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Esw)对骨折不愈合和延迟愈合的治疗效果,为骨折不愈合和延迟愈合寻找一条新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冲击波骨肌系统治疗仪治疗21例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患者,以后每1。2个月复查X线片,了解骨痂生长情况综合分析。结果治疗后随访6~18个月,18例骨痂生长明显,最终骨折愈合,3例至随访结束,无明显骨痂形成。所有治疗患者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的症状及内固定断裂的情况。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骨折不愈合和延迟愈合效果显著,微创、安全、经济,可作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体外冲击波对骨折不愈合和延迟愈合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冲击波骨科治疗机门诊治疗23例骨折不愈合和延迟愈合患者,冲击电压为7.0-12.0kV,冲击能量0.056—0,250mJ/mm^2,冲击1000-3600次,焦点压力10.2—37.2MPa。根据患者情况治疗5—12次,每次间隔3—7d。结果 治疗后患者随访12—20个月,定期复查X线片。23例中,5例无效,18例有较明显骨痂生长并最终骨折完全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10-80周,平均16周。12个月后有效率78.1%。结论 冲击波治疗后未观察到明显肢体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其治疗骨折不愈合和延迟愈合的方法简单、有效、经济、安全,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体外冲击波促进骨折延迟愈合及治疗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0例四肢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骨不连及骨折延迟愈合患者分别进行体外冲击波治疗,3次/d,6次为一疗程,两月后再进行第二疗程治疗,观察治疗后骨折断端愈合情况.结果 50例患者中有49例得到随访,第一疗程后,49例中37例骨折愈合良好,第二疗程后2例骨折得到愈合,共计39例患者取得良好治疗效果,治愈率约为79.59%.未治愈10例患者中1例出现局部血肿,治疗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及骨折延迟愈合疗效确切,临床效果满意;同时具有微创,经济,方便,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体外冲击波疗法干预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7例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稳定型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按照术后时间分组,术后3~9个月共28例作为A组,术后9个月以上共29例作为B组。ESWT后每3个月复查X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骨痂生长情况。结果:治疗前以及第3疗程结束后,两组骨痂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1、2疗程结束后,两组骨痂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A组在第1、2疗程结束后骨痂生长速度均明显快于B组(P0.05)。两组有效率在3个疗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670;P2=1.000;P3=1.000);两组第1、2疗程结束后的治愈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1=0.044;P2=0.047),而第3疗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3=0.190)。结论:早期行体外冲击波疗法干预可降低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体外冲击波在治疗骨不连和骨折延迟愈合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不连(nonunion)是骨科领域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骨折后约有5%~10%的患者会发生骨不连,治疗上较为困难,植骨及局部内固定为最常用的传统治疗方法,但仍有一部分患者术后无法愈合。基于骨组织和结石均为高声阻抗介质,受到冲击波成功碎石作用的启发,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外学者开始研究冲击波对骨组织的影响,发现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ESW)具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1988年Ogden[1]在德国波鸿首次将ESW成功应用于骨不连的治疗,从而开始了ESW临床治疗骨不连的历史。一、ESW治疗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的临床应用概况体外冲击…  相似文献   

6.
目的:体外冲击波治疗骨折延迟愈合及骨不连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瑞士EMSDolorClast冲击波治疗仪对27例骨折延迟愈合和骨不连进行治疗,冲击能量3.0~4.0bar(0.35~0.55mJ/mm2),冲击频率6Hz,冲击4000次。根据患者情况治疗4次,每次间隔7d,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随访l2~l8个月,定期复查X线片,27例中20例有明显骨痂生成并最终愈合,另7例无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l8.4周,l2个月后有效率74.1%,治疗后未观察到明显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仅发现有局部皮肤水肿。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骨折延迟愈合和骨不连是一种简单、微创、安全、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的效果及作用机理.方法:选择标准实验新西兰雌性大白兔16只,每只兔右桡骨为实验组,左桡骨为对照组,制作成桡骨骨不连模型.采用能量为0.5 mJ/mm^2级的冲击波对治疗组进行治疗,冲击量为800次,对照组不作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第3天,2、4、6、8、12周摄X线片取活组织作光学及电镜检查,两组对照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后治疗组骨不连间隙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光学及电镜检查显示治疗组组织成骨活跃,而对照组则表现为慢性炎症浸润、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是一种创伤小、效果确切的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联合高压氧治疗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连的临床应用价值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连(间隙小于10 mm)患者治疗情况,其中体外冲击波联合高压氧治疗组(观察组)46例,单纯体外冲击波治疗组(对照组)41例,治疗结束后第1、3、6、9、12个月分别摄 X 线片检查观察骨折局部情况,对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3、6个月的随诊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高压氧治疗方法操作简单、创伤小,对于较小间隙(10 mm 以下)的骨不连患者效果明显,为冲击波治疗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连找到了一种良好的协同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骨科患者骨不连以及骨折延迟愈合采用体外冲击波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瑞士STORZMP100体外冲击波疼痛治疗系统对我院骨科27例骨不连且骨折愈合延迟的患者进行治疗,设置冲击能量为3.5~5.0bar,冲击频率为5HZ,冲击次数3500次。