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总结3例较长时间供心缺血(367~542 min,平均465 min)的原位心脏移植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 1例二次手术者采用股动脉、股静脉及上腔静脉插管,另2例采用升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采用中度低温(鼻咽温28.1℃~29℃),轻-中度血液稀释(血红蛋白82~119 g/L),50~83 ml/(kg·min)的流量进行体外循环灌注;供心保护方法:经主动脉根部灌注冷心脏停搏液,快速取下心脏,再灌注冷UW液,并放置于UW液中低温保存.结果 3例均顺利脱离体外循环机,术后康复出院.结论合理的灌注技术及良好的心肌保护,可使供心冷保存时间较长的原位心脏移植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道2例超长时间离体心脏移植早期结果.方法 2例均男性,年龄32、24岁.诊断:终末期扩张性心肌病,心功能Ⅳ级.心脏超声心动图:左心室舒张期末径分别为91、83 mm,射血分数分别为24%、12.9%.手术行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双腔静脉法),供心用UW液经升主动脉灌注,放入盛有冰块的保温容器内运输.移植吻合时间为44、49 min,心脏离体时间为542min和367 min.围术期免疫抑制药用CD25单抗,后续治疗用环孢素、麦考酚吗乙酯和泼尼松方案.结果心脏自动复跳,窦性心律.术后呼吸循环基本平稳,除1例术后出现大量心包积液,经多次穿刺治愈外;其余无低心排综合征,无严重感染、心律失常和明显排异反应等并发症发生.随访2个月和4个月,心功能均恢复至Ⅰ级.超声测定左心室舒张期末径分别为46、49 mm,射血分数分别为54%、62%,各瓣膜无返流.结论有限病例提示,供体的正确获取、有效的心脏保存和心肌保护、双腔静脉吻合法,对离体较久的供体心脏仍有获得较好手术结果机会.对长期生存的影响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3例较长时间供心缺血(367~542 min,平均465 min)的原位心脏移植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 1例二次手术者采用股动脉、股静脉及上腔静脉插管,另2例采用升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采用中度低温(鼻咽温28.1℃~29℃),轻-中度血液稀释(血红蛋白82~119 g/L),50~83 ml/(kg·min)的流量进行体外循环灌注;供心保护方法:经主动脉根部灌注冷心脏停搏液,快速取下心脏,再灌注冷UW液,并放置于UW液中低温保存.结果 3例均顺利脱离体外循环机,术后康复出院.结论合理的灌注技术及良好的心肌保护,可使供心冷保存时间较长的原位心脏移植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脏移植手术中较合理的供体心脏的切取方法及心肌保护的注意事项,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12例原位心脏移植术供心的切取配合及心肌保护方法。结果升主动脉开放后9例自动复跳,3例经电击除颤后复跳。结论充分的准备、熟练的供心切取配合、合理的供心保护、严格的无菌操作可以快速切取供体心脏并使供体心肌得到良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果糖-1,6-二磷酸对离体心脏保存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果糖-1,6-磷酸(FDP)对低温保存心脏能量代谢的影响及其保存效果。方法16只SD大鼠,取出心脏建立Langendorff灌注模型,对照组(n=8)灌注UW液,实验组(n=8)灌注添加5mmol/L FDP的UW液,4℃下保存12h后再行心脏灌注,测定心功能参数及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活性,然后以HPLC法测定心肌组织中腺苷酸(ATP、ADP、AMP)含量。结果实验组心肌组织中腺苷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心功能各项参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冠脉流出液中LDH、CK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UW液中添加FDP能促进糖酵解过程中能量的产生,明显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在冷缺血期三种液体对鼠心保存的效果。方法 :将离体鼠心分别用HTK液 ,UW液及St.ThomasⅡ液灌停并4℃冷冻保存 6h。利用离体鼠心非循环式Langendorff灌流功能测定模型。复灌 1h后 ,取心肌组织做光镜电镜观察。结果 :经过HTK液保存后的鼠心细胞损伤较轻 ,UW液鼠心细胞损伤较重 ,但冠脉血管内膜剥脱较重。St.ThomasⅡ液鼠心细胞损伤最重。结论 :HTK液心肌保存效果最好。高钾对血管内皮有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在冷缺血期三种液体对鼠心保存的效果 . 方法:将离体鼠心分别用HTK液,UW液及St.Thomas Ⅱ液灌停并4℃冷冻保存 6 h.利用离体鼠心非循环式Langendorff 灌流功能测定模型.复灌1 h 后,取心肌组织做光镜电镜观察.结果:经过HTK液保存后的鼠心细胞损伤较轻,UW液鼠心细胞损伤较重,但冠脉血管内膜剥脱较重.St.Thomas Ⅱ液鼠心细胞损伤最重.结论:HTK液心肌保存效果最好. 高钾对血管内皮有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在冷缺血期三种液体对鼠心保存的效果。方法:将离体鼠心分别用HTK液,UW液及St.ThomasⅡ液灌停并4℃冷冻保存6h。利用离体鼠心非循环式Langendorff灌流功能测定模型。复灌1h后,取心肌组织做光镜电镜观察。结果:经过HTK液保存后的鼠心细胞损伤较轻,UW液鼠心细胞损伤较重,但冠脉血管内膜剥脱较重。St.ThomasⅡ液鼠心细胞损伤最重。结论:HTK液心肌保存效果最好。高钾对血管内皮有损害。  相似文献   

9.
