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总结2001-2010年胸科医院心脏植入装置的类型、植入病因、植入部位及其变化趋势,分析与国外差异的原因。方法:分析10年来安置心脏植入装置患者的病因、年龄、心脏疾病类型对起搏装置选择的变化趋势,心室电极类型和心室电极位置情况。结果:(1)10年来在胸科医院共安置心脏植入装置2 826例,病窦综合征(SSS)及房室传导阻滞(AVB)仍为起搏器安置的主要原因,双腔起搏器为主要类型;(2)起搏类型及电极位置的选择越来越符合生理性起搏的理念;(3)特殊疾病的起搏适应征扩展,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及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所占比例增加,但预防性ICD置入较少;(4)间隔起搏及螺旋电极数量明显升高。结论:随着对生理性起搏概念的再认识,起搏器类型的选择及起搏方式越来越符合生理性起搏模式,但猝死高危人群的预防性装置植入仍较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经济条件及医生的认识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确定心脏植入电子装置(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感染的发生率,分析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000年1月-2012年12月13年间,本心脏中心植入起搏器和除颤仪出现的CIED感染病例。分析研究这些病例的临床表现和基础疾病特征,评估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植入CIED[永久起搏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和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仪(ICD)]1817例(男:女=1.4:1),其中16例(男:女=3:1)发生CIED感染,发生率为0.9%。15例(占93.8%)确定为起搏器囊袋感染。68.8%检测到细菌,90.9%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显著相关的危险因素是植入ICD/CRT—D(P=O.000)、合并糖尿病(P=O.009)和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P=O.000),其发生CIED感染的相对危险度(OR)分别为9.12、4.18和37.55。而起搏器更换未增加发生CIED感染的风险(P〉0.05)。男性CIED感染者的体质量指数,尤其是非糖尿病男性CIED感染者,显著低于非CIED感染男性(Jp〈0.05)。结论:本中心CIED感染率为0.9%,绝大多数表现为囊袋感染,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茵感染为主。植入ICD/CRT.D、合并糖尿病和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是CIED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低体质量指数男性容易发生CIED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描述心脏起搏装置感染的临床表现、处理过程及转归,为临床治疗此类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483例行心脏起搏装置安置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总结术后感染的原因、临床表现及处理方法.起搏装置感染包括囊袋感染、菌血症和装置相关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结果:共22例感染病例(0.85%),其中19例囊袋局部感染,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菌血症,经抗生素抗菌治疗及局部清创,拔出电极等处理,21例治愈,1例长期电极残端感染的老年患者因心衰死亡.发生术后感染的患者特征:发生深部感染或全身感染症状的患者与浅表感染的患者相比较,年龄、性别、手术时间、病原菌没有统计学差异,但发病时间有统计学差异.初次手术的感染率低于二次手术患者(P=0.012,精确概率法).结论: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感染致病菌、感染范围个体化处理心脏起搏装置可以有效处理术后感染.  相似文献   

4.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作为心脏性猝死(SCD)的有效预防措施,在临床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通过设置一系列参数,ICD可正确识别和治疗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与此同时,ICD针对非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可自行终止的室速等发放的不适当和不必要放电会降低患者的临床获益,甚至增加死亡风险。因此,ICD术后需要进行长期随访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参数程控。本文就如何合理设置ICD参数以减少不适当和不必要放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进行心脏临时起搏所需要的材料依所选择的模式而不同,鉴于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采用经静脉内膜起搏,本文主要介绍此方面内容.要进行经静脉心内膜临时起搏术,需要准备:心电图仪或监测仪、除颤器、急救药品、脉冲发生器、起搏电极(2极或4极)、16 G或18G血管穿刺针、5 F或6 F动脉鞘管(带导引钢丝)、手术刀、缝合针及缝合线.一般应该尽可能在X线透视指导下进行操作.如果因为客观条件或是患者病情所限而无法在X线透视下施行,就应该尽量选用带飘浮球囊的临时起搏电极.  相似文献   

6.
不同导尿管拔除方法在预防泌尿系感染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拔除气囊导尿管前,抽空气囊内液体后再注入0.4ml生理盐水拔管法与常规无注水拔管法和注入0.2ml生理盐水拔除法对降低留置导尿患者泌尿系感染的实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将71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实验组(A组),对照组(B、C组),三组患者均采集拔除导尿管后首次排出尿液进行细菌培养,监测患者刺激症状。结果:实验组尿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留置导尿管患者拔除导尿管前抽空气囊内液体再注入0.4ml生理盐水具合理性,建议临床尝试运用。  相似文献   

