14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本组患者单纤肌电图检查中三组的颤抖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阻滞比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纤维密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电图检查有助于发现运动神经元病,对于神经源性广泛性改变,神经肌电图检查缺乏敏感,而单纤维肌电图检查能够显示病情发展程度,有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经由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患者开展神经电生理测定,来评估诊断SHS患者中周围神经电生理指标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脑卒中并发SHS急性期患者(SHS组)、20例脑卒中无SHS患者(N-SHS组)分别进行拇短展肌、第1骨间肌、正中神经的针极肌电图(EMG)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结果:SHS组30人(90%)针极肌电图(EMG)检查见插入电位异常,正锐波与纤颤电位,异常率较对照组明显偏高。SHS组患侧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NCV)和感觉传导速度(SCV)减慢、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MAP)减低(P<0.05);末端运动潜伏期(DML)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生理检查用于诊断SHS的周围神经损害是比较敏感的,可以提高早期SHS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依据迟发性神经病(OPIDN)电生理异常特性,神经髓鞘与轴索共同受累现象,探讨OPIDN发病机制学说。方法:对28例有机磷引起的OPIDN行运动神经传导速、速神经传导速度和肌电图检测。结果:69.4%的被检肌肉出现失神经电位(正锐波及纤颤电位),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减慢(P〈0.01),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9.
杨珺 《东南国防医药》2003,5(5):323-323
1病案摘要 患者女,32岁,因两自行车相撞后摔倒,致右足部损伤,在当地医院诊治,X线未见异常,给予石膏固定。1个月拆除石膏后,足部仍肿胀,足底疼痛、麻木感,不能行走,并发现右下肢肌肉萎缩,遂来我院求治。查体:右膝腱反射增强,肌力Ⅲ-Ⅳ级。肌电图检查:采用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胫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和右下肢肌电图。①右胫神经反应动作电位远端潜伏期显著延长,波幅减少,动作电位波形离散,运动传导速度减慢;左胫神经运动传导正常。②右小趾展肌、拇展肌及腓肠肌插入电位略延长,静息时见大量正相电位和纤颤电位,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的电压增高,重收缩时呈病理干扰相。肌电图提示神经源性损害,诊断为跖管综合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对26例GBS患者进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F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针极肌电图等电生理检测。结果26例GBS患者检测均以周围神经脱髓鞘为主的特点。神经传导表现为末端潜伏期延长、传导速度减慢及波形离散,其中上肢MCV异常率(23%)低于下肢MCV(44%)(P〈0.05),运动神经传导异常率高于感觉神经传导异常率(P〈0.05);15例患者检出肌电图异常,表现为出现正锐波、纤颤电位,小力收缩时运动单位数减少或运动单位时限延长,大力收缩时募集电位减少等神经源性损害改变;77%神经F波潜伏期延长、出现率降低或消失。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可作为GBS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并可作为判断预后及治疗效果的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对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以四肢无力为首发症状的GBS患者临床电生理资料: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肌电图。结果 36例患者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40.28%,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60.42%;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MCV异常率分别为50.00%、53.53%、66.86%及72.22%;F波潜伏期延长21例,四肢肌肉出现正锐波、纤颤电位。结论 GBS患者运动神经损害较感觉神经损害重,下肢较上肢明显;肌电图检查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  相似文献   

12.
景慧  申世平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1):3292-3292
目的:观察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针极肌电图及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方法:应用日本光电7102型肌电图仪对63例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进行常规针极肌电图、正中、尺、腓、胫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及正中、尺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测定。结果:63例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针极肌电图异常改变均符合肌源性损害。被检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及运动传导速度正常。结论:肌电图检查能够在客观上提供肌肉损害的证据,并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3.
