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食道心房调搏术(TEAP)是临床心脏电生理学检查最常用的无创性技术,主要适用于窦房结功能,房室传导,室上心动过速和前向性旁道电生理学检查等,并可为创伤性检查筛选病例,必要时也可作临时起搏性治疗,以往食道心房调搏手册注明食道电极导管从受检者鼻孔插入,经咽到食管,大  相似文献   

2.
应用食道心房调搏技术诊治快速心律失常大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心内科杨延宗副教授等人最近完成了一项科研课题《食道心房调搏对快速心律失常诊断及治疗的系列研究》。该项研究工作对快速性心律失常利用食道心电记录及心房调搏技术进行了诊断和治疗的系列研究,发展了食...  相似文献   

3.
临床心脏电生理是研究、诊断和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它包括心脏内电生理、食道心脏电生理、程序电刺激、心脏内膜与心脏外膜标测。心脏内电生理是以腔内希氏束电图为主的临床心脏电生理,除描记体表心电图外,还同步记录心腔内不同部位的电位图,包括希氏束电图,必要时给心脏以特定的电刺激,观察心脏内诸电位图的变化,以了解心脏的传导顺序,传导速度及心律失常,它是一项操作复杂的有创性检查方法,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并由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医师从事该项工作。  相似文献   

4.
基于McNeal的神经电缆模塑,以有限长度的有髓神经纤维F-H模型为研究对象,探讨采用单电极不对称双向脉冲刺激实现有髓神经传导阻断的规律.仿真结果表明,当刺激脉冲的频率高于9kHz时,不对称双向脉冲可实现不同直径(2~20μm)神经纤维的完全阻断,并且阻断电流的强度随刺激频率的升高而增大.粗纤维具有更低的阻断阈值.刺激电极一神经纤维距离增大时,神经纤维实现完全阻断所需电流强度随之增大.仿真温度从20℃升高到37℃时,神经纤维的阻断阈值降低.研究结果将为相关的动物实验和功能电刺激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经食管心房调搏诱发阵发性房颤2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自立  楚咏晗  夏琰 《医学信息》2006,19(7):1211-1213
目的 探讨经食管心房调搏诱发阵发性房颤的电生理特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经食管心房起搏诱发阵发性房颤患者20例(观察组)与无诱发房颤正常人20例(对照组)的电生理资料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最大P波时(Pmax)、心房有效不应期(ERPA)、心房相对不应期区域(ZRRPA)、最大房间传导时间[(S2-A2)max]、早搏刺激的房间延缓(IACD)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结论。诱发阵发性房颤的电生理学改变明显,食管心房调搏简便安全,对预测房颤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双电极双向脉冲刺激和单电极双向脉冲刺激在神经纤维传导阻断中的阻断阈值以及对神经纤维的损伤,并通过该研究为电刺激促进脊髓损伤后下尿路功能重建的动物实验选择最优的刺激模式.方法 以有限长单根有髓神经为研究对象,以两栖动物的有髓神经纤维FrankenhaeuserHuxley(F-H)模型为仿真研究基础.结果 比较了单、双电极在双向对称方波以及双向间歇方波作用下的阻断阈值以及单双电极在同样的刺激条件下(包括刺激波形、频率以及电流强度)产生的离子电流强度大小.结论 双电极的阻断阈值大于单电极的阻断阈值.在相同的刺激条件下,双电极双向脉冲刺激对神经的损伤程度小于单电极双向脉冲刺激.  相似文献   

7.
经皮神经电刺激是刺激电极经皮肤传导到相关的神经部位的刺激方法。本文设计了脉冲宽度τ远远小于周期T(τ≤T)的脉冲序列并用低频脉冲进行调制的刺激波形。经皮神经电刺激比针灸及电针刺更安全,效果更好。经皮神经电刺激可用于妇产科等领域。  相似文献   

