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纪 《华夏医药》2006,1(3):174-174
中国国家卫生部近期公布了2005年度中国城乡居民主要死亡原因,显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心脏病为城市居民前3位死因,农村居民则为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专家分析认为,慢性病已成为中国目前最沉重的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2002~2006年住院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及其变化趋势。方法:收集某院2002~2006年住院的死亡病人病案首页共计1621例,对其进行疾病分类,用秩和比法(RSR)进行死因分析。结果:前6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消化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结论:加强死因顺位前5位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以提高广大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3.
王琛  李望 《上海医药》2015,(6):42-44
目的 :了解宜川居民主要死因特征、分布和对居民健康的危害程度,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和心脏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2007-2013年死亡证调查资料,以死亡率、构成比、去死因寿命表等统计指标分析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对患者生命的影响。结果 :死因顺位前三位分别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心脏病,分别占全死因的30.03%、20.08%和死17.71%;粗亡率分别为269.86/10万(标化死亡率为108.51/10万)、186.97/10万(标化死亡率为64.66/10万)和159.19/10万(标化死亡率为54.27/10万)。三大死因占全死因的68.54%。2007-2013年居民平均寿命为80.91岁,男性平均寿命为78.82岁,女性平均寿命为82.68岁。患者因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和心脏病死因减少寿命分别为3.57岁、2.29岁和1.94岁,对平均寿命造成的损失分别为4.41%、2.82%和2.39%。结论 :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和心脏病是社区的主要死因,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对居民预期寿命损失较大。  相似文献   

4.
信息集萃     
张骁 《中国制药信息》2006,22(11):33-40
1.2005年我城乡居民十大死因公布 卫生部日前公布了2005年城乡居民主要死亡原因,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心肮病为城市居民前三位的死因;农村居民前三位死因则分别为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专家称,慢性病已成为我国目前最沉重的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周口市居民死亡水平和主要死亡原因,为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按ICD-10国际疾病分类对死因进行分类及编码,统计分析人群的粗病死率、标化病死率及死因构成。结果周口市2009年居民年均病死率为643.80/10万,标化病死率为590.83/10万。主要死因顺位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这5类死因死亡人数占总死亡数的89.48%。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损伤和中毒已成为周口市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和疾病负担,是周口市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即墨市参加新农合农民医院内死亡率和死亡原因,有效实施疾病干预,制定本地区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方法:资料来源于2005~2009年即墨市参加新农合农民因病在医院死亡者,死因按国际疾病分类编码ICD-10分类汇总。结果:2005~2009年即墨市参合农民住院合计死亡33413例,死亡率为718.56/10万,其中,男性为776.75/10万,女性为655.53/10万;农民前4位死因为恶性肿瘤(9850例)、脑血管病(7070例)、心脏病(5350例)、损伤与中毒(4410例)。结论:加强死因顺位前4位疾病的防治,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汉源县2006~2011年育龄妇女主要死亡原因,为预防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对汉源县2006~2011年报告死因资料,按国际疾病ICD-10标准进行分类编码,运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进行录入,用Deathreg2005版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汉源县2006~2011年育龄妇女粗病死率107.47/10万,人群按系统分类统计前五位死因依次为意外死亡、肿瘤、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且前五位死亡人数占总数的85.93%,潜在减寿年数占总潜在减寿年数的85.15%。结论意外死亡(自杀、交通事故)、肿瘤(白血病、胃癌、肝癌)、循环系统(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疾病是该地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提示我们要加强健康促进工作,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同时改善居住环境,加强对人群的关爱,建立和谐社区。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分析天津市户籍居民主要疾病死亡及去除疾病后期望寿命增加情况。方法 收集 2014 年天津市户籍居民全死因登记资料, 按照国际疾病分类 (ICD-10) 对疾病进行分类, 计算主要疾病粗死亡率及去除不同疾病之后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结果 2014 年天津市户籍居民粗死亡率为 707.08/10 万, 男性和女性粗死亡率分别为 787.28/10 万和 626.37/10 万。造成天津市户籍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为非传染性疾病, 其中心脏病、 恶性肿瘤、 脑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是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前 4 位疾病, 分别占总死亡人数的 31.5%、 23.6%、 22.2%和 8.3%。去除疾病后期望寿命增长最多的前 4 位疾病分别是心脏病、 脑血管疾病、 恶性肿瘤及呼吸系统疾病, 期望寿命分别增加 6.46、 3.28、 3.11 和 1.25 岁。结论 非传染性疾病是造成天津户籍居民死亡及期望寿命减少的主要疾病, 亟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遏制其危害。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佳铁分局管内1993-1997年病伤死亡报告1632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死因顺位前五位依次国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外伤,中毒及意外死亡和消化系疾病,第三位占总死亡的71.39%,恶性肿瘤的死因顺位前五位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如肠癌,其中前三位占肿瘤死亡的65.96%,提示我们据有关因素采取对心脑血管病及恶性肿瘤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上海市奉贤区2011年居民死亡水平及主要死因构成,为制定疾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死亡率、死亡构成比、死因顺位等指标,对奉贤区居民2011年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死亡率729.1/10万;前5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内分泌系统疾病,占死亡总数的83.4%;恶性肿瘤死因中前5位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大肠癌和食管癌,占恶性肿瘤死亡总数的65.6%。结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奉贤区居民的主要死因,应加强相关卫生服务项目的投入及健康教育力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2008年湖北省死亡监测资料的分析,了解湖北省居民的死因状况。方法:分层整群抽取湖北省2008年监测地区的全部死亡病例,对湖北省居民死因状况做描述性分析,共抽取11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结果:湖北省2008年监测总人数为6,059,001人,总体死亡率为580.74/10万人,其中男性为3,144,625人,死亡率为651.97/10万;女性2,914,376人,死亡率为503.88/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08年湖北省城市死亡率为666.85/10万,农村死亡率为558.58/10万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08年湖北省前10位死因分别为脑血管病、肿瘤、心血管病、伤害、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和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占全死因构成的87.83%。结论: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等慢性病是造成湖北省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肿瘤和心脑血管病、损伤和中毒等是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2014年4月15日,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13年北京市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数据显示,2013年北京市户籍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81.5岁,较2012年增加0.16岁。全市居民前五位死因疾病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已占全部死因的87.0%。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北京市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主战场。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12年河北省张北县居民死亡率和主要死亡原因,为政府制定有效的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张北县2012年死因监测系统,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标准进行分类,以率、构成比为主要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张北县居民2012年死亡率为564.91/10万,男性死亡率为687.39/10万,女性死亡率为435.63/10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5,P=0.000)。张北县居民前十位死因依次为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源性心脏病、消化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内分泌营养代谢系统疾病、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其中前五位疾病导致的死亡占报告死亡人数的84.25%;从死亡的单病种看,居于前3位的是心肌梗死、肺癌、脑梗死;死因顺位在不同年龄中有差异。结论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是张北县居民的主要死因,死因顺位随年龄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应制定有针对性的疾病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2012年郑州市居民死亡原因及数据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郑州市2012年死因监测资料,利用国家死因数据清洗分析工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年郑州市居民死亡率509.63/10万,标化死亡率378.22/10万,男性高于女性,前五位死因依次为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伤害。慢性病占死因构成的86。49%。平均期望寿命为79.62岁,其中男性76.84岁,女性82.64岁。结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已成为危害郑州市居民的主要疾病,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应摆在疾病控制的主要位置。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广州市中心城区近年来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资料的分析,了解呼吸疾病死亡情况、在全死因中的位次、分布特点及规律,为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策略研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利用2006~2011年广州市越秀区居民44213名的死亡原因监测资料,对不同性别、年龄、死因和病死月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1年广州市越秀区根本死亡原因为呼吸系统疾病者12177例,占全死因的27.54%;在死因顺位中位于第3位,男性居多。在死因为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当中,女性以肺炎为首,男性则以恶性肿瘤居多;而且,肺炎致死呈明显上升趋势。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以70岁以上老年人为主,9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主要死因为肺炎。越秀区居民呼吸疾病死亡与气候有关,1月份最多,10月份最少。结论呼吸系统疾病已成为广州市中心城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以肺炎、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主;在制定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策略时,针对不同的性别、年龄和气候特征应有不同的考虑。  相似文献   