7.
2014年4月4日至6日.由中国心律学会主办、中国心律学会心脏起搏工作委员会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共同承办的“全国第二届心律植入装置感染与处理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据出任本次学术会议执行主席之一的中国心律学会常委、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导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李学斌教授介绍,这次学术盛会展示了一年来我国电极拔除领域的新方法、新进展、新成就,并向与会代表展示了当前国际上最新、最前沿的该领域医疗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对降低心脏电子装置植入囊袋感染风险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接受心脏电子装置植入术的患者208例,随机均分成2组(n=104).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对2组患者囊袋感染率、患心内膜炎及菌血症例数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患者囊袋感染率,患心内膜炎、菌血症例数均远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心脏电子装置植入术后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有利于控制囊袋感染,使感染率大幅度下降,从而使由于感染导致的心内膜炎或菌血症发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实现心脏电子装置的植入,为患者彻底根治心脏疾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HIV感染对有偿献血人群中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来自中国中部地区,通过问卷及血液检查共获得133例HIV/HCV合并感染者、152例HCV单纯感染者和29例HIV单纯感染者,对3组患者均随访5 a.结果:HIV/HCV合并感染组、HCV单纯感染组和HIV单纯感染组分别有2...  相似文献   

10.
本书为听觉研究丛书中的一卷。该丛书旨在全面阐述现代听觉研究的主要理论,帮助研究生、博士后和临床听觉工作者等相关研究人员了解听力学最新研究进展。每一卷围绕一个主题展开,重点介绍了当今成熟的、被广泛承认的听力学临床技术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的处理及后房型人工晶体一期植入的方法.方法:对12例老年性白内障,2例并发性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导致后囊破裂者,采用烛泪式推注粘弹剂压住裂口卷边,使裂口闭合或缩小,14例外伤性白内障外伤导致后囊破裂者则以压路机样推注粘弹剂,使前膨之玻璃体及前表面机化膜后退复位,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结果:28例后房型人工晶体一期植入全部成功,并随访3月~18个月,人工晶体位置固定良好,视力≥0.5者21例(75%),01~0.4者7例(25%).结论:对后囊破裂8mm以内或伴有晶体悬韧带断离<l个象限者均可不作缝线固定一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并能获得良好的视力.  相似文献   

12.
自1957年Julian等首先采用正中胸骨切口以来,目前已成为大多数心脏和纵隔手术最常采用的途径。这种伤口感染虽然少见但十分严重。不仅有较高的死亡率还可延长病员的住院时间。本文回顾了我院心脏术后胸骨后纵隔感染的处理经验。 1 临床资科 从1980年至1989年,经标准正中胸骨切口途径施行心脏直视手术1228例,其中18例(1.4%)发生纵隔  相似文献   

