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猪作为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模型。试验显示心肌再灌注后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心肌缺血时明显增高;再灌注前静点卡托普利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说明卡托普利对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选2001年1月~2005年11月资料完整的急性心肌梗塞24小时内急诊行PCI患者,按PCI手术开始的不同时间、心梗部位不同、梗塞相关血管是否再通三种情况,分别就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小于6小时开通冠脉,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6~12小时开通冠脉者,明显高于12~24小时内开通冠脉者,均有显著性差异;前壁、下壁心梗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前壁发生快速心律失常高于下壁,但无显著性差异,下壁心梗发生缓慢心律失常高于前壁,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血管完全闭塞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已再通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急诊行PCI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尤其是早期、面积大、血管完全闭塞者更易发生,属高危组,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丹参素预防大鼠缺血再灌性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离体心脏灌流及冠脉结扎方法,复制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型,观察丹参素对缺血及再灌性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实验表明,离体灌注大鼠缺血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85.7%,主要为传导阻滞及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但无室性纤颤发生;再灌期心律失常发生率高达100%,主要为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室性纤颤发生率为57.1%。0.5μmol/L异搏定和4mg/L丹参素均能使大鼠缺血再灌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持续时间缩短,但以丹参素的预防效果更佳。上述剂量的异搏定和丹参素,分别使缺血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了33.3%和50.0%;再灌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了71.4%和85.7%(P分别<0.05和0.001)。可见丹参制剂具有预防缺血再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SD大鼠心肌缺血再藻注模型,观察血液稀释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表明:血液稀释预防组与再灌注对照组比,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与假手术对照组比,判别无差异性(P〉0.05)。说明血液稀释能明显降低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丹参素预防大鼠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离体心脏灌流及冠脉结扎方法,复制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型,观察丹参素对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实验表明,离体灌注大鼠缺血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85.7%,主要为传导阻滞及室性早搏和室性心运过速,但无室性纤颤发生;再灌期心律失常发生率高达100%,主要为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室性纤颤发生率为57.1%,0.5μmol/L异搏定和4mg/l丹参素均能使大鼠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鼠在体心肌短暂缺血不同时间后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变化。[方法]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分别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0、5、10、15、30、60min后,再灌注45min,连续监测从缺血前至再灌注后45min的心电图变化。取心肌组织测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变化。[结果]冠状动脉缺血7~10min有心律失常的发生,为室早、室速、室颤。可自愈。再灌注期:缺血5min组,再灌注后室早发生率20%;缺血10min组,再灌注后室速发生率为100%,室颤发生率100%;缺血15min组,再灌注后室早发生率80%,室速发生率40%,无室颤;缺血30min组,再灌注后室旱发生率40%;缺血60min组,无再灌注心律失常。随缺血时间的延长,MDA逐渐增高,SOD逐渐下降(P〈0.05)。[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与缺血持续时间呈“钟”型分布,氧自由基在再灌注心律失常中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2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进行静脉溶栓后,于CCU室进行24h心电监测,观察溶栓后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RA)随时程变化的特点。再灌注组与未灌注组比较:两组均发生了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发生率为100%;再灌注组心律失常发生的频率以溶栓后8h内最高,8h后明显减少,而未灌注组无此特点。加速性定性自主心律(AIVR)只见于善灌注组,发生率为77%;两组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相当,各有1例转为室颤,导致死亡;再灌注心律失常多为自限性,无需特别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还原型谷胱甘肽(绿汀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快速静脉滴注后缓慢给药的方法,治疗AMI患者199例,每天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2.4~3.6g,连用7d,并与对照组做比较。结果治疗组早期心功能指标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射血分数(EF)及平均左室周径缩短率(mVcf)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心律失常1周后总发生率为12.6%(25/199),对照组心律失常1周后总发生率为46.0%(93/202),2组比较P〈0.001。其中治疗组再通后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22例,占15.9%,对照组再通后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48例,占34.3%,2组再通者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也有明显差异(P〈0.001)。结论AMI早期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不仅能非常有效地抑制溶栓再通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而且也能明显改善心功能、降低AMI1周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郭观华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4):155-156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出现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心内科2008年3月~2010年3月收住的120例行急诊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分析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作种类、再灌注心律失常与发病至冠脉再通时间及心肌梗死部位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5.83%。前降支、右冠状动脉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前降支梗死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以快速型再灌注心律失常为主,右冠状动脉梗死者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以缓慢型再灌注心律失常为主。AMI后6h内开通冠状动脉者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6-12h开通者(P〈0.05)。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常见并发症,尤其是再灌注早期更易发生。快速型再灌注心律失常主要发生于前降支梗死患者,缓慢型再灌注心律失常主要发生于右冠状动脉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10.