16.
赵军  朱丽萍  吉路  颜玮  谢昀  陈轶英 《江西医药》2015,50(2):112-115
目的了解江西省第3次死因回顾调查地区居民死亡水平及分布特征,为制订疾病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和调查2个市6个县2004-2005年的所辖户籍人口中的所有死者,分析死亡情况。结果江西省第3次死因回顾调查地区2004-2005年居民粗死亡率为574.09/10万,标化死亡率为372.24/10万。死亡水平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居民主要死亡原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和损伤与中毒。不同年龄段的主要死因各有特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全部死亡构成的85%。结论江西省第3次死因回顾调查地区居民死亡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疗条件的改善,人民的寿命将会继续延长,老年医学问题将会进一步得到重视。老年人常见的三大疾病——脑血管病、心脏病和恶性肿瘤目前占老年人死亡原因的70%~80%。现将我院1997—1999年60岁以上死亡病例417例分析如下。1 一般资料我院1997—1999年60岁以上老年人死亡人数为417例,其中60~69岁154例,男88例,女66例;70~79岁197例,男134例,女63例;80岁以上66例,男35例,女31例。2 讨  论2.1 按主要疾病所属系统分析:死于呼吸系统的例数较多占30.5%,其次是神经系统(脑血管病为主)占27.3%,消化系统(肿瘤多见)占21…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3年内上海市杨浦区延吉街道居民的死亡率及前十位死因顺位,为制定社区慢性病管理计划提供依据.方法:根据2007~2009年延吉街道居民的死因监测资料,分析不同年龄组的死亡率以及前十位死因顺位.结果:该社区居民不同年度的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60岁以上老年人的死亡率为86.94%;死因顺位前5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占死亡人数的比例依次为38.88%、32.30%、9.67%、5.32%、5.13%,合计占死亡人数的91.30%.结论:该社区死因主要为循环系统、肿瘤、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和损伤中毒,应有针对性地加强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相似文献   

19.
林敏  李力 《福建医药杂志》2015,37(3):118-120
目的 通过对2009-2013年间福建省立医院住院死亡病例的分析,了解疾病分布特点,做好三级预防,降低死亡率.方法 按国际分类ICD-10对住院死亡病例进行分类,应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死亡病例中,50岁以上所占比例明显升高,以70岁以上最为明显;前6位疾病系统顺位为: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系统及交通、外伤等外力因素、消化系统疾病;前5位单病种顺位为:缺血性心脏病、交通车祸和工伤、呼吸道感染、脑卒中及支气管肺癌.结论 依据死因构成,加强关注高龄组(尤其大于70岁年龄组)、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车祸外伤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分布特点,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措施,以减低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了解居民死亡原因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死因、构成比以及死因的顺位变化进行统计,为医疗保健政策和卫生部门进行卫生规划和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本地区的居民死亡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新郑市2008--2012年的居民死亡原因谱,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死因编码,采用Excel2003、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新郑市2008--2012年共报告死亡病例7306人,男4286人,女3019人,死亡率为239.36/10万。前6位的死因顺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伤害、内分泌疾病。以上主要死因死亡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结论影响新郑市的居民健康和寿命的主要疾病是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廊加强对这三种疾病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