神经肌电图检查在运动神经元病中的应用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神经肌电图(EMG)和单纤维肌电图(SFEMG)检查对运动神经元病的诊断意义和诊断机制。方法:对本院收治的43例确诊运动神经元病(MND)患者进行EMG和NCV检查,通过分析比较运动电位、波幅、运动相的异常诊断病变,对患者分组进行SFEMG检查,通过颤抖值、阻滞和纤维密度的差异来评判病变阶段、部位和预后。结果:EMG结果显示广泛性的神经源性改变,430块肌肉中异常376块,NCV检查12例潜伏期延长,13例传导速度减慢。结论:EMG检查可以有效发现病变,但是神经源性改变广泛,EMG检查不够敏感和精确。而SFEMG能更有效反映病情发展程度,为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腕管综合征(CTS)神经电生理特征及其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对45例72侧CTS患者进行正中神经的传导速度和电位测定,及拇短展肌、小指展肌的肌电图检查。结果神经电生理检查: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运动末端运动潜伏期(DML)、运动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MAP)的异常率分别为100%、71%、45%、85%和67%;肌电图(EMG)检查的异常率高达79%,均与正常参考值有显著差异。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是CTS诊断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在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中神经肌电图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7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早期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45例,对其进行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以及F波的检测。结果:格林巴利患者安静状态下一般会出现数目较多的纤颤电位和正相电位,运动、感觉传导速度明显变慢且末端潜伏期增长,F波潜伏期增长且出现率降低。结论:在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中应用神经肌电图进行检测在降低检测损害程度、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同时还能够尽量减少漏诊、误诊的情况出现,具有较为理想的诊断价值,可以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神经肌电图检查对腕管综合征患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桂成  董学新  张晏光 《贵州医药》2000,24(12):716-717
目的 提高对腕管综合征(CTS)的诊断水平。方法 应用针极肌电图与神经传导速度(NCV)对30例46侧CTS患者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 正中神经腕 下支配肌针极肌电图见失神经支配电位而不累及其他神经支配肌;腕管以下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MCV潜伏期及感觉传导速度(SCV)均有不同程度的减慢,MCV潜伏期与针极肌电图的异常率比值极其相近,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不经过腕管的尺神经与腕管以上的正中神经神经传导速度(NCV)均正常。结论 针极肌电 对观察CTS的损害范围与程度有重要意义。NCV不同部位和分节段的检查可以排队其他周围神经病变而确诊CT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神经传导检测和肌电图检查在平山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福鼎市医院2016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平山病患者25例为观察组,并选取本院同期体检健康者29例为对照组。两组均行神经传导检测和肌电图检查。(1)比较两组尺神经和正中神经的神经传导检测结果,包括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拇短展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以及远端运动潜伏期等。(2)观察观察组肌电图异常情况,包括平均电压增高、平均时限延长、多相电位增多以及自发电位等。结果观察组尺神经和正中神经的远端动作潜伏期高于对照组,拇短展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尺神经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肢远端肌平均电压增高、平均时限延长、多相电位增多以及自发电位发生率均高于对侧近端肌、对侧远端肌以及患肢近端肌(P<0.05)。患肢近端肌平均时限延长、自发电位、平均电压增高以及多相电位增多的发生率均高于对侧近端肌和对侧远端肌(P<0.05)。对侧近端肌和对侧远端肌的肌电图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神经传导检测和肌电图检查肌电图检查在平山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较准确地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8.
敬旭 《北方药学》2014,(5):115-115
目的:对运动神经元病的神经肌电图进行分析,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9月~2014年1月收治运动神经元病患者54例,采取肌电诱发电位仪测定患者神经传导速度(NCV)与肌电图(EMG)。结果:54例患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正常,15例运动神经传导的速度变得迟缓,19例神经末端的潜伏期显著延长;肌电图显示患者存在广泛性神经源性变化。结论:在运动神经元病诊断中,神经肌电图检测可对患者神经生理改变情况予以明确反映,可用于该病的早期鉴别。  相似文献   

19.
乐果诱导的大鼠迟发性神经病电生理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芳 《毒理学杂志》2007,21(6):454-457
目的通过建立乐果诱导的迟发性神经毒性的大鼠模型,探讨乐果所致迟发性神经病的电生理变化特点,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3组。观察染毒后中毒症状。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周围神经的病理变化。测定大鼠摆尾温度阈值(tailflick threshold temperature,TTT);检测胫神经、腓肠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 velocity,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e nerve conduct velocity,SNCV)、潜伏期(latency,LAT)、波幅(amlitude,AMP)和肌电图等电生理变化。结果神经病理改变: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髓鞘普遍疏楹,可见部分髓鞘缺失。神经传导速度和肌电图的变化;第2周时染毒组波幅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染毒后第4周时,高、低剂量组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下降了,波幅的变化与运动传导速度一致。潜伏期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腓肠神经与胫神经变化一致,但幅度较胫神经变化大。肌电图检查结果在实验2周时,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大鼠小腿肌肌电图上观察到了纤颤电位,而到4周时,纤颤电位、正锐波更加频繁。结论用大鼠建立乐果迟发性神经病的动物模型是可行的;电生理检查可以作为早期诊断迟发性多发神经病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该院2001-08~2005-12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肌电图呈现神经原性损害,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血液叶酸、Vit B12基本正常。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较为常见疾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降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残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肌电图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能提高临床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