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血清脂蛋白(a)[Lp(a)]和血浆D-二聚体的关系.方法:92例老年TIA患者按病程划分为A、B、C3组,所有病例在起病24 h内检测血清Lp(a)和D-二聚体的含量,观察72 h内头CT或MRI后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老年TIA患者血清Lp(a)和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B、C组Lp(a)和D-二聚体的含量均高于A组(P<0.01),而且C组高于B组(P<0.0 5),重型TIA患者明显高于轻、中型患者.TIA各组Lp(a)与D-二聚体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结论:Lp(a)和D-二聚体含量的升高可以对老年TIA患者的诊断、治疗和估计预后提供较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慢性心房颤动(Af)患者脑缺血发生(包括短暂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或脑栓塞)与血清脂蛋白(a)[LP(a)]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无脑缺血发生的慢性Af患者70例,3个月内曾出现脑缺血发作的慢性AF患者62例,另选取有器质性心脑血管病但无Af的患者64例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LP(a)水平。结果脑缺血发生组LP(a)浓度显著高于无脑缺血发生组及对照组(P〈0.05,P〈0.01),而无脑缺血发生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Af患者血清LP(a)浓度升高可能是导致脑缺血发作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脑梗塞患者血浆脂蛋白(a)水平。方法: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44例脑梗塞患者与38名健康人血浆脂蛋白(a)浓度。结果:脑梗塞患者的脂蛋白(a)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健康人。结论:血浆高脂蛋白(a)水平是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组检测57例心脑梗塞患者、55例正常健康中老年人血清Lp(a)、ApoAI、ApoB浓度及ApoAI/ApoB比值,统计学分析显示:这些指标及其异常检出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检测指示;随访检测发现ApoAI、B浓度及ApoAI/ApoB比值随病情变化而波动,可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疗效的监测指标;而Lp(a)浓度不受年龄、健康状况及一般降脂药物影响,是预测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脂蛋白(a)对脑卒中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脂蛋白(a)「Lipoprotein,LP(a)」在脑卒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航向比浊法测定95例不同类型脑卒中患者与35例对照组的血清LP(a),并与其他血脂指标、病程、病情作相关分析。结果 脑梗塞组血清LP(a)高于对照组(P〈0.01);皮层动脉梗塞组血清LP(a)高于穿通动脉梗塞组(P〈0.05);脑出血组血清LP(a)与对照组间无差异(P〉0.05);LP(a)与其他血脂指标及病程、病情间均无显著相关。结论 LP(a)可作为缺血性卒中的预报及不同动脉硬化病因的鉴别指标,但不能作为观察病性轻重及病情演变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作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了34例脑梗塞、脑出血早期患者及年龄、性别与之相配的3佝健康对照者血液内脂蛋白(a)〔Lp(a)〕的含量。结果表明脑梗塞、脑出血患者血液内Lp(a)的含量显著高于同龄健康对照者(p〈0.05),提示Lp(a)水平升高,是引起脑梗塞、脑出血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Lp(a)的进一步研究,可能会为脑梗塞、脑出血疾病的防治开辟一个领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治疗方法.方法 46 例TIA 患者给予抗血小板、扩容、扩血管治疗.结果 46 例患者治愈10 例,好转34 例,未愈2 例,治疗总有效率95.7%.住院天数6 d~15 d,平均8.5 d.结论 及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以有效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2年4月8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临床资料。治疗组40例,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丹参粉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患者中显著有效21例,显著有效率52.5%,有效17例,有效率42.5%,无效2例,无效率5%,总有效率为95%;采用丹参粉针治疗患者中显著有效16例,显著有效率40%,有效18例,有效率45%,无效6例,无效率15%,总有效率为8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临床症状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能明显改善血液粘度、脑血流速度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症状。丹红注射液是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安全有效的药物,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11.
1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由短暂性脑或视网膜局部供血障碍所致.一般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是常见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发病率很高,TIA可反复发作缓解,部分病人以后发生脑梗死,被认为是脑梗死的先兆和重要危险因素.TIA应该被看作潜在血管病的一个警告,应作为急诊处理,积极控制TIA,对及时有效预防脑梗死、挽救病人生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MRI与临床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对93例临床表现为TIA的患者行头颅MRI检查,发现腔隙脑梗塞54例,分析临床和预后。结果 (1)93例TIA中纯运动性卒中(PMH)23例,纯感觉性卒中(PHS)11例,感觉运动性卒中(SMS)9例,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PHS)6例,共济失调轻偏瘫2例,闭锁综合证1例,丘脑性痴呆1例,半身舞蹈综合征1例。(2)MRI表现为多病灶(2个以上病灶)5例,单病灶3例。(3)病灶与临床相符的16例,占MRI阳性的29.6%。(4)经过2年随访,MRI阳性发生脑梗塞者24例,频繁TIA发作发生脑梗塞者11例,两者差别显著,结论 TIA发作频繁和持续时间较长的高龄患者,MRI多能发现多发腔隙性梗塞。 相似文献
14.
15.
IL-6基因多态性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IL-6基因启动子区域 (-174)位点G/C碱基多态性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发病率及其临床进程之间的关系。方法:临床确诊的121例TIA患者和114例同年龄段、同性别组成的健康对照者,采血并用MS-PCR法对基因型进行检测,随访3个月,记载3个月内进展为脑梗塞的情况。结果:TIA患者的GG型基因比例(54.6%)明显高于对照组(38.6%)(P<0.05),也明显高于其他两型(GC 30.6%,CC 14.9%)(P<0.05)。GG型患者66例,3个月内发展为脑梗塞者28例(42.4%),与GC型(16.2%,6/37)、CC
型(16.7%,3/18)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IL-6基因启动子区域GG型与TIA的发病及预后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针药并举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5例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6例),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汤药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灸配合中药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优于西药疗效。 相似文献
18.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与脂蛋白(a)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清脂蛋白 (a) [Lp(a) ]水平与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关系。方法 :测定 5 4例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血清Lp(a)及总胆固醇 (TC)、甘油三脂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水平 ,计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水平 ,并与 5 2例正常对照者及 48例单纯糖尿病病人作比较。结果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组血清Lp(a)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0 3 3± 0 2 1) g/Lvs (0 .19± 0 .11)g/L ,P <0 .0 1]及单纯糖尿病组 [(0 .3 3± 0 .2 1) g/Lvs (0 .2 2± 0 .13 )g/L ,P <0 .0 1]。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血清Lp(a)水平与LDL C呈正相关关系 (r =0 .2 98,P <0 0 5 )。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Lp(a)水平增高可能与脑梗塞发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临床上一种常见和多发病症,作为独立的临床概念,已提出多年,近年来由于加强了缺血性卒中的研究,TIA也受到广泛重视,人们根据时间因素和病变过程,将急性脑血管病分为TIA、未完成性(即进展性)脑卒中和完成性脑卒中。所谓TIA是指突然出现符合脑血管病规律的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1~5min内达高峰,每次发作多在0.5~12.0h内恢复。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不超过24h。如超过此时限仍可查出轻微而肯定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则认为是轻度卒中。 相似文献
2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胆固醇、血脂及脂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报告了8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的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的胆固醇(LDL-C)的测定结果。TIA组测定值,除TC外,其它指标与健康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TG及LDL-C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和P<0.01),HDL-C显著低于健康组(P<0.0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