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探讨2:1等渗晶体液与血浆对婴幼儿烧伤休克进行个体化液体复苏的效果。方法:1998年9月-2000年9月间共有37例年龄<36个月,烧伤面积15%-55%的重度烧伤合并休克的患儿接受了液体复苏治疗,根据患儿体重分类和烧伤面积计算24h液体需要量,输液泵均匀控制输液速度并根据每小时尿量进行调整。结果:37例烧伤休克患儿在伤后16h内全部成功复苏,未出现心脑肺肾等重要脏器并发症和电解质紊乱,实际输液量与按体重计算量无差异(P>0.05),低于传统补液公式计算的输液总量(P<0.01),结论:婴幼儿烧伤休克液体复苏应用2:1等渗晶体液与血浆复苏比标准的乳酸钠林格氏液和胶体效果更好,按患儿不同的体重段和烧伤面积估计输液总量可能更合理,有效和精确。  相似文献   

2.
<正>2003年7月~2007年3月,我科共收治烧伤面积≥25%TBSA患儿45例,经积极的液体复苏治疗,休克期较平稳,效果较满意。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的探讨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1989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急诊科256例严重创伤患者来院1h内液体复苏与创伤性休克预后的量效关系。结果:25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中复苏成功率为73.05%(187例),创伤病死率为26.95%(69例)。创伤后1h内复苏液体量≤1L者存活率为52.27%,1.5~2.0L者存活率为75.90%,≥2.0L者存活率为78.29%。轻度休克者存活率为86.79%,中度休克者存活率为80.34%,重度休克者存活率为54.65%。结论:严重创伤、重度休克、长时间低血压非正确休克复苏是影响休克救治效果的主要因素;早期合理地扩容,把握创伤后第1h黄金时刻,是复苏成功的关键;而稳定血流动力学、纠正氧债是休克复苏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一直是大家讨论的焦点,传统的复苏认为创伤性休克患者积极补液进行抗休克是关键。但目前大家比较多探讨是在休克早期,特别是有活动性出血患者,延迟复苏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虽然有很多问题需要大量的临床资料证实,但这一观点对传统的复苏模式是一个挑战。通过对创伤性休克患者即刻复苏与延迟复苏、不同液体复苏、补液量及速度的比较,重新认识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的概念。1液体复苏时机的选择1.1即刻复苏指以最快的速度,在短时间内恢复有效循环血量维持重要脏器灌注,防止休克的进一步发展,是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传统的方法及…  相似文献   

5.
<正>失血性休克多见于创伤后大量失血,当失血量超过机体代偿能力后,会出现组织灌注降低、炎症介质升高、局部器官微循环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如未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将导致败血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1]。创伤所致失血性休克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分别高达10%和16%[2]。  相似文献   

6.
休克急救液体复苏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休克后发生多系统器官衰竭(MSOF)的根本因素是持续性微循环障碍及由其引起的细胞与器官功能紊乱,严重失血及组织创伤引起的血容量减少与灌注压降低,使通过血流的营养输送发生障碍,造成组织缺氧。因毛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限制性液体复苏与常规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Science Direct、EBSCO Host、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年限:1991-01-01-2013-08-01。收集限制性液体复苏与常规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18个RCT均为低质量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限制性液体复苏与常规性液体复苏比较,可显著改善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清乳酸[MD=-0.59,95%CI(-0.79,-0.40),P〈0.01]、血小板计数[MD=61.73,95%CI(55.61,67.85),P〈0.01]、凝血酶原时间[MD=-4.00,95%CI(-4.26,-3.74),P〈0.01]、血红蛋白[MD=12.16,95%CI(8.80,15.52),P〈0.01],但血气碱剩余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较常规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患者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8.
出血性休克手术病人液体复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80年代收治的106例出血性休克的手术病人的液体复苏资料。后5年组病人晶体液摄入量增加1倍以上,胶体液和葡萄糖液仅是前5年组的1/5,头30分钟摄入量增加1倍。后5年组麻黄素使用频度和量由66%和30mg降至26%和5.3mg。休克逆转时间则由67.32分钟缩短至30.3分钟。无1例发生脑、肺水肿。作者认为晶体液复苏能够促进休克逆转,稳定生命体征,提高病人对麻醉的手术耐受性。  相似文献   