依据临床患者的不同情况对其进行最多不超过4次的治疗,每次治疗间隔周期为1周,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对患者进行10—16个月的随访调查,嘱咐患者进行定期复查并对其复查x线片情况进行详细记录。本次研究对象27力患者中,有20例骨折或者不连部位出现明显骨痂并愈合,剩余7例为临床症状无改变。患者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9周,进行为期10个月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达到74%,且在进行治疗后,患者并未有出现明显的内固定系统断裂和周围血管神经损伤的并发症。结论:临床对于骨科患者骨不连以及骨折延迟愈合采用体外冲击波进行治疗安全、简单、微创、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植骨Herbert钉固定治疗腕舟骨延迟愈合、不愈合(HerbertC、D1、D2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针对56例腕舟骨骨折延迟愈合、骨不愈合,根据骨折的分型、骨折端硬化程度,采用切复植骨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定期随访,观察疗效。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6~20个月随访,平均7个月,骨折均在术后6个月内愈合,愈合率达100%。总优良率87.5%。结论采用切复植骨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腕舟骨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HerbertC、D1、D2型),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ESW)联合高压氧(HBO)治疗兔桡骨骨折骨不连的效果及作用原理。方法选用标准健康实验雄性新西兰大白兔50只,无菌条件下制作兔双侧桡骨骨不连模型,最后造模成功48只,利用随机数字表将实验动物随机分成4组,每组12只。其中 A 组为体外冲击波联合高压氧治疗组;B 组为单纯高压氧治疗组;C 组为单纯体外冲击波治疗组;D 组为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8、12周摄 X 线片并处死部分实验动物取活组织进行大体观察、骨痂钙水平测定、光镜检查骨痂成骨细胞计数,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X 线片观察,A 组与 B 、C 、D 组骨不连间隙4、8、1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痂生成量4、8、1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 、C 两组骨钙水平4、8、12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痂成骨细胞计数4、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高压氧对骨不连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体外冲击波治疗,单纯高压氧治疗对骨不连无明显帮助,高压氧可作为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的一种良好的协同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体外冲击波治疗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连的机理和疗效.方法 对21例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或外固定支架固定手术史患者(其中带锁髓内钉内固定6例,钢板内固定8例,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4例,外固定支架固定3例;尺骨骨折2例,肱骨骨折4例,股骨骨折6例,胫骨骨折9例).均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2~3次.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经2次体外冲击波治疗后21例中16例获得骨折愈合,治疗3个月无明显骨痂生长5例,再行第三次体外冲击波治疗,2例获得骨折愈合,最终成功18例,治愈率为85.7%.2例患者出现局部表浅皮肤破损,治疗中未观察到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费用低、无需住院、疗效确切等优点,对促进骨不连愈合有较好的作用,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骨不连的疗效。【方法】本组患者20例,均为骨折后骨不连。采用体外冲击波仪,运用其产生的高能冲击波进行治疗。【结果】随访3~4个月,其中15例完全骨折愈合,4例发现大量骨痂生成,1例无明显骨痂生长(枪伤)。总有效率为95%。并发症:体外冲击波治疗后2例出现皮下出血及青紫,1例出现患肢的肿胀,后自然消退,余无其它并发症。【结论】冲击波治疗骨不连是一种新的尝试,其不用开刀,无感染风险,患者痛苦小,相对费用也较低,是安全有效的非治疗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不同能流密度的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ESW)治疗肱骨外上髁炎(lateral epicondylitis, LE)的短期临床疗效,探索ESW的最佳治疗剂量。方法 将120例LE患者分为A、B、C和D 4组,均使用ESW治疗4周,各组的能流密度分别为0.06、0.08、0.10、0.12 mJ/mm2。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24及48周,比较4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肱骨外上髁炎功能评估(patient-rated tennis elbow evaluation, PRTEE)评分及末次随访患者满意度和复发率。结果 按时间点比较,各组VAS评分治疗前最高,治疗后48周降至最低(P<0.05),4组患者满意度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患者满意度(96.67%)明显高于A组(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按组间比较观察,治疗前各组患肘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24和48...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冲击波在治疗骨不连中的疗效。【方法】冲击波组50例骨不连患者,应用冲击波治疗2~4次,治疗间隔7~10 d。手术组,35例骨不连患者,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平均11个月随访,冲击波组46例愈合,手术组32例愈合。【结论】在疗效相近的情况下,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具有无创、费用低、无需住院等优点,但要获得满意的疗效,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体外冲击波 (extracorporealshockwave ,ESW)诱发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 以杂种犬右室心尖部作为ESW的靶点 ,ESW冲击犬心脏前、后分别测定心房和心室的舒张期阈值、相对不应期、有效不应期及不应期离散 ,并记录ESW冲击犬心脏前、后各 4h及冲击心脏过程中出现的心律失常。结果 ESW冲击犬心脏后 ,心房和心室的舒张期阈值、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及不应期离散均无明显改变 (P >0 .0 5 ) ;ESW冲击心脏过程中只出现室性早搏 ,ESW冲击心脏前、后未出现任何心律失常。