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GSI)技术在学龄儿童腹部血管成像中的最佳单能量图像.方法:选取我科腹部增强CT扫描的学龄期儿童30例,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9.4±2.8)岁,以GSI模式进行增强CT扫描.重建获得40~80 KeV单能量图像41组及140 KvP混合能量图像.分别测量腹主动脉、门静脉、下腔静脉、竖脊肌CT值.分析图像CT值与能量变化关系,测量图像CNR及噪声,对最高CNR与最低噪声单能量图像以及混合能量图像进行主观评分.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NR变化曲线总体呈双峰下降趋势,峰值分别位于40 keV与60~65 keV.门静脉、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的最佳CNR分别位于(62.0±2.1),(61.4±1.9)和(60.7±2.0) keV.噪声最低的单能量图像为68 keV.60~62 keV单能量图像主观评分(10.2±0.6;10.2±0.8;10.2±0.8)高于混合能量图像(9.1±0.6),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学龄儿童腹部血管成像,观察腹主动脉、门静脉、下腔静脉的最佳单能量图像为60~62 KeY.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能谱CT虚拟单能量成像(VMS)联合自适应迭代重建(ASiR)技术,在双期腹部增强CT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行能谱CT动脉期和静脉期腹部增强扫描的80例患者,其中研究组40例行80/140kVp能谱CT扫描模式,对照组40例采用120 kVp常规CT扫描模式,分别使用滤波反投影技术(FBP)和ASiR对图像进行重建,得到最佳70 keV VMS-FBP(A组)、70 keV VMS-ASiR(B组)、120 kVp-FBP(C组)、120 kVp-ASiR(D组)重建图像.对4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采用秩和检验;采用方差分析比较4组重组后图像在动脉期和静脉期各解剖部位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采用t检验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辐射剂量.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3.80±0.30) mSv和(4.84 ±0.33)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21,P=0.00),实验组较对照组下降了21.5%.在动脉期及静脉期,4组比较图像噪声评分、解剖细节评分、图像伪影评分及总体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高于其他3组,A组高于C组及D组,C组及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组图像的CT值、CNR和SNR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在肝脏、胰腺、肾脏、腹主动脉、门静脉及脂肪组织的CT值最高;A组图像在主动脉测量的CT值较C、D两组高,而在肝脏、胰腺、肾脏等实质性脏器的CT值,与C、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门静脉及脂肪组织的CT值高于C组.B组的SNR和CNR均优于其他三组,A组优于C、D组,D组优于C组.结论 与120 kVp常规CT扫描模式相比,70 keV VMS图像能够得到较好的图像质量,联合ASiR重建技术可以进一步降低腹部增强扫描的图像噪声,提高图像质量,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低管电压联合迭代重建(IR)在腹部CTA应用中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 选择因怀疑腹部血管性疾病行腹部CTA检查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年龄、体重指数相匹配的A、B两组.A组采用100 kV、IR和滤波反投影(FBP)重建,B组采用120 kV、FBP重建.分别测量A组IR、FBP重建及B组FBP重建的平膈肌下缘水平腹主动脉、左肾动脉开口处和腹主动脉分叉处血管CT值及图像噪声,并计算相应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分析两组的有效辐射剂量(ED)、A组IR与FBP重建及A组IR与B组FBP重建的CT值、图像噪声、SNR、CNR和图像质量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A组IR的图像噪声显著低于FBP重建(P<0.01),SNR和CNR显著高于FBP重建(P<0.01),CT值及图像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IR的CT值、SNR和CNR均显著高于B组FBP重建(P<0.01),两者的图像噪声和图像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FBP重建相比,A组IR的ED降低40.70%.