9.
创伤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救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1996-01~2004-03我院急诊科157例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来院后早期液体复苏,不同方法对创伤性休克救治效果的关系及对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结果157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中,即刻复苏组死亡率386%(33例),延迟复苏组死亡率27%(20例)。其中以1~2h内两组间死亡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实验室指标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同时两组间患者在离开急诊科时,收缩压无明显差异。结论延迟复苏能减少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死亡率,其中以1~2h内限制输液量是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失血性休克是急诊和重症监护室常见的高致死率急危重症.液体复苏作为重要的治疗手段经历了重大变革,从传统的积极液体复苏策略,逐步改变为损伤控制复苏策略,本文就近年来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策略及液体应用原则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11.
颅脑损伤合并出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方法:分析了157例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不同的输液治疗方法和与之对应的治疗效果。结果:按国际GOS评定,立即输液组死亡率为34%;延迟输液组死亡率为22%;输全血组死亡率为16%;输高渗液组死亡率为29%;输等渗液组死亡率为42%。结论:颅脑损伤合并出血性休克应适当延迟和限制液体复苏,输液的液体以全血优于晶体液,高渗性电解质溶液优于等渗性电解质溶液。  相似文献   

12.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方国美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3):1200-1201
目的评估创伤失血性休克(HTS)患者在出血未控制时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效果。方法创伤失血性休克73例,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观察组)和常规液体复苏组(对照组)。监测两组病例的初次、24h、48h胃黏膜pH值、血乳酸(BL)、剩余碱(BE)、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变化,对比分析两组方法的输液量、治愈率、病死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发生率。结果24h、48h胃黏膜pH值和血乳酸变化,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间观察组输液量显著降低(P<0.05),治愈率显著升高(P<0.05),死亡率显著降低(P<0.05),ARDS和MODS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减少MODS和ARDS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早期的液体复苏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救治的298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后存活时间超过24h者为存活组,24h内死亡者为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的ISS评分以及24h内输液量和输血量。并比较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患者入院后24h内的病死率。结果存活230例(77.2%),死亡68例(22.8%)。死亡组的ISS评分以及输液量和输血量显著多于存活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手术组的死亡率(10.3%)显著低于非手术组(34.9%),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量输液输血并不能提高创伤性休克的抢救成功率,合理的液体复苏、尽早手术控制出血才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胸腹联合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延迟与即刻液体复苏对胸腹联合伤并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早期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1月至2006年12月来院救治的98例胸腹联合伤并创伤性休克患者资料,所有病例均符合第五版《外科学》休克诊断标准。延迟复苏组(n=51),在到达手术室彻底止血前,只给予少量的平衡液维持机体基本需求;即刻复苏组(n=47),入院后快速给予大量等张晶体液和(或)胶体液。用成组t检验、方差分析或χ^2检验分析两种液体复苏方式对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比容、血乳酸含量、碱缺失水平、术前复苏时间及病死率的影响。结果延迟复苏组与即刻复苏组输液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586±346)vs(3520±575)ml,P〈0.01],但两组患者在手术前收缩压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29)mmHgvs(81±24)mmHg,P〉0.05]。术前血红蛋白[(106.21±20.91)g/Lvs(89.10±32.42)g/L]、凝血酶原时间[(11.19±2.03)svs(17.37±2.50)s]、血小板计数[(179.44±52.19)×10^9/Lvs(105.55±50.67)×10^9/L]、红细胞比容[(28.40±2.31)%vs(20.84±2.58)%]、血乳酸[复苏30min:(1.70±0.37)mmol/Lvs(2.44±0.41)mmol/L;复苏60min:(3.16±0.42)mmol/Lvs(5.73±0.68)mmol/L]和碱缺失[复苏30min:(-4.46±1.15)mmol/LVs(-5.78±1.15)mmol/L;复苏60min:(-5.46±1.29)mmol/Lvs(-9.60±2.71)mmol/L],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刻复苏组术前复苏时间(73±29)min、病死率(18.9%),延迟复苏组术前复苏时间(58±26)min、病死率(11.