尼可地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耀辉  王梦洪 《四川医学》2005,26(11):1320-1321
目的评价钾通道开放药尼可地尔对大鼠在体心脏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通过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结扎。建立大鼠在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在完全缺血前、缺血过程中及再灌注过程中分别静脉注射尼可地尔10mg/kg。结扎左前降支冠状动脉30min后松开进行再灌注360min,处死动物。观察室性心律失常和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变化,并进行电镜检查。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尼可地尔使再灌注期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减少,同时减少肌酸激酶同工酶的释放。心肌电镜检查对照组细胞肌纤维及线粒体损伤明显,尼可地尔组心肌细胞损伤程度明显减轻。结论尼可地尔明显降低心脏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对大鼠在体缺血再灌注心脏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加镁极化液(葡萄糖-胰岛素-氯化钾-硫酸镁)抑制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 对43例符合WHO制定的急性心肌梗塞诊断标准的病人,随机分为加镁极化液(GIKMg)溶栓前治疗组及不用GIKMg单纯溶栓治疗的对照组,观察两组病人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发生情况,了解GIKMg液对急性心肌梗塞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抑制作用。结果 溶栓前GIKMg治疗组RA发生率为22.7%,对照组RA发生率为63.8%,两组差异有显性(P<0.05)。结论 GIKMg液对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再灌注心律失常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RA)的临床特点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盘锦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治疗的240例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在PCI治疗术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特点,并对患者预后情况进行探讨.结果 240例患者中150例出现了RA,RA的发生率为62.5%.高侧壁梗死、前壁梗死患者缓慢型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10.53%、24.56%明显低于心下后壁梗死患者发生率44.86%(P<0.05).而高侧壁梗死患者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15.79%显著低于前壁梗死患者发生率36.84% (P <0.05).前壁梗死患者缓慢型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快速型心律失常发生率,下后壁梗死患者缓慢型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快速型心律失常发生率(P<0.05).再灌注时间<6h者RA发生率为72.46%,而再灌注时间为6~12h的患者RA发生率为49.02%,即再灌注时间<6h者RA发生率明显高于再灌注时间为6~12 h患者RA发生率(P<0.05).单支血管病变患者、三支血管病变患者RA发生率分别为84.9%、70.7%显著高于两支血管病变患者52.1%(P<0.05).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RA患者和无RA患者再梗死、死亡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PCI治疗术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不同心肌梗死部位、不同再灌注时间和不同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不同,及时发现RA并给予有效处理,可使相关患者的预后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采用硫酸镁预防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结果:溶栓的前硫酸镁治疗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19%),显著锭低于溶栓后硫酸镁治疗组(47.3%)及对照组(63.2%)。而后两组无显著差异,说明硫酸对再灌注心律失常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应在溶橙有使用。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静脉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36例AMI患者经尿激酶或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其中76例符合冠脉再通标准,为再灌注组,60例未达到冠脉再通标准,为未灌注组,比较两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发生频率、类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率及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再灌注组一过性的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缓慢性心律失常明显高于未灌注组(P<0.05或0.01),再灌注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在第2~4h明显高于未灌注组,从第8h开始明显低于未灌注组(P<0.01或0.05),再灌注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率、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灌注组(P均<0.01)。结论再灌注组和未灌注组在心律失常的发生类型、频率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方面差异有显著性,冠脉再灌注可减少AMI心脏性事件,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海星甾醇抗实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海星甾醇C01对实验性心律失常的拮抗作用。方法:麻醉大鼠股静脉快速iv5?Cl2诱发室颤(VF),记录大鼠的VF发生和死亡数,小鼠尾静脉ivCaCl2-Ach混合液(10ml/kg)诱发小鼠房颤(扑),记录房颤(扑)的发生率;麻醉大鼠冠脉结扎再灌注诱发心律失常,记录结扎5min和再灌期各时间点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并比较ST段的变化,电刺激致家兔室颤,记录室颤阈值。结果:海星甾醇C801显著降低了CaCl2诱发VF的发生率,抑制小鼠房颤(扑)的发生,对大鼠结扎期 再灌期各个时间点都有显著的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减轻结扎造成的心肌缺血及再灌所致的心肌损伤,中高剂量组可显著提高家兔室颤阈值,降低VF的发生。结论:C01能对抗多个性和房性心律失常的实验模型,提示C01具有广泛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六味地黄汤实验治疗离休心脏低灌-再灌注心律失常及心肌病诱发心律失常安鲁凡,戴德哉.中药药理与临床,1995,11(3):1六味地黄汤po1g/kg,qd×5d显著对抗Langendorff灌流大鼠心脏低灌-再灌注诱发的心律失常,使室颤发生率降低50%...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过程中配合应用硫酸镁的效果。方法:90例AMI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溶栓配合硫酸镁(MS)治疗组(A组,45例)和未加用MS的溶栓治疗组(B组,45例)。A组与B组在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比较。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A组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死亡率、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均〉  相似文献   

18.
吗啡对大鼠缺血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华章 《广州医药》1997,28(6):57-58
静脉注射吗啡,能降低大鼠心肌缺血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可降低再灌注心肌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提示吗啡对心肌缺血后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尿激酶在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中的临床危险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尿激酶在急性心肌梗塞溶栓过程中的临床危险性,以减少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58例AMI尿激酶溶栓过程,观察一过性低血压、再灌注损伤、出血及血栓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一过性低血压发生率51.90%,收缩压平均降低4.0kPa(30mmHg),休克发生率7.59%,心衰发生率5.06%,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83.54%,全身出血发生率5.69%,以一过性低血压、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最高,总病死率3.16%;结论:尿激酶在AMI溶栓中有一定危险性,一过性低血压可能变态反应有关,心功衰竭、心律失常是因再灌注损伤所致,出血与凝血因子耗竭和血管壁的完整性受到损伤有关,临床溶栓过程中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严密监测和观察出现的并发症,及时给予确切的诊疗,可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尿激酶仍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价廉的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20.
王奉德  张颖 《吉林医学》1997,18(5):266-267
本文观察了102例尿激酶(UK)静脉溶栓的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对比分析了冠脉再通和冠脉未通二组病人在住院和随诊期间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梗塞蝗心绞痛、室壁瘤、再梗塞蝗发生率及其病死率。结果表明冠脉再通可明显地改善住院和随诊期间的心功能,减少心律失常和室壁瘤的发生率,降低病死率,提示冠脉再通可显著改善AMI病人的近、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