13.
10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起搏器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祺  王月平 《安徽医学》2006,27(1):79-80
心脏猝死约占心脏死亡的一半,其表现有两个类型,即心律失常型和循环衰竭型。在院外发生的心脏性猝死绝大部分是心律失常型。目前,对发生过心脏骤停幸存者以及有心脏性猝死高危病人,可选用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导管消融治疗及植人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等治疗手段。ICD已经被证明是心脏性猝死的有效预防手段。此系统主要由脉冲发生器和电极导线系统组成,通过发放电脉冲而消除室颤或室速,同时具有感知分析功能,将感知电极传人的电信号进行处理判断,分析,从而确定电脉冲的发放。对高危患者一旦发生室性快速心律失常,ICD可在数秒内转复为正常心律,不需要专门医护人员和医疗器械参与。2000年4月至2005年6月,我院心内科共安置10例ICD,现将ICD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的研制及经导管植入动物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制可经导管植入的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探索经导管植入该瓣膜支架的可行性。方法:采用0.2 mm镍钛记忆合金丝编织内径为15~19 mm的网状支架。取牛心包,经固定处理后,按仿形类比设计的方法修剪成瓣叶,并缝合在支架的远端,制成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所有瓣膜支架行体外冲水实验、释放实验、体外管道内释放及静态实验。小香猪7只,采用经导管逆行的方法行升主动脉内置入瓣膜支架的动物实验。结果:研制的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经体外试验证明瓣膜关闭良好,反向均为中心水流,并明确该瓣膜支架能经导管顺利释放,释放后能迅速完全扩张,在管道内固定牢靠。采用12F~16F的输送导管,6只实验动物经髂总动脉植入,所有瓣膜支架均能顺利跨过主动脉弓达升主动脉,并顺利释放,除1例瓣膜支架释放后未完全扩张、移位外,其余均迅速完全扩张、固定良好。24 h后处死动物解剖,见支架固定,支架内未见血栓。结论:该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启闭功能、自膨功能良好,压缩后的体积符合经导管植入的要求,可采用逆行的方法经髂总动脉植入于升主动脉内,释放后能迅速扩张,固定牢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结核病患者单纯疱疹病毒的感染情况,探讨其可能对结核病病情的影响。方法采用金标免疫斑点渗滤法分别检测51例肺结核患者和30例正常健康人血浆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IgM和IgG。结果肺结核患者组HsV—IgM的阳性率为88.24%与对照组(66.6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V-IgG的阳性率为80.39%,与对照组(70.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肺炎表现者HSV-IgG的阳性率为61.11%,与无肺炎表现的患者组(90.9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统计学处理,HSV的活动性感染与病程、分期、痰涂片阳性无相关性(P〉0.05)。结论肺结核患者存在较高的活动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活动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与病情轻重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目的探讨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诊断方法及标本的选择对诊断结果的意义。方法选择117例疑似HSV感染的皮肤科门诊患者或神经内科脑炎脑膜炎患者血清,其中53例有明显疱疹症状者同时取疱液标本,78例脑炎脑膜炎患者同时采集脑脊液标本。应用ELISA法、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清、脑脊液中HSV—IgM抗体,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脑脊液、疱疹液HSV抗原。结果血清、脑脊液标本ELISA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HSV—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0.94%、6.41%和59.83%、3.85%。脑脊液、疱疹液TIF法检测HSV抗原阳性率分别是15.38%、67.93%。结论ELISA法与免疫印迹法检测HSV—IgM抗体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γ=0.017,P〉0.5);脑脊液标本供检测HSV抗原与HSVIgM抗体的阳性率差异显著(γ=13.224,P〈0.05.);对复发感染患者采用疱疹液抗原检测相对于采用血清检测抗体对诊断HSV感染更具有临床意义。在临床上,对不同病症病程的HSV感染,选择相应适宜的诊断方法及标本种类可取得更准确的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后的治疗效果,分析影响ICD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2006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的6例ICD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6例ICD植入患者手术成功,无手术并发症,随访6~73个月,无死亡病例。术后6例患者均长期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1例患者因窦性心动过速ICD出现误识别和误放电3次,开启突发性识别后,随访12个月再未发现误放电现象。2例因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出现电风暴3次,经强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和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随访6~12月再未出现电风暴。3例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有明确诱因,预防和治疗诱因可减少ICD治疗次数。结论ICD能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源性猝死。术后加强随访、合理设置工作参数、配合药物治疗、积极预防诱因是保障ICD有效治疗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观察评价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工作情况及疗效.方法 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接受ICD治疗者35例,应用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存储记录的资料共计49例次进行分析,总结随访资料以评价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结果 35例植入ICD的患者随访平均(33±19)个月,ICD记录室速596阵,抗心动过速(ATP)治疗成功478阵(成功率80.2%);高能量除颤(DF)终止25次室颤均获成功;5例误放电18次;4例术后出现心律失常电风暴;1例术后1月因顽固性心力衰竭死亡.结论 ICD能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可能发生误放电、心律失常电风暴及精神症状,植入后应定期随访,及时调整参数,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给予心理辅导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胫腓骨骨折术后深部感染的防治方法。方法2002年1月.2007年1月,共收治胫腓骨骨折术后深部感染68例,采用病灶扩创、灌洗引流或敞开引流,及时拆除内固定,必要时更换为外固定,皮瓣覆盖创面等治疗。结果68例深部感染均得到控制,平均时间28d,1例截肢,4例骨不连,6例骨折畸形愈合,10例踝关节功能障碍。结论胫腓骨骨折术后深部感染后果严重,宜积极预防,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