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迟液体复苏能显著改善胸腹联合伤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组织和器官的灌注及乳酸酸中毒程度,降低患者的病死率,缩短术前复苏时间,效果优于即刻液体复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60例,分别按常规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常规组使收缩压(SBP)维持在90—110mmHg,研究组SBP维持在70—90mmHg;比较两组红细胞压积、血清乳酸水平、剩余碱、输入液体量和24h死亡率。结果:研究组血清乳酸水平、剩余碱、输入液体量、病死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治疗中,限制性液体复苏既可维持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又能减轻酸中毒、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我院2011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6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复苏治疗。结果治疗组的平均输液量1420±321 ml和死亡率2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平均输液量2678±486 ml和死亡率46.7%,治疗组血浆量508±319 ml与对照组血浆量514±327 ml相当。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复苏,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7.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不同的液体复苏方法对救治效果和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在243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充分液体复苏组(127例)病死率37·80%(48例),限制液体复苏组(116例)病死率23·28%(27例),两组总病死率及1~2h病死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液体复苏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长于和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降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提高存活率,并降低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限制与积极液体复苏法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比较限制液体复苏与积极液体复苏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以提高治愈率。方法将符合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限制液体复苏组和积极液体复苏组,对其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与积极液体复苏组比较,收缩压差异无显著性(院前51±19 mmHg vs 50±21 mmHg,术前74±27 mmHg vs 82±28 mmHg,P>0.05),输液量显著降低(院前232±215 mL vs 830±542 mL,术前328±309 mL vs 1905±1340 mL,P<0.01),死亡率降低(13.3%vs 27.8%,P<0.05),术前血红蛋白升高(94±21 g/L vs 85±23 g/L,P<0.05),术前凝血指标好转〔血小板计数(268±94)×109/L vs(233±91)×109/L,P<0.05;凝血酶原时间12.3±1.7 s vs 14.5±1.9 s,P<0.01;部分凝血酶原时间36.5±14.1 s vs 41.8±18.5 s,P<0.05〕。结论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限制液体复苏法可能优于积极液体复苏法。  相似文献   

19.
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失血性休克是创伤病人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如果不积极有效地治疗,将会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如败血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甚至死亡[1~3 ] ,失血性休克能引起运氧功能降低,组织灌流不足,能量代谢障碍以及有害物质产生。及时有效地复苏对失血性休克的预后有重大影响。但随着对失血性休克病理生理及各种复苏液体对休克影响的研究不断深入,对传统的积极、即刻、常温复苏的方法提出了许多挑战。现就这方面进展进行综述。1 失血性休克急救复苏液体的选择众所周知,正常血容量在维持机体正常的功能和代谢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液体复苏容量对脓毒性休克的治疗意义。方法:定义正平衡即液体入量大于液体出量,负平衡即液体入量小于液体出量。回顾性分析8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入院后24h和入院后72h液体复苏正平衡组及负平衡组的资料,分析两组间患者的预后。结果:入院后24h内负平衡组,负平衡液体量-218±21.4ml,死亡率显著低于正平衡组,正平衡液体量3206±57.9ml(P<0.01)。入院后72h内负平衡组,负平衡液体量-278±25.9ml,死亡率显著低于正平衡组,正平衡液体量5265±98.7ml(P<0.01)。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容量负平衡可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