8.
一、简介心脏起搏用刺激器的一般要求,已经得到公认和充分的资料阐明。然而,有时改变个别起搏脉冲参数及起搏前插入一个或几个脉冲是有好处的。事实上,近十年来临床和心脏电生理研究的迅速发展,关键性地取决于心脏电刺激技术。在诊断和研究中,电刺激的目的是为了描述出特定心脏传导系统中心肌的反拗性(不应期),以便开始和中断造成许多心动过速的反复或循环运动机制。电生理研究中,需要改变诸如脉冲强度或宽度等刺激参数,以研究兴奋性(应激性)和反拗性(不应性),或在心动周期内给于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食道心房起搏负荷试验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左心室室壁运动状态及左心室舒缩功能改变进行评价 ,以提高冠心病诊断的检出率 ;方法 使用心脏程序刺激仪经食道起搏导管调整心率达次极量 ;同时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仪进行左心室室壁运动记分并记录二尖瓣口及主动脉瓣环部血流频谱 ;结果 经食道心房起搏增加心脏负荷 ,应用左心室每搏量 (SV)、主动脉瓣环部流速积分 (VTIAO)、等容舒张时间 (IVRT)、二尖瓣口流速积分(VTIMV) )、快速充盈分数 (RFI)及室壁运动记分指数 (WMSI)作为指标在冠心病诊断中可提高检出率 ,以WMSI结合其它两项左心室舒缩功能阳性指标 ,其冠心病诊断的检出率为 95 % ,假阳性率为 3% ;结论 经食道心房起搏彩色多普勒负荷超声心动图 (TPDE)在冠心病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因其简便、实用和安全 ,宜在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心肌细胞标记分子和与起搏活动相关的人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4(hHCN4)的表达进行检测,并进行细胞电生理学研究.方法 将2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对照组(10只)和实验组(10只),对照组经心外膜注射腺病毒至左心室心尖部,实验组则注射hHCN4重组腺病毒.术后3d内每天描记两组大白兔体表心电图,术后第7天分离颈部双侧迷走神经干并进行双侧或单侧电刺激,以标测电极在心尖部进行起搏(刺激脉宽2~4 ms,刺激电压5~8V,刺激频率20 ~ 30次/s),并记录同步肢体6导联心电图.免疫荧光检测两组大白兔心脏组织和实验组大白兔肝、肾、肺组织的hHCN4表达.膜片钳记录实验组大白兔基因转染后心尖部心肌单细胞动作电位起搏相关离子流If和LCa.结果 术后3d内心电图都没有记录到两组大白兔的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在术后第7天进行颈部迷走神经干电刺激时,实验组大白兔室性逸搏节律的频率明显快于对照组[(60±8)次/min比(42±6)次/min,P<0.05],其室性逸搏节律起源于注射部位附近.实验组大白兔注射局部的心脏组织较对照组hHCN4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其肝、肾、肺组织未检测到该蛋白的表达.膜片钳记录到实验组大白兔基因转染后心尖部心肌单细胞存在起搏电流If和LCa.结论 hHCN4导入心肌可以使通道蛋白在局部过度表达,提高室性异位起搏点的频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辅助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设计了基于阳极阻滞技术的骶神经根电刺激器。方法通过将阳极阻滞与骶神经根电刺激技术相融合,使电刺激骶神经前根时产生的动作电位可以选择性在副交感神经中传导,从而引起膀胱排空更接近于正常生理性排空。此外,通过采用三极电极作为电极,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刺激电流对周围组织干扰。系统设计按照电路功能模块划分为升压电路、脉冲信号放大电路、主控制电路、人机交互电路和外部通讯电路。结果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脉冲宽度范围为100~500μs,脉冲频率为3~20 Hz,脉冲工作时间为3~20 s,间歇时间为5~40 s。结论该刺激器能够满足尿动力学实验所确定的阳极阻滞电刺激参数指标要求,从而为下尿路障碍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体表逐搏检测His束电位在床旁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极低躁声三通道高增益放大器,16位A/D转换,通过USB接口与微机连接。应用数字滤波加模式识别软件对微信号进行处理。记录时受检取仰卧位。结果 38个志愿用逐搏体表His束检测仪清晰地记录到心房与心室之间的His束电活动,即A波、H波与V波。10例患体表检测与心内导管电极记录进行对照,2种方法获得的参数基本一致。结论 无创体表逐搏检测His束电活动有广泛临床价值,对心脏电生理研究和对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有高度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答:窦房结恢复时间是指利用心房调搏的方法增加心率,使窦房结完全被抑制,然后突然终止调搏,窦房结经过一段时间后恢复窦性心律,从突然停止调搏到窦性心率恢复这一段时距称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胶浆用于减少经食道调搏时的不良反应的作用。方法抽取我院心血管内科需进行食道调搏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石蜡油润滑。观察组采用利多卡因胶浆滴鼻、咽部含服并吞咽润滑、麻醉鼻咽部、食管,观察操作过程中观察患者心率、有无灼痛、刺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及一次性插管的成功率,对比两组患者插入电极的效果。结果观察组调搏反应发生程度均显著轻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多卡因胶浆可通过粘膜吸收引起咽喉部、食管表面局部麻醉,解除患者因插管、调搏所造成的痛苦和不适反应。有利于TEAP技术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颅内电极脑电图及其对癫癎灶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颅内电极记录的必要性 脑电图描记的是大脑皮层神经细胞产生的神经电活动,需一定数量的神经细胞同步活动才能产生足够强大的电流,此种电流传导到头皮表面才能被常规脑电图描记下来.  相似文献   