结论 低管电压IR用于腹部CTA能够提供较高质量图像且辐射剂量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能谱CT单能量技术对腹部恶性肿瘤细小供血动脉CTA图像质量优化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能谱CT检查的32例腹部恶性肿瘤患者资料,采用能谱CT扫描技术行腹部平扫及3期动态增强扫描,分别采用140 kVp混合能量、66 keV单能量和最佳单能量3组模式重建显示肿瘤微小供血动脉.数据采集完成后直接获得140 kVp和70 keV单能量图像,再通过AW4.5工作站GSI Viewer软件得到66 keV和最佳单能量图,比较140 kVp混合能量、66 keV单能量和最佳单能量3组肿瘤供血动脉的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及其图像质量评分,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最佳单能量组、66 keV单能量组、140 kVp混合能量组肿瘤细小供血动脉的CNR分别是21.70±9.74、16.63±7.60和9.85 ±6.76,SNR分别为35.05±17.75、26.77±11.51和16.32±9.50,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58±0.40、3.55±0.57和2.75±0.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7.11、15.73和116.01,P值均<0.01),两两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最佳单能量组CNR、SNR和主观评分优于66 keV单能量组和140 kVp混合能量组.结论 能谱CT最佳单能量技术能够优化腹部恶性肿瘤细小供血动脉的CTA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kV迭代算法重建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病变术前定位Adamkiewic(AK)动脉的可行性、临床价值及优势。方法对36例因主动脉病变行主动脉腔内修复的患者,行低kV(100kV)320排CT主动脉血管成像,对原始数据进行迭代算法重建后进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组(MPR),计算AK动脉的显示率;分析CTA对AK动脉的起源位置及走行的显示情况;采用3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并计算患者的辐射剂量。与常规kV(120kV)传统的滤波反投影重建图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冠状面及斜冠状面图像AK动脉呈典型的发卡状结构;低kV组及常规kV两组病例AK动脉显示率分别为88.89%(32/36)及88.46%(23/2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AK动脉图像质量分级无明显差异;而低kV组患者辐射剂量仅为常规kV组的69.27%。结论低kV迭代算法重建CT血管成像可以清晰的在主动脉病变术前定位AK动脉,同时大大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128层CTA在腹部血管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4例行腹部血管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行128层CTA,分析128层CTA在腹部血管性疾病诊断中的检出情况。结果:24例中18例为腹部动脉系统疾病,包括腹主动脉夹层1例,腹主动脉瘤1例,肝动脉瘤2例,脾动脉瘤2例,肝总动脉钙化狭窄1例,腹主动脉钙化狭窄2例,髂动脉钙化狭窄2例,肾动脉钙化狭窄3例,肠系膜上动脉钙化狭窄4例。2例下腔静脉系统疾病,包括下腔静脉瘤1例,下腔静脉血栓1例。4例门静脉系统疾病,包括门静脉癌栓2例,门静脉高压1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1例。结论:128层CTA可准确诊断出腹部血管性疾病,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CT血管三维成像对上腹部肿瘤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三维重建对上腹部肿瘤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 对27例上腹部肿瘤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分别行MSCTA检查,并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对血管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27例患者共进行MSCTA检查及三维重建42次.共发现腹腔供血动脉解剖变异5例,栓塞治疗后肿瘤侧支动脉形成7支,腹腔动脉走行异常2例.MSCTA显示腹腔动脉及其分支的三维结构、介入栓塞治疗后有无侧支血管的形成及来源优于DSA.结论 MSCTA检查及三维重建,能直观、清晰地显示肿瘤的供血血管立体解剖图像,对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 腹部巨大肿物在临床工作中并非少见,常因肿物巨大,供血动脉复杂多样,术中往往出血多,并常常推压周围结构,引起邻近脏器和重要大血管移位,术中容易损伤受牵拉移位的血管,特别是存在血管变异、畸形的病例,更容易引起误伤。因此,寻找一种在术前对肿瘤的血供和血管毗邻关系进行准确评估的方法具有重要价值。MSCT动态增强血管成像技术作为一种非创伤性的检查手段,除能了解肿  相似文献   

9.