笔者通过离体心脏的动物实验研究温血心麻液的心肌保护作用。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离体大鼠心脏灌注心肌保护实验 1.1.1 方法 雌性大鼠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冷晶体心麻液组(CC组),冷血心麻液组(CBC组),温血心麻液组(WBC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3种心脏保存液[HTK液、FWM液和St.Thomas-Ⅱ(ST-Ⅱ)]在低温条件下保存离体鼠心的效果。方法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HTK组、FWM组、ST-Ⅱ组(n=18),各组再根据低温保存时间分为4、6、8h3个亚组(n=6)。采用Langen-dorff装置进行心脏保存前后的灌注,各实验组分别使用不同保存液灌停心脏并在低温条件下保存4、6、8h,于灌停前及复灌后测定心率(HR)、冠脉流量(CF)、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左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等指标,并计算各指标的恢复率。灌注结束后,取心肌组织制作光镜标本,观察心肌组织结构变化。结果在相同的低温保存时间下,与ST-Ⅱ组相比,HTK组与FWM组心功能各指标恢复率明显较高,光镜下心肌组织结构变化较小。随保存时间延长,使用HTK液保存的鼠心心功能恢复率下降,组织结构发生改变,8h亚组与4、6h亚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4h亚组与6h亚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保存时间相同的条件下,HTK液及FWM液的心肌保存效果明显优于ST-Ⅱ液。HTK液保存效果随低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卡托普利对心脏增大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治疗价值。方法将54例经胸部X线,心脏彩超等证实有心脏增大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3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卡托普利,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心功能改善的显效率为35.3%,总有效率为85.3%,与对照组(分别为20.0%与65.0%)相比,差异显著(P<0.05)和非常显著(P<0.01)。治疗后心脏结构观察组显效率为23.5%,总有效率为41.2%,与对照组(分别为10.0%与20.0%)相比,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结论卡托普利能有效纠正心衰、改善心肌重构,减少发生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旨在观察和进一步探讨单纯用硝酸酯类及合用卡托普利对冠心病心衰的疗效,方法:在常规扩冠,利尿,硝酸酯为对照组,加口服卡托普利为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治疗冠心病心衰应用卡托普利增强硝酸酯类药物疗效可能长期维持或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13.
慢性心力衰竭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CT表现。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慢性心力衰竭的CT表现。结果:左心室增大16例、右心室增大8例、左心房增大6例、右心房增大4例,左、右心房增大3例,肺水肿24例、胸腔积液25例、肺动脉扩张3例、升主动脉扩张5例和冠状动脉钙化7例。左心衰CT示肺水肿、左心室扩大和胸腔积液。右心衰CT示右心室扩大、主肺动脉扩张和胸腔积液。全心衰竭CT示左右心室扩大,肺水肿和双侧胸腔积液。结论:CT可显示心脏各房室扩大、大动脉扩张、肺水肿、胸腔和心包积液以及冠状动脉钙化,为诊断原发心脏疾病及慢性心力衰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心率变异性(HRV)可用于评价健康者和病人自主神经系统的波动。本文论述HRV分析方法、测量标准、正常参考值、产生机理、生理解释及其应用。HRV在临床可以作为预测急性心梗后死亡和糖尿病人早期神经损伤的指标;在航天医学研究中,可以提供失重和模拟失重后自主神经调节变化的信息,可评价各应激试验的特因耐力,可用于研究心血管系统的调节机制和评定失重对抗措施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5.
