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病例分析研究胰腺囊实性肿瘤(CSTP)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6例胰腺囊实性肿瘤进行临 床分析、大体观察、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 EnVishionF 二步法标记,测定α-1AT、VIM、SYN、NSE、CK、CHA、Insulin、SMA 的 表达。结果:6例 CSTP 患者,年龄14~21岁,平均17. 5岁。女性5例,男性1例。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疼痛。肿块位于胰尾部 4例,胰头和胰体各1例。肿瘤10cm×9cm×9cm~7cm×5cm×5cm 大小有纤维包膜与胰腺分隔,呈实性及囊性变区。组织学:肿 瘤细胞中等大小,形态较一致,细胞间界限清楚,细胞核圆形、卵圆形,无异型,肿瘤组织广泛出血坏死,可见明显乳头样结构。免疫组 化:α-1AT、VIM 6例阳性,SYN、NSE 3例阳性,CK、CHA 2例阳性,Insulin、SMA 阴性。结论:胰腺囊实性肿瘤(CSTP),发生于年 轻人,多见于女性,男性非常少见,组织学显示实性和假乳头两种排列方式,肿瘤细胞围绕血管排列形成假乳头结构为其特征性改变, 这种独特的病理学特征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肿瘤属于潜在恶性~低度恶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形态学特点,探讨和分析其组织发生、病理特点及其预后。方法:临床病理观察和免疫组化分析18例SPT标本。结果:18例患者中16例为女性,2例为男性,年龄12~65岁,平均32岁。13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至6年均无复发,5例失访。肿瘤直径平均7cm,有包膜,16例为实性区与囊性区混合,2例无囊性区。组织学上肿瘤细胞有实性和假乳头2种排列方式,肿瘤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核圆形或卵圆形,核异型不明显,核分裂象罕见,以肿瘤细胞围绕血管排列成假乳头状突起为特征,常见泡沫细胞团、胆固醇裂隙。免疫组化:β-联蛋白(β-Cat)核阳性13例,α1-抗胰蛋白酶(α1-AT)阳性18例,波形蛋白(Vim)阳性18例,CD10阳性14例,孕激素(PR)阳性12例,细胞角蛋白(CKpan)阳性5例,突触素(Syn)阳性3例,嗜铬素A(CgA)阳性4例。结论:①SPT与胰腺其他多种肿瘤具相似的组织学形态,需鉴别;②β-Cat在SPT瘤细胞胞核的异常表达可能与肿瘤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胰腺囊实性肿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邓元  张学斌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3,10(2):85-87,T025
目的 了解胰腺囊实性肿瘤的免疫组化特点,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组织学(HE、PAS法)和免疫组化(SP法)。结果 8例患者7例为女性,年龄19—44岁,平均29.1岁,手术后均无复发。肿瘤较大,平均直径10cm,有包膜,由实性与囊性坏死区混合组成。组织学上,瘤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核圆形或卵圆形,核异型不明显,核分裂象罕见,以肿瘤细胞围绕血管排列成假乳头突起为其特征,瘤细胞退变、出血、泡沫细胞和胆固醇裂隙常见。免疫组化:8例α1—AT( ),5例vimentin( ),3例NSE( ),2例CK( ),2例CgA( );CEA、actin、S—100、Syn均为(-)。结论 胰腺囊实性肿瘤多发生于年轻女性,具有良性临床病程和较高的手术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52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胰腺浆液性囊腺瘤(SCAP)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52例SCAP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病理学检查统计,并随访其中20例。结果:52例SCAP患者中女44例(84.6%),男8例(15.4%);平均年龄59岁;有临床症状者33例(63.5%);肿瘤位于胰体尾部者36例(69.2%)。SCAP呈囊性,囊壁内衬扁平、立方上皮细胞,胞质透亮,细胞无异型。按WHO标准分类,52例中属浆液性微囊性腺瘤者45例(86.5%),浆液性寡囊性腺瘤7例(13.5%)。肿瘤细胞PAS染色阳性。52例肿瘤细胞广谱细胞角蛋白(AEI/AE3)、细胞角蛋白7(CK7)、细胞角蛋白19(CK19)全部阳性表达;CA19—9、CEA部分阳性表达;胰岛素、MIB-1阴性。2例电镜超微结构显示肿瘤细胞腔面有微绒毛,胞质内含有糖原。20例患者经4个月到8年不等的随访,未发现复发及转移。结论:SCAP好发于老年女性患者,肿瘤多位于胰体尾部,近2/3的患者有临床症状。SCAP来源于胰腺导管上皮,为良性肿瘤,患者预后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基底细胞样乳癌(BLB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标准及预后.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筛选出121例BLBC, 检测其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雄激素受体(A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P钙黏蛋白(P-cadherin)的表达,观察和分析BLBC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121例BLBC 中,76例病人的年龄在50岁以上,75例肿瘤直径大于2 cm.肿瘤生长边界呈推挤样,瘤细胞异型性显著(WHOⅢ级86.78%),坏死及间质淋巴细胞反应多见,淋巴结转移率52.89%.AR、ER、PR、HER2的阴性表达率分别为71.07%、73.55%、76.03%和76.86%,而81.81%(99/121)病人P-cadherin阳性表达.