16.
对大脑过长时间的电刺激,因其可能对脑产生神经性损伤,限制了这种方法在医疗和实验中的应用。我们选用各种电极研究两个刺激参量——电荷密度和每相电荷量的相互作用,以确定电刺激引起的神经性损伤的临界值。刺激表面积为0.002~0.5cm~2的铂电极,植入成年猫的顶骨下皮层。穿透性铱微电极,刺激表面积为65±3×10~(-6)cm~2,插入顶骨下皮层,十天后对电极施加持续7小时的脉冲,该脉冲  相似文献   

17.
1.1 多导胃电描记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电描记法是一种通过在腹部放置体表电极来检测胃部肌电活动的非侵入性检查.在生理研究和临床实践均得到愈来愈多的应用.既往的研究表明,胃电图(EGG)是检测胃慢波的可靠手段.资料显示EGG的主频与胃慢波的频率一致.EGG波幅的相对变化(或主频的功率)与胃的收缩相关.EGG所测得的节律紊乱(胃动过缓、胃动过速和节律不齐)指示胃慢波的异常.这种异常常能在胃动力紊乱的患者中观察到,并与消化不良症状相关,比如恶心和呕吐. 虽然近年来研究取得了大量进展,特别是在量化分析和应用方面,但是胃电描记的方法学仍然有限.目前胃电描记几乎无一例外地使用单导设备来进行.多导胃电描记在某些研究中也有运用,然而对数据的分析和解释仍然是基于单导技术的方法. 本文的目的在于介绍多导胃电描记法.我们首先来讨论胃慢波的时间和空间的特性,  相似文献   

18.
正常雌、雄性大鼠各15 只,采用快速循环伏安法分别测定在不同电刺激条件下、刺激大鼠内侧前脑束引起尾状核 壳核复合体多巴胺的释放量。结果:电刺激大鼠内侧前脑束引起的尾状核 壳核复合体多巴胺的释放无明显的性别差异而尾状核 壳核复合体多巴胺释放量与刺激内侧前脑束的电流强度、脉冲数与脉冲频率明显相关。结果提示:研究电刺激大鼠内侧前脑束引起尾状核 壳核复合体多巴胺释放可不考虑性别差异,最适电刺激参数为: 电流强度= 800 μA,刺激脉冲数= 40,刺激脉冲频率=60 Hz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设计与实现触觉替代视觉系统(TVSS),该系统尝试通过电极阵列刺激皮肤产生触觉感受,并利用触点的二维分布,为盲人开辟一条重获视觉信息的新途径.方法:系统由三个模块组成:多通道电触觉阵列,电极驱动电路以及嵌入式控制图像处理模块.其中256通道的电触觉阵列通过将球形镍电极焊接到印刷电路板上的方式制作而成.采用多路分时技术为多通道提供高压电脉冲刺激信号,通过光电隔离电路实现强弱电信号之间的隔离与控制.使用DM642开发板来实现图像的获取、处理以及传输功能.结果:手指尖电脉冲刺激的阈值在130V左右.结论:不同的刺激脉冲宽度,会引起刺激阈值以及刺激效果的变化,150 V以上的电脉冲会在指尖产生一个局部的舒适的电触觉感受.  相似文献   

20.
颅内电极脑电图及其对癫痫灶的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颅内电极记录的必要性脑电图描记的是大脑皮层神经细胞产生的神经电活动 ,需一定数量的神经细胞同步活动才能产生足够强大的电流 ,此种电流传导到头皮表面才能被常规脑电图描记下来。常规脑电图所描记到的脑电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比如同步活动的神经细胞数量的多寡、神经细胞在大脑皮层脑沟和脑回内排列的方向、颅骨和头皮的完整性以及其导电率的改变等。头皮和颅骨是电的不良导体 ,大脑皮层产生的神经电活动在经过颅骨和头皮的传导时会受到明显的衰减 ,所以头皮记录到的脑电活动通常只有皮层记录的几分之一到十几分之一。此外 ,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