双源CT双能量去骨技术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双能量去骨与减影去骨对头颈部血管CT成像(CTA)的差异,探讨头颈部双能量CT血管成像(DECTA)的应用价值。方法:50例患者行DECTA检查并行双能量去骨,对照组45例患者使用减影CTA检查并去骨,然后分别比较DECTA和减影CTA的图像质量、去骨所用时间及放射剂量,并观察DECTA上颈总动脉分叉处钙化的显示效果。结果:颅内动脉DECTA和减影CTA的图像质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Z=0.790,P=0.430),颈内动脉虹吸段和岩段DECTA图像质量优于减影CTA(虹吸段Z=-1.989,P=0.047;岩段Z=-2.014,P=0.044),而减影CTA显示颈根部动脉优于DECTA(Z=3.900,P〈0.001)。同时DECTA减少约24.0%的放射剂量。DECTA上共有28例发现有血管性病变,所有病变显示清晰,其中10例并与DSA或外科手术对照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颈总动脉分叉处36个钙化灶中有8个钙化灶未在DECTA上显示。结论:DECTA显示头颈部血管总体良好,成功率高,且放射剂量明显减少,但对于颈根部动脉显示仍存在一定局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部内脏动脉瘤双源CT血管造影(CTA)的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腹部内脏动脉瘤患者CT原始及后处理图像,主要应用容积显示(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多平面重组(MPR)等后处理技术,进行图像重建观察动脉瘤情况,并结合横断面图像对疾病进行诊断。结果 30例腹部内脏动脉血管造影成功,图像清晰。CTA能清晰显示腹部内脏动脉瘤,包括3例结节性多动脉炎患者,均可见多发内脏动脉瘤,此外单发动脉瘤中包括:脾动脉瘤12例、肝动脉瘤3例、肾动脉瘤8例(1例患者双肾均可见一单发动脉瘤)、腹腔干动脉瘤1例、腹腔干假性动脉瘤1例、肠系膜上动脉瘤3例。结论双源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腹部内脏动脉瘤及相关疾病有很好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多种血管性病变可发生于腹部,特别是文献对小肠缺血性病变多有报道.本文笔者收集3例手术及随访证实了的腹部少见血管性病变CT影像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1年6月~2012年8月腹部少见血管性病变3例,包括肝总动脉瘤、肝血管畸形并肝动脉-肝静脉瘘形成1例.例1,男,73岁.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证实.腹主动脉及左髂总动脉瘤并附壁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2.
CT肺血管成像对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动态分析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肺血管成像(CTPA)对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动脉栓塞程度及右心功能的动态分析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CTPA资料,分析治疗前、治疗后24 h及14 d时的CTPA肺动脉栓塞指数及右心功能参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和X2检验分析治疗前后的变化,并采用Pearson法分析肺动脉栓寨指数与右心功能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CTPA肺动脉栓塞指数在溶栓治疗后逐渐减小,Qanadli和Mastora评分在治疗前(分别为50.0、46.5分)与治疗后24 h(分别为42.5、12.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30、6.493,P值均<0.01);治疗后24 h与治疗后14 d(分别为25.0、8.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640、4.299,P值均<0.01).治疗后24 h,右心室最大短轴直径(4.58 cm)及横截面积(23.10 cm2)明显减小,左心室最大短轴直径(4.41 cm)及横截面积(26.37 cm2)明显增大,双侧心室最大直径比(1.07)和面积比(0.94)明显减小,与上述各指标治疗前相比(分别为5.07 cm、25.42 cm2、3.57 cm、20.17 cm2、1.59,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1~4.959,P值均<0.05);治疗后24 h,肺动脉收缩压(40.92 mm Hg)明显变小,与治疗前(58.61 mm H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4,P<0.01);治疗前与治疗后24 h,CTPA肺动脉栓塞指数与右心功能参数间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r=0.034~0.598,P值均<0.01).结论 CTPA可以动态观察急性肺栓塞的肺动脉阻塞程度及右心功能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6层CT血管成像(16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5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16SCTA检查,应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组(MPR)对颅内动脉瘤显示情况进行评价,并将结果与DSA和/(或)手术结果比较。结果:58例共发现动脉瘤69个,其中单个动脉瘤50例,2个动脉瘤7例(14个),3个以上动脉瘤1例(5个)。16SCTA清晰显示了颅内动脉瘤的部位、瘤颈、载瘤动脉的关系及与周围邻近结构的空间关系。结论:16SCTA具有无创、快捷、安全、准确性高的特点,可作为颅内动脉瘤患者首选而有效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腹部血管成像应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腹部血管成像(multi-slicespiralCTangiography,MSCTCTA)技术及实用价值。