结论 BLBC是一种不同于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的乳癌亚型,其特征性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提示BLBC病人的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胰腺SPT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并作相关文献复习。结果:3例均为女性,年龄11~41岁,平均27.6岁;肿瘤直径平均11.8cm(4.5~13cm)。组织学:单形性肿瘤细胞构成实性及假乳头结构,常伴有出血,间质有不同程度的硬化。免疫组化3例Vim、NSE均阳性,2例a-ACT、Syn阳性,2例CK灶性阳性;CgA、S-100、EMA均阴性。结论:SPT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据组织学特征。约5%~15%的SFT具有恶性的生物学行为,表现为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其组织构象并不能完全预测其预后,患者术后长期随访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性黏液性囊腺癌(MCA)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乳腺原发性MCA进行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乳腺原发性MCA肉眼观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较清,切面囊实性,囊内为黏液样物质。镜下可见大小不等的囊腔,囊壁内衬柱状上皮,细胞质内富含黏液,细胞核位于基底部。部分囊壁肿瘤细胞形成细胞簇或有纤维血管轴心的乳头状结构。部分肿瘤细胞质内黏液减少,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向鳞状上皮分化。免疫组化:肿瘤细胞E-cadherin和CK7(+),PR和c-erb B-2(2+),Ki-67阳性指数为55%、CK20、ER和GATA3(-)。结论乳腺原发性MCA是一种罕见肿瘤,需要与来自卵巢、胰腺或肠道的转移性肿瘤、乳腺柱状细胞黏液癌、乳腺黏液囊肿样病变等鉴别。确诊需结合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及临床病理资料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8.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观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师杰  钟定荣  崔全才  陈杰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5):325-328,i0002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方法对12例SPTP进行临床病理、免疫组化观察并随访2~44个月。结果12例SPTP占同期胰腺肿瘤4.7%;男女之比为1∶11;平均年龄29岁;仅6例有临床症状;其中6例大体呈囊实性,6例呈实性;7例有肉眼可见的完整包膜。镜下11例肿瘤见纤维性包膜;肿瘤由形态相对一致的中等大小细胞构成;部分细胞可见核沟;肿瘤细胞排列成实性巢片状、假乳头状,伴发囊性变,并可见灶性及成片的出血坏死,另见多种其他结构,包括嗜酸性小球、瘤细胞黄瘤样变、间质黏液样变、伴有异物巨细胞反应的胆固醇性针样结晶,部分有浸润周围胰腺的现象。瘤细胞vimentin、AAT弥漫( ),部分病例Syn、CD56、CD10、AE1/AE3、PR局部( ),CgA均(-);嗜酸性小球PAS( ),且可抗淀粉酶消化;12例术后随访2~44个月,所有患者均术后无瘤生存,未发现复发及转移。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多发于年轻女性,具有多种组织学结构、细胞形态及多向分化的免疫组化表型。该肿瘤发展缓慢,生存时间长,但少数可复发、转移,为低度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2例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肿瘤以实性区为主,局灶形成囊腔,肿瘤细胞强嗜酸性,有胞质内彩斑、空泡,可见多核化,囊壁被覆鞋钉样排列的强嗜酸性细胞。例2以囊性区(巨囊)为主,局灶实性,囊壁被覆强嗜酸性肿瘤细胞,呈鞋钉样排列,胞质内彩斑及空泡不明显。2例免疫组化表型均为局灶CK20(+)。结论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是新近认识的一种以实性和囊性结构及大的嗜酸性细胞为主型的惰性肾肿瘤,具有独特的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表现为独特的CK20局灶阳性。通过其特征性的组织学形态和独特的免疫表型表现比较容易与其他嗜酸性肾细胞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CDC)合并肾囊性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诊断、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分析1例CDC合并肾囊性透明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70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血尿。影像学检查提示左肾占位。组织学示肾上极的肿瘤组织排列成不规则腺管状、乳头状,部分肿瘤细胞呈靴钉状突向腺腔内,间质纤维结缔组织明显增生,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肿瘤周围部分集合管腺上皮见异型增生。瘤细胞阳性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角蛋白7(CK7)、角蛋白19(CK19)、上皮膜抗原(EMA)、转录因子E3(TFE3)和E-钙黏素(E-cad),而角蛋白20(CK20)、CD31、CD34、CD10、CD117、肾脏特异性钙黏蛋白(ksp-cad)和α-甲基酰基辅酶A消旋酶(AMACR)表达则呈阴性。