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病理机制尚不明确的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原发性痛症,对患者日常生活乃至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可用于该病的对症药物存在局限性,而在非药物治疗手段里,不良反应低、安全性高的针灸疗法得到了广泛认可。周文强主任在临床上运用人迎气口脉法指导针刺五输穴治疗各类痛症颇有成就,笔者在门诊跟师期间采用该法治疗偏头痛行之有效,现将1则临床验案记录如下,以供参考与推广。 相似文献
2.
人迎气口脉法是《黄帝内经》中论述最为详细的脉法,是指用人迎和气口二部的脉象相互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诊脉方法,是古人基于遍诊法理论知识,通过不断临床实践验证而提出的一种对比诊脉方法。周文强主任医师是全国名老中医张永树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福建省针灸学会副秘书长及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中医针灸临床一线工作,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临床工作中继承和发扬张老教授“养阳育阴”“经络辨证”等学术思想,认为针灸治病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可使人体阴阳归于平衡,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诊疗思路及施治经验。周老师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及中医经典理论总结,提出人迎气口脉法指导针刺处方应用于治疗疾病的方法。通过人迎气口脉法,判断机体的阴阳盛衰关系,结合《黄帝内经》《难经》等中医经典,准确把握患者病理状态、病变经络、针刺疗效及预后,很大程度上减少针刺的盲目性,可行可靠且简便易操作,不仅仅对咳嗽病有效果,对失眠、慢性痛症、肿瘤术后调理等内科疾病也有显著疗效。文章探究人迎气口脉法指导针刺临床治病的理论依据,并通过病案说明该脉法在针刺临床中的应用价值,以供临床参考与推广。 相似文献
3.
人迎气口脉法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被多次提到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内经》并未明确说明人迎和气口的具体位置,历代医家对《内经》人迎气口脉法诊脉位置的理解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人迎在颈,气口在腕,即"人迎在人迎穴,气口在手太阴脉动点";一种是人迎在颈,气口在足,即"人迎在人迎穴,气口在趺阳脉动点";还有一种是人迎气口均在腕,人迎在左,气口在右,即"人迎、气口分别在左、右手太阴脉动点"。王叔和的《脉经》最早明确提出"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其中,《脉法赞》中记载:"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脉法赞》中"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的定位更符合《内经》本意,人迎气口脉法中人迎与气口的位置均在腕部,运用左人迎右气口脉法可以指导临床针灸及用药。 相似文献
4.
针刺治疗痛症验案举隅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临床常常遇到许多疼痛症患者,因为种种原因,药物控制疼痛的效果不够理想。笔者在常规诊疗基础上,另加用针刺治疗镇痛,能迅速获效。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5.
6.
7.
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它不仅是某些疾病的信号,有时甚至比疾病更可怕,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伤害。笔者近几年来,应用刺络放血疗法治疗某些以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的急性疾病,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人迎气口脉法作为中医临床重要的脉诊方法,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有专篇论述,但《黄帝内经》并未说明人迎与气口的具体诊脉部位,历代医家对此莫衷一是。长桑君人迎气口脉法及脉息术是长桑君脉法传人李树森老师的祖传绝学。长桑君人迎气口脉法将人体疾病分为六经,依据人迎气口脉的“一盛、二盛、三盛”辨别病在六经中的哪条经络上。脉息术是李树森老师从《黄帝内经》中研究整理出来的一项重要中医理论。长桑君人迎气口脉法结合脉息术,根据“少气、平人、脉躁”三种状态,能够方便区分疾病是在手六经,还是在足六经上。长桑君人迎气口脉法、脉息术能精准指导中医临床经络辨证、分经取穴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文章结合案例介绍长桑君人迎气口脉针法治疗痹证肢体麻木的经验,以期为临床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9.
阳和汤是治疗阴疽的名方,由熟地、肉桂、鹿角胶、白芥子、姜炭、生甘草组成(《外科全生集》)。笔者根据其方药功能用于治疗妇人产后长期身痛一证,疗效颇佳,可谓扩大该方的使用范围,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在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观察以针刺人迎穴为主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同时符合脑梗死和肩手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西药组给予改善循环、脑细胞保护、营养神经类药物治疗,针药组在西药组治疗基础上加针刺治疗。两组均采用CSS、FMA、VAS评分标准对试验对象评价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组内CSS、FMA、VAS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药组较西药组各评分量表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两组经治疗后CSS、FMA、VAS评分均有所升高,但针药组明显优于西药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腰部腧穴治疗膝关节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7例膝关节痛患者,采用针刺腰部腧穴配合拔罐治疗,分别于治疗前、第一次治疗后、第二次治疗前、第二次治疗后对受试者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结果:治疗前VAS评分为5.3±1.2,第一次治疗后降为1.9±0.8,第二次治疗前为2.1±0.7,第二次治疗后降为0.7±0.6。结论:针刺腰部腧穴对于腰部疾病引发的膝关节疼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与痛点阻滞对于急性腰扭伤止痛效果上的差异。方法:选择急性腰扭伤病例65例,随机分成两组。针刺治疗组根据腰痛部位取人中、后溪、手三里、中渚、腰痛穴等穴止痛;痛点阻滞组用曲安奈德、利多卡因及生理盐水痛点阻滞。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肯定,且无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16.
针药并用治疗功能性排卵障碍,子宫内膜脱落期,卵泡期,黄体期均施以中药治疗。小卵泡症,卵泡发育不良症,滞卵泡症,运用针灸治疗。结果显示,针药并用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09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63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原则进行针灸治疗。主穴百会、膻中、中脘、关元、内关、足三里。结果:治疗后患者随访三个月,63例中痊愈22例,占34.92%,显效23例,占36.50%,有效11例,占17.46%,无效7例,占11.11%,总有效率88.89%。随访3个月,痊愈20例无复发。结论:中医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起效快、疗程短是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针药结合治疗痹证(阳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痹证(阳虚型)患者180例随机分为针灸组50例、中药组50例、针药结合组80例,结果:针药组总有效率(98.75%)与针灸组(90%)、中药组(8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针灸组与中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组比针灸组和中药组治疗阳虚型痹证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中西药加针灸治疗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眩晕病患者在针灸、中药治疗的基础上酌情加西药治疗。结果:中西药加针灸治疗明显提高了眩晕症的有效率和治愈率。结论:中西药配合针灸疗法治疗眩晕症不但缩短了治疗的时间,而且明显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王宁 《针灸推拿医学(英文版)》2004,2(4):39-40
针刺双侧风池、大椎、膈俞、天宗及阿是穴,配合内服中药,治疗40例更年期骨质疏松腰背痛患者,治愈25例,好转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5.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