方法60例接受腹部增强检查的病人以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进行增强扫描,所用设备为GELightspeed16排多层螺旋CT,扫描层厚7.5mm,螺距0.938~1.375,进床速度27.5mm/周。将扫描数据经重建后传送至同机工作站(GEAdvantageWindows4.0)进行后期处理并获取腹部的血管图像。结果显示肝脏血管瘤21例,腹部血管变异17例,门静脉高压症或Budd-Chiari综合征12例,腹部恶性肿瘤10例。所有图像均可显示局部血管的立体结构以及与周围器官的关系,并可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观察,可重复进行。结论作为一种安全、无创伤的显示腹部血管的方法,MSCTCTA可对疾病的诊断特别是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螺旋CT门静脉血管造影的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螺旋CT门静脉血管造影(CTP)的最佳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正常和108例疑有肝脏疾病的患者作了最大强度投影(MIP)和表面遮盖法(SSD)CTP成像。使用不同的准直、延迟时间及扫描方向将正常组随机分为六组,定性和定量分析各组图像的差别。结果准直3.0~5.0mm,延迟时间45~50s,自足端方向扫描MIPCTP能同时显示4级以上门静脉分支和2级以上的肝静脉分支。CTP能直观地评价门静脉和肝静脉的位置、管径、有无门静脉受侵或癌栓形成,了解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分布范围和程度。CTP有助于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术前定位、Budd-Chiari综合症的诊断和术后随访。SSDCTP立体感强,但不利于细微结构和癌栓的显示。结论CTP是门静脉和肝静脉无创性检查的可靠方法,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许开元  胡国栋  王彬  朱浪涛  何祥发  肖丹丹   《放射学实践》2010,25(12):1349-1353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测量和计算冠状动脉相关弹性参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9月-2009年10月本院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患者资料共86例,通过测量冠状动脉344节段在收缩期、舒张期的动脉管径变化,分析冠状动脉各段相关动脉弹性参数及其与脉压及平均动脉压的相关性,分析冠状动脉顺应性与收缩压的相关性,包括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结果:冠状动脉各支血管顺应性参数间存在差别,Friedman T检验,P=0.001,冠状动脉各支血管顺应性与脉压及平均动脉压呈负相关,其余冠状动脉弹性相关参数与脉压及平均动脉压相关性较差;冠状动脉顺应性与收缩压呈负相关(P〈0.05)。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作为一种冠状动脉管腔测量的有效方法,冠状动脉顺应性可较好反映正常冠状动脉血管壁弹性。  相似文献   

17.
双源CT血管成像评估冠状动脉异常起源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异常起源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375例成人冠状动脉双源CT血管成像中109例显示为冠状动脉异常起源的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检出率为1.3%(109/8375),包括左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37例(窦上开口4例,窦后开口4例,回旋支异位开口于右侧冠状窦8例,回旋支独立开口于左冠状窦15例,左冠开口于右冠状窦或右冠状动脉4例,左冠开口于肺动脉1例,回旋支缺如1例),右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61例(高位开口29例,异位开口于左冠状窦24例,圆锥支独立开口8例),左、右冠状动脉均起源异常11例;109例起源异常中发现伴随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例,心肌桥4例。结论:双源CT可以准确诊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并可发现其它伴随病变,是一种无创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螺旋CT血管成像在腹部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螺旋CT和多层CT技术的发展,CT血管成像(CTA)在腹部的应用范围由大血管扩展到中小血管,综述了CTA在腹部重要脏器中的新应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螺旋CT和多层CT技术的发展,CT血管成像(CTA)在腹部的应用范围由大血管扩展到中小血管,综述了CTA在腹部重要脏器中的新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血管成像在肺动静脉畸形(PAVM)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PAVM的多层螺旋CT三维肺血管成像的影像表现,1例为多发,6例单发。2例经手术证实,5例经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及随访证实。结果:7例PAVM均清晰显示瘤体形态、大小、位置,以及供血动脉、引流静脉数目、走行、直径。单纯型4例,复杂型2例,弥漫型1例。结论:多层螺旋CT肺血管成像可以明确PAVM的瘤体、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空间关系和解剖细节,可作为PAVM的首选检查和随访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