肾中部囊性肿瘤组织学表现为典型的肾囊性透明细胞癌,癌细胞阳性表达CD10、波形蛋白和CK19,而CK7、CD117表达则呈阴性。结论:CDC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其诊断依赖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标记。由于组织起源不同,CDC合并肾透明细胞癌的概率更小,但这种合并存在的情况仍有可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胰腺囊实性肿瘤(CSTP)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4例CSTP常规作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结果:4例患者手术后均无复发。肿瘤较大,平均直径6.25cm,有包膜,由囊性与实性区混合组成。镜检:肿瘤细胞围绕纤维血管轴心排列成假乳头突起为其特征,细胞形态较一致,核圆形或卵圆形,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相罕见。免疫组化:4例AACT(+),3例AAT(+),3例NSE(+),2例Vimentin(+),2例PR(+),1例Keratin局灶(+),Des、ER、S-100蛋白、Syn均(-)。结论:胰腺囊实性肿瘤多发生于年轻女性,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和较高的手术治愈率,应视为交界性肿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女性腹膜原发性苗勒管混合瘤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组织发生,肿瘤类型及诊断要点,方法:用普通形态学结合免疫组化染色标记观察4例腹膜原发性苗勒管混合瘤的形态特点及肿瘤细胞对Vim,Act,CK以及ER、PR、CA125的表达情况,结果:4例中例1为良性中胚叶混合瘤(囊腺纤维瘤),例2为乳头状囊腺纤维瘤,部分交界性,例3为低度恶性腺肉瘤,例4为恶性中胚中混合瘤,免疫组化显示Vim,CK在上皮和间质瘤细胞均有不同程度表达,同时对ER和PR也有表达,上皮成分尚表达CA125。结论:腹膜原发性中胚叶混合瘤起源于第二苗勒管系统,是一类独立的肿瘤,其类型包括良性腺纤维瘤,交界性以及恶性中胚叶混合瘤,组织学特征与生殖系统分化程度相同的同类型肿瘤相一致,诊断时应排除生殖无同类型肿瘤存在。恶性中胚叶混合瘤中癌瘤成分是影响愈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N)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对32例胰腺实性假乳头肿瘤进行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并观察其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结果:32例病例中男6例,女26例,男女比约1:4.3,平均年龄约31.6岁(9~ 68岁),发生在胰头6例,胰颈3例,胰体尾23例.患者多无明显临床症状,腹痛及腹部肿块为常见表现.肿瘤平均直径约5.8 cm(2 ~ 16 cm),镜下特点是肿瘤细胞围绕纤维血管轴心松散排列成乳头样结构,细胞形态温和,核分裂罕见.23例可见肿瘤细胞浸润胰腺实质,3例可见细胞明显异型性及多核巨细胞形成,2例可见血管内瘤栓及神经束侵犯.免疫组化显示β-Catenin(核阳性)、Vimentin均为阳性,CD10、CD56阳性25例,PR阳性24例,CK阳性8例,CgA阳性3例.24例病例随访3~51个月,均未复发或转移(包括2例细胞明显异型及2例血管和神经束侵犯).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是常发生在年轻女性的一种低度恶性肿瘤,手术切除预后良好,侵袭性组织学特点与预后无直接相关性,因此所有病例均需术后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组织起源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对2例SPT进行大体、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肿瘤体积较大,有包膜,囊实性相间。镜检:肿瘤由乳头和囊实性区混合组成,细胞形态一致,核分裂象罕见,瘤细胞围绕纤维血管轴心形成特征性假乳头结构。2例Vim、AAT、AACT及PR阳性;EMA、Actin、S-100、ER阴性;1例Syn、NSE阳性;另1例Syn、NSE阴性。结论:SPT是胰腺少见的肿瘤,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靠组织病理学,组织起源有争议,可能起源于多能干细胞,属于低度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伴有生殖细胞肿瘤成分的子宫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例子宫腺癌伴生殖细胞肿瘤成分分化的病例,1例为高级别子宫内膜癌伴卵黄囊瘤分化,1例为宫颈腺癌复发后出现卵黄囊瘤及少许绒毛膜上皮癌分化。复习2例患者详细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点,并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伴生殖细胞肿瘤分化的子宫腺癌,组织病理学上主要表现为明确的腺癌区及生殖细胞肿瘤分化区。腺癌区:肿瘤细胞呈典型的腺样或条索状生长;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K、CK7、EMA、PAX8(+)。生殖细胞肿瘤分化区(卵黄囊瘤或绒毛膜上皮癌分化):肿瘤细胞呈微囊性、假腺样、实性巢片状生长,细胞异型性明显,部分区域可见S-D小体,肿瘤细胞周围可见出血、坏死;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AFP、SALL4、h CG、PLAP及OCT-4等(+)。该类疾病主要发生于绝经后妇女,临床表现为阴道异常出血,并常伴有血h CG和(或)AFP水平的升高。结论子宫腺癌伴发生殖细胞肿瘤分化可能属于一种去分化现象,在病理诊断上易漏诊、误诊。本病侵袭性强,预后差,临床多采取手术切除治疗,对放、化疗反应不敏感,多于术后2年内死亡。  相似文献   

16.