闵晓梅 《西南军医》2008,10(2):33-34
目的探讨医源性心脏病的发生率及病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某院心内科2003年1月至12月及2007年1月至12月住院患者中发生医源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07年误诊为心脏病发生率较2003年明显降低(P〈0.05),2007年自认为有心脏病发生率与2003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007年诊断及治疗措施造成心脏损害的发生率较2003年明显增高(P〈0.05)。结论诊断或治疗措施引起医源性心脏病却明显增加,分析原因与近年心脏病各种侵入性的诊断和介入治疗的迅速增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附34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对346例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主要从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发病诱因及死亡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是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主要病因(55.2%),其次是高血压性心脏病(21.1%)、风湿性心脏病(8.9%)及肺源性心脏病(8.2%)。感染是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病的主要诱因(68.2%),其次是劳累(14.9%)、心律失常(10.8%)及精神情绪因素(5.7%)。结论:冠心病、高血压是发生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年龄越大,越易发生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感染是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不同项目优秀运动员安静心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我国930名优秀运动员的基础心率进行调查,从整体、项群和项目等不同层面比较分析我国优秀运动员的心率储备情况。结果发现,我国优秀男运动员安静心率平均58·95次/分,女运动员59·02次/分。男、女运动员最低心率均为37·00次/分。我国优秀运动员安静心率在各运动项群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快速力量项群运动员安静心率最快(男子66·23次/分;女子66·50次/分);速度耐力性项群,格斗对抗性项群,同场对抗性项群安静心率较低,并与快速力量项群存在显著性差异。我国优秀运动员整体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为55·29%。其中,同场对抗项群运动员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最高,达65·28%,其他依次为格斗对抗、速度耐力、表现难美、隔网对抗项群。快速力量项群运动员心动过缓发生率最低,仅为20·00%,显著低于其他项群(P<0·01)。本调查涉及的部分项目中,花样滑冰运动员心动过缓发生率最高(91·67%),其他依次为现代五项、散打、柔道、曲棍球、赛艇、皮划艇、足球、击剑、摔跤、排球、篮球、自行车、跳水、跳跃、羽毛球、网球和短道速滑,举重项目运动员心动过缓发生率最低(16·22%)。结果提示,长期运动训练可使优秀运动员的心率储备增加,安静状态下呈能量节省化状态;不同的项群项目特征以及运动员身体机能代谢对长期系统专项训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替换术后心脏X线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胸部远达X线检查对65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替换术前后进行追踪观察,每次均测量心胸比率、肺动脉段凸度、左心耳凸度和右房高/心高比,术后平均观察时间(295±224)d。观察数据用配对、非配对样本t检验、双变量相关和Kaplan-Meier法进行分析。结果术后76.9%的病例心脏缩小,心胸比率、肺动脉段凸度、左心耳凸度、右房高/心高比4项指标变化与术前的临床X线指标相关,心胸比率在术后90d内变化最明显。结论X线能够动态反映瓣膜替换术后心脏形态和心功能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脏不停跳加单向活瓣补片法在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先心病手术中的应用。方法13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先心病患者采用心脏不停跳加单向活瓣补片法手术治疗,对手术适应证的把握,围术期的处理,特别是术中采用心脏不停跳方法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全组均顺利脱离体外循环机,无空气栓塞并发症。1例室缺患者并发肺部感染死亡。其余患者均于术后2~5 d脱离呼吸机顺利恢复。术后1周复查心脏彩超9例无分流,Pp/Ap为0.45~0.63。3例有右向左单向分流,Pp/Ap为0.76~0.82。术后3个月复查仅1例存在分流,Pp/Ap为0.74,术后6个月分流消失。12例生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心功能为Ⅰ~Ⅱ级。结论采用心脏不停跳加单向活瓣补片法拓宽了治疗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先心病的适应证,同时极大程度地降低了术中的心肌损伤,取得了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为患者安全度过围术期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两种情境下不同情绪稳定性个体心率变异性与心率,探讨情境、情绪稳定性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方法 96名健康男性飞行学员,在60h飞行训练后由飞行教员用飞行学员情绪稳定性评价量表进行评定,分为高情绪稳定性组与低情绪稳定性组。在Sternberg双重作业任务与标准起落飞行两种情境中,记录心率变异性指标和心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Sternberg双重作业任务情境中,高情绪稳定性个体具有较小的Lfnorm和Hfnorm(P<0.05),较小的LF/HF和心率(P<0.05)。但处于飞行情境中,高情绪稳定性个体则有较大的Lfnorm和Hfnorm,较小的LF/HF和心率(P<0.05)。结论 与情绪稳定性相关的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波动性出现情境分离。提示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差异不仅体现在个性、气质和认知模式上,也存在生理基础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