结论 早搏的机制可能与折返、自律性增高无关 ,而是由ESW直接诱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冲击波配合足底康复训练治疗跟痛症的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27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冲击波配合足底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足底康复训练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为129例,总有效率95.6%;对照组总有效85例,总有效率为63.0%.治疗组总复发率为3.7%,对照组为11.1%.结论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There are not many studies about treatment of shoulder spasticity. Although botulinum toxin injection has been reported to be effective for shoulder spasticity, the effectiveness was judged by pain and limited motion change, but not the spasticity itself. Shoulder spasticity is considered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hemiplegic frozen shoulder. However, the subscapularis muscle, unlike the pectoralis major muscle, is located deep beneath scapula, where conventional injection is difficult to perform. As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ESWT) has been reported to be effective for spasticity relief, and we thought spasticity of subscapularis muscle located deep beneath the scapula would be a good candidate for ESWT treatment.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beneficial effects of radial ESWT (rESWT) on spastic subscapularis muscle in stroke patients. Methods This is an uncontrolled, prospective, unicenter, clinical pilot study. Stroke patients (n=57; mean age 55.4 years) with spastic shoulders were recruited between June 2011 and February 2012 at the University Rehabilitation Hospital. rESWT was administered to each patient every two or three days for two weeks (five total treatments). Evaluation consisted of 11 measurements for each patient; at the start of each of the five treatments and once per week during the following six weeks. Spasticity was measured at external rotator muscles of the shoulder using the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 and passive range of motion (ROM) of the shoulder in external rotation was recorded. Pain was measured using a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during passive ROM of the shoulder in external rotation, and was additionally recorded for patients who preserved cognitive and communicative ability (Pain group). Results Reduction in MAS and VAS and improvement of ROM during and after rESWT treatments were prominent compared to baseline. The reduction in MAS and VAS and improvement of ROM continued four weeks after the last treatment and the effects of the treatment decreased afterward. Conclusion rESWT will be able to provide stroke patients with an effective and safe procedure for the reduction of spasticity and pain as well a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ROM of spastic shoulders.  相似文献   

19.
杨萍  郭涛  彭云珠  王钰  周平  蔡红雁  骆志玲  赵玲  顾云  杨洪文 《重庆医学》2011,40(29):2918-2921
目的探讨体外心脏震波治疗(CSWT)冠心病(CAD)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连续选取2008年10月至2010年6月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就诊的CAD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25例,男18例,女7例,平均年龄65岁,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14例(予震波能量治疗),安慰剂对照组11例(不予震波能量治疗),3个月为1个治疗周期,共9次震波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行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18氟-脱氧葡萄糖(FDG)双核素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心肌显像检查、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CS)心绞痛分级、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6 min步行距离(6MWT)、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检查,临床随访不少于6个月,比较组间病死率、再住院率、震波治疗前后心肌灌注及代谢、心绞痛症状、心功能及运动耐量等的变化。结果 25例患者均依研究方案完成治疗,无心绞痛加剧、心肌损伤、出血、栓塞、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平均(8.40±1.84)个月的随访期内,试验组1例死亡,对照组无死亡(P>0.05)。7例因心绞痛频发再住院,其中试验组2例,对照组5例(P>0.05)。试验组震波治疗后的NYHA、CCS心绞痛分级、硝酸甘油用量较治疗前减低(P<0.05),而SAQ评分、6MWT较治疗前增高(P<0.05)。试验组震波治疗后心肌灌注、心肌代谢及LVEF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对照组震波治疗前后以上指标均改变不明显(P>0.05)。结论 CSWT是CAD治疗的最新选择,是一项无创、安全、有效的新型血管再生疗法,可缓解患者心绞痛、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  相似文献   

20.
低强度体外冲击波疗法(LI-ESWT)作为物理医学的一个代表具有多疾病、多方向的应用潜力,近年研究显示LI-ESWT可以招募、激活内源性干细胞。用LI-ESWT激活精原干细胞可给原发性非梗阻性无精症和医源性无精症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突破。本文拟对LI-ESWT激活精原干细胞治疗无精症的应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