皮肤腺样囊腺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皮肤腺样囊腺癌的病理形态及免疫学特点,并探讨其鉴别诊断和组织来源。方法;对1例皮肤腺样囊腺癌进行光镜及免疫组化染色,结合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等特点进行探讨。结果:病理上为单一形态的基底样细胞,瘤细胞呈巢、索状分化成大小不一、内古丰富黏液的恶性肿瘤,免疫组化CEA阳性,CK弱阳性,EMA阴性。结论:皮肤腺样囊腺癌具有较复杂的组织学特点,必须依靠病理组织活检才能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膀胱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s,PEComas)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1例膀胱PEComa的临床资料,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27岁,体检发现膀胱壁实性占位病变。组织学形态显示肿瘤组织位于膀胱肌壁间,大部分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局部在肌壁间浸润性生长。镜下上皮样或梭形肿瘤细胞呈巢团状、器官样、束状或编织状排列,瘤组织内富含薄壁和厚壁血管,血管壁广泛玻璃样变;瘤细胞胞质空亮或淡嗜酸性,细胞核呈圆形,囊泡状,可见小核仁,核分裂象。局部瘤细胞具轻度异型性,可见畸形核及多核巨细胞。免疫组化肿瘤细胞vimentin、HMB45、SMA、actin和S-100均(+),CK、EMA、Melan-A、NSE、Syn及CgA等均(-)。结论发生于膀胱的PEComa罕见,组织学形态结合免疫组化共表达HMB45和SMA有助于明确诊断,应与副神经节瘤、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及恶性黑色素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胰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组织发生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胰透明细胞癌进行组织学、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镜下显示90%以上的肿瘤细胞由透明细胞组成,排列成实性梁索状及腺泡状,偶见管状结构。瘤细胞含有AB—PAS阳性的酸性黏液,表达CK7、CK19和CEA等。结论 胰透明细胞癌可认为是一种罕见的胰腺导管癌亚型,诊断需与一些具有透明细胞形态的胰原发性肿瘤和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1例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光镜和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四肢,其组织学特点为:(1)假血管瘤样出血性囊腔;(2)瘤细胞似纤维母细胞和组织样细胞;(3)瘤周形成假包膜及淋巴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组织细胞标记CD 68阳性,肌源性标记DES、SM A,神经标记S-100,血管标记CD 34均为阴性支持组织细胞起源。结论: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具有独特临床特征、组织学特点及预后的中间型低度恶性软组织肿瘤,提高对其形态学的认识、结合临床特征及免疫组化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8例脑中枢神经细胞瘤病例进行研究,探讨其组织学、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特点.方法 对2000~2012年间8例脑室肿瘤进行组织学观察,用免疫组化检测几种重要的肿瘤标记物的表达,其中包括细胞角蛋白(广谱)CK、上皮膜抗原(EMA)、波形蛋白(Viment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突触素(Syn)、S100和Ki67.结果 对8例中枢神经细胞瘤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该肿瘤具有一定的形态学特点,肿瘤细胞呈现片状排列或不规则的“菊形团”样排列,也可见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形成“假菊形团”,肿瘤细胞形态单一,细胞多呈圆形,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细腻呈斑点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8例中枢神经细胞瘤CK、EMA和vimentin染色均为阴性,GFAP阳性者5例,Syn阳性者8例,S100阳性者4例,8例Ki67染色均为阳性,但比率较低,均为1% ~3%.结论 中枢神经细胞瘤具有较为典型的形态学特征和免疫